忽必烈的庙号为什么叫“世祖”?如何评价元世祖忽必烈_忽必烈_元朝_日本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元世祖 忽必烈 元朝 日本

本文目录

  • 忽必烈的庙号为什么叫“世祖”
  • 如何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 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 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要跨海灭日本
  • 马可·波罗是如何和当时的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友谊的呢
  •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 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 如此惨烈的夺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宝座

忽必烈的庙号为什么叫“世祖”

历史上庙号世祖的皇帝

商世祖子旬(盘庚)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魏世祖文帝曹丕

晋世祖武帝司马炎

前凉世祖文王张骏

秦世祖宣昭帝苻坚

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

宋世祖孝武帝刘骏

齐世祖武帝萧赜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

北齐世祖武成帝高湛

陈世祖文帝陈蒨

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即隋炀帝,“炀”为唐人给的恶谥)

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薛禅可汗)

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从上可以看出:①一般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他们虽然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比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身为汉室后裔,从王莽篡汉后的天下大乱中重建汉室江山,所以庙号“汉世祖”;清世祖顺治帝为满清入关统一中原第一位皇帝,所以庙号“清世祖”。②一些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但是一般尊该朝代的奠基者为“太祖”,比如魏世祖曹丕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晋世祖司马炎追封司马昭为太祖。③属于王朝体系内部的尊号,与朝代更迭无关。比如南朝宋孝武帝、北齐武成帝等。

元朝忽必烈之前的庙号

烈祖神元皇帝也速该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铁木真(成吉思汗)

睿宗仁圣景襄皇帝拖雷(也可那颜)

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木亦坚汗)

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库裕克汗)

宪宗桓肃皇帝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薛禅汗)

从上可以看出,①除也速该之外,其他都为蒙古帝国实际掌权者,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所以庙号尊为“太祖”;②托雷其实没有称汗,只因最终汗位回到自己子孙手中,被尊为皇帝;③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后皇帝庙号都为“宗”,再次出现“祖”就是薛禅汗忽必烈了。

忽必烈庙号世祖的探究

①忽必烈是蒙古帝国中第一个统一中原的皇帝,建立了元朝,所以庙号称“祖”;

②元朝是在蒙古帝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追根溯源,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最初缔造者,所以铁木真庙号“太祖”,忽必烈庙号“世祖”。

如何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蒙哥之死,打击了蒙古汗国的盲目自信,也让不少蒙古汗国上层人士有所感悟,元世祖忽必烈就是领悟能力比较好的那一位。

忽必烈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尽管他很不喜欢汉文化,但是还是采用了一些儒家治国理念,也录用了一些儒家饱学之士参与元朝的管理。

可能是忽必烈对汉人心怀芥蒂,也可能是对汉文化比草原文化先进而心有不甘。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谓是草原制与中原制的杂交政策!将人按血统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北方汉人丶女真丶契丹),四等是南人。

将臣民按职业分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丶四道、五商丶六工农、七娼丶八丐、九儒。从此儒生就被称为臭老九。

忽必烈将人分四等并不是有意歧视,而是四个等级的人,责权利不一样,等级越高福利越多,而责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当兵,也不必交税,元朝也不给任何顾照。

臣民按职业分为九等,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担的赋税分为九等,等级越低,税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税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税,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教书。

忽必烈可能认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乐的生活。

蒙古人可以享受福利,而且掌控大权,这样一来,天下就安稳。

色目人可以为官、为吏丶为商,沟通天下贸易,创造税收和财富。

汉人可以为官、为吏,也可以当兵打仗,汉人还擅长农耕和制造业,能为天下带来繁荣。

南人可以自由生活,能创造很奇珍的物产,利于商贸和天下繁荣。而且南人不当兵打仗,也不能做官,这样也就无法造反了。

但是忽必烈归天后,元朝日益腐化,等级制演化为残暴的民族压迫,导致南方人民生不如死,因而悍不畏死,揭竿而起,最终在南宋灭亡几十年后,将蒙元赶回塞北,并一路追杀而去,导致蒙古人从此一蹶不振。

忽必烈有其独到的一面,例如修京杭运河,这是大功。京杭运河将北京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结了起来,大大缩短了南北时空距离,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打下了稳定的基础。这条运河,至今还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假如没有这条运河,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后来历史的走向。

忽必烈有其固执的一面,例如他千方百计保留草原制、死守草原文明,结果导致元朝的制度设计出现了巨大的缺陷。他大权在握时,制度缺陷不会造成问题。他不在了,制度缺陷就会逐渐对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

很多时侯很多问题,对开国之君来说,那都不是问题,过了一两代后就会变得积重难返,国家就是这样灭亡的。

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维持秩序,而且是维持长久的秩序。所以制度设计,不仅是要立足当下,更是要着眼长远。忽必烈显然没这么想,所以他在制度设计上犯下大错,在国家长远规划上思虑不周。可以说元朝的灭亡是忽必烈亲手埋下的祸根。与其说元朝是亡于民族压迫,还不如说元朝是亡于制度设计缺陷。

忽必烈是英雄,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也能采纳他人建设,但是毕竟目光不够长远,跳不出时代和民族的禁锢,没能成为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总的看来,历史上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有褒有贬,但褒大于贬。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釆取了不少措施。

一,忽必烈在即位前,派兵攻占大理,收服云南诸部落,后设置行省。还又攻占了吐蕃。

二,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又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占临安,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

三,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行省”(或“省”)的制度,一直延用到现在。

三,元朝政府的组织大都“遵用汉法”。

四,元朝政府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全国遍驻军队。

五,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

六,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司和元帅府,进行有效管理。

七,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八,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生动的描述。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传入西欧。

但是,应该看到,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其统治,他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用以分化全国各族人民,下层人民受到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从而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要跨海灭日本

1.日本当局的挑衅是第一个原因,自视有大海保护的日本,本是极其崇尚汉唐文明的,即使是两宋武力不振,日本也还是一种敬仰的态度,但是元朝的蒙古统治民族在日本人眼中就是野蛮落后民族,日本人认为宋亡之后中华文化就断绝了,他们继承了中华文化,对野蛮民族自然就是鄙视和挑衅了,加之大量南宋遗民东渡日本,不断传播蒙古人是蛮夷的理论,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日本人认为宋之后他们继承了中华正统,自此对中国大陆王朝不再恭敬,不光元朝如此,明朝和清朝也被日本人轻视,就是这个文化原因。

2. 消除南北汉族新附军的隐患,元朝蒙古人兵力有限,兵力的大多数是归降的汉族军队,包括北方地区原金朝领土上的汉人武装和南宋灭亡之后的降军,注意忽必烈灭宋用的张弘范就是汉人,张弘范带领北方汉族军队灭亡了南宋,南宋也有大量军队投降了蒙古政权,南北汉族军队数量庞大,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就是隐患,甚至是现实威胁,有一部分汉族军阀就发动了叛乱,虽说被平定了但是仍然有大量汉族军队存在,忽必烈得想办法消耗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攻打日本,越南这种地方,胜利了帝国将会扩充领土,失败了帝国的祸患也消失了,怎么算都对蒙古人有利,还有哪些不服忽必烈汗位的蒙古人,也让他们去攻打越南和日本,道理相同。

3.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蒙古人几乎摆平了整个欧亚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就剩下越南和日本不服,忽必烈自然希望彻底扫平这些不服地区,因此多次大规模进攻越南和日本也非常正常,这种一统天下的皇帝一般都会如此。

马可·波罗是如何和当时的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友谊的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证据证明马可波罗同忽必烈见过面。

原因如下:

第一,元代所有历史记载中,从没有提到马可波罗。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不再是游牧民族,而开始系统记载历史。

马可波罗自称两次拜访忽必烈,时间跨度几十年之久,由做了很多攻陷(比如自称攻打襄阳的火炮就是他献给忽必烈)。

如此重要的任务,为什么元代历史包括野史均没有一点记载。

当时元帝国的色目官员虽多,但来自欧洲意大利的还是绝无仅有,应该是会记载的。

第二,马可波罗的故事有很多常识性错误。

游记中从未提及过缠脚、筷子及万里长城等中国常见的东西。

他自称目睹了蒙古人两次攻打日本,但对于舰队遇到台风的描述同历史完全不符合,显然只是道听途说二来。

同时,他自称石机帮助攻打襄阳,大家也知道这事无稽之谈,回回炮同马可波罗没有任何关系。

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第三,马可波罗的纪念品。

马可波罗去世以后留下大量的纪念品,但里面没有一件和中国有关系。

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即便普通旅游者也不会如此。

其实,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详细描述,而且对于中国社会很多风土人情尤其是商贸颇为了解。

然而,对于中国社会其他很多东西,马可波罗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而且,他的描述中很多都是波斯语描述地名和物件名称,而非使用当地所使用的语言:例如他指蒙古人用称为“chunam”的沥青使船身防水,但“chunam”其实是波斯语的“沥青”,汉语和蒙古语中并无此词。

一般认为,马可波罗很可能只是到达了波斯,并没有到达元朝。

当时波斯是伊尔汗国的地盘,在这里马可波罗同很多蒙古商人有过密切接触,听取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描述,回来就写成了游记。

当时伊尔汗国同元朝的关系很好,通商密切。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灭亡也不至于,但九州肯定保不住。但蒙古未必能够占领本州,最后以日本认怂称臣作为结束。

蒙古人入侵日本是两次,不是一次。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

这两次有很大不同。

第一次的入侵部队,其实根本没有多少蒙古人。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

大家注意,这里面的蒙汉军2万,大部分是汉军而不是蒙古军。

这支部队在九州登陆。

10月25日从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结果遭遇了九州约10万日本军队。

因为元军兵力太少,加上九州地形多为山地,不适合骑兵作战,双方激战3天暂时打成均势,不分胜负。

当时元军认为日军数量太多,九州地形不利,考虑暂时撤退。

当晚就来了一场台风,日本叫做神风,把元军舰队重创。

第一次入侵日本,元军损失1.3万人,几乎都是被台风打翻船只淹死的,其余乘船勉强返回朝鲜。

第一次失败,主要是对日本的国情不了解,错误判断了日军的实力。

以区区2万人想要占领地形复杂的日本,是不可能的。

但第二次弘安之役就不同。

1281年,元军分两路水军出击,其中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总兵力约20万。

这种兵力,打败日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谁知道,这7年时间内,日本不惜代价在所有可能的登陆点,全部修建了石墙工事,设置了大量弓箭手和机动部队。

元军反复攻击,始终不能登陆大量部队上岸,但双方交战并不很激烈,伤亡也不多。

就在选择登陆点期间,元军突然遭遇更大的台风袭击。

这次台风长达4天,将元军舰队摧毁。大部分元军士兵当场淹死,没死的士兵被丢在九州岛。他们失去了粮食补给,不战也就自溃了。

就算日军不攻击他们,这些士兵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饿死。

可见,第一次元军入侵日本,是错误判断了形式。区区2万元军,无论如何不可能攻陷日本。

第二次元军入侵日本,在还没有成功登陆的情况下就遭遇台风,没有激烈战斗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事实上,如果日本海军够厉害,完全可以将元军的舰队歼灭在海上。

因为当时元军的船只,多是粗制劣造,蒙古人也不懂海战,完全依靠汉人。

史料记载:大汗忽必烈下令动员攻击日本, 只给了一年的准备时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要造出4400只船来, 对于当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古代工匠来说, 造船技术再高明, 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为了达成数目, 只好粗制滥造, 甚至滥竽充数。粗制滥造, 就是为了进度而牺牲精度, 主要问题在于主船桅的安装位子不准确, 固定不牢靠的致命缺陷。这样的船, 天生的不平衡, 只要有点风浪, 船就会不停地摇晃。滥竽充数就是把内河用的船拿来充数, 平底的河船在海里经不住海浪, 很容易翻船。在考古中, 发现了舰队碎片上有“川船“的字样, “川船“就是河船。而且, 好多沉船没有海船的龙骨。但是, 在沉船中, 也发现了一些制造精良的战舰。由此推测, 统帅阿塔海的坐船, 可能就是属于制造精良的指挥战舰, 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性命。美国考古学家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日本人也没有认为他们会赢,事后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让日本奇迹般的存活下来。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日本也希望奇迹般的获胜。他们将孤注一掷的自杀性攻击命名为“神风”!

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国贡献较大,第一,统一了中国,当时元帝国以蒙古宗主国,蒙古、南宋、大理、西夏、吐蕃、金国,六国成立了元,现在的中华版图是以元帝国为基础的,没有元帝国就没有现在的中华版图,所以元世祖忽必烈对我国的贡献非常大,忽必烈建国后,自己认为是中华的皇帝,是中国人,那么可以认为蒙古族就是中华民族,是中华的大家庭成员!而且喀尔喀外蒙从中国分裂出去,是我们的内部事务!从法理上讲,是非法的,当时的中华民国没有承认,是前苏联在斯大林的威逼利诱下,强行扶持的伪政权,而盟国没有认同,只是后期为了让苏联抗日,违心损害了中国利益而默认。

如此惨烈的夺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宝座

忽必烈身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本无多少承嗣大汗帝王的希望。然而,在贵由汗猝然去世后,由于术赤家族和拖雷家族的联合,使得汗位转移到拖雷家族长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手里,自此,拖雷的几个儿子逐渐掌握了大蒙古国的兵权。

在此前,忽必烈几乎没有领军作战过,蒙哥成为大汗后,忽必烈得以开府金莲川,搜罗了大批各族精英为己用,成为其以后争横天下的重要资本。公元1252年,蒙哥汗认命忽必烈和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为正副统帅,率大军绕道吐蕃、远征云南的大理国,以达到在战略上包抄南宋王朝的声势。由于部下英勇效命,忽必烈的这次处女远征大获成功,灭亡了大理政权,招抚了云南、吐蕃一带的番邦部落。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蒙哥汗之后却表现出了对忽必烈这个兄弟的明显不信任感,不但将征服领地全部交给副将的兀良合台镇守,并且在忽必烈率军班师途中就下令撤销了他的兵权,让其径自回归封地。

公元1256年,急于建立不世奇功的蒙哥汗下令三路大举伐宋,以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长子玉龙答失留守和林,塔察儿王率左翼诸王及北方汉人世侯的军队进攻湖广;兀良合台率云南驻军配合进攻广西、湖南;自己率怯薛精锐及四川地区蒙、汉、探马赤军,直取四川。战事铺开后,塔察儿的左翼军进展缓慢,接连遭到了蒙哥汗的训斥,而恰好忽必烈又遣使前来请求从征,于是蒙哥汗顺水推舟,下诏让忽必烈代替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务必控制湖广,以接应以后东出四川的大军。

1259年2月,忽必烈于邢州与军中诸王会面,并接受了手下谋士们稳扎稳打的建议。到7月12日,左翼军主力刚刚抵达淮河北岸,就传来了蒙哥汗死于合州钓鱼城下的消息。但忽必烈与心腹大将霸都鲁(木华黎国王之孙)商议后,认为是南宋军队散布的谣言,遂下令继续渡河南下,与南宋军激战于鄂州、江州一线。到9月1日,从蒙哥汗征战四川的穆哥,因与忽必烈交好,派来告知大汗死讯、并劝忽必烈赶紧北返以登汗位的使者到了军营,但忽必烈以为如果无功而返,将难以赢得汗位,于是依然坚持要进行鄂州会战,但直到11月,左翼诸军虽然在野战、水战中多次击溃宋军,却始终拿不下鄂州,且风闻宋军的援军正在集中前来,忽必烈的主要谋士郝经看出了危险,专门上了《班师议》,希望主公不要再顾忌太多,必须断然北返,这最终促成了忽必烈与宋军议和班师。

尽管忽必烈集团班师回到燕京的速度很快,但其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做好了准备,不但漠北诸王及部落军队听命于他,连蒙哥的几个儿子及随征四川的多数将领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因此他邀请忽必烈等来和林奔丧,准备趁机拿获。忽必烈看出了端倪,遂于1260年3月,在拥护自己的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呼剌忽儿、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穆哥等的要求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尽管参与的宗王人数远远不是全部),正式宣布登上汗位。

阿里不哥闻讯后愤怒不已,于四月在和林城西也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在拥护自己的宗王簇拥下,也宣布登上汗位,大蒙古国第一次出现了两位大汗公开对峙的局面,解决之道也唯有战争了。

当时散布于关中和四川的原蒙哥汗从征诸军中,本来支持阿里不哥的占多数,但由于各不统属,有的如四川的紐璘与乞带不花等还有矛盾,故而未能形成有利的态势。相反,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廉希宪的联络下,刘黑马、汪惟正、汪良臣等迅速行动,诛杀了乞带不花、刘太平等,控制了东川诸军,而后配合诸王合丹的讨伐军进入关中,九月间在甘州以东的耀碑谷进行的会战中,阿里不哥集团在关中地区的大将阿兰答儿、浑都海皆大败阵亡,这意味着阿里不哥在中原地区仅有的势力趋于消亡。

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上,阿里不哥军的统帅出术哈儿(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儿的军队,也被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移相哥(哈撒儿之子)的军队打败。该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驻诸军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不战西退,忽必烈大军夺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

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缓兵之计,一面遣使悔罪,自称来年将亲自觐见忽必烈;一面加紧搜集军马。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认为羽翼已丰,遂突袭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到该年11月,忽必烈以诸王合丹为主将,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大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先锋合丹火儿赤。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场会战中,双方激战一天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败。此后,因发生山东军阀李璮之乱,忽必烈不得不分军南下,北方战场遂陷入对峙、拉锯的局面。

由于阿里不哥统辖之地均贫瘠、苦寒,相持数年后渐渐不支,但其到处搜刮的恶行,最终使得原来的同盟者——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阿鲁忽决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开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另一场战争。。。。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对众叛亲离、缺衣少食、东西受敌的绝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认争位失败、决定向忽必烈投降。

史书记载的两人见面时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当时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我与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我是,今日你是”。。。。最终,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争位的罪行,仅诛杀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仅仅一个月后即染病身亡,具体病因史书没有注明。

若有希望了解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内战详细过程的读者,可参阅李治安先生著《忽必烈传》。

忽必烈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