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怎样成为历史上唯二暴君的?有没有发现王莽和杨广非常相似_王莽_杨广_炀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杨广简介 王莽 杨广 炀帝

本文目录

  • 隋炀帝是怎样成为历史上唯二暴君的
  • 有没有发现王莽和杨广非常相似
  •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隋炀帝是怎样成为历史上唯二暴君的

随炀帝是一个前期明君,最后两年由于第三次征高丽还是失败了,国内贵族乘机闹事,各路起义军,乘机而上,…。谢谢邀请!???

有没有发现王莽和杨广非常相似

王莽和杨广是有相似性的,当然历史上更多地是比较王莽与秦始皇之间的异同。秦始皇又和杨广有相似之处,那先简介一下王莽和秦始皇的异同,再说杨广不迟。

秦始皇任用文法吏,以法治国,焚书坑儒。最后天下不堪秦之暴政,狐狸叫而戍卒起,山东六国闻风响应,秦朝就灭亡了。

王莽熟读儒家经典,纯用儒生治国,没有下层机构,只是自上而下地构建政府,理想有余而现实不足,最后也免不了败亡的下场。

所以可以说,秦始皇和王莽,一个极用法,一个极用儒,最后都只能走向灭亡。而儒法兼综,是后世帝王的不二法门。

再说回杨广,杨广的灭国和他的好大喜功,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密不可分,而这和秦始皇极其类似。那如果比较王莽和杨广,也可以这么说,“王莽死于他的理想主义,杨广同样死于他的理想主义”,殊途同归。

王莽

嬴政

杨广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是怎样一个人

你好,很高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处心积虑弑父登基

隋炀帝杨广出生于权贵世家。他的爷爷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他的外公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地位更加显赫。他爷爷去世以后,他的父亲杨坚袭爵随国公。后来,杨坚的女儿、杨广的大姐嫁给了周宣帝宇文赟为皇后,周宣帝在为一年就传位给太子宇文阐,即周静帝。北周大象元年,太上皇驾崩,幸臣郑译、刘昉为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假传遗诏,命杨坚入朝,掌握军政大权。此后,杨坚打击北周宗室,平定地方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于北周大定元年二月称帝,建大隋朝,此时,年仅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

杨广自小看多了争权夺利的残酷与血腥,看到父亲成为皇帝后,掌握大权,拥有财富,他深深的感到这才是政治胜利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灭陈以后,杨广驻守扬州10年,这段人生经历,他得到了历练,增长了政治经验。在做太子期间,杨广小心谨慎,得到隋文帝的信任,大臣们也夸他任孝、有治国之才。隋文帝直到临死前,才看到了杨广的真实面目。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重,杨素等大臣与太子杨广侍驾。此时,杨广与杨素商量文帝的后事,而杨素给太子的回信却错误地送到文帝手中。老皇帝这时候看透杨广的不择手段跟处心积虑,于是命人传废太子杨勇前来。杨广随即与杨素密谋,杨素假传圣旨,将知情的大臣逮捕入狱,更换皇宫宿卫。历史上对于杨广是否弑杀了隋炀帝是有争议的,假设这件事是真实的,那么权力跟亲情相比较,杨广本人更加看重权力,为实现梦想,他不惜清除一切阻碍,不惜向父亲痛下杀手。

自欺欺人炫耀国力

公元605年,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隋文帝为杨广留下了大量的财富、众多的人口,这些为杨广的“大国梦”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为了显示国家的强盛,继位不久后,首先宴请突厥、西域诸国的首领来东都洛阳欢度新年,甚至不惜挥洒重金向来朝者炫耀国势。随后大业五年,隋炀帝亲率大队人马进行西巡,西巡最重要的活动还是以武力破事长期在西北地区称雄的吐谷浑政权归降隋朝。正如《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西域各国使臣云集洛阳,隋炀帝派人在洛阳城端门街搭设规模宏大的百台戏场,参与演奏乐器的乐工多达一万八千人,乐曲声响彻天宇,数十里外依稀可以听到。可以看出,过度的炫耀,给大隋政权的只有一天天的衰落和人民政权的日益不满。

大摆排场南下北上

为了便利南北交通,也便于南下扬州迅游,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河南、河北各郡百万人修建通济渠,据史料记载通济渠仅170多天就竣工了。同年8月,隋炀帝组建了规模宏大的船队开始南巡,想象一下数千艘不同用途的大小船只装载各种物资随性,在船队的最后是数千艘兵船负责安全保卫。陆地上,几万名纤夫、骑兵一路相随,极度的满足了隋炀帝的个人权欲。

隋炀帝还多次北巡边疆,特别是突厥地区。甚至在北巡途中,隋炀帝乘坐了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观风行殿,住在“行城”里面。其实,观风行殿就是一座巨大的车,车子的底部有许多大轮子,上面用模板做地面,而在上面修建宫殿。这车的运行主要靠人力,隋炀帝的舒适是建立在大量人力为其服务的基础上的。

迷信武力兵败辽东

隋炀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大隋政权能够得到海内各国的拥戴与臣服,自己能够成为万国之主,对于不归附的政权,他决不会手软,三次出兵高丽就是一个例子。三征高丽虽然取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隋国国势衰败,等待隋炀帝的不是举国欢庆,而是大规模的岁末农民起义。

纵观隋炀帝的一生,他有野心有抱负,但是过于理想,纵然他开凿了举世闻名、泽被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但同时他留给人民的伤痛也是不可挽回的。隋朝的灭亡为后来的唐朝盛世的到来也做了必要的准备,所以历史总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中不断前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