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在哪里昆阳之战以少胜多,刘秀是怎么打胜的?历史上邓禹参与昆阳之战了吗_昆阳_王莽_刘秀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昆阳大战 昆阳 王莽 刘秀

本文目录

  • 昆阳在哪里昆阳之战以少胜多,刘秀是怎么打胜的
  • 历史上邓禹参与昆阳之战了吗
  • 和刘秀一起昆阳大战的宗佻后来怎么样了
  • 昆阳大战,只有一万多兵马的刘秀是如何灭掉四十二万敌军的
  •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怎样以几千人击败百万敌军的

昆阳在哪里昆阳之战以少胜多,刘秀是怎么打胜的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历史上邓禹参与昆阳之战了吗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刘秀好的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位。

邓禹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刘秀也是在长安学习,两人交好。后来刘秀起兵时,多人推荐邓禹,可时邓禹当时没有相随。

昆阳大战,刘秀带领三千精兵,突击敌人的中坚力量,杀死敌将王寻。然后,又和昆阳城里的义军里应外合,将王莽大军打败。起义军昆阳大捷,刘秀在期间智勇双全得到发挥,也使刘秀名声远扬。

昆阳之战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安抚各部,邓禹才追随刘秀在邺县。从此开始帮助刘秀“既定河北,复平关中”。

刘秀称帝后,邓禹任大司徒,封酂侯。刘秀去世后,被封高密侯,太傅。五十七岁时去世。邓禹被称为“世间奇才”,时人称他如西汉时张良,诸葛亮,周瑜等,可见邓禹对东汉江山的功绩!但是,他没有参与昆阳之战。


和刘秀一起昆阳大战的宗佻后来怎么样了

宗佻后来被更始帝刘玄封为了颍阴王。

宗佻,又作宋佻,中国新朝至东汉时代初期武将,更始政权的将领。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皇帝,重建汉朝,年号更始。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大军攻打昆阳,汉军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太常偏将军刘秀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求援。最后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

宗佻是南阳安众人。刘秀在宛城的故交,参加昆阳大战了,是昆阳十三骑之一。使一口凤鸣刀,相传是用古时铸造干将、莫邪剑留下的一块寒铁锻成。宗佻为人敦厚、学识不多,但刀术精、功夫极深,可惜在昆阳突围时痛失一只胳臂。

公元24年,刘玄迁都长安,封刘姓宗族:刘祉为定陶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刘嘉为汉中王,刘赐为宛王,刘信为汝阴王。然后立异姓王:王匡为泚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王常为邓王,申屠建为平氏王,陈牧为阴平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骠骑大将军宗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昆阳大战,只有一万多兵马的刘秀是如何灭掉四十二万敌军的

42万军队,和1万7千军队,打一仗谁能赢?想都想不到,42万军队输得屁滚尿流,全军覆灭!信吗?这叫以少胜多!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话说,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王寻统帅大军,与严尤、陈茂汇合,总计人马四十二万,浩浩浩荡荡,载歌载舞向前征剿,欲消灭绿林军!

途经昆阳城,城中王凤、王常惊慌失措,此时刘秀也引3000骑兵退入城中,城中共有各路人马约1.万人,面对敌强我弱,王凤、王常对坚守昆阳城信心不足,想分散回去保护自己的地盘,保护妻小家财。刘秀见状登高呼曰:“现在我们城池坚固,若能同心坚守,共同抵抗强敌,还有战胜敌人的可能,但是,如果我们各自分散回家,如一盘散沙,昆阳城一旦失手,不出一天,各部必然被敌人各个击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还不如捏成一个拳头,尚有取胜的希望”!众将士听了刘秀之言,认为有道理,只能团结一心,拼死保护昆阳城,才有一线“生机”,并且,大家愿意听从刘秀指挥。于是,刘秀命令王凤、王常坚守昆阳城,是夜,刘秀与李轶等人,带领十三骑,冲出城外寻求外援!

新莽大军进入昆阳城下,里三层外三层,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足足十层以上!并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军旗遮天蔽日,锣鼓喧天,十里外可以听见!恐怕连一只苍蝇也休想飞出昆阳城!

王邑使用棚车、冲车攻城,并集中所有弓弩向城中放箭,箭如下雨,城内居民外出打水均要顶着木板方可出行。守将王凤等人一度动摇,乞降,可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开待,不允许昆阳城投降。这样一来,倒是坚定了王凤等人抵抗到底的决心,只有与昆阳城共存亡,才可能获有一线生路。于是城中军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抗强敌!

早前,王邑、王寻欲用四十二万兵力围攻、夷平昆阳城时,严尤提出,先绕道昆阳城外围,扫平所有障碍,这昆阳城,可以不攻自破。可傲慢的王邑根本不听严尤的建议,用宰牛之刀,去杀一只小小的鸡,使自己的几十万大军屯于坚城之下。

当严尤看到,昆阳城急切不得攻取的情况下,又向主帅王邑建议:兵法讲,围城欲留一面,让城中之敌逃跑一些,让他互传失败信息,用以震撼宛城之敌(当时有绿林军在围攻岑彭坚守的新朝宛城)”。王邑仗着自己兵多粮足,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根本听不进严尤的良言。

可是,城内军民万众一心,拼死守城,双方僵持一月,昆阳城屹立不动。使王邑蹀血而进,踏平昆阳之设想难以实现。

刘秀率十三骑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救兵,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分兵留守看家护院,于是,刘秀呼吁:“今天我们如果能破敌,珍宝财物将比现在多万倍!且大事可成功!如果被敌各个击破,连脑袋也留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众将听闻,皆愿施救昆阳,跟着刘秀、李轶等人率领7千人马,齐向昆阳城驰援!

公元23年5月,宛城岑彭因城中缺粮,出降。刘秀将此消息大肆宣传,并且将此好消息用箭射入城内,致使死守月余的,昆阳城守军士气大振;而新军王邑部队因久攻昆阳城不下,又加上宛城被绿林军攻破消息传来,士气大降,厌战情绪比日而甚。

昆阳城外,刘秀自选一千骑为先锋,李轶率部跟进,与王邑围城部队进行了一次交锋,刘秀身先士卒,毫无惧色,勇猛异常,左冲右突斩敌数十人,将士们见主帅英雄杀敌,个个斗志昂扬,此战斩杀新莽王邑军队千余人。就这样打了几战,每战必胜,大大鼓舞了来援的绿林军,和昆阳城的守城官兵的士气;另一方面,刘秀大造舆论,荒称宛城有十多万军队驰援昆阳城,弄得围城新莽军队,全没了斗志,而守城的绿林军王凤等,却是士气大振!

刘秀眼看时机成熟,精挑细选三千敢死队,自昆阳城西冲入王邑、王寻的中坚,由于王邑、王寻轻敌,看不起刘秀的区区几千军队,只用了万余人巡视阵地,并规定没有王邑、王寻的命令不得擅自出兵。刘秀率领的敢死队,很快就冲破了王邑、王寻的防线,其它新军部属,不敢“擅自出兵”故无人施援施救,使刘秀的三千敢死队,如虎如狼,一鼓作气打跨了王邑、王寻的部队,并且斩杀了副帅王寻。

王寻一死,各部队指挥不畅,发生混乱,溃不成军,此时守昆阳城的官兵见状,趁机杀出城来,与刘秀、李轶军,内外夾击,新莽士兵多年来不满王莽统治,这些部队多半是王莽政权,抓了壮丁强征入伍的,所以不愿为王邑、王寻买命,纷纷弃阵奔逃,一时间奔逃士兵互相推挤,自相践踏:“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碰巧此时暴雨倾盆,房瓦吹飞,连随队助战的虎豹猛兽,也吓得瑟瑟发抖!新莽军士被掉入河中淹死也有万余,“滍川尸塞几近断流”。

汉军全胜,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搬了一个月都没有搬完,率领四十二万军的王邑、严尤、陈茂等仅带领千余残兵,踏着自己兵士的尸体逃回了洛阳。

此役,新莽政权根基尽失,而刘秀崛起……刘家195年国运的东汉王朝将屹立在华夏!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怎样以几千人击败百万敌军的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昆阳大战,新莽军团看似牛逼,实际上水分非常之大。

守仁君在这里就班门弄斧了。

第一,新莽军团号称百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王寻和王邑从洛阳带来了四十二万人,严尤和陈茂虽然早就到了颖川,但是他二人率领的军队早就作战多日,且在和绿林军的战斗中吃了不小的亏,因此,守仁君估计,新莽军充其量不过六十万。

第二,军队成分复杂,这庞大的军队里,真正的精锐只有十万先前在北方和赤眉君作战的中央军。但是这十万人,先前在北方和赤眉作战,刘玄称帝后,又马不停蹄的被调向南方。得不到好好休息,战斗力大打折扣,除这十万人外,其它部队都是各郡县抽调来的郡兵和壮丁,组织分散,调令不一。很难凝聚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主将分歧严重,王邑认为,他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就应该一线平推,沿路摧枯拉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严尤则认为,现在绿林主机正在围攻宛城,他们应该放弃昆阳等没有战略意义的城池,率军直扑宛城,消灭绿林主力,其它的小据点就没有意义了,双方虽同处一军,但是貌合神离,难以精诚合作。

第四,统军将领水平不高,由第三点可知,很明显严尤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王邑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军队里搞一言堂,听不进他人意见,而且王邑认为自己兵马众多,无论到哪里都应该耀武扬威,“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事实上,新莽大军和昆阳小城较劲的同时,宛城的守将岑彭已经投降。王邑的六十万大军已经失去了最佳进攻时机,而且非常有可能腹背受敌。而且王邑等人根本无法当将军,作为全军首脑,当听说宛城失陷后居然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惊恐之色。这种行为使全军很快陷入恐慌,士气大跌。

第五,围城策略失当,昆阳城内虽然只有一万多义军兵马,但是昆阳也是一座小城,一万义军的兵力足够无死角防守。而新莽大军在攻城时也选择了四面围攻,这样打完全发挥不出兵力优势,纵然有六十万人,但是每次攻城的人数都因为昆阳地狭而限制在一个很少的数量。而且四面围城,城内军民皆无生路,不得不拼死一搏,昆阳城反而能固守数日而不沦陷。

第六,新莽主将过于轻敌,刘秀率援军刚到昆阳时,曾率千余骑兵冲阵,王邑也只派了千余人去应战,白白让刘秀讨了便宜,大涨刘秀军士气。

最后一点,打仗人多固然好,但是人多却得不到有效的指挥时反而会对自己非常不利,为什么古代打仗讲究阵形,就是怕这种事发生。新莽军恰恰犯了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当时刘秀率三千人冲阵,王寻,王邑等人只率万人出阵,并且严令各营没有命令不准妄动。

王邑等人打不过刘秀兵马,并且王寻还被刘秀军当场斩杀。

中军被冲垮后,恐慌迅速蔓延全军,再加上城内守军出城迎敌,新莽军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挥,顿时作鸟兽散。数十万人亡命,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绝大部分新莽士兵都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掉河里淹死的,真正死于战场上的没几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