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亭侯是什么官职,能让关羽极为珍惜?人生大落,当你多年积蓄一夜血本无归的时候,满心绝望,该怎么办_王莽_刘备_汉寿

本文目录

  • 汉寿亭侯是什么官职,能让关羽极为珍惜
  • 人生大落,当你多年积蓄一夜血本无归的时候,满心绝望,该怎么办
  • 朱元璋叫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是不是元朝不允许老百姓取名,只能用数字
  • 匈奴人刘渊为何对重建大汉如此着迷
  • 客家人的姓氏都有哪些哪几大姓,有什么依据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 在多年的生活中你都珍藏了什么好东西
  • 张姓家谱辈分是怎么排列的
  •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 如果一首诗词用于自我介绍,你会选择哪一首诗词去代言自己

汉寿亭侯是什么官职,能让关羽极为珍惜

汉寿亭侯其实在汉代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但是却是一种级别很高的爵位。至于为什么能让关于及其珍惜呢?这是因为这个爵位是自己在战场上通过军功得来的,并且是自己效忠的大汉王朝正儿八经的认证通过的。

关羽的汉寿亭侯怎么得到的

东汉时期建安四年,刘备背叛了曹操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并且自己佣兵占领了徐州。曹操大怒之下,为了防止刘备站稳脚跟,在自己和袁绍官渡之战决战前夕,亲自率军前往徐州,将刘备击败,并且俘虏了关羽,在手下一众将士的反对下,还封了关羽为偏将军。

收拾刘备之后,曹操率军抵达官渡,袁绍派出手下大将颜良、淳于琼等人率兵十万,攻打曹操占领的白马。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迷惑袁绍部队,之后颜良果然中计。关羽作为被排出来的先锋,远远就瞧见了颜良的帅旗,乱军之中策马扬鞭来到颜良面前,在颜良反应过来之前,一枪将颜良刺死并且砍下他的首级。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三国志》

为了表彰关羽在这场战争之中的功绩,“朝廷”封他为汉寿亭侯。而关羽也十分珍视这个封号,后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自报这一封号,吾乃汉寿亭侯,关羽。

汉寿亭侯到底是什么官职

汉寿亭侯并不是一个官职,关羽被封的偏将军才是一个官职。自古以来讲究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官职是属于行政职位,有具体的职务和对应的需要管多少人做多少事,并且会有考核,而爵位则属于荣誉系统,没有具体的职务也就没有必须要做的工作。只有做出重大贡献者,才会被授予爵位。

早在秦朝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设置了二十个等级的爵位。一为公士;二位上造;三位簪袅;四为不更;五为大夫;六是官大夫;七是公大夫。。。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汉朝建立之后,承袭了秦朝的爵位制度,并且添加了王爵。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为了避免和刘彻同字,彻侯就改为了列侯。西汉初期,大封群臣,封为列侯者很多,那个时候列侯的封地也很大,到了东汉末年,列侯封地就很小了,大的不过就是四个县,小的甚至只有一个亭(一个亭有多大,《续汉书·百官志》“一里百家”的文字,推论说汉制是“千家亭长”。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也就差不多管了一千多户人家)。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所以列侯根据功劳大小分为县、乡、亭。

关羽为什么这么珍惜自己的亭侯爵位

如上面所说。关羽的亭侯,就在列侯中,虽然是最低等级的列侯,却也是二十爵位中级别最高的列侯了。想张飞那么勇猛,封为侯也是在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二十年之后了,而且还是刘备称帝之后才封的,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王朝。

再有关羽的大哥刘备,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时候,刘备也是被封为宜城亭侯,一直到公元219年,才晋封为汉中王,变成了王爵,在这之前,刘备也是当了23年的亭侯。所以关羽这个被汉王朝封的亭侯,对于关羽来说,可以说是莫大荣焉。

虽然最后关羽败走麦城,但是关羽可以说是以自己一个荆州的兵力败给了东吴和曹家两家兵力,可以说是虽败犹荣了,而汉寿亭侯这一封号,也可以说是对关羽功劳方面最高的评价,最大的奖赏了。

人生大落,当你多年积蓄一夜血本无归的时候,满心绝望,该怎么办

首先谢谢邀请,一起来分享!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有的人选择平平淡淡,自自然然;而有的人却不甘于现状的生活,努力的去争取,努力的去改变,努力到无能为力,去选择一条无比艰辛的人生道路。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大起大落,充满坎坎坷坷,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都能事事如意。可是当我们的人生大落,多年的积蓄一夜血本无归的时候,人生充满的是绝望,生活跌落到低谷。这个时候是每个人都无法想象的,也是每个人最艰难的时刻,有的时候甚至一夜白了头,想不通生活的无奈,想不通人生的遭遇,更想不通的这样的事偏偏落在自己身上。有的人甚至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有的人甚至为之一蹶不振,甘愿堕落,向生活妥了协;而有的人却暂时无振作之心,但也不会向生活和人生妥协,而是在检讨自己,反省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生难免大起大落,难免会陷入人生低谷,这是每个人人生的转折点。人生如何就在于你的选择,选择将会决定你的人生,即使是错了,我们跪着也得走过去,因为人生没有重来。即使选对了,也别高兴过早,只是你比别人幸运一点,也许后面还有更多的风雨坎坷。

总而言之,我们不可以放弃,不管如何的选择,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的艰难,生活都得过,人生没有从头,生活没有重来。人的一生来之不易,不管选择是对是错,都要勇敢的面对,有句话说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这时候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因为你选择了。而有的人却还一直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选择向前还是可以后退,选择向左还是向右,还在犹豫不定。有时候说起来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你不怕选择,所以你比别人早走一步。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容不得你选择,选择了就得去面对,生活虽然苦,人生虽然累,但是我们乘风破浪,总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们不应该放弃。

相信明天会更好。愿看到文章的人,相信你的选择,坚持才能看到未来,努力才有明天。愿你们的人生顺顺利利,心想事成,事业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叫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是不是元朝不允许老百姓取名,只能用数字

谢谢朋友邀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原始社会,人们白天在一起狩猎时能够看到对方,分清彼此。而到了晚上因为看不到对方的相貌,就要通过语言来辨别,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符号。至少要知道他是叫谁的,这应该是名字最早的来源。后期出现文字,名字便被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名字是最能够展现时代特色。王莽建新朝时,提倡名字用单字,汉至三国便以单子为贵,复字为贱。三国时的人物基本看不到“名”为复字的。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张辽、张郃、张鲁等等皆为单字。

我身边朋友的名字也能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如建国,反修,四清,超产,批修,卫东等等。这些名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比较火的。

现在回过头来谈谈朱元璋的名字。朱元璋出生在元末,元朝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在统治时期是不允许底层的老百姓起名字的。除非你是读书人或有个一官半职。《春在堂随笔》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朱元璋出生时名字只能用出生日期,或者父母年龄相加。他的曾祖父名为朱九四,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而朱元璋是八月初八出生故名为朱重八(朱八八),陈友谅原名陈九四,常遇春的父亲常重五,汤和父亲汤六一。

我是墉上闲人,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评指正。

匈奴人刘渊为何对重建大汉如此着迷

刘渊实为匈奴人。刘渊不是看重重建“大汉“为目的,只是以刘氏“汉”为突破口,建立政权,为此这就是刘渊着迷的地方。现代人叫“政治”,一种政治手腕及政治智慧罢了。

刘渊 字元海,新兴(今甘肃武山西)匈奴人。魏匈奴左部帅刘豹子。幼好学,以上党人崔游为师,博涉经史,尤好《孙子》,善骑射,膂力过人。

刘渊魏末入洛阳,深得司马昭父子的赏识。父死,袭职左部帅。

武帝太康末,授北部都尉,广集名儒秀士及匈奴五部豪杰。

惠帝初,授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侯。随司马颖与诸王混战,以招兵为名回左国城。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为匈奴大单于,称汉王,都离石(今属山西),以刘宣、崔游为股肱,起兵反晋。王弥、石勒等相继归附,屡挫晋军。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称帝,迁都平阳。永嘉四年死,在位七年,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客家人的姓氏都有哪些哪几大姓,有什么依据

福建一带客家人居多,各城各县乡之前有过一些客家姓氏统计记录,但论姓氏数量跟规模,应该是以南方的林氏居多,另外还有李、王、黄、陈的客家姓氏也不少,而姓氏数量比较小的属丘姓,而邱跟丘在客家人眼里属于同一个宗族同一个姓氏。1992年,广东梅州有人特意统计了一下当地客家人的人口跟姓氏,据梅县地方志记载,当地客家人按照人口多少排序出一百个姓氏,其由多到少排列为:

李、张、黄、陈、刘、钟、叶、杨、曾、谢、温、林、吴、罗、梁、王、廖、丘、古、赖、何、邓、余、侯、朱、邹、熊、郭、肖、洪、宋、户、潘、徐、黎、凌、沈、周、蔡、巫、管、饶、蓝、彭、江、范、卜、胡、许、曹、冯、房、汤、伍、池、姚、吕、孙、章、高、翁、杜、魏、利、夏、幸、邱、傅、赵、涂、阙、庄、申、龚、俞、童、戴、程、白、唐、田、薛、麦、苏、危、欧阳(复姓)、葛、詹、颜、马、柯、练、陆、方、石、连、万、习。

之前中国科学院工作人员袁义达带领一个团队统计过中国百家姓,其中以人口数量排出福建客家人的十大姓氏,依次顺序是:陈、林、黄、张、吴、李、郑、王、刘跟苏姓。但另有专家对袁义达所统计的客家人“十大姓氏”持有质疑态度,该专家认为在众多福建客家人姓氏里,林姓才是福建当地的第一大姓氏。至于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统计数据,由于大部分客家人都视中原大地为自家先祖的发源地,所以各地区的客家人都有记载流自己的族谱,而我们根据各家族谱统计得出了以下的姓氏数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写过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最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已经写作了《甄宓之死》《秦宜禄之妻》《张绣他婶子》《江南大小乔》,正准备要写作的是《诸葛亮之妻》。为此我查阅了不少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包括也阅读一些演义、传说和野史等等。

但我写作的原则,就是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

有不少友友跟我说,我的悟空问答很不错,就是文章太长。我接受这个建议,尽量把回答控制在1500字左右吧。

就题主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地回答,以期与友友们交流。

0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在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每当遇到大事,刘备总是焦虑万分,征询丞相的意见。诸葛亮总是手摇鹅毛扇,胸有成竹地说:主公勿虑,此早在我预料之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刘备听后,心情大爽,然后说:丞相所言极是。

之后是一切都摆平啦。摆不平的诸葛亮也不脸红,因为用鹅毛扇遮着脸,即便脸红,别人也看不到。

这是小说写作的需要,为得是更加具有可阅读性和娱乐性,无可厚非。

其实,读者心里也都清楚,许多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编的,都知道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于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而把诸葛亮对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局势的准确判断,或者说是妙算,给忽视啦。

比如“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所记载的都差不多,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再比如《空城计》这个桥段,在正史中是没有的,但在《演义》却说得很热闹。

抛开热闹不说,作者这么安排是很合理的。

《空城计》是败战之计,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一生唯谨慎“ , 迫不得已,偶尔为之。非常合理,成功的几率很大,这不足为奇。

小说很好看,但不必过于解读,去计较一些细节。

否则,读起来就没有情趣啦。如果一直纠结于,有没有《空城计》这回事,那你还能读得下去吗?

02

真实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上面说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有个《隆中对》。诸葛亮准确的预判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并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的战略计划。

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刘备占据荆州,坐镇西川,与曹操和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但由于蜀汉政权在贯彻这一战略的时候不够坚决,特别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静待天下之变”这一策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没有东联孙吴,于是刘备北拒曹操就成了杯具啦。

大家熟知的就是关羽拒绝了孙吴联姻,大意失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东吴陆逊击败,病死白帝城。

不仅没有等来天下之变,自己先乱了套,如果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可能就此玩完,游戏就此结束啦。

失去了荆州,没有了刘关张,蜀汉一统天下的可能就没有啦。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只能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已经是回天无力啦。诸葛亮所做的仅仅是为了一个理念、一个信仰罢了。

在这里,我们没必要去抬这个杠,说“既然能掐会算,又何必出兵“之类的话。

我们再看一个桥段吧。

有一次,刘备跟他的另一个军师中郎将庞统闲谈,刘备说:“你曾经担任过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 我到吴国,周瑜曾经写密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有无此事?”

庞统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刘备接着说:“各为其主,既然你现在跟我做事,就不必隐瞒。”

庞统说:“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道:“当时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去,差一点就落在周瑜的手中。那时孔明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刘备又说:“我当时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边的曹操,应该希望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的确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有些事情不是不可预知的,智慧的人不是未卜先知,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预判。

在我写作的《江南大小乔》里,我介绍了郭嘉对“孙策被刺身亡”有个准确的判断。

同样的道理,跟诸葛亮一样,郭嘉不是天神大仙,不是能掐会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多说一句:

刘备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会不会是庞统给周瑜出的馊主意哪?要不庞统咋会知道这么机密的事哪?

“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就知道孙权不会扣留他。

可见诸葛亮和周瑜跟刘备和孙权的境界就是不一样啊。老板自有老板的考虑。

由此看来,诸葛亮与刘备在一些事情上是有分歧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夷陵之战”上。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确有其非凡之处,绝非《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事事遵从丞相的意见。否则,就是失利或者无功而返。

最后留两个问题,供有兴趣的友友思考交流吧:

一是刘备是否完全信服诸葛亮,是不是言听计从?

二是诸葛亮为何不直接说刘备到东吴去,有可能被孙权扣留,而仅仅是反复坚持不能去哪?如果诸葛亮直说的话,刘备还会不会再到东吴去哪?

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

在多年的生活中你都珍藏了什么好东西

儿孙自有儿孙福,切莫事事挂心头。

留给子女的应该是精神财富。诗书寄世长,忠厚传家久。

张姓家谱辈分是怎么排列的

我张姓鼻祖公,籍贯江西省汲安府汲安县滑石衙朱肆巷,值明世迁至彜陵北乡闗河庙下方沟边落籍,宅后有凉水井碾孑凸。

一世.张云朝;张云祖;张云汉。

二世.张怀。

三世.张大伟;张大伦;张大成;张大益;张大儒;张大仕。

四世.张珪。

五世.张从仪。

六世.张怀龙。

七世.张修。

八世.张友言。

九世.张应遥。

十世.张甲运。

十一世.张维发。十二世.张崇宪。十三世.张德仲。十四世.张发明。十五世.张祥文。十六世.张启迪。历代宗派:应运维崇德 发祥起世长 宏文开泰允 元善裕宗芳 明祖天心顺 清朝定安邦 才学全正士 万代能吉昌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刘秀不是继承西汉,而是再造一个王朝,把天下又打了一遍。

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后世称为东汉,就是为了区别刘邦建立的西汉。

如果不是王莽乱政,篡了大汉王朝的江山,大约刘秀这辈子会在老家当个放牛娃,当个富家翁,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甚至他哥哥刘縯不莫名其妙被更始帝刘玄害死,刘秀都不可能有当皇帝的机会。

西汉末年那段历史其实挺好玩的。

王莽像个穿越者,刘秀是天选之人,他哥哥刘縯一开始以为自己是王者,以王者之姿登场。

王莽生于公元元年的,在篡位之前他的行动做派简直就像个圣人一样。

他礼贤下士,待人谦恭,他常常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分给穷人,甚至卖了自己车马来接济穷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声望太高 ,他篡汉当皇帝,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一件盛事。

当时如果王莽不篡位,天下人都会不答应的。

但是当上皇帝后的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超前改革,因为太超前了,比如土地收回国有,平均分配,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有饭吃,劳动最光荣,比如废除奴婢制度等,难怪有人怀疑王莽是现代某位失踪科学家穿越回去的。

他太像一位理想主义者了,想在公元9年到公元23年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理性很丰满啊。

王莽的改革几乎动了当时所有人的蛋糕,所以很快激起了一波一波的反抗,王莽从众人拥戴,变成了万人嫌弃。

反对者中就有刘家兄弟。

因为王莽篡夺的是刘家的江山,由于汉武帝的推恩令,很多刘姓后代其实都成了刘备那样的织席贩履之人,混的好的也许成为跺一脚自己村颤一颤的小地主。

比如刘秀他们家。

而王莽的乱政给了这些已经被边缘化的刘家人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机会。公元23年坐在宛城皇帝位的更始帝刘玄,看着一位叫公宾的人送上的王莽的人头不无感叹的说: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

王莽啊,如果你不乱搞,不当皇帝,大约能和霍光一样是个权倾朝野的权臣,死后还能享受国葬陪葬皇陵。

旁边的他的妃子韩夫人听后掩唇轻笑道:如果王莽不称帝,现在大约您还是个被通缉的逃犯,不会坐在皇帝位上感叹吧。

王莽称帝对于刘家子弟来说是个机会,但是刘秀从没想过这是自己的机会。

王莽称帝后,刘秀从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少年时刘秀曾在京城求学,见过王莽的仪仗队金吾卫,但是他远没有他的老祖刘邦见到秦始皇车队时的豪气,也没想过大丈夫当如是。

少年刘秀的看到金吾卫很羡慕,只是羡慕金吾卫,觉得自己这辈子如果能当上金吾卫然后娶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姑娘,就足矣了。

所以他说出了自己这辈子的最高理想:

仕宦当作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这句话被一位叫李子柒的姑娘的粉丝学了去。

刘秀的理想一直很现实,和他的人一样。他大哥刘縯的理想却很高远,他一直想做大事,一直在积蓄力量,新朝3年公元22年,机会来了,这时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为了躲避家乡的饥民,刘秀跑到宛城做卖粮食的买卖,生活无忧。

这时有一个叫李通的商人找到了他,李通拿出一个当时流传的谶语劝刘秀起兵反新。这谶语是这样写得: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估计这就是李通编的。

刘秀知道自己哥哥刘縯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推翻王莽夺回刘家江山,他不会放弃这次王莽新朝崩盘的机会,刘秀权衡再三同意李通的建议,买兵器战马,在宛城起事,而与此同时,他大哥刘縯已经在老家舂陵,举起反抗新朝的大旗了。

他们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此时距离汉亡不过十余年,王莽新政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开始思念起汉朝的好来。

刘縯刘秀兄弟本就是汉朝皇族,血统可考,此时打出兴复的大旗,很容易凝聚天下思念大汉人的人心。

这叫正义。只有程序正义,行动才会无往不利。

况且,刘縯一直以来的执念,就是恢复大汉江山。

刘縯从小就有大志,王莽篡汉后对于恢复大汉刘家江山他更是耿耿于怀。

刘縯对于自己能恢复大汉江山很有信心,他曾经拍着刘秀的肩膀说:如果我是刘邦,你就是刘邦的弟弟。

刘縯的性格豪放,颇有九世祖刘邦的风采,他很有魅力,王莽新朝末年,刘縯在老家舂陵拉起队伍,反抗新朝,这支队伍很快发展成十几万的规模,成为反抗军中的主力,颇受瞩目。

刘縯的行动做派,就是小说中的主角,传说中的天选之人。

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如此,以王者之姿争夺天下,但是他没想到这次老天选定的不是他,不是颇效乃祖刘邦的人,大约老天爷觉得都是刘邦略显单调,所以这次上天选择了文静隐忍的刘秀成为位面之子。

==================

文:薛白袍

如果一首诗词用于自我介绍,你会选择哪一首诗词去代言自己

用什么样诗形容自已人生。

人生岂能做井蛙,

雄鹰踪迹海天涯。

血飞星岛镇恶浪,

汗涌塔丘映碧霞。

风暴险关学闯道,

冰山绝顶要开花。

凱旋之日冲天笑,

漠北江南是我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