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怎样统一的?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_演义_关羽_蜀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国  演义 关羽 蜀汉

本文目录

  • 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 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
  • 三国时期单刀赴会的是谁
  • 如何更好了解三国
  •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 《三国演义》比《三国志》火的原因在哪,小说比原史更吸引人吗
  • 有哪些你熟知的三国典故概括讲解一下

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答:一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而当三足鼎立之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举例说明,就拿蜀国为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且连年北伐,造成国内的空虚。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政局混乱腐败。导致内部矛盾众多,内讧严重。反观魏国呢,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不仅重用元老,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张华、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担任镇南将军一职,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立下汗马功劳,执行者杜预,雷厉风行,有胆识和军事能力,所以统一有必然性。

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三家归晋

回到开头第一句话,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趋势下,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将实力最弱的蜀国灭掉了。可当时司马家族已经一手遮天,终于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并在公元280年灭吴大一统。

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

个人感觉还是老版《三国》要经典一些,古香古色,说话很多都是《三国演义》书上的,既能做到有大众化的白话文,也有古文的文学性。另外演员的选取中,更加贴近三国演义书中对人物的描述,选角绝对无可挑剔。演员角色的表演上气概如虹,有所夸张。所以,老版绝对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三国》基本都没有古语,全是白话文,还有很多时下流行的歇后语,比如“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另外还有曹操几次随地大小便,当然这些可能是导演安排来搞笑的。作战场景比老版三国要宏大一些,但是有很多重复的场景。人物表演上,尤其是主要人物感觉该有所表现的全都憋着,演不出效果。

比如关羽好像总是低头,说话不看人。关羽应该是傲慢的性格,不是谦逊的,所以应该仰着头,斜着眼看人。关羽这辈子只正眼看过的人:刘备、曹操、张飞三人而已,赵云也就是将就吧!甚至孙权、马超、黄忠他也不放在眼里,全斜着眼瞧他们。这一点老版陆树铭演的较为到位。

还有就是曹操,很多关键点该表现的,全是坐在那里像木头一样,最多就是邪魅一笑而已,只使用背景声音来代替曹操所想。

赵云是聂远饰演,本人觉得他更适合演马超,三国上可以称为“白面小生”的就是吕布、马超。马超更被人冠以“锦马超”的赞叹。赵云身形体魄其实和关羽、赵飞是一样的,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白面小生形象。书中形容:“宽面圆颌,极其雄壮”。说明就是关羽、张飞剃了胡子,漂白后的版本。还有就是脸部特征,没有任何棱角、笑么滋的,一副福将的模样。当然绝不是傻大哈那种形象。这点老版三国的张山演的较为到位,但是脸部英气和杀气有点过重。

较为出彩的,何润东演的吕布;刘备、孙权都还算可以。

三国时期单刀赴会的是谁

咱只说三国演义,因为真实的历史是鲁肃单刀赴会。

刘备借荆州,借而不还,孙权责怪鲁肃,鲁肃无奈,邀请坐镇荆州的关羽来东吴赴会,意图巧夺荆州。关羽欣然而去。

关羽只带了周仓和一百名士兵乘船去了东吴,鲁肃设宴款带关羽。

席间,鲁肃问起荆州的事情,关羽说,酒桌只喝酒,不谈工作,再说,荆州是我大哥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主。

鲁肃手下的人有扣押关羽的意图,关羽呵呵一笑,拉住了鲁肃的手:醉了,醉了,我喝醉了。

关羽看了周仓一眼。

周仓心里明白,就把青龙偃月刀给了关羽,关羽一手执刀,一手拉着鲁肃往江边走。

鲁肃手下的人投鼠忌器不敢动作。

关羽到了江边,命令士兵收锚启帆,这才放开鲁肃。

关羽一行快速离开,鲁肃如痴如醉,江东士兵手足无措。

关羽单刀赴会,名震江东。

如何更好了解三国

三国时期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值得仔细品味和感悟。

如何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认为还是从《三国演义》入手为好。

理由是:

其一,演义尽管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整体而言,还是大致反应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其二,演义系统性、连贯性、可阅读性都很高,读起来有趣得多,不至于生涩枯燥。

等基本熟悉了整个历史进程及大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再去寻找一些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阅读。有条件的可以查阅一些史书,如《三国志》、《三国志注解》、《后汉书》、《晋书》、《魏略》等等。

对于史料的阅读,我的体会是:不一定看得很多,但一定要看得很细,而且要多思考,多品味。同时一定要了解著作者的历史背景,便于知晓其著作的可信度。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不会有感悟。

因为,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比较以后,就会发现相差很大,甚至会彻底颠覆你的感受。

这种体验是很微妙的,也是最有意思的事。

不看史料,只沉浸在演义的固有思维里,走不出来,看多少遍,即便是倒背如流,也没有多少意义。甚至会形成偏执的根深蒂固的理念,让它左右你的思维,将会贻误你的人生。

说实在的,演义有许多很高明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很愚蠢的桥段。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事也不少。

只有把演义和史料一起阅读,才能更好地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不仅会增加历史知识,而且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启迪。

还要注意一点,即便是史书也不可尽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阅读最好是用脑,而不仅仅是用眼睛,无论演义、野史、还是正史,都一样。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汉献帝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曹操派徐晃增援,孙权又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布占徐州,刘备投操。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操讨伐张绣,失败。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备讨伐术,术病死。

200年 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操败绍于仓亭。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死。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6月 操封为汉丞相,郭嘉病死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霞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宛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备,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操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在濡须打败权。

216年 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杀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备称帝。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诸葛亮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毌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毌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毌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毌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赐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名之一,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称之为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其实在蜀军大帅姜维最后在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的时候,他手下就没几个可用之将了。

邓艾奇袭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消息传到前线姜维军中,全军震动。姜维设下翻天之计,假降钟会,激起魏军内乱,导致钟会、邓艾双双殒命。但天不佑汉,关键时刻,姜维突然心绞痛发作,战死于宫中,蜀汉复国大计终成泡影。

在《三国演义》第109回中,延熙十六年秋,姜维挥师北进,开始继先师诸葛孔明遗志征伐曹魏时,书中记载,他手下可用的将领有夏侯霸(担任参谋),廖化(担任左先锋)张翼(担任右先锋),张嶷(担任运粮使),率二十万大兵出阳平关征伐曹魏。

那么王平哪里去了呢?在《三国演义》中王平最后一次亮相是在魏延作乱时,王平奉杨仪之命,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到阳谷口截住魏延的追兵,王平(书中称为“何平”,其实就是王平)出阵搦战,魏延挺刀相迎。两军阵前,王平一阵忽悠,魏延手下众兵一哄而散,魏延大怒,来战王平,王平挺枪相迎,“战不数合”,王平诈败而走。

这是王平最后一次出现,后来就没有记载了。姜维九伐中原,王平并未随军出征,应该是老病而亡了。

马岱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三国演义》的109回,魏延作乱,马岱假意相随,潜伏在他身边。魏延率部直取南郑,阵前耀武扬威,与杨仪赌赛,不防马岱从背后下手,一刀斩杀。回到成都后,马岱因斩杀作乱的魏延,“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随后马岱也销声匿迹了,再无有关他的任何记录。

张嶷的情况大家都了解。在《三国演义》的111回中,姜维率兵出祁山,欲奇袭魏军囤粮重地――上邽,兵至段谷之时,遭到魏军的三路伏击,姜维大败,率兵撤退,半途又遇到魏将陈泰的截杀,张嶷闻姜维被困,率领部下数百骑精锐杀入重围,救出姜维。张嶷奋勇断后,“被魏兵乱箭射死”。

张嶷之死是蜀军的巨大损失,姜维回朝后上表自贬,把自己的军衔降为后将军。

夏侯霸是在《三国演义》的115回中壮烈战死的。他奉命率兵径取魏城洮阳,看到洮阳城四门大开,城外百姓向北而逃,以为城中没有防御,率兵直进,却遭到埋伏,城上万箭齐发,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壮大牺牲。

所以说,在姜维事败,蜀汉灭亡之前,王平、马岱、张嶷、夏侯霸就都已经离世了。姜维后来出兵北伐,手下可用的将领还有张翼、廖化、董厥。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以图反覆。在《三国演义》的119回中,姜维设谋,钟会、邓艾父子都被杀身死,姜维突发心梗,当场战死,复仇梦破,蜀汉彻底覆灭。

书中记载,“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可以推断出,张翼是参加了姜维的复国计划,并在最后关头还引军战斗,最终战死。

书中又记载,司马昭派贾充“乃迁后主赴洛阳”,随行的有投降派光禄大夫谯周、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而廖化和董厥则“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其实蜀汉也真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将领们都是非常优秀,他们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得起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得起诸葛丞相的悉心栽培,对得起大将军姜维的寄托,对得起后主刘禅的善待,也对得起自己作为军人的尊严和理想。

只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相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又被历代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享誉国内外。近些年来有些不甘寂寞的所谓专家学者为了标新立异,追逐名利,竟然用历史研究的标准对一部文学名著开展了砥毁。有人竟说:这是一部坏书,提议人们不要读它,不然会中毒太深。这种人为达到出名的目的,直接向古典名著开火,还真的出了名,金钱也赚了不少。说轻了是为了个人私利,说重了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动辄拿史书进行指责、讨伐。其实所谓的史书就哪么客观公正吗?鲁迅先生对史籍有一个评价,意思是:二十四史就是专门为历代帝王做的家谱。撰史者受统治者的授意和影响,不可能客观公正。再说文学创作有其自身规律和体裁,允许想象虚构,因为这是形象思维方法。历史是逻辑思维,从根本上就是两个概念和范畴,用历史评判小说属于驴头不对马唇。更有一些无知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有甚者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涉过,竟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毁谤名著。这是一股时代的逆流,终久成不了气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三国演义》比《三国志》火的原因在哪,小说比原史更吸引人吗

要知道其中原因,必须了解史书与演义之间的本质区别。OO史书者,不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大约分三类:①国别体,例如巜国语》,巜战国策》等等。②编年体,例如巜左传》,《资治通鉴》等等。③纪传体,例如,司马迁的巜史记》,范晔的巜后汉书》,陈寿的巜三国志》等等。这些书的基本特点是记述各历史时期的真人,真事,时间,地点,基本情节,真实事例等等。其本质是一个真字!这类史书,在国家层面的考古,历史考证等探索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参考资料,因而被国家收藏并重视。但不为民间所喜好。OO演义之类小说的特点是多属虚构,情节复杂,精彩不断,朴搠迷离。而作为文学巨匠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因其笔法之特殊,故事情节叠彩纷呈,因而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毛宗岗在评注时,从追本穷源之妙~到锦屏对峙之妙,有十五种笔法,外加两个起结!OO①演义叙事于平淡处每用穿插笔法,或突然放西蜀转述东吴,或突然放下北魏转述西蜀,总是灵活多变!②每逢激烈精彩处,均接榫紧凑,从不间断,一气呵成!比如第41回写赵子龙单骑救主,第87~91回写平南蛮七擒孟获等。最精彩的要属84回陆逊烧营七百里,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两回,笔法密不容针,无一废字,令读者屏住呼吸,一气看完!真是引人入胜!!③精妙的文词运用,使读者激情奔放或感慨万千!比如41回长坂救主中用了直透重围,一笔收官!p31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p84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令人看后心花怒放!p37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即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以排比的手法展现出卧龙岗之秀美。孔明因患骨节核长期坐四轮车,p104孔明上小车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只用四字,道出病情之危重!OO总之,三国演义中精彩处比比皆是,不能一一尽述!自古以来,茶余饭后,瓜田李下,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特别是曹魏多先败而后胜,蜀汉皆先胜而后败之写法,更令读者看三国掉眼泪~感慨万千!!以上这些,大概就是巜三国演义》比史书巜三国志》火的原因吧?因此,从兴趣方面讲,小说比史书确实有吸引力。

有哪些你熟知的三国典故概括讲解一下

民间广为流传的“空城计”,堪称千古绝唱!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因担任北伐先锋主将的马谡,不听诸葛亮将令和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驻军于孤山上,被魏将司马懿围困孤山切断水源所败,失了战略要地街亭。

司马懿率兵来攻打诸葛亮驻守的西平,诸葛亮无兵可以御敌,所以大开城门,故弄玄虚,司马懿一看,恐怕城内有伏兵,所以引兵退去了。

“空城计”的成功展示出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这不只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司马懿自己也是心知肚明,明知诸葛亮故弄玄虚,也不派兵进城侦查,原因究竟如何,且听我慢慢说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军政一把手,诸葛亮如果死了,蜀汉政权就等于没了顶梁柱,被灭国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南边划江而治的东吴政权也是独木难支,难以持久。司马懿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不会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曹丕如果统一了天下,断断不会容下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曹操为位时,明知道司马懿有才,可是却偏偏打压司马懿,不敢重用,可见对司马懿的忌惮之深。曹丕称帝后,用“九品中正制”来换取士族的支持,平定天下后,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肯定不会坐视这股能影响到皇权实力的存在,消灭或者不断打压这些士族势力是曹丕必走的一步棋。司马懿深知曹丕的为人,已经洞悉了自己以后的下场,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家族的生存,他还是需要诸葛亮这个对手来帮他不断的削弱来自内部的威胁,所以这次上演“空城计”这场大戏,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双方互赢。但从结果上看,诸葛亮在此危机时刻还能保持自己的机智,明显更胜一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