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猛将吕布,真的是因为儿女情长而葬送自己的吗?有哪些古诗词,既有家国天下,也有儿女情长_项羽_儿女情长_刘邦

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第一猛将吕布,真的是因为儿女情长而葬送自己的吗
  • 有哪些古诗词,既有家国天下,也有儿女情长
  • “英雄气短”怎么理解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民国杀手之王王亚樵真的是被余婉君引诱害死
  • 儿女情长是什么意思
  • 人生哪一刻让你放下了儿女情长
  • 如果项羽当年不自杀度过了乌江,重新召集江东弟子,历史是否能够改写
  • 艺术创作与儿女情长有关系吗

《三国演义》第一猛将吕布,真的是因为儿女情长而葬送自己的吗

自古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足以说明吕奉先勇冠三军并非浪得虚名,史书也多处记载吕布乃当世之飞将。

古语有云: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吕奉先之所以被缢死白门楼下,究其原因,还是自己作死的结果。

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对于三国吕布这个人基本保持了一致的描述,都是一个骁勇无敌的猛将,尤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将吕布披上了一层不可战胜的神秘光环,具有天下第一的勇武,一骑赤兔胭脂马,一杆画杆描金戟,纵横天下,无与匹敌,是个十足的第一勇士。

我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一节。吕奉先面对解良关云长和燕人张翼德这两个世之虎臣猛士,充分施展自家无敌的手段,在虎牢关前和关张二人和他们的大哥刘玄德展开了殊死搏杀。刘备自然是草鸡一只,于武艺和战阵一无所长,可那两个当世之万人敌关羽和张飞,却是一身好手段,也是纵横当时鲜有敌手的世之虎臣,蜀国天字第一、第二的猛将,可就是这么三个人,却对吕奉先一筹莫展,四个人走马灯一般鏖战良久也没分出高低胜负,可见吕布的身手有多么雄强,天下第一的名号并非美誉,而是实打实的真实战力。

但这个吕奉先却生性狡黠,为人促狭,经常见异思迁卖身投靠。倒不是因为他怕那些人,而是总自我感觉这天下第一就应该身边拥趸成群、威武雄壮,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可以负得天下人,天下人却不能负我。稍有不如意,既告转身,转而投靠更为强势的当世豪强。比如他之前曾是丁原的部属,后来因见董卓势威力猛,便转而心向董卓,一戟刺死了丁原这个曾经称为义父的人;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他又看袁绍袁本初乃当世最具势力的诸侯,又刺死了董卓再度倒向袁绍;其间又反复无常,又曾倚重袁术袁公路;也曾和曹孟德眉来眼去,还有当时的军阀张扬等人,总是在变异和切换中完成自我的每一次人性定格,难怪后人评价他一直刻薄寡恩,背信弃义,把自家信誉如儿戏般等闲视之,因为他本身就是那么做的,也就自然难怪史家秉笔疾书痛言陈厉了。

吕布这个人在三国中,不惟见异思迁随心见性,还是一个对美色贪婪无度的瘾君子,见了美色就难以自持,终于被司徒王允设下的美人计所陷落。那个位列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就是这出戏的女主角。

可惜史上貂蝉这个人并不存在,而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编造杜撰的,史上也确实不曾有过可以和西施、昭君、贵妃并驾齐驱的貂蝉美女,这不过是作者为这本名著添加的一味调料,更加突出了吕奉先的见利忘义,贪恋美色。却给我们留下了四大美女的美妙遐想。

吕布这个人能耐大,但也过于自负,也不是很信赖身边的人众,性格又是那么暴戾,所以他的毕生挚友和忠死之士很少,更鲜有交心过命的真心朋友。这也铸成了吕布的悲剧性命运和人格。

下邳一战,吕布终于被执受缚,可怜这个天下第一的勇将,身边却没有几个可以为他赴死的慷慨之士。当他再一次打算上演卖身投靠奴颜婢膝把戏的时候,被睿智明察的曹孟德瞧破了机谋,只好乖乖纳头受死,终于完成了他这个悲剧性人物从悲剧性多变到悲剧性收场的最后定格。

他的落败和死亡,更多的是出于手下的众叛亲离作鸟兽散,也是他自己最大的人格障碍所致,一个领导者没有一个称得上完善而完美的性格,总是在权利变换角逐中谋取一己私利,既贪得无厌又卑劣下作,这样的人古来也没有一个好下场,吕布亦然。

而非是什么为了和貂蝉在一起儿女情长枉送了卿卿性命。

图片来自网络

有哪些古诗词,既有家国天下,也有儿女情长

1、《蝶恋花·答李淑一》 by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wx公众号:qswhgsj

2、《垓下歌》 by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气短”怎么理解

谢邀请!英雄气短字面上意思是形容有才识志气的人,因遭受挫折而失去进取心。

我的理解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一时不得志,而忍辱负重!是龙得盘着,是虎得蜷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千里马被用之拉磨,牛头梗被用来看家!一棵大树放倒了做牙签,一把焦尾琴被填进了灶坑!也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尽其材!过大材小用!

古代有许多英雄气短,空有大志而不得的!最熟悉的曹雪芹!写了那样一部驰名中外的《红楼梦》,但他的生活是困顿不堪的,空有满腹才华没得到重用;蒲松龄写了惊世骇俗的《聊斋志异》,在仕途场上也是落魄坎坷。他自勉的对联就贴在聊斋的草堂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其一生他也不能全是得志者!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有在人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南唐后主李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关云长。

现在也是,许多高手在民间,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幸好如今各大平台给了人们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宰!只要你有能力,就会被发现!是金子早晚都要发光的!

从农村到城市之初,也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受人冷落歧视过,也颠沛流离打拼过!举目无亲,投靠无门退缩过,据理力争,面红耳赤争吵过!现在想想,那不过是人生的经历,当年的英雄气短,才有了如今的儿女情长!潜龙腾渊,虎啸山林是迟早的事!只要你是龙!是虎!

当年我们一个项目经理难为人!不给拨工程款,工人工资发不出去,我们就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要饭似的讨要自己劳动所得!后来我送了他一副玛瑙象棋,里面题了一首词!就是下边这首,好多年前啦?

巫山一段云.弈

词/丹鹤

汉界珍珠马,楚河翡翠军,谁家玛瑙象飞离?炮打各东西。

将帅安然守,兵卒进适宜,不因成败论英雄,此乃君子弈!

多年以后他进了监狱,而我们当年的这些小兵,小卒子,就凭勇往直前的毅力在这里扎了根,定了居!他家破人散,我们每一家人依然积极乐观,幸福团圆!人生总有逆流顺流,逆境时不要放弃,学会隐忍!顺境时不要得意,知道珍惜!英雄无需问出处,流氓别和他讲套路?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民国杀手之王王亚樵真的是被余婉君引诱害死

王亚樵多谋善断,屡次逃过军统的追杀,这让蒋介石和戴笠头痛不已,而据军统四大金刚之一的沈醉陈述:“当时蒋介石和戴笠最忌惮的人就是王亚樵······就因为这一点,王亚樵就足以载入史料。”

自己和宋子文的性命都险些被王亚樵收取,蒋介石对王亚樵的刺杀行动一直耿耿于怀,虽然也通过一些手段,想要拉拢王亚樵加入自己阵营为我所用,但被王亚樵严词拒绝,他表示:一直以来他与国民政府之间嫌隙颇多,但我王亚樵都是以国家大义为出发点做事,并非私人恩怨,如果国民政府不能坚决抗日,那么我们之间缺乏合作基础。

真正造成蒋介石勃然大怒,并发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王亚樵的原因,就是刺杀汪精卫的行动,虽然之前也想解决掉王亚樵,但追捕规模、决心等方面远不如这次。

沈醉:虽然刚开始调查此案的时候毫无线索,但蒋介石、戴笠等人早已明白,此次刺杀行动,最终目标是蒋介石,绝不是汪精卫,而汪精卫的遇刺将蒋介石卷入一股处境无比尴尬的政治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孙凤鸣,刺汪(蒋)行动执行人,主动请缨的时候就已明白,自己是绝对的有去无回,那年代的摄像机体积偏大,他将手枪藏入其中,以自己正式记者的身份申请到了入场资格,混入其中。

孙凤鸣最好的机会是待到蒋介石、汪精卫、中委们的摆拍时刻,自己出手射击就可以胜利完成任务,对自己的枪法,孙凤鸣还是有信心的。

与往届会议一样,此次还是中委们预先按次序站立到会议厅前,不同的是蒋汪二人却全无踪影,照例总要有位大佬参与合影,发生这种情况让在场的所有与会者莫名其妙,而此时的汪精卫正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内,他一再劝说蒋介石参与拍照,但蒋介石不为所用,总以“另有安排”为借口一再推脱。

蒋介石不但自己不去,还假惺惺的让汪精卫也不要去,他说今天的秩序非常散乱,搞不好要出事情,我就不去参加拍照了,同时希望你也不要去,没想到一语成谶。

面对蒋介石的态度,汪精卫非常为难:“中委们已经列队等候先生,如果您不去我也不去,那将无法收场。”

无奈之下,汪精卫独自下楼并告知中委们:蒋先生有事不来了,我们照吧。

就在照相完毕后,中委们陆续向会议厅走去,准备步入会场,已经挤到前排的孙凤鸣断定此次已经失去刺杀蒋介石的机会,只能临时改变计划,退而求其次刺杀汪精卫,他拔出手枪,高喊:“枪毙卖国贼”,瞄准汪精卫就是三枪,一枪打中汪精卫的左脸脸颊;一枪中左臂;一枪几乎穿过身体击中了脊椎,汪精卫应声倒地,会场一片大乱。

张学良和汪精卫的警卫们冲了上去,孙凤鸣随即被警卫开枪打中肺部,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这种伤情是无法救治的,但为了从他口中得到口供,审讯人员一夜之间竟然给孙凤鸣注射了150针强心剂,到了凌晨孙凤鸣才不治身亡。

(打中脊椎子弹的铅毒引发汪精卫“多发性脊骨瘤肿”,最终身死,英雄九泉可以瞑目。)

蒋介石闻讯赶来,见到的是血泊中的汪精卫,他的妻子陈璧君怀疑这件事就是蒋介石一手导演,所以当着所有政要的面痛斥蒋介石:“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明讲就好,何必下此毒手?!”天降黑锅,老蒋羞愤不已,当时却也无法自证清白。

第二天,李宗仁、白崇禧分别打来电话质问汪精卫遇刺事件,他们也觉得这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阴谋刺杀事件,这让老蒋百口莫辩,情何以堪,中了窝心脚还不知道是谁踢的,他立刻叫来戴笠:悬赏百万,限期三个月内破案,否则就不要回来见我。

戴笠受到巨大的压力,立刻行动起来,在刺汪事件后,百余人受到案件牵连,包括仁人志士的家属军统也不曾放过,而这又激起了王亚樵的怒火,又是三枪,正在上海谈判的外交次长唐有壬命殒当场。

老蒋为何给心腹戴笠如此大的压力呢?

①蒋介石本身就面临巨大的政治、舆论压力。一是刺汪,二是戴笠的军统受到太多人忌惮和抨击。

②蒋介石怀疑一直以来对王亚樵的追杀,戴笠都在放水,因为戴笠、胡宗南、王亚樵等人是磕头兄弟,在追捕王亚樵这件事上蒋介石对戴笠有所怀疑,巅峰时期的军统有5万多名特工,怎么会杀不掉一个王亚樵呢,所以老蒋要戴笠赌上自己的前途全力缉拿王亚樵。

总之,汪精卫和蒋介石都很憋屈,一个“无辜”挨了枪子,一个无故背了黑锅。

王亚樵的隐匿手段实在高明,军统一时间竟寻不到蛛丝马迹,时不我待,军统到香港逮捕了王亚樵麾下的铁杆主力余立奎、胡大海等人,并扣上主犯的帽子,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案,给汪精卫、陈璧君、各大舆论媒体和好奇的吃瓜群众一个交代。

“第一主犯”余立奎骨头硬,尝遍所有酷刑,始终没有透露王亚樵的任何消息,但是其他“从犯”却将此次行动的任务目标、策划过程等详细细节和盘托出。蒋介石和戴笠这才松了一口气,虽然真正的主谋没有抓到,但至少能让汪精卫和陈璧君明白,这场暗杀行动并非自己策划。

事不算完,余立奎只是应付舆论、洗脱嫌疑的“工具”,真的幕后主事人王亚樵,必须缉拿归案,军统派出大批特务到达香港,在近乎洗地一般的排查中,中统特务几次与王亚樵擦身而过,王亚樵觉得香港已不能给自己提供保护,所以不能再做停留,于是化名寄居在了李济深的老家广西梧州,李济深考虑到王亚樵的安全、生活问题,还特地跟李宗仁、白崇禧打了招呼,广西地方(国民)政府每月拨500元生活费给王亚樵。

随着局势的变化,白崇禧对王亚樵的态度趋于冷淡,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清除王亚樵这个麻烦,王亚樵江湖行走多年,自然也从中看出端倪,所以他最终决定投奔延安。

对于王亚樵的决定,李济深非常支持,马上给周总理去信,内附王亚樵的推荐函,王亚樵自己又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当今各派势力都有可能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苟合,唯独延安方面在抗日问题上,态度坚决决不让步,所以我反复思量,决定投奔延安,请求收留等等。

(《特情简报》→《关于暗刺王亚樵经过的报告》曾记录,根据搜查掌握的资料,王亚樵有接触陕北延安的举动,已有回信,险些成行。)

第二天清晨,王亚樵委派张宪庭、余亚农二人赶往延安,临行前一再嘱咐早去早回,而二人不负重托不久后带来了回信,事情发展到这里本来王亚樵可以逃出生天投向光明,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毁灭了他的一切前途乃至性命。

余立奎的小老婆余婉君本来带着孩子在香港生活,此次从香港来到梧州向王亚樵哭诉生活拮据,无以为继。余立奎本就是王亚樵麾下骨干,因刺汪事件在香港被抓引渡到南京并以判处死刑,王亚樵不可能不管他一家老小,所以将余婉君安排在梧州住下。

其实呢,这个余婉君早就扛不住军统的威逼利诱,答应为军统找到王亚樵的行踪并引他出现方便抓捕行动。

余婉君欺骗王亚樵说:有事相告,请王亚樵来自己的住处。

王亚樵觉得有话但说无妨,请他去怕是有难言之隐,不便外人旁听,所以谢绝了兄弟们跟随的好意,他就这么没有防备的孤身一人去了余婉君的临时住所。

一进房门,王亚樵的脸上就被撒了石灰,他临危不惧在黑暗中与军统特务多人展开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身中五枪三刀身死当场,为了返回总部交差,他们割下了王亚樵的面皮,王亚樵的遗体后被他的朋友和徒弟收敛入葬于梧州倪庄。

至于余婉君,她在撤退中途被军统特务枪杀,算是以死谢罪,至于她与王亚樵的关系,我认为不必多想,包括军统的资料都没有注明他俩有暧昧关系,只说骗他来到住所,余婉君的身份是余立奎的女人,与王亚樵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相熟,共享同一个朋友圈,刺汪事件又造成余立奎被处死(未执行,1948年释放),所以无论如何王亚樵都丢不起那人,不会趁人之危,在兄弟“遇难”、“孤儿寡母”乞命而来的情况下占人家便宜的。

儿女情长是什么意思

解释:过分看重爱情。

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尤恨其儿女情长多,风云气少。”

原为成语,比喻男女之间或家人之间的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例句:因为失恋,就打不起精神,这不就是沉迷于儿女情长?

近义:俩小无猜,男欢女爱,牵肠挂肚。

反义:冷酷无情,英雄气短。

人生哪一刻让你放下了儿女情长

我个人认为,人生能让我们放下儿女情长的时刻,有这几个方面,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面临困境、深陷绝境之时。

完全处于生死存亡之时。

当你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被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狭小而充满悲观、绝望的关乎生死存亡之时的空间时,你就会发现,即使身后洪浪滔天,但那一刻,在你脑海中,在你眼前浮动的,再不是灯红酒绿,也不是推杯换盏,更不是你侬我侬的浪漫情怀,而是那些在生命中真正爱你但平时却被你轻易地忽略,或者说故意忽略的家人。这一刻,你脑海中会以一弹指的速度闪现出从小到大,父母对你的种种关爱和照护,你甚至会在这一刻发现,原来人的记忆力是可以挖掘的。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一刻,哪怕此前你家缠万贯,哪怕你声名显赫,哪怕你红颜无数,你都会为了父母的存在而自己却不能用情尽孝而动情、而伤感,甚至恸哭失声。

简而言之,这一节点就是你面临着完全不知道究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此去黄泉招旧部”的那个时刻。

完全处于人生低谷之时。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跌跌涨涨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即使你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也必定会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盘旋前行的阶段。

可是,什么是人生低谷之时?低到什么阶段才叫最低?虽说千人千面,答案也可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相对来说,当你连自由都没有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就是人生低谷之际。

有的人说,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能完全给予否定,但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应当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试想,当你处于完全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阶段时,而且你身外之物完全彻底的被抛弃之时,即使你有千万种想法,可现实环境让你完全无法动弹之际,你还能想起的是谁?还会是儿女情长吗?

所以,请你意识到,你之所以还能拥有红颜知己、儿女情长,那真的是因为你并没有处于人生低谷之时。

完全处于“五无”状态之时。

首先还请谅解我在这里给起了个“五无”新词。

那么,什么是“五无”?一言以蔽之,在现实环境下,因为某些特殊原因,需要一切从头再来,而暂时“”无车、无房、无钱、无工作、无长相“”而像我这样的人。

所以,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节点了。

试想,即使你“一剑能当百万师”,寄希望于“一览纵山小”,更希望自己能“飞流直下三千尺”而畅享美好生活,可现实的“五无”横亘在你面前,你还有闲情雅致去卿卿我我、儿女情长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是因为,你已经登上了一定的高度,才敢如此豪言壮语,可如果你拥有过、拥有着这三个节点,那么,即使有份红颜知己一心相许,可你能接受吗?!

我想,对于“五无”人员来说,如何能够依靠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自己的辛苦劳动,迅速摆脱“i五无”转态,早日走上小康生活,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不过,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项羽当年不自杀度过了乌江,重新召集江东弟子,历史是否能够改写

先解释一下,题目就是错的,乌江是一处地名,在秦朝全称为历阳县乌江亭,西晋永新元年才设立乌江县,项羽要渡过的是长江,不是乌江。

东江从来都不是楚国的根基所在,在秦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当时长江以南处于热带林园地区,并不太适发展大规模农业,至三国的孙吴开始到陈朝六个朝代才让南方经济发展起来,汉朝四百年时间里江南经济都始终落后于中原。秦朝时江东只设立了两个郡,那里很多地方还处于城邑和部落的形式,就连秦政府都没法完全掌控那些人口,更别说项羽在战乱时期急忙组织部队,他如何都没法在江东组织起十万部队,乌江亭长之言不过是夸大其词。

项梁虽在会稽郡起兵,但楚国和项家的根基从来都在江北,项家的封地在下相(江苏宿迁),秦国在楚顷襄王时期已经攻破楚国郢都(湖北荆州),楚考烈王时楚国迁都寿春,此后楚国的时候就一直在泗淮地区,直至项羽时期有五十多年之久。

项梁可以在会稽起兵是因为陈胜大军攻陷中原,江东是偏远地区,秦军援军难以抵达。当时陈胜的部将葛婴进攻九江,召平的部队也抵达长江地区,项梁要控制江东更没有压力。项梁的部队壮大,也是因为陈胜死了以后,项梁跟召平部队融合,又接纳了陈婴的部队,接着北进杀死了秦嘉,掌管秦嘉和景驹的部队,继而刘邦的军队加入了项梁,楚熊心是项梁到了山东才就近寻找到,这才组成了后来楚国抗秦主力,足见项梁军的实力都不是在江东壮大起来。

西楚集团的核心成员多是江北人,范增是安徽巢湖人,钟离昧是连云港人,英布是安徽六安人,韩信是江苏淮阴人,陈婴、吕臣都是安徽人。江苏泗阳人秦嘉在彭城拥立了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羽、项庄、项声、项佗全是江苏宿迁人,虞姬也传说是宿迁人。正是因为项家根基在江北,所以项羽甚至舍弃了关中,定都于彭城,彭城和下相两地相距约一百余公里,有衣锦还乡之意。刘邦的沛县则就在彭城之旁,刘邦算是楚国晚期人,真要说起来楚汉之争就是以泗淮为核心的楚国集团内斗,只能说明江苏人内斗来由已久。

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不决定在垓下之战,在那同时刘邦跟项羽在陈郡对持,韩信攻陷了齐国,灌婴连破博阳、下相、广陵、彭城,英布、周殷倒戈于刘邦,彭越军在项羽侧面,刘邦对项羽完成了战略大包围,把整个西楚国围起来,项羽才不得不急忙往东南撤退,刘邦的包围网趁机收拢,韩信率军南下,刘邦和彭越领兵东进,刘贾、英布、周殷挥军北上,项羽是逃到垓下被三路大军拦截,才只能坚壁作战。

《史记 荆燕世家》:“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临江为南郡。 “

橙色线是韩信军团进军路线,红色线是刘邦军团进军路线,粉色线是英布、刘贾路线,绿色线是项羽撤退路线。

刘邦在击败项羽后第一反应不是渡江追击,而是返回淮北跟周勃会合进攻泗水、东海二郡,把项羽的顽固势力消灭。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川)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阳)阴侯共食钟离。 ”

在项羽兵败以后,抵抗得最厉害的是项羽早期的封地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地区,直到刘邦向鲁国人出示项羽的人头,鲁国才投降汉军。相反江东在项羽兵败以后,灌婴攻破历阳县以后就跨江进攻江东,连破吴郡、会稽、豫章三郡,刘邦只派了区区灌婴就略定江东,刘邦主力一直在淮北,灌婴在平定江东后还要赶回去协助刘邦。楚国西南方面被刘贾、卢绾从九江、衡山一路打到南郡,灭了临江国。英布则可能参与了西南战场的扫荡,趁机将庐江郡纳入自己的九江国。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正义二人韩信将也。纵兵击项羽也。以“纵”字为绝句。孔将军,蓼侯孔熙。费将军,费侯陈贺也。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正义复,扶富反。乘犹登也,进也。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索隐应劭云:“今鸡鸣歌也。”颜游秦云:“楚歌犹吴讴也。”按:高祖令戚夫人楚舞,自为楚歌,是楚人之歌声也。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集解徐广曰:“十二月。”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史记灌婴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 ”

项羽倘若渡江,还能够守住吴地的情况下。则衡山、庐江、豫章全都守不住,福建地区的首领无诸和驺摇因没得到项羽封王,在楚汉战争时已倒向刘邦,项羽在吴地依然是四面楚歌的局面。项羽需要做的是以江东两个郡跟全国诸侯抗衡。

配图内黄色框内都是项羽的地盘,项羽死后,江东是最不受重视的地区,只派了灌婴一位将领去进攻。

从政治正确角度出发,刘邦是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帜举兵,原本就是捍卫楚国政治正确,项羽命英布、吴芮杀死楚怀王,而此二人已投向刘邦,项羽弑君的事情天下人尽知。即便是楚人的顽固势力也不会偏向于项羽,在刘邦和项羽抗秦时期,正是楚国老将建议扶持刘邦对抗项羽。

《史记高祖本纪》:“当是时,秦兵彊,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原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那些宿命论的观点基本没什么意义,项羽再傻也明白丢掉淮北根据地就已无力回天,他自己在江东没有绝对支持率,这样的情况跟国民党退守台湾已毫无区别,江东却还没有海隔着。如果吴地之人因为项羽是楚人才支持他,刘邦集团何尝不是一群楚人?项羽自刎只是因为他明白大势已定,作为一位英雄人物,若不自刎而是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会更丢人。自古文人墨客拿项羽渡不渡江做文章,只是为了抒发悲剧英雄情怀,诗人词人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并没有就历史细节做出辩证。

认为项羽有翻盘机会,是英雄史观在作怪,历史的大势是由人民、人心所推动,项羽在分封的时候跟天下诸侯结怨太深,他利用分封让诸侯自相残杀,而诸侯都不是傻子,谁都知道项羽的毒招,所以田荣、彭越、陈余在率先联合反击项羽。项羽对内部成员也并不信任。导致张良、韩信、陈平背离他,逼走范增,疏远钟离昧,怒责英布,更有着弑君的恶名。无论什么样的人物,都没法以一己之力跟整个天下对抗。

艺术创作与儿女情长有关系吗

我们说,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这生命中就蕴含着作品创作者的感情,其中也包括生活中一些浪漫的事比如儿女情长等。艺术家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

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感染人,打动人,使读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人类共识的具有普遍性的,儿女情长也是这共鸣中的一部分。

达芬奇为什么能刻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因为他平时注重留意人们情感的表情变化。拉斐尔之所以能创作出柔美和谐的《美惠三美神》,是因为他对儿女情长有一种特别的执着。鲁本斯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其妻子海伦娜为模特创作的,如《三美神》、《土与水》、《父与女》等,人物形象动感大气,情感真挚细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染力。而鲁本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法,还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他是带着感情来画画的。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画家的毕加索一生经历了六个重要创作时期,每一创作时期都是他画风改变或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而据资料介绍,毕加索在这六个创作时期遇到了六个不同的女人,正是这六个女人对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人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毕加索自己也坦承:“她们给我带来了创作上的激情和灵感,成为我艺术创作的源泉”。可以想见,如果毕加索没有儿女情长,又怎么能够这样讲呢?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得如此骄人的艺术成就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