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为什么三国人物,曹操受到打压,刘备受到推崇,孙权好像无人问津_刘备_关羽_演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国 刘备 关羽 演义

本文目录

  •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 为什么三国人物,曹操受到打压,刘备受到推崇,孙权好像无人问津
  • 三国时期,十大冷门人物都有哪些人
  • 三国演义的好词,500个2字词语和4字词语
  • 《三国演义》刘备马跃檀溪的“的卢马”,历史上真的有此马吗
  •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关羽被神化,但过五关斩六将,特别是斩颜良诛文丑,是不是胜之不武
  • 三国有哪些趣味小故事,一听就能捧腹大笑的
  • 关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 《三国演义》华容道关羽立下军令状,为何还放走曹操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残忍血腥到吃人是常有的事。连人都吃,还有什么残忍的事是做不出来呢?

1. 郭颁《魏晋世语》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渡之战曹操2万,袁绍10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最多5万人,曹操有15万;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各5万。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恒帝的时候有5600万人口,而到了三家归进晋时,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

2.名人

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为什么三国人物,曹操受到打压,刘备受到推崇,孙权好像无人问津

谢谢题主的邀约,我是墉上闲人,下面是我的回答:

我们要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时代背景。

罗贯中(1330年----1400年),他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当时正值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下的社会更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实行了屠城和一系列的圈地运动等高压政策,进行奴役汉民族。在外来民族的高压统治下,底层人民也只能把反抗意识表现在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作品里。

三国时期的很多人物形象,经过民间艺人的各种形式的传播,变得栩栩如生。劳动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神化,即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反抗意识。被神化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和关羽。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从这些民间艺人的作品里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而成。综观整部作品,一直都是围绕关羽,诸葛亮这两条线来创作。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作为一号男主,关羽开篇就要闪亮登场。作者为了拔高关羽和诸葛亮的英雄形象,也只能委屈曹操和孙权了。

其次,罗贯中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儒家思想。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曹丕的“废汉夺位”,在本质上与儒家正统思想宣传的“君为臣纲”,正是背道而驰。孙权的东吴政权在正统思想里也属于叛汉之逆贼。

同样都是地方割据势力,刘备因是皇室后裔,有当朝皇叔身份,便被称为正统,同样都是起兵到他这里便成为“匡扶汉室”

陈胜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刘备答:“送你一个字,有!”

以上个人见解,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三国时期,十大冷门人物都有哪些人

十大冷门人物分别是:王必、戏志才、孙邵、费观、麴义、陈到、杜预、牵招、田豫、徐荣。如果知道3个以上,你就是资深三国迷。

三国在民间的知名度非常高,一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热门人物,然而除了这些热门人物,三国其实还存在着不少的冷门人物,他们在正史中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却鲜为人知!

一、王必

王必是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官至丞相长史,虽然看起来王必的官职不是很高,为人也很低调,但他却非常有能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把汉献帝安置在了许都,原本曹操对汉献帝非常恭敬,结果在一次参拜中,汉献帝竟然让刀斧手押着曹操参拜,把曹操吓了个半死,之后曹操就很少去许都参拜汉献帝了,并渐渐将自己的政治中心独立了出来,放到了邺城,远离许都的汉室朝廷。但为了掌控汉献帝,曹操还是留下了王必,让他替代自己控制汉献帝!

王必能够得到曹操的信任与青睐,成功掌控汉献帝多年,可见他是多么厉害,这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只不过由于他是替曹操干“脏活”的,所以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没有多少人了解他!

二、戏志才

一说起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家自然会想到郭嘉,然而事实上,曹操一开始器重的谋士并非郭嘉,而是戏志才!戏志才死后,没人再懂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才让荀彧帮他招人,最终找到了郭嘉。也就说说,郭嘉其实是戏志才的替代品,戏志才不死,郭嘉是得不到重用的!

三、孙邵

孙邵是东吴的首位丞相,能做到如此高位,受到孙权的重视,可见孙邵并非凡人,然而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对于孙邵的记载都非常稀缺,可见他是多么的冷门!

四、费观

费观之名,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大家听过最多的乃是费祎。事实上,费观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原本是刘璋的妹夫,但最终却抛弃了刘璋,投靠了刘备,受到了刘备的重用,并被刘备任命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不过此人去世得太早了,所以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名声!

五、麴义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估计都没怎么注意到麴义这个人,因为在界桥之战中,他被赵云轻松秒杀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小喽啰。然而在正史中,麴义非常厉害,界桥之战中他不仅没有被秒杀,还将公孙瓒给击败了,非常厉害。不过最终他因为居功自傲,遭到了袁绍的诛杀,没能再大显身手。

六、陈到

一提起刘备的侍卫统领,众人的第一反应必然是赵云,因为赵云多次护卫在刘备身边,并曾于长坂坡之战中救出了阿斗,然而正史中,刘备的侍卫统领并非赵云,而是陈到!刘备帐下的精锐白毦兵,便是由陈到统领!

七、杜预

很多人看三国,看到诸葛亮去世,便没有再看下去的勇气了,然而三国后期其实也出现了许多精彩绝伦的人物,比如杜预。杜预乃是灭亡东吴的统帅之一,战功赫赫,不过在大众的眼中,似乎他并不怎么出名,事实上,杜预可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非常厉害!

八、牵昭

牵招和刘备有刎颈之交,后来他投靠了袁绍,袁绍死后,他又投靠了曹操,并受到曹魏重用,后期一直在为曹魏镇守北部边界,遏制了鲜卑的发展壮大!

九、田豫

田豫原本是刘备的手下,深得刘备的器重,不过后来田豫觉得刘备没啥发展前途,他就投靠了曹操,并受到曹操的重用,成为了曹魏威震北部边境的牛人。可以说,正是因为牵招和田豫的全力付出,曹魏的北部边疆才会保持相对的和平。

十、徐荣

三国演义中的徐荣,虽然号称是董卓手下大将,但其实力非常差,被夏侯惇轻松秒杀,被人所忽视。但是正史中的徐荣,其实是董卓手下一等一的猛将!曹操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大家是知道的吧?孙坚在正史中有多厉害大家也是知道的吧?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两人,却被徐荣轻松击败,可见徐荣是多么的厉害!这位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不被众人所熟知的10个冷门人物,主要是这些人:王必、戏志才、孙邵、费观、麴义、陈到、杜预、牵招、田豫、徐荣。如果知道3个以上,你就是资深三国迷。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好词,500个2字词语和4字词语

江东鼠辈 不敢出动 小命不长 刀下之鬼 还不退下 汝命亡矣 用人之道 门第亲族

以才纳贤 周公不及 问鼎天下 争夺江山 何许人也 岂敢相比 萤火之光 皓月之明

经天纬地 扭转乾坤 神鬼莫测 包藏天地 当世奇才 鲲鹏之志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无人可敌 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幸得先生 席卷荆襄 尽属曹操 有何见解 济世之才

易如反掌 躬行仁义 同宗基业 听信佞言 屯兵江夏 别有良图 弃城投降 等闲之辈

自相违背 自比管乐 称霸诸侯 纵横寰宇 割据城池 弃甲抛戈 望风逃窜 容身之地

反不如初 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 鸿鹄之志 勿要怪罪 脏腑调和 肉食补之 猛药攻之

病根尽除 气脉和缓 猛药厚味 欲求安保 兵败汝南 病危体弱 民少粮亏 城池不固

博望之火 白河之水 心惊胆裂 未必过此 扶老携幼 日行十里 进取江陵 甘与同败

大仁大义 寡不敌众 一战成功 社稷安危 夸大其词 虚荣自欺 坐议立谈 无人可及

临危应变 百无一能 屯兵百万 虎视眈眈 有何展望 招降纳叛 乌合之众 不足惧也

仓皇逃窜 大言欺人 仁义之师 百万残暴 齐心抗敌 历遭惨败 浴血拼斗 兵精粮足

长江天堑 屈膝投降 天下耻笑 劝主投降 归顺东吴 旧病复发 欺人太甚 如簧之舌

匡扶国家 大智大勇 欺弱怕强 苟安避祸 趋步逼问 闻风丧胆 畏惧请降 公言差矣

天数将终 万众归心 不识天时 以卵击石 无父无君 安得不败 立身之本 不思报效

篡逆之心 天下共讨 满面羞惭 不足与语 无可稽考 织席贩屦 专权横行 欺凌君主

蔑视祖宗 汉室乱臣 强词夺理 治何经典 寻章摘句 引经据典 兴邦立业 渭水垂钓

笔砚之间 数黑论黄 舞文弄墨 低头丧气 而不能对 君子之儒 忠君爱国 恩泽当世

流芳后世 小人之儒 雕虫小技 青春作赋 皓首穷经 笔下千言 才华横溢 名盖一时

不顾廉耻 屈膝投靠 君子大儒 千秋万代 群起逼问 默然无语 哑然而笑 对答如流

尽皆失色 宇内大乱 群雄并争 威震海内 所向披靡 屡屡战败 量力而行 势单力薄

俯首称臣 杀身之祸 上应天时 下顺民意 以求苟安 帝室之胄 英才盖世 万众仰慕

甩袖而走 气量狭窄 破曹之计 百万之众 皆为齑粉 生灵无限 败逃江夏 存亡未保

何足惜哉 割土让地 纳印称臣 一叶扁舟 卸甲卷旗 好色之徒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扫平四海 成就帝业 以娱晚年 虽死无恨 虎视江南 心满意足 班师而归 有何为证

天生聪慧 落笔成文 合为天子 誓取二乔 文辞华美 默记于心 欺我太甚 心乱如麻

相往求助 肺腑之言 松形鹤骨 相貌非常 呕心沥血 雄才大略 才不可量 功盖寰宇

不可强求 诚为高见 匡扶汉室 山野村夫 天下大事 闲散已久 有何贵干 安民之术

不牢下问 闲游何处 往来莫测 不知去向 实为万幸 不能相容 危在旦夕 不敢谋矣

上不至天 下不至地 废长立幼 大举南征 其名不顺 奉诏伐罪 望风归顺 永结盟好

征讨四方 万安之策 先斩后奏 尚存犹疑 寡不敌众 优劣对比 善言开解 了然无疑

大事可成 疲劳不堪 疑云顿逝 王法无亲 军令无情 临阵脱逃 宣调不至 贻误粮饷

旗举不起 闻鼓不进 欺君篡政 赏功罚罪 一母同胞 朝夕相聚 两全之策 远涉江湖

就此告辞 比比皆是 料事如神 熟读兵法 统帅万军 游戏自如 肉身之士 日月星辰

风云水火 五日为候 三候为气 节气更替 万物衰容 虹藏不见 雷始收声 吐润溽暑

雾霾蒸腾 暗熟于胸 运用得当 乃庸才也 命系于天 忠义之心 碌碌无为 朽木腐草

以卵击石 作威作福 无罪受刑 有功不赏 盖系旧臣 诚心待人 虚怀纳士 法令如山

擅离方位 交头接耳 食口乱言 大惊小怪 心生杂念 神鬼难测 以逸待劳 神机妙算

才智超群 无能之辈 疲惫至极 束手被擒 不可小觑 搓我军威 掎角之势 分兵救援。

可当大任 残暴不仁 轻贤慢士 兄妹不睦 依礼而行 手执兵器 协众追赶 方才悔过

铭心倾慕 重金求之 爱不释手 感慨不已 壮志难酬 令人悲怆 英姿勃发 鼎足之势

统一大业 疆埸未静 自身安危 擅自兴兵 雪耻报仇 明智之士 万望熟思 巧言善变

乾坤未定 乱世之际 撒手而去 谋略长远 临事不苟 代之重任 勇武过人 性情暴躁

处事鲁莽 全然不知 日中则昃 月满则亏 秋巡冬狩 土广民强 智谋之士 皆为忠臣

勇冠三军 无用之人 刚而犯上 贪而不智 专而无谋 果而无用 势不相容 久必生变

恃强凭众 有谋不断 何足道哉 分兵三路 三更起兵 外宽内忌 不念忠诚 全然不知

这位仁兄,不知可够?(本人已血泪交织ing)

《三国演义》刘备马跃檀溪的“的卢马”,历史上真的有此马吗

  •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荆州豪杰归先生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语》:“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马”一踊三丈,遂得过。
  • 在一次战役中,刘备缴获一匹叫“的卢”的千里马。荆州刺史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言此马有妨主之相,劝刘表将马还给刘备。
  • 刘表的夫人蔡氏和其兄蔡瑁早有杀害刘备之心。一次,刘表请刘备代替他到襄阳去会见百官,蔡氏兄弟觉得这是杀害刘备的好机会。该城西门外有一条檀溪河,河宽水急,不易通过。蔡氏兄妹在东、南、北门重兵把守,只留西门,等待下手。席间,一个叫伊籍的人来到刘备面前暗示,刘备假借更衣来到了后花园,伊籍附耳告诉刘备:“蔡瑁设计害你,己在东、南、北三个门派人把守,你只能赶快从西门逃走。
  • 刘备大惊,策马跑出西门,行至数十里处被檀溪河阻止去路,这时追兵赶来,刘备急拍打马过溪,没走几步,马失前蹄。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害我!”话音刚落,只见“的卢”马从水中一跃数丈,飞身上了西岸,就此摆脱了后面的追兵。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对于“的卢马”是否真有其存在,不必当真去讨论,我们只能从研究历史的规律,从中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去理性的看待。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忠。绝对愚忠。司马懿笑他 焉能久乎?结果成了事实 诸葛亮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太高太严,并且全天下都知道了刘备托孤时说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诸葛亮,他做的一般都有可能招来非议,所以他只能拼命地为刘备集团奋斗至死了

知遇之恩,古人眼里知遇之恩好比父母的恩情,甚至以死相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诸葛亮虽然是当时的名士但是出身卑微,能够不嫌弃寒门而重用的恩情在当时非同小可。例如袁绍,他看起来貌似广招贤士,其实非常注重出身,庞统,郭嘉等顶级谋士曾主动入士袁绍,后来都失望离开。原因就是他们出身卑微,没有家境。不然,袁绍能坐拥天下也说不定了。

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虽然是没落皇族,但是在当时身份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张辽比曹真的功绩要高,但是张辽的官职怎么也不会比曹真高。就因为曹真是本宗宗族。更何况诸葛亮没有做任何事迹前就赢得刘备三顾之恩,而且立刻封为军师。这样的恩情是我们现代人比较难能体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三顾茅庐会那么出名的原因。

事情大小都过问诸葛亮,完全放心给诸葛亮治理国家,这份信任是难能可贵的。

白帝城刘备临死对诸葛亮托孤的肺腑之言大意是:我后悔不听先生的话才会有今天的失败,魏国国君曹丕,先生你的能力才干比他高得多,刘禅年幼,请尽心辅导,倘若教化不了,你可以废了他自己治理国家。然后当着诸葛亮的面对刘禅说:先生就是你的父亲,先生的话就是我的话,要听先生的话,毋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含泪死去。试问此情此景诸葛亮的心是如何心如刀绞,感动涕零呢?

荆珂刺秦王是有名的典故,荆珂和秦王之间没有任何仇恨,只是为了报答公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事实上无论他是否成功刺杀秦始皇,他都得死,他也明白,但是古人就是如此执着。

就因如此诸葛亮才会那么尽心尽力为蜀国付出,不顾身体状况,挥泪写下出师表,六出祁山最后累死病死在军中!临死前都还想着如何让蜀军退军,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先主的愿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关羽被神化,但过五关斩六将,特别是斩颜良诛文丑,是不是胜之不武

首先,正史里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记载,只有载到关羽欲走,众人议杀之,唯公谓众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所以关羽走的很轻松。

但我们不可否认,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创造出来的这一篇过五关斩六将的演义,真的是万分精彩,回头看看这一段,关羽先后斩了东领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及守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黄河渡口夏侯惇部将秦琪。后由于曹操大将蔡阳一路追杀,二爷又恼羞成怒一刀劈了他。不得不说,这里写的真是太精彩,所以我们在心里是愿意相信关二爷的这一壮举的。但如果我们认真考证,会发现漏洞百出。

(一)路线对不上,关羽离开曹营是应该往北寻找袁绍阵营的刘备,那么出许昌了往正北走就是了,为什么要往荥阳、洛阳这个西北方向走?哪怕是走陈留,延津,过河走黎阳就行了,往哪门子的洛阳走呢?拐了那么一个大弯就为了多斩几个将?这个疑问是建立在关羽认为刘备还在袁绍阵营的。但实际上这时候的刘备已经被袁绍派往汝南进行游击破坏活动,以干扰牵制曹操,如果关羽知道这个消息,更应该往南走,方向就更不对了。

(二)人物对不上,如卞喜,比人为黄巾旧部,记载在《三国志~董二袁刘传》里,提了一嘴,就是袁绍讨伐黄巾军的时候斩杀了,想必是后来又活了?再如洛阳太守韩福以及蔡阳赤壁之战时还有记载,可能也是又活了。

(三)不合逻辑,守城的除了将就是兵,且不说为什么不开关不放箭,就是守城军士乱揍也给关羽揍死了,还能容忍关羽单挑斩自己的主帅?

演义虽好,可还是要保持理智的态度。激情澎湃一下就可以了,万万不敢当真。

三国有哪些趣味小故事,一听就能捧腹大笑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两则三国有趣的一听让人感觉很好笑的小故事

故事一: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

刘玄德:“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门童:“名字太长记不住”

诸葛先生的门童就是这么个性

故事二:张飞张翼德一嗓子吓死曹操手下夏侯杰

首先张飞为什么一嗓子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吓死呢?

不得不提到的几个个功臣:

猪队友“曹操”

神助攻“赵云”

和迷弟吹“关羽”

当时的情况是:

曹操兵马刚面对了咱们的神助攻“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那场面何其壮观,赵云浑身是血,兵器都砍怪了好几个,这种气势,相信包括曹操在内的所有人都有点犯怵,赵云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度。既然百万军中能救人,那么想杀一个人还不简单。

而后赵云救走阿斗南下逃跑,曹兵猛追,等追到当阳桥的时候,主角张飞就出来了,一个人站在桥上,毫无怯意,曹操呢生性多疑怕有埋伏,这种情况下,将领们自然知道不能在进攻了,就整体胆怯了。

然后张飞不知道曹军的想法呀,张飞看曹军中青罗伞盖移动到前方,就料定是曹操,于是上前大吼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一战”

吓的曹操连忙往后退,曹军将士们见张飞底气十足,心想这会肯定麻烦了,随时准备掉头跑路,神经处于高度紧张。

张飞看着没动静于是又扯着嗓子加大音量又来了一句“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为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就被惊到肝胆俱裂,坠马而亡。

夏侯杰为什么会被吓死呢?

无非就是先前被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的气势给吓坏了

而后咱们神助攻“关羽”在降曹的时候天天在操营中吹虚说“三弟张飞,多猛,多牛逼,比自己厉害多了”

加上猪队友“曹操”被“关羽”给洗脑了把张飞想的比“赵云”“关羽”猛多了,为了提醒大家保护他还跟周围的人都说过我曾闻云长言:“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结果就导致了夏侯杰被活活的吓死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打游戏说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哈哈。

完了我在来个总结: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哈哈哈

关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保阿斗,空城计,一品刘皇叔,一统山河归司马,二关公,二士争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三国归晋,火烧赤壁,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七擒孟获,五关斩将,六出祁山,八阵图,九伐中原,失街亭。等。

《三国演义》华容道关羽立下军令状,为何还放走曹操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刘备还是卖草鞋的时候,结识了关羽张飞。为什么刘备偏偏这么命好,初出江湖两个兄弟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名将。这里面固然有命运的巧合,也有刘备这个人性格和人格因素。刘关张的感情的的确确是一种兄弟之情,后来张飞丢了城,关羽丢了嫂子,但是三兄弟依然固若金汤,可以看出来。所以华容道关羽立下军令状,对关羽来说实际上是没有约束力的,因为不管诸葛亮这个军师如何有威慑力,最后的大老板还是刘备,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从关羽个人的角度,不论是理智还是情感,都有充分的理由放走曹操。情感上曹操有恩于他,他必须还。情感上,当时曹操已经落魄,关二爷放一马也不无不可。

在别的答案中说到整个当时三国的形势,关羽是否考虑到,我觉得应该是有的。类似于西安事变,蒋介石明明被捉了也被放了回去,只是张学良不是关羽。

所以总结一下华容道关羽放曹操有情感和理智考虑,也有整个政治考虑,同时还有兄弟之情的考虑。历史不能假设,让我们接受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