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_北宋_靖康_禁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靖康之变 北宋 靖康 禁军

本文目录

  • 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
  •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 靖康之变前,皇帝为什么不逃跑
  • 靖康之变,北宋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亡国
  • 宋朝80万禁军为什么靖康之变还要各地勤王

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宋朝宗室3000多人北上,造成了宋朝灭亡,这个事发生在靖康年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明朝的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率兵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宣化、辽东等地,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自领兵北狩瓦剌,因随意改变军事线路,在宣化的土木堡被也先的部队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或“土木堡之祸”,那“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

相同的是同为汉人皇帝却被塞外少数民族俘虏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明英宗朱祁镇作为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他们都能被俘虏,只能怪他们听信奸佞、咎由自取。

先来说说这宋徽宗。

从他哥哥宋哲宗这接手江山的时候,大宋可谓是国富民强,边境还算祥和,没有什么大的战端,国内也是歌舞升平,可自打他登基为帝以后,听信将奸臣蔡京、宦官童贯等,开始享受奢侈的生活,运送花石纲修建垦岳,荒废朝政、军政等,造成百姓难以生存,引发到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童贯等人为了私人利益,怂恿宋徽宗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名,撕毁宋、辽的《檀渊之盟》,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共同攻击辽国,结果因宋人军事实力太差,没能力从即将亡国的辽人手中夺回燕京,到是金人借此机会消灭宿敌辽国,顺道占领燕京等地,宋朝通过给金人钱,赎回了燕京附近的部分地区。要知道此时的金人立国不过20多年。

后来,金人以宋朝接纳辽朝降将汉人张觉为由,发动第一次攻宋战争,不久金人东路大军即将到达开封,宋徽宗赵佶恐慌为了逃走避难,让位于宋钦宗赵桓,改年号为靖康,任命李刚等主战派保卫汴梁,金人攻击汴梁未果便要求议和,宋朝派遣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等为人质议和,后来改为肃王赵枢为人质,金人撤军赵构被放回。在经过一年的休整以后,金军再次挥师南下,此次金军声势浩大,宋军除少数人外,其余皆闻风丧胆弃城投降,

金人长驱直入攻入东京汴梁城下,宋钦宗无奈到金人大营,做人质写降表割地赔款,因为未能满足金人要求,靖康二年(1127年3月20日)开封城破宋朝灭亡,宋徽宗等宋朝宗室、大臣3000多人,悉数被俘虏至五国城。这是历史第一次有汉人皇帝做了胡人俘虏,所以感到耻辱遂称“靖康之耻”。后来在外逃亡的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史称南宋

第二个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9岁登基,朝政大小事物皆有太皇太后张氏处理,但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氏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去世后,宦官王振仗着英宗的宠信,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独揽大权。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整合蒙古的阿鲁台、兀良哈等部落组成联军,推举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名义上的大汗。瓦剌也先以朝贡2000人贡马,诈称3000人想让明朝多给赏赐,但王振则按实数2000赏赐,并且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

瓦剌也先便以此为借口分兵三路攻打大明,脱脱不花和兀良哈部则率兵攻打辽东,也先则率领瓦剌、鞑鞑等部攻打宣化、大同,另一路军则攻打甘肃,企图攻破长城南下中原。因东路和西路受到阻进攻慢,而中路的也先大军则攻破大同,兵锋直指宣化。边关危英宗朱祁镇欲御驾亲征,但受到朝廷大臣阻拦,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力排众议亲率50万大军出征。

朱祁镇大军出征以后,则不听兵部及前方将领的建议,任由王振瞎指挥。王振为了让朱祁镇去自己的家乡,擅自改变行军路线,造成大军行动迟缓站战线拉的长,恰巧遇到暴雨补给困难,瓦剌也先瞅中时机迅速出兵,在土木堡击败50万明军,王振被打死朱祁镇被俘, 瓦剌也先以送明英宗回京为名,攻陷长城白羊口、居庸关等关隘直逼北京。,兵侍郎于谦等大臣拒绝迁都,为鼓舞明军士气,于谦等大臣拥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年号景泰。随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经过北京守军的艰苦封战,也先军队大败于北京城下,经过十几日的鏖战及各地勤王军队前往京师,也先的联军通过紫荆关狼狈的撤到长城以外,北京之围已解朱祁钰已经坐稳皇位,后通过与瓦剌谈判接回了朱祁镇,被囚禁于故宫南苑,兵败北京的蒙古联军后来再次分裂。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祸”

北宋徽、钦二帝被俘与明英宗被俘有那些不同

北宋的两位皇帝被俘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整个宋朝的灭亡,一个完整的汉人政权灭亡,大面积国土沦丧,对历代中原王朝留下的政治、文化、经济,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好在逃跑的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延续了汉人王朝血脉,又通过岳飞、吴阶、韩世忠等名将努力,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不然胡人就提前一百多年一统天下。

而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影响是,对他个人的影响,远大于对明朝的影响,因为在他被俘以后整个国家中枢还在,大明的国力还在,因此,明朝能迅速动员大军队抵抗也先,并且最终反败为胜。但还是却丧失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精锐,因为朱祁镇带领的50万大军,都是和朱棣、朱瞻基一起身经百战的部队,且火器装备更是让蒙古联军害怕,可这一毁就把军队的战斗力全毁了,虽说后来又组建了三千营、神机营等部队,却始终无法和之前的部队想比。

总之,宋朝的徽宗、钦宗被俘与明英宗被俘相比,他们的影响是远远大于明英宗朱祁镇的。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这怎么能一样呢?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受到太监王振的蛊惑北征瓦剌,结果被人家给团灭了,自己也被抓去做俘虏,除此之外三大营也完蛋了,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诸位大臣战死了66个(其实是被人家撵上给宰了),然而国都尚在,大明尚在,皇帝虽然被抓了,然而大明能臣都不把这太当回事,重新立一个便是了,朱祁钰隆重登场,接着也先带着大队人马过来妄想恢复大元,不料被于谦于少保打了个落花流水(替少保吹一下),其实也先战斗力极为强悍。

再看靖康之耻。

金人两次攻打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虏,连后宫带前朝3000多人一同被俘,北宋灭亡了,其中这两位皇帝的下场,凄惨无比,后宫佳丽亦是如此,不想言表。

两次国难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则是不同之处,过程也不同,结果也不同。

1,朱祁镇是作为进攻的一方而徽钦二帝是防守的一方。

朱祁镇是北征瓦剌,按明朝大臣的说法应该是北狩,去北方玩耍去了,而徽钦二帝则是固守开封代援,虽然后来也先也曾攻打北京,但最初的挑事的是大明,是王振,这位老兄想扬名立万,结果弄砸了。

2,对政治的影响不同

虽然大明和大宋都是封建制国家,然而二者区别很大,对待皇帝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大宋对待皇帝是极为看重的,岳飞就是因为想迎回徽钦二帝而获罪,这在大明根本不算事,只要是姓朱的王爷谁当都一样,也先带着朱祁镇去叫城门,都没人搭理这位太上皇,皇帝被俘对大明政治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多大,最多也就引起了一场朝堂斗殴事件,帝国该怎么运转怎么运转,这也许是大明能臣吸取了靖康之耻的教训而做出的改变,都不拿皇帝当回事,送你一个,我们这里有的是。

3,国都是否陷落

大宋的国都被金攻破,而大明的国都险象环生不过幸存了,其实就算北京陷落,对大明的影响也没有大宋深,因为大明在南京有全套的班组,恐怕这还是这帮大臣与之前的大明皇帝未雨绸缪之举,毕竟天子守国门风险还是很高滴,徐有真之流甚至一开始就主张跑到南京去。

4,主角结局不同

徽钦二帝受尽侮辱,最后客死他乡,然而朱祁镇可是安然无恙而归,不但如此临走的时候,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痛哭流涕千里相送,起初还不同意归还,理由是怕朱祁镇回去遭到不公正待遇,事实上也真受了些苦,不过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再次重回帝位,差距大吧?

5,有无力挽狂澜的狠角色

北京保卫战其实比东京(今开封)更为艰难,靖康之时,钦宗只要固守一段时间,各地的勤王军队也就到了,而北京保卫战之时,大明已无可用之兵,于谦把各地备操军都调集到京城,然而这些老弱病残作战能力十分有限。

实际上钦宗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比徽宗强万倍,自己亲上城头,冒雨督战,然而他还不够狠,起码没于谦狠。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这就是著名的军战连坐法。

大宋固守城墙,大明出城墙与瓦剌死磕,军队出城之后,城门关闭,想回来除了被抬回来,那就是胜利归来,于谦以身作则也是一样,这样的狠角色,在大明除了王守仁,于谦可谓第一人。

事实上,这种把国家的命运与每一个人相连的做法,成功挽救了大明江山,瓦剌都没想到还有这么狠的人,虽然瓦剌士兵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又士气高涨,处于进攻的一方,但是败给了这一群敢拼命的人。

总之,大明与大宋虽然各自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大相径庭,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北宋灭亡了,大明依然坚挺,即便皇帝被捉了,大明还是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尊严,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朱祁镇在瓦剌光吃饭不干活,也先忍无可忍,数次要求把他送回来,多少给点赔偿金也行,就这小小的条件都没答应,直到朱祁镇北狩结束,也先也没捞到什么好处。

我烟雨醉逍遥,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不值一驳!

靖康之变前,皇帝为什么不逃跑

简单来说,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开封的天然缺陷就是,地理位置太差。皇帝无法逃跑!开封的位置在黄河以南,而紧邻黄河,黄河以北是太行山以东的大平原,在宋朝之前,因为有燕云十六州的存在,还有一条燕山防线的存在,以此可以抵挡北方的骑兵攻击。然而,在宋朝建立之前,五代十国的后晋高祖“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致使北方的辽国最终得以建立。可以说,在没有了燕山防线后,游牧民族的骑兵想要从北方南下就是长驱直入,这也是为何北宋人一直把燕云十六州当作一块心病。在这样的背景下,每次辽军压境,宋朝的处境都很艰难,开封实在是“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正因为如此,当金国与大宋多次谈判没有取得成果,而其已经看出大宋军事力量的虚弱,最终来了一个靖康之变式的“斩首”行动,直接打下开封,使得北宋政权覆灭。假如,北宋都城能够定在洛阳和长安,敌军来袭,皇帝还可以逃出去躲一躲,比如唐朝中期之后的皇帝,从唐玄宗开始,出去躲一躲是常有的事情。当然,在逃跑这方面,徽宗比较在行,钦宗则不行,实际上靖康之变的前一年,面对来势汹涌的金兵,不惜让出皇位也要逃跑。

宋钦宗即位后,对金兵抱有一定的幻想,没有料到会俘虏他北上,他还认为只要是割地赔款就没有事了,最后放弃了逃跑了机会。大概正是吃了不好躲这个亏,在徽钦二宗被俘虏之后,赵构建立南宋后,尤其注重逃跑细节,一旦前方开战,无论胜负如何,这边就时刻准备逃跑。可以说,这都是燕云十六州丢失之后,对游牧民族无险可守的原因。当然,这些问题其实也都不算什么问题,毕竟对于一个拥有百万军队的政权来说,皇帝被俘虏也不是一瞬间的问题,然而当时的北宋军队不但无法抵抗,反而是见到金国的军队就投降,金军南下的过程连接收城市都来不及。靖康之变实际上,更是一个宋代版的“闪电战”,金人打宋朝统治者一个措手不及。当然,更为可笑的是,希特勒的闪电战大多是偷袭,金人在发动闪电战之前,还派遣使者前去宣战。

靖康之变,北宋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亡国

靖康之变发生于北宋靖康二年,金国派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在皇城之中掳走徽、钦两位皇帝,导致了北宋整个国家沦陷,最终走向了灭亡。

北宋错信了金国的狼子野心,使之灭亡。在当时宋、金、辽三国之中,本是旗鼓相当的,但一山不容二虎,各国都针锋相对,其中辽国经过了多次战乱之后,内政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北宋就想联合金国消灭辽国。两国同时进攻辽国的燕京和南京,由于北宋军腐败懦弱,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而金国一举拿下了南京。也是由此,金国看出了宋军缺乏战力,北宋朝政也是步步退让,而且看到北宋地大物博,黄金遍地,所以产生了对北宋侵略的念头。开始了入侵北宋,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争和北宋自身军力不足的原因,最终破宋都城,俘虏了宋微宗、宋钦宗,北宋直接灭亡。

北宋军队战力缺乏,统治者手段政策的失败,和金国兵强马壮,也使得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武者是战乱的根本,所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北宋的军队实力不足。而金国恰恰相反,军队实力强盛,勇猛过人,而且金国的统治者都是有勇有谋的领导者,这种差距甚大,使得北宋和金国战争中次次衰败,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除了错信了金国的条约约束和北宋军队战力缺乏外,北宋也是内忧外患,整个朝政都是贪污腐败。王安石变法失败,没有使得北宋富国强兵,更是撕裂士大夫阶层,统治阶层政权斗争升华到极致,内耗情况日益加剧,加速了北宋朝政的衰败。更是出现了大批的佞臣贪污腐败,祸害忠义之士,使得民不聊生。而北宋的统治者也是昏庸无度,在宋微宗的腐朽统治,国家内部多次农民起义,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北宋在金国入侵之前已经整个朝政动荡不安了,朝政政策的失败,国家就开始有衰败的迹象。而统治者昏庸更是雪上加霜,再经过与金国和辽国的多次战争,国家内忧外患,屡次失败之后,北宋最终灭亡于金国之手。

宋朝80万禁军为什么靖康之变还要各地勤王

《水浒传》中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千万不要以为宋朝都城真的有80万禁军守卫,林冲的职位很高,这是对宋朝军队编制的误读才会导致这样的现象。(林冲、鲁智深剧照,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虚名,实际上是一个下级负责训练的军官)

宋朝的军队编制,林冲到底是多大官?

一、北宋军种编制。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大兵种。所谓的禁军等同于现在的正规军,是宋朝最精锐的常备部队,也是军队中数量最多的;厢军类似于现在的武警部队,也是常备军队,属于地方政府或者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乡兵则是民兵,属于地方部队,非常备军;蕃军则是边境地区的边防部队,如种师道家族管辖的“种家军”就是属于这种部队。

这四大类军事力量的编制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禁军的编制最为齐整。

二、北宋禁军编制。

北宋的禁军编制分为:厢、军、营、都四级,一都有100人,相当于现在的连长,《水浒传》中的武松“都头”也就是一个连长级别官员;五都为一营,500人,设置指挥使、副指挥使;5营为一军,2500人,设置军都指挥使,军都虞侯(类似于参谋);10军为一厢,25000人,设置厢都指挥使。

三、北宋禁军数量及其安排。

北宋初年,北宋军队总数37.8万人,其中禁军19.4万人,其中约有10万人守卫京师汴梁,占到禁军数量的一半;宋太宗赵光义年间,全国军队66.6万人,其中禁军数量35.8万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期间),全国禁军约有82.6万人,所谓的80万禁军的数量大都由此而来的;宋英宗时期,禁军总数66.3万;宋神宗时期,禁军总数为61.2万。

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军队安排方法,禁军的主力大都安排在都城附近,拱卫东京汴梁。(北宋禁军体系图)

四、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一个什么职务?

《水浒传》中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乍一看十分吓人,其实就是一个底层军事训练教官,属于底层军官配置,这样的职位上有很多人,负责训练军队的武术、战法等。

而陷害林冲的高俅则是太尉,是北宋军队中二号人物,属于顶级军官,因此高俅敢于对林冲下手,毕竟是一个负责训练的小军官。(作战强悍的金国军队剧照)

靖康之难中的禁军都到哪儿去了?

如果真正保持80万禁军的数量,一半用来拱卫京师,金朝也不敢觊觎北宋的国都了,到了北宋末年,拱卫汴梁的禁卫军早就已经形同虚设了。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中的腐败也十分厉害。北宋禁军军官手下大都没有多少人马了,大都被上下级军官吃空饷了,也有很多士兵成为了将军们家中的家丁和仆人。所谓的几十万禁军十不存一,都是停留在纸面意义上的军队。金国军队围困汴梁时,京师的禁卫军也就3万人左右,加上戍卫皇城的军队,数量和作战能力远远不及金国的军队。(折家军雕塑)

军队的腐败也导致禁军中的人员良莠不齐,有富家子弟吃空饷,也有流民编入军队,数量上虽然多,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厉害。金军围城大战到来,很多人趁机溜走,不再愿意为宋朝卖命了。

其实北宋禁军中的一部分军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金兵围城汴梁之时,徽钦二帝下达指令,凡是杀敌有功的军人一律重赏,结果禁军有部队出城与金兵作战,杀伤了3000多金军,回到城中之后,宋朝朝廷的赏赐却没有了。忽悠了这一部分作战的禁军之后,所有禁军都不愿意作战了,士气非常低落。这一幕在明朝崇祯年间也曾经上演过,答应的奖赏最终却落空了!导致军民都不愿意为王朝作战了。

面对这种情况,徽钦二帝的选择是让各地的禁军、厢军和蕃军勤王,以他们的兵力解除汴梁之围。其实北宋末年,皇帝能够调动的北宋核心战斗力军队也就10-20万,大都集中在宋夏边境的西军,约有10万。他们常年在边境与西夏、辽、金作战,战斗力强悍,著名的有折家军、种家军等,一旦这些最强悍的北宋军队战败,金军可以如入无人之境,其他北宋军队更加不堪一击了。(《水浒传》中的种师中剧照)

1126年,种师中率领的种家军被金军击溃(上层乱指挥导致),这也就预示着北宋灭亡已经不远了,1127年北宋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