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赵构当上皇帝后为什么反而怕金康王在金营当人质时,不是很有胆有谋吗,你怎么看?金灭宋后,为何扶植傀儡政权,而不是直接统治中原_北宋_金国_中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斡离不 北宋 金国 中原

本文目录

  • 南宋赵构当上皇帝后为什么反而怕金康王在金营当人质时,不是很有胆有谋吗,你怎么看
  • 金灭宋后,为何扶植傀儡政权,而不是直接统治中原
  • 南宋民间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吗是怎样的
  • 为什么强悍的辽国和金国不能灭了宋朝,而元朝做到了你怎么看

南宋赵构当上皇帝后为什么反而怕金康王在金营当人质时,不是很有胆有谋吗,你怎么看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一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那么所对应的处事方式自然会大不一样,初期的赵构不过是一个不得宠的闲散皇子,被派到金营不过弃子一般的存在,加上赵构本身就具备的才智以及年少傲气,与其软弱痛哭还不如无畏无惧,反正割让的土地财帛,以及利益重点又不在他这,该害怕头痛的人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即便说做质子的人是他,更何况即便他害怕,求饶又无法把他自身的状况变好,又何必取辱于人呢,而当他皇帝之后,那么情况又大不一样了,主要有三点:

赵构与秦桧剧照

首先作为宋朝皇帝,就已经将他自己与当时的自己情况互换了过来,现在他变成了那个畏惧金国的对象了,当然了这不是说赵构自身的无能软弱,而是与长期以来的强文弱武政策以及畏金的氛围密切相关的,腰弯的时间长了,想立刻直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了从初期的宋朝对金开战到后来的求和也说明了宋人还有赵构也是有一定的骨气的。

第二,金军的强大实力,不得不说即便有中兴四大名将,但是双方的军事实力上的差距还是存在的,而且本身步兵面对骑兵就是有一定的劣势,即便打得赢也没法造成太大的伤亡,而且当时南宋初立,人心以及经济上的问题也是一大阻碍。

第三,除了很难打过或者说就是打不过之外,赵构自身的皇位的质疑也是存在的,内部问题尚未充分解决,自然没办法使出全力,而且刚开始本身对金开战未尝不是一种转移国内矛盾和质疑的一种手段,另外最重要的是正牌皇帝和太上皇还在金人手中,还有赵构的生母也在金人手里,他难道不怕金人拥护这两位正牌皇帝,拉自己下马,他难道不怕金人侮辱杀害自己的母亲。

所以说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一个人他的处事方法,毕竟战争这种东西不是说靠一股豪情就可以的,毕竟即便赵构全力抗金,打到最后花的是南方人的银子,死的是南方子弟,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而这种利益不均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毕竟赵构的正统地位本身就存在质疑,所谓爱国情怀是存在于亡国灭种之际或者自身强大足以打败对手之时的,如果又打不过还可以偏安一方,那么这种思想就会弱很多。

金灭宋后,为何扶植傀儡政权,而不是直接统治中原

金国灭辽,花费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时间足够让女真人慢慢消化占领区,对辽国的领地进行直接统治。但是金国灭北宋实在是太快了,从出兵到俘虏徽钦二帝,还不到两年时间,如果只算最后一次南侵,更是只有几个月而已。女真人当时都蒙圈了。幸福貌似来的也太突然了吧?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百年交好,边境战事甚少,两边的军备都废弛的很厉害。就在两国都在过太平日子时,一直躲在角落里积蓄力量的女真人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

女真起兵后,把辽国揍得不轻。一直受辽国恶气的北宋觉得时机来了,主动派人跨海去与金人结盟。一开始,金人还觉北宋是个大国,对北宋还很客气。等到北宋被奄奄一息的辽国残兵打得丢盔弃甲时,女真算是看清了北宋朝野的虚实,所以在稍微稳定了占领区后,没过两年就开始了侵宋。

女真南侵,若只看账面实力,北宋有几十万军队的,女真只有十来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可是北宋养的那帮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平时做生意倒点小买卖还可以,真要上战场牺牲杀敌,跑的那比谁都快。

当宋金开战后,北宋败的那叫一个惨。把金兵都看傻了。见过怂货,但真没有见过像北宋这么怂的。

金军第一次南下时,从出兵到围困开封,只用了三个半月时间;

金兵第二次南下时,从出兵到围困开封,也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金军与辽军交战时,虽然辽兵也打不赢,但起码辽兵打了;等到金军与宋军交战时,宋兵直接就跑,要么就是直接投降。投降之迅速、干脆,让金军始料不及。

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金军第二次南侵,居然把徽钦二帝给俘虏了。

在当时,金军本来只想去抢个劫,督促北宋尽快割地、赔款。可一不小心,就成了对方家的主人了,这角色转变的太突然,让金国高层完全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感觉不知所措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方并不安宁,金国无暇南方。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西迁,在可敦城还有一支辽军的精锐。金军为了对付辽国残余势力以及草原游牧民族,在北方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后来在与南宋交战时,金军就几次南北调动,搞得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金军确实不适宜把原本就不多的有生力量驻扎在中原。

第二、北宋人口太多,女真人管不了。

北宋不比辽国,汉人比契丹人要多得多。并且辽国境内还有很多渤海人,这个渤海人与女真人是同宗同源的。金灭辽后,渤海人替女真管理了大片的辽国故地。但是女真人在中原汉地完全没有帮手,突然把这么多的汉人塞到女真人手上,金国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抚了。

第三、灭宋太突然,超出了金国的计划。

消灭北宋,原本不在金国的计划范围内。但是事情就是突然,不仅徽钦二帝被俘,连带北宋皇亲国戚在内,一共三千多人也都被金国人给俘虏了。释放这些人是不可能的,因为金国已经被骗了一次。金国高层对北宋皇族的人品持怀疑态度。

并且,当时北宋还有大量的残余武装,金国无法逐一消灭。眼看天气转暖,马上就要进入炎热的夏季了。不适应炎热天气的金军只能决定先撤回北方。等到天气变凉之后,再找机会南下。

于是,金国高层就决定,先在北宋的投降派中找一个代理人帮自己管理中原。而这个被挑出来的代理人,就是北宋宰相张邦昌。

张邦昌一开始不想当这个皇帝,因为金国只是把北宋皇族一网打尽了,但是并没有消灭整个中原的抵抗势力。张邦昌当时是骑虎难下,若是不当这个皇帝,金人就会屠杀整个开封的老百姓;但若是当了这个皇帝,搞不好他会被人给弄死。

最终,张邦昌还是决定以百姓为重,接手了这个坑人的“皇帝”。

在当了一个月的伪皇帝后,张邦昌差点被没被骂死。老百姓不认他,原先跟他一起在北宋同朝为官,但现在要向他俯首称臣的同僚也不认他。大家伙一起劝他,还是赶紧把哲宗皇帝的孟皇后请出来,让孟皇后做主,将皇位交给康王赵构,还大政于赵氏。

张邦昌孤立无援,内外交困。最后也就只得把皇位让出,将国玺交给赵构。立国仅仅才两个月的伪楚政权就此灭亡。然而赵构眼里却容不下张邦昌。没过多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令其自裁。

远在东北老家的金人听说赵构继位后,立即调集大军南下。金兵以替张邦昌报仇为借口,直扑赵构所在的商丘。赵构不敢抵抗,撒丫子就往扬州跑。

跑到扬州后,金兵不追了。赵构也随即在扬州暂住,而金军也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替自己管理中原。这一次被金人找到的代理人是原宋朝济南知府刘豫。

但与张邦昌不同的是,金国立张邦昌时,张邦昌不想接手这个汉奸差事,最后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勉为其难的接手;而金国立刘豫,是因为刘豫主动请缨,主动找监军完颜昌,表示自己愿意当这个汉奸皇帝。金人见世间还有如此厚脸之人,也就就坡下驴,册封他为中原皇帝,国号为“伪齐”。

伪齐建立之后,傀儡皇帝刘豫就干三件事。

第一、在中原搜刮民财,然后全部运到东北献给金国人。

第二、组织伪军,在金国南下时,出兵帮助金兵打宋军。

第三、巩固黄河流域,在金国和南宋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前两条,刘豫干的都还不错。他为了搜刮中原财富,把河南巩义的北宋帝陵都挖了;为了协助金军侵宋,每次都动员几十万伪军参战,简直是丧心病狂。

但是第三条,也就是充当宋金缓冲地带这个任务,刘豫干的不行。在他当皇帝后,南宋几次北伐,尤其是岳飞的前三次北伐,伪齐军队几乎都是一击即溃,就连刘光世这种著名的跑路将军都能击败伪齐军队。

于是,南宋就在刘豫这种送人头、送经验的猪对手的映衬下,从长江一路向北平推,几乎就快打到开封城下了。

然而,别看刘豫打仗不行,但私募武装,招兵买马却十分在行。伪齐几乎一半地盘都被宋军收复了,刘豫自己的招募军队却越来越多。金国担心刘豫养虎为患,日后不好收拾他,便在岳飞第三次北伐后,派人抓捕了刘豫,并把他废为“曹王”。伪齐这个傀儡政权也就灭亡了。

这里插一句,刘豫这个人没什么远见,他当年为了当傀儡皇帝,对金国派到中原的监军完颜昌非常恭敬。等到完颜昌助他当了皇帝后,他翻脸就不认人,转投到完颜宗翰的门下,气的完颜昌私下破口大骂。后来刘豫人心尽失,金国准备废黜他时,完颜昌主动请缨,亲自抓捕了刘豫这个瘪犊子。

废黜刘豫后,金国认为中原汉地脱离宋朝已有十余年,“以汉制汉”的目的达到,不需要再扶持傀儡。于是金国便直接在中原汉地设立管理机构,直接进行统治。

总的来说,金国占领中原后,没有直接进行统治,而是撤军,扶持傀儡代理人,这在表面上看,确实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金国的这一措施,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毕竟幸福来的太快,女真又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在没有缓冲期的前提下,直接管理中原,风险非常大。

这和后来的蒙古入主中原有点儿不一样。蒙古从公元1206年建国,到1234年灭金,再到后来灭宋(公元1279年),蒙古人有70多年的时间消化占领区。而金人当时没有这个时间,他们就只能选择扶持傀皇帝了。

南宋民间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吗是怎样的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小康王从金营逃出,被金兵一直追到象山县的剡江口。小康王举目一看万丈碧海,波浪滔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真是插翅难飞。正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大汉牵着一匹白马,走到康王眼前,一把将康王扶上马背加上一鞭,那马四脚腾空,跳入海中,一直跑到杨村乡缸爿山南麓上岸。缸爿山岩里留下了一只马蹄印。再从缸爿山北面入海跑到翔鹤潭。突然一跳把康王跌在地上。等他爬起来马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康王只得向前走去。走不多远,看见村边有一座庙宇,门上匾额大写“丁松庙”三个金字。进门一看,见东首塑一匹白马,马毛还在滴水,很象自己骑着过海的那匹马。他惊奇地说:“难道渡我过海的竟是泥马吗?泥马遇水怎么还不崩掉呢?”话刚说完,“嘭”的一声,那马崩掉了。

  这时,康王听到马铃声由远而近,原来金兵追到。他立即躲在神龛里,向菩萨暗暗祝告:“我若有登基之日,必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象。”追来的金兵,看见康王逃进庙里,暗忖这回总可柯牢了,不想走到门口一看,只见到处是蜘蛛网,并无有人进去的痕迹,于是没有进庙去搜查,一直向西朝曹村那面追去了。康王等听不见人马声了,从里面出来,往北逃去。

  金兵往西追了一程,看看连个影也没有,又回到了丁松庙,看见门口一大片蜘蛛网没有了,于是拨转马头,立即往北追去。追了一会,望见前面有一个人在奔跑,不是康王是谁,便催马加鞭,飞快地追了上去。

  康王拼命往前逃,逃到爵岙村时,刚好村边有个姑娘在晒谷。他一见追兵已近,进村已经来不及了,只得要求姑娘帮他给躲一躲。姑娘一看是个后生,为难地四周一看,并无藏身之处。眼见追兵就要到来,她急中生智。马上提起一只空箩,叫后生坐在地上,用箩罩住,自言自语地说:“可惜我是女子,不能坐在箩上,怎么办呢?”康王在里面答道:“不要紧,寸板隔千里,箩底与楼板一样,你只管坐在上面吧!”于是姑娘坐在箩上,缠起脚来。

  金兵追到晒场,并无人影,只见一位姑娘坐在箩上,不紧不慢的缠着三寸金莲,再看看四周也无藏身之地,就问姑娘,方才有否看见一个后生从这里跑过。姑娘一面缠脚,一面头也不抬的回答说:“方才有个后生慌慌张张地往西跑去。”金兵一听,就向道成岭方向追去。

  看看金兵远去,姑娘就把后生放出来。这里天色已晏,姑娘对康王说:“天就要夜了,你还是到我家去宿一夜,明天再起吧!”康王谢过姑娘就跟她到家里宿了一夜。这一夜,爵岙村东边的狮子山,西边的白象山,被值日功曹和当方土地位拢到村口管头门。

  第二天一早。姑娘的父亲引康王到白岩山脚,叫他翻过白岩山再往北走。就可到达明州(宁波),白岩山根本没有路。满山都是树木柴草。可康王走到那里,那里的树木就自动让开,形成一条山路。唯有檀树和柘树不买他的帐。偏偏不让康王。

康王怒斥道:“黄檩硬柘罚落麻车(榨油车)”从此以后,打油用的工具就都是用檀树、柘树做的了。康王将到山岗时已走得口干舌燥,他就在一个水潭里喝水。这时水潭的里勘突然长出一棵茶树来,后来,这个水潭的水不论旱多久也不会燥。这棵茶树至今活着。

  后来康王在临安登基称为宋高宗。他一面派钦差到爵岙迎接这个救命的姑娘进京;一面派工部到丁松庙重修庙宇再塑圣像。不想双竹桥村的百姓,听到皇帝送敕来丁松庙。恐怕村子被官司兵蹂躏。就到道成岭拦住兵,谎说只有景佑庙,没有丁松庙。工部人马听了众百姓的话,心里暗想:万岁在逃难中记错了字也有可能。就来到松岙村大修景佑庙。

所以景祜庙的匾额有“敕赐”两字,表示庙名是皇帝钦锡的。庙中对联也宣扬神灵保佑高宗渡江的显圣事迹。香火也特别兴旺了。丁松庙的菩萨大怒,变作三脚老虎把双竹桥村的人吃得精光。

  再说去爵岙迎接姑娘的钦差,到了村里一查。原来这位姑娘已经出嫁了。钦差只得回京复旨。宋高宗再下圣旨:封江南姑娘嫁时可用半付鸾驾(四人抬彩轿)。戴凤冠、穿蟒袍,作皇后打扮。

为什么强悍的辽国和金国不能灭了宋朝,而元朝做到了你怎么看

辽国和金国都是北方称霸一时的胡人国家,宋朝在险恶的外部环境下,内部尽管崇文抑武,尚且坚持近三百年,足以说明宋朝并非只是个花架子,没有那么不堪。

辽国自从唐朝末年逐渐发展起来,一度短暂入主中原,最后还不是被赶了出去。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用文官节制武将,导致军力衰退,辽国始终不忘南下抢劫,宋朝与其对阵,互有胜败。

宋辽檀渊之盟后,宋朝答应每年上贡辽国,尽管如此,辽国骑兵仍旧时不时突袭一番,不用大动干戈,就可以获得金银财宝,干吗还非得去抢,辽国骑兵无敌,可宋朝还是有一战之力,就留着宋朝这个财主,源源不断给辽国输送金银。

金国更狠,灭辽后迅速南下制造靖康之变,追的皇族漏网之鱼赵构上天无门,入地无路,从盟友变成劲敌,宋朝军民拼死抵抗,宋朝艰难保住半壁江山,每年同样要给金国活命钱。

元朝是有蒙古人建立,武力远在辽金之上,与宋朝没有血海深仇,加上忽必烈及时采用汉法,停止屠城,赢得原金国内汉人支持,说元朝灭宋,不如说是自己人灭自己人。

更何况,元朝拥有水师,抵消南宋优势,完全可以与南宋一战,怀柔政策下,没必要死磕到底,但南宋最后20多万军民在崖山誓死不降,投海殉国,说明了宋朝没有软蛋。

辽金武力强盛,不是不想灭宋,而是灭不了,面对宋朝繁华,一头钻进富贵温柔乡,元朝选择部分接受,一心一意要灭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