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江南漕运效果如何_漕运_总督_北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漕运 漕运 总督 北宋

本文目录

  • 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 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江南漕运效果如何
  • 漕运的拼音
  •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粮食生命线,为何能对抗两江总督

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清代漕粮海运起于道光六年(1826),江浙船

商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漕粮海运也对江浙船商产生了重要影

响。当时清政府于前一年(1825)开始筹备,

在上海招募船商运输江苏省漕粮,江浙船商

广泛参与。漕粮在上海受兑,经海道直抵天

津,道光六年八月海运结束。清代漕粮海运

的开启,主要是当时运河淤塞受阻所致。道

光五年(1825)一面是运河水量不足,一面是

借黄济运导致运河淤塞。在此情况下,朝廷

展开了对来年漕粮运输的讨论,在一番讨论

后決定借助沿海船商的力量,运输下一年江

苏省的漕粮

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江南漕运效果如何

1. 漕运网的形成( 960—981年)

从北宋立国到太平兴国六年是北宋漕运网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以太平兴国六年订立漕 定额作为标志,其特点是国家初立,未有定制,漕事尚简,继承前代,奠定基础。

北宋漕运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在隋代通济渠的基础上,经过治理山阳渎、 江南河,已经形成一条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的江南运河道,江、淮的租赋通过 这一渠道可以直到关中,但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藩镇割据,交通阻绝。漕河逐渐淤塞。

五代时期政局动乱,王朝频繁更替,漕河自然无人治理,直到五代后周时期世宗才大兴改革之风,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先后派宰相李谷到澶、郓、齐等州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固河堤,并令王朴到河阴巡查河堤,在汴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

956 年到 959 年,又先后疏浚汴河、 五丈河,连接济水,使山东船只直到东京,接着又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阳渎,重新沟通从黄河到长江的水道。又疏蔡河,使东京水道南达寿州,在周世宗的积极治理下,漕运四河的格局已初具规模。

2. 漕运的繁荣( 981—1059年)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始立漕额定制起,到宋仁宗嘉 四年停止黄河漕运止,这段时间是 北宋漕运的繁荣时期。它在北宋漕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时间最长,也最稳定。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四河漕运,四通八达,转般运输,漕运繁荣。

漕运网四通八达,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漕运网已经形成,四条漕河象四条大动脉,组成了一个向各方向伸展呈扇形放射状的漕运网,把京东、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交通的便利把辽阔地域的距离缩短了,人们的活动受地域的限制大为减弱。各种交往日益频繁,而且通过间接的渠道,这种联系还可涉及到更远的地方,“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自剑门列传置,分辇负檐至嘉州,水运达荆南,自荆南遣纲吏运送京师。” 不仅江淮、关中,包括远在南疆边陲的广南地区,四川盆地的 川、益诸州都联系起来了,可以说当时整个北宋帝国通过漕动网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漕运的缓慢发展( 1059—1082年)

从宋仁宗嘉四年到宋神宗元丰五年,是北宋漕运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三河漕运,网开一面,漕额不减,弊端渐露。

宋仁宗嘉四年,由于“黄河岁漕益减耗,才运菽三十万石,岁创漕船,市材木,役牙前,劳 费甚广。 ”所以北宋政府决定停止黄河漕运: “罢所运菽,减漕船三百艘,自是岁漕三河而已。”这一变化,使北宋的漕运网由“四通”变为只有“三通”了,漕运网因此而出现了一个缺口。就此 而言,对漕运的发展有所影响。

但另一方面,黄河漕运的罢停正说明东南各地漕运业正继续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已使得北宋漕运可以不依靠黄河便能获得足够的漕粮。宋以前,黄河一直是历代王朝漕粮运输的必要之路,漕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定都汴京,使黄河在漕运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不失为一条重要通道,漕运量在北宋的漕运四河中只低于汴河,而高于蔡河和广济河。然而黄河河道宽阔,河床浅涩,水流湍急,水量变化大,航运地理条件并不优越,不仅漕船极易损坏,而且由于滩险流急,劳力花费和漕粮损耗都较其他漕河为大。

另外,北宋中期以后,西北边境屡有战事,北宋政府不得不增兵增粮,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关中的粮食运 往汴京,显然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漕运业的不断发展,东南各地漕运能力不断提高,已逐渐发 展到即使黄河漕运罢停,依靠其他漕运三河漕粮也能满足北宋政府的需要。如停止黄河漕运 不久的宋英宗治平二年,“漕粟至京师,汴河五百七十五万五千石,惠民河二十六万七千石,广 济河七十四万石。又漕金帛缗钱入左藏、内藏库者,总其数一千一百七十三万,而诸路转移相 给者不预焉。” 不算金帛缗钱,三河的漕粮总数达六百七十六万多石,这与大中祥符年间四河漕运时的最高漕运额七百万石也相差无几,可见除黄河外的其它漕运三河漕运能力已达到四河漕运时期的水平。

4. 漕运业的衰落(1082 —1127年)

从宋神宗元丰五年到北宋末年,北宋漕运业进入了晚期。这一时期的情况是,“网”已成 “线”,漕额锐减,转般直达,漕运衰败。随着北宋政治的日益腐败和经济的衰退,漕运业渐渐地没落了。

广济河,是北宋东京联系京东地区的一条大动脉,但其河道较浅,容易淤塞。在通常情况下,需政府定期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的疏导,以保证河道畅通,但到后来,由于财政困难,机构失灵,河道经常是数年得不到疏浚,以至影响到漕运不能正常进行。

熙宁年间,广济河漕运便 一度被罢停过,但经过疏治,不久又恢复到“岁漕京东谷六十万石”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广济河是每况愈下,到元丰年间,已难以再继续维持下去,因而北宋政府只好罢停广济河的 漕运而另谋出路,“元丰五年,罢广济河辇运司及京北排岸司,移上供物於淮阳计置入汴。”这样,罢停黄河以后还剩下的三河漕运基本上只还有两河漕运。原来四河漕运时期形成的漕运网逐渐消失,慢慢地由“网”变成了“线”,漕运繁荣时期那种四河漕运的发达状况这时已看不到了。

总结

北宋的漕运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恢复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漕运网,在北宋漕运最发达的时期,四河漕运,漕运的数量大,种类丰富,转般法实行稳定,黄河停止漕运后,漕运网开始出现一个缺口,四河漕已变成三河漕运,但漕运额仍保持在四河漕运时的水平。到广济河辇运司被罢停,漕运网便不再成为“网”,只还有“线”,而且这时的漕运线也不正常,时常浅阻,漕运额急剧下降,转般法也难以实行下去。换行直达法仍无起色,到北宋末年,漕运业终于衰落了。

北宋漕运兴衰过程的轨迹表明,北宋在其一百六十年历史发展运动的过程中,漕运业大部分时间都在稳步地向前发展,即使是漕运网有所变化时期也不受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系统内部功能的调节,排除影响漕运系统变化的内部因素,保持其平衡,这种能随情况变化而调节以保持稳定的机制,显示出北宋漕运系统的成熟性,这正是漕运业不断发展、完备的结果。

漕运的拼音

漕运【拼音】:cáo yùn

基本释义

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详细释义

旧指从水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 涇 淮 造渠,以通漕运。” 晋 王羲之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宋 陆游 《知兴化军赵公墓志铭》:“抵公去,所发漕运四十万緡,不费一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漕运》:“ 秦 伐 匈奴 ,令天下飞芻輓粟,此漕运之始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五八四年, 隋文帝 令 宇文恺 率水工开凿 广通渠 ,引 渭水 自 大兴城 ,东至 潼关 ,长三百余里,漕运便利。”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粮食生命线,为何能对抗两江总督

清朝的漕运总督在所有总督中排名最后,虽然也属封疆大吏,但从实际权力和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上衡量,只相当于一个不太重要的巡抚。

在朝廷心目中,漕运总督一职是个过渡性缺份,各省巡抚升任总督之前,或者某个在艰苦和偏远地区的巡抚任职已久,需要调剂一下,或者资深布政使升任巡抚而又没有实缺时,往往在漕督一职上过渡一下,或兼署或实任,待有其它缺份空出来就立刻转任。所以,漕运总督一职很少久任的,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署理,不像两江总督、四川总督和陕甘总督那样有一干十几年的。

(漕运总督衙门旧址)

与题主描述的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漕运总督是完全无法与两江总督抗衡的,顶多是借故给两江总督找点小麻烦。

不过,清朝的两江总督在同治九年以前是疆臣领袖,由国家重臣担任,是皇帝心中的第一人,不大可能让一个漕督就给为难了。

如果哪个漕督想找两江总督的麻烦,他得事先好好掂量掂量。两江总督一般都是林则徐和左宗棠这个级别的,他不见得把这个漕督怎么样,但一个折子上去让你换个地方,或者让你的仕途受挫,是很容易的事。

而且,由于漕运总督的驻地是江苏淮安的清江浦,完全是两江总督的势力范围,大部分的漕督都要认真地把两江总督当成领导好好伺候。

因为咸丰三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漕运总督与江南各省的督抚一起,归两江总督曾国藩和左宗棠节制。这两人当江督开创了清朝270年的先河,都是侯爵和大学士身份。其中曾国藩的头衔里明确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左宗棠则以军机大臣和钦差大臣身份兼任,代表朝廷坐镇东南半壁,差不多等同于半个皇帝。

不过漕运总督毕竟是总督,品级和政治待遇上与其它总督一样。清朝有两个行业专任总督,除漕运总督外还有个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的,但漕督有例加衔,河督没有例加衔,因此河督实际上比漕督低一级,也很不受重视,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尤其到了晚清,分量上甚至不如一个布政使,后来干脆撤销,与漕督合并。

例加衔是朝廷为了平衡督抚和六部九卿主官待遇的特殊政策。清开国之初,官制完全仿照前明,重内廷轻地方。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侍郎正二品。而地方总督则低一级,是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但在实操中,总督和巡抚担负的责任则远远大于六部尚书和侍郎,所需要的任职能力也高于六部,尤其是,遇有战事,总督和巡抚都要带兵打仗。

(通州张家湾仓场侍郎驻地,漕船终点)

于是,从康熙年以后,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相应地,督抚的品级也与六部堂官一致了。此外,为了方便督抚节制属下文官,总督例加右都御史衔,巡抚例加右副都御史衔。

漕运总督主要负责漕粮的运输,因此,管理京杭大运河和运粮的漕丁就成了他的主要职责。清朝时,漕督和仓场侍郎一起,成为国家粮食部门的主管,是炙手可热的职位。

清朝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八个省,因此这八个省的督粮道就成了漕运总督的直接下属。督粮道正四品,大致相当于今天各省的粮食局局长,负责漕粮的收兑押运和临时储存工作。

巡漕御史也是漕督的重要属下,但由于它是都察院派驻,由都察院和漕运总督双重领导。清乾隆以后,巡漕御史定制四人,从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中轮流选拔,因此品级也不固定,大约在六品以上,四品以下。

(京杭大运河起点,杭州)

漕运总督的工作主要是收储和运输粮食,将产自两江和闽浙地区的粮食运到北京。每年八月江南稻谷收割,各省布政使和督粮道征收清点,漕运总督督促漕丁装船,赶在每年十月运河冰封之前运到通州张家湾的仓场侍郎那里。所以每年秋天是漕运总督最忙的时候,一直忙到最后一艘漕船抵京,就可以大张宴席庆功了。

咸丰十年,由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安徽和苏北成为最重要的战场,朝廷授漕运总督节制江北军务,江北武官各镇,文官各道,悉归漕运总督节制。同时由于战事吃紧,漕督一度成为专门领兵打仗的统兵将帅。

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那个时候就是漕运总督,他从当上漕督那天起,就一天也没管过漕粮,甚至连清江浦都很少去,天天带兵打仗,几乎成了专职的武将了。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是项城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但却因为能打仗,从署安徽布政使那天起就例加兵部侍郎衔。他也是第一个漕督兼河督之人,咸丰皇帝命他提督八省军务,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是因为当时黄河是夺淮入海的,淮安的清江浦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漕运总督衙门驻在清江浦,所以咸丰朝以前淮安是个一线城市,比一般的省会都要繁华。

(漕运总督驻地,清江浦)

漕运总督在清朝是个肥缺,因为他经手粮食,又兼管理漕船,势力范围从通州到两江,手头上很宽裕,所以才常常被朝廷用来调剂和安抚吃过苦头的巡抚等大员。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第五次改道,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清江浦就此没落。相应地,山东临清至济宁段的运河因此而断流,大运河就此式微,漕粮不得不另寻出路,沿江南河网至上海,从海路运抵天津,漕运总督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朝廷宣布漕粮改征银两,漕运撤销,漕运总督正式成为历史。

著名的漕督有林则徐、琦善、穆彰阿、袁甲三、吴棠、杨昌浚等,还有张之洞的堂哥,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张之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