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明代嘉靖年间杨廷和杨禛两父子都是那么的才华出众?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宰相属于江西省的有哪些_嘉靖_皇帝_正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杨廷和 那么 嘉靖 皇帝 正德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在明代嘉靖年间杨廷和杨禛两父子都是那么的才华出众
  •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宰相属于江西省的有哪些
  •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 嘉靖皇帝登基前,明朝有37天的权利真空期,杨廷和都做了什么
  • 杨廷和与王守仁关系为何不睦
  • 同是古代宰执,北宋吕夷简与明朝杨廷和,功过如何评说
  • 《杨凌传》中有哪些符合史实的地方你怎么看
  • 明朝的内阁制真的不会制约皇权吗
  • “大礼议”前,嘉靖凭什么资本和中央当权文官们讨价还价
  •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不是滚滚黄河呢

为什么在明代嘉靖年间杨廷和杨禛两父子都是那么的才华出众

杨氏父子出生在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国,占据了地理基因的巨大优势,正所谓橘生淮南刚为橘,橘生淮北则枳;杨廷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在科举时代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杨慎子承父业,二十三岁时三元及第,点了状元,可见其家族有着极其强大优异的生物遗传基因;杨氏父子生活在明朝中叶,文化和国力均处于上升时期。因此,纵合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方面的因素,终于造就了杨廷和杨慎这样一对冠绝一时的天才。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宰相属于江西省的有哪些

我来回答下吧。其实目前来看,江西省发展确实不怎么样,不如西边的湖南,更比不得东边的浙江。省会南昌的GDP都只是长沙的1/2。

但在历史中,江西可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举个例子。翻开历史画卷,诗人词人,几乎一半是江西人,比如:陶渊明、来鹄、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王安石、黄庭坚、曾巩、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江西文人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宋朝,都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

但历史中江西的宰相有哪些呢?

一、刘陵(江西南昌人)

东汉时期的刘陵是豫章艾邑人,艾邑当时管辖今铜鼓、修水、武陵、永修、奉新等地,应该列为当今的九江地区,而刘陵也是江西官至宰相之职的第一人。

从他们入相时候的年龄来看,三十岁至三十九岁的有九人,其中入相最年轻的,是唐代高安人钟傅,三十岁就为中书令;明代胡广入相时三十二岁,解缙、彭时三十三岁时,就被诏令入阁参与机务,尤其是彭时,考取状元的第二年,就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被诏入阁辅政,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二、钟绍京(江西兴国县)

公元710年6月21日,在平息了一场危及李唐王朝生存的“韦氏宫延之乱”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唐睿宗李旦,五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给在平乱斗争中功勋卓著的钟绍京,封中书令、越国公、享一品。比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封中书令的广东曲江人张九龄早24年,所以史称钟绍京为“江南第一宰相”。

三、宋朝的宰相

历代宰相里面,宋朝江西宰相是最多的吧。

1、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

2、晏殊(江西抚州人),太平宰相晏殊,官做得高,词也写得好的全能宰相;

3、欧阳修(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曾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既是当时的文学盟主,又是朝廷大员;

4、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改革家,两次入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5、曾布(江西南丰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这,早期是王安石的小弟,后面王安石变法失败,曾布官至宰相,典型的政治家,他的老婆是著名女词人魏夫人;

6、南宋状元郎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著名的爱国诗人。

四、明清时期的江西籍宰相

1、杨士奇(江西吉安人),杨士奇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时入仕,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

2、杨廷和(祖籍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李东阳致仕归乡后,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成为正德首辅。

至于清朝,因为是满人治国,而且取消宰相这一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大臣和军机处,所以江西籍的就不多了。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15岁的朱厚熜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以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居然推荐朱厚熜做了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廷和的确是朱厚熜的恩人,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可是在接班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杨廷和的意思,朱厚熜必须要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以皇子的身份继承大位。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给嘉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朝中谁说了算。第二可以延续明孝宗这一脉的香火,不至于出现混乱的情况。

可是嘉靖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表示:那我走?

杨廷和脸都绿了,啥情况啊?来都来了,这要是走了,岂不是贻笑天下?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子,最终杨廷和还是选择了屈服,不过心里想着:这混小子不简单,不好对付啊!

一、杨廷和跟嘉靖的较量,远没有结束。

第一个回合:登基程序问题。

从恩人到仇人,似乎就在一夕之间。嘉靖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的确应该是嘉靖继位。

不过,这事儿毕竟是杨廷和一手操办的,所以算起来杨廷和的确是嘉靖的恩人。没有杨廷和,嘉靖不可能做皇帝。

可是刚到京城,杨廷和就给了嘉靖一个下马威。15岁的嘉靖反倒是显得十分老辣,压根就不吃这一套,最终迫使杨廷和屈服,第一回合嘉靖完胜。

第二个回合:皇考称号之争。

这事儿在很多朝代都有,最著名的就是宋英宗时期。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过继来的,因此他登基以后,整天想着把自己的老爹老妈追封为皇帝和皇后。这事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双方打了4年拉锯战,最终以宋英宗驾崩而不了了之。

这回嘉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生母还活着,可是老爹兴献王朱佑杬已经去世了。所以嘉靖打算把老爹追封为皇帝,这样一来他的生母就能名正言顺做太后了。

可是杨廷和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应该追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而嘉靖的母亲应该为皇叔母兴国太妃。也就是说嘉靖你小子以后就是明孝宗的儿子了,只能叫你的生父为叔叔,生母为婶子。

你说嘉靖能高兴吗?恰好这个时候张璁的上书来了,原来张璁是支持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的,所以嘉靖高高兴兴地把这份奏疏拿给杨廷和看,可是杨廷和却表示:张璁这个臭小子懂什么呢?气得嘉靖差点跟杨廷和当场开撕。

等到嘉靖的生母兴献王妃来到京城以后,嘉靖再次提出了追封生父为皇帝的事儿。这是最后较量了,没想到杨廷和直接以辞职为要挟,同时让100多名官员严正抗议,最终迫使嘉靖放弃了这件事。所以第二个回合杨廷和勉强获胜。

第三个回合:江南织造事件。

朱厚熜知道杨廷和在朝中的地位,而且也知道他对自己有恩,所以刚继位那会儿,一直在拍杨廷和的马屁。甚至不惜一连四次要封赏杨廷和,可惜都被杨廷和给拒绝了。

这种油盐不进的大臣,又比较执拗,甚至还不听皇帝的话,一切都以祖宗制度为准则,实在是太难搞了!于是嘉靖坐稳了大位以后,便开始打算从这种大臣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当时江南地区恰逢灾年,可是嘉靖却派宦官到江南督办织造事情。这帮宦官到了江南,那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老百姓好好剥削一番,所以杨廷和坚决不奉诏令。

嘉靖和杨廷和再次闹掰了,这回嘉靖没有退让,他警告杨廷和:做衣服是朕的大事,希望你不要多管闲事。

结果杨廷和的嘴就跟机关枪一样,说了一堆让人无法反驳的大道理,最终使得嘉靖感到了羞愧,甚至主动向杨廷和道歉。但是嘉靖依旧还是派了宦官前去江南。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嘉靖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跟这帮饱读诗书的人吵架,根本不可能赢。直接去做,他们就拦不住了!第三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二、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啥又得罪了嘉靖呢?

说杨慎,可能大家不知道。但是说起《三国演义》的主题句《滚滚长江东逝水》,那必须每个人都听过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的作者便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这个杨慎可不简单,他是明武宗时期的高考状元,比他老爹的学问还要高。

由于杨廷和多次以辞职为要挟,最终嘉靖居然答应了杨廷和的请辞。杨廷和不免有点懵了:难道这招不管用了?

于是大量官员开始请求杨廷和留下,这事儿嘉靖居然提不起兴致,最终杨廷和只好失望地下岗了。杨廷和一走,嘉靖就把册立自己老爹为皇帝的事情,重新弄出来商议了。

没有杨廷和从中阻挠,谁还敢跟嘉靖叫板呢?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当时在朝中做翰林修撰,他一听说这事儿,立刻就表示反对:想要推翻我老爹的政策?这哪成啊?

于是杨慎带头带着一帮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这件事。又来这一套!嘉靖已经不是刚入宫的小屁孩儿了,于是他果断将杨慎打了一顿,扔到云南去了。杨廷和在还勉强能跟嘉靖叫板,你杨慎当自己是谁啊?也敢跟嘉靖叫板?真是活腻歪了!

总结:清算老杨家,嘉靖开始反制朝臣。

明朝的大臣都超牛的,他们以直言不讳为骄傲,总是喜欢跟皇帝唱反调。这习惯到了嘉靖朝发生了变化,为啥?因为嘉靖皇帝不打算再惯着他们了。

杨廷和下岗、杨慎被贬以后,墙倒众人推,不断有人开始弹劾杨廷和和杨慎。到了嘉靖七年,杨廷和更是被确立为大礼议事件的罪魁祸首,被嘉靖削职为民,第二年71岁的杨廷和就死了。

而杨慎一生都再也没有被嘉靖重用,只能放浪形骸于江湖,最终以72岁高龄病逝于昆明。处置老杨家父子,是嘉靖对付朝臣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此以后,主动权都握在了嘉靖手里,谁再敢忤逆嘉靖,老杨家父子就是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

嘉靖皇帝登基前,明朝有37天的权利真空期,杨廷和都做了什么

嘉靖皇帝即位之前,明朝有37天是没有皇帝的,也就是所谓的权利真空期,这段时间大明的天下并没有乱,大家彼此还是“各安其事”,这种事情也只可能在明朝存在了。

这最主要的在于明朝的内阁实在是太强大了,只要内阁不倒,大明不倒。杨廷和在这期间“总朝政几四十日”。作为首辅的他实际上才是整个大明运作如常的主要原因。

正德皇帝朱厚照正直壮年突然“病故”了,而且没有留下后人。这就导致了大明的皇帝实际上就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但是朱厚照没后没关系,这不影响杨廷和在给大明找一个皇帝。

其实朱厚照是一个并不安分的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个尚武的皇帝,他读书不多,所以和文官集团内阁这些人之乎者也,他玩不过这帮人。但是他又是一个想改变局面,他先是刻意纵容太监刘瑾来制约文官集团,后来又希望重新恢复大明尚武传统,恢复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前辈,用武人勋贵来制约文官集团的这个平衡上来。而且朱厚照甚至还打算“兰”化大明,他邀请并重要了很多穆斯林,甚至还下过一道禁止吃猪肉的圣旨。

但是这一切在杨廷和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孩子胡闹。所以朱厚照死后,以张太后的名义,移殡大内,并且讨论一个新的皇帝出来。而且朱厚照活着时,所有的政策以及行宫之类的全部被废止。

杨廷和为大明选的新皇帝,是按照朱元璋《皇明祖训》来的,“兄终弟及”,所以打出的旗号是让人服气的,因为杨廷和谨遵的是太祖训,这就至少让人没有太大的反对空间了。他选了“献王长子(实际是次子,因为长子死了,未序齿),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当时朱厚熜15岁,这个决定可谓意味深远。在杨廷和看来,15岁的孩子比30岁的朱厚照更好控制,至少还有10年光阴,他要依靠我这个老头子。

正德16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接回了朱厚熜。但是杨廷和一辈子也没想到自己玩鹰的,结果被鹰啄了眼睛。朱厚熜和朱厚照完全不同,他对文官最擅长拿来欺负朱厚照的“礼”十分精通,简直就是一个少年的权谋老道的高手。只是到了那一刻,杨廷和已经无法改变自己当初的决定了。

不过就在等待朱厚熜来的时候,杨廷和却没有闲着,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终极权力目标而大刀阔斧地整顿。和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选嫡一样,杨廷和实现消灭政敌和实现整顿,都也借着《武宗遗训》的名义,也就是朱厚照的遗嘱。

当然朱厚照死了,那自然不可能真的是朱厚照的意思,而恰恰是杨廷和的意愿。

首先,指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等人,实现京师戒严。

这似乎是通例,一般大行皇帝驾崩,新帝尚未即位,都要封住九门,防止出现意外的。

其次,裁撤废止了朱厚照在世时“胡闹”的一切机构、政策。

遣散了朱厚照在世时搞的威武营团练诸军;把各入卫的边兵、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全部遣返;哈密、土鲁番、佛郎机(代指欧洲)的各国贡使,都给点赏赐,让他们回国。朱厚照搞的豹房(实际上可能是军事指挥机构)番僧(穆斯林)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全部裁撤掉。入京的囚犯、女子全部释放,行宫的金银珠宝收归内库。

再次,和蒋冕、毛纪及太监温祥一起合谋,以张太后的名义,诛灭江彬。

乘江彬入宫觐见太后之机,立即逮捕了他。随后从其家中抄出黄金70柜,白银2200柜,其他珍宝无数。嘉靖即位后,杨廷和以嘉靖的名义,将江彬腰斩了(实际叫磔刑,比腰斩更恐怖)。

但是杨廷和千算万算,没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杨廷和最终的结局很惨,灰溜溜以罪民之身还乡,朱厚熜骂他是罪魁祸首,老以为自己有拥立之功,拿我当小学生。后来一直到隆庆元年才平反。最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最后终老死在了那里。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杨廷和与王守仁关系为何不睦

王守仁的老上级是兵部尚书王琼,而杨廷和跟王琼是死对头,所以他也讨厌王守仁.嘉靖当皇帝后,念及王守仁的功劳,想调他来京城做官,被杨廷和给阻止了,后来分到了南京.宁王叛乱,杨廷和还收了他的钱.杨廷和虽然不是一个坏人,但至少在这件事上他做的很不对.明朝中后期的党争很厉害,这些人也不见得谁好谁坏,谁对谁错,就是政见不一而已.

同是古代宰执,北宋吕夷简与明朝杨廷和,功过如何评说

吕夷简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是宋朝立国以来,仅次于赵普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在他长达十三年的执政时间里,对于宋仁宗一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人说吕夷简一生为宋朝劳心劳力,维护了宋仁宗一朝的稳定与和平,是一位有着大贡献的好官。但是也有人说吕夷简刚愎自用,任用亲信,为一代奸臣。这种说法不仅是在古代,在现代也是存在的。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就曾经说过:“吕夷简为陛下宰相,而致四郊多垒,百姓内困,贤愚倒置,纪纲大堕,二十余年间,坏乱天下。人臣大富贵,夷简享之而去,天下大忧患,留与陛下当之。”

欧阳修虽然没有直接将吕夷简钉在奸臣的十字架上,但是这封上奏宋仁宗,弹劾吕夷简的奏疏,已经将吕夷简贬到一个很低的地步。就算没有明确说,也差不了多少了。

现代人认为在关于宋仁宗是否废立郭皇后一事上面,范仲淹毫无畏惧,坚持反对,并且最终丢了职位,是大大的忠臣。而且他还说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语句,使得众人对范仲淹的个人印象好到了极致。所以站在范仲淹对立面,并不劝解宋仁宗,并且对此表示赞同的吕夷简,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奸臣了。

个人认为,吕夷简绝不是奸臣,而是一位好官。他在宋仁宗一朝所做的事情,足够让他流芳百世,配享太庙香火。

杨延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两年后《宪宗实录》成书,杨廷和升为侍读,不久后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继位第二年,杨廷和就进入内阁。年少成名之时,时人就说杨廷和“郁然负公辅望。”即有当首辅的声望,好比说现在一个毛头小伙子,大家都说他将来能做总理,想想也真是不可思议。

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籓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

《杨凌传》中有哪些符合史实的地方你怎么看

前几天刚追完

电视剧里朱厚照对杨凌真的很信任,也很依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又称为正德皇帝。

武宗的爹孝宗朱祐樘心思不在后宫上,除了皇后张氏,没有正式妃子。据说有5位品秩很低的夫人,但没有生育的记载。朱厚照是长子,本来有一个弟弟,他4岁那年(1495年)出生,名朱厚炜,不过3岁就死了。

朱厚照两岁的时候被孝宗被立为皇太子,据说少年时非常聪明,按理说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但就是因为他唯一弟弟的死,让朱厚照成了孝宗唯一的儿子,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父母对他的要求从好好做人降低到了好好活着。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驾崩,不满15岁的朱厚照继位。这此时大明已立国137年,孝宗是位明君,他在位18年的政绩被史学界称为“弘治中兴”。要是武宗稍微收敛一些,当个太平天子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果努力,说不定也能象“康乾盛世”一样,届时“弘治中兴”改成“弘正中兴”。

可是朱厚照就是这么任性,不走寻常路 。即位后的武宗玩心不改,有一次在奉天殿这么庄严的地方,他让猴子骑狗,然后放鞭炮,受到惊吓的猴子和狗四处逃散,以此取乐。

他的恶作剧还有不少。

《明实录》里记载,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旦节,满朝文武依据惯例,去宫内向皇帝朝贺。但朱厚照一看大臣们各个穿得板板正正,就格外的不喜欢,故意放大臣们鸽子,躲在宫里不出来。

可怜一干文武大臣,从大清早一直站到晚上,饿得两眼昏花,见皇帝见不到,走又不敢走。直到天色擦黑,朱厚照才派太监传旨,说皇上今天不来了,大家都回家歇了吧。

早就疲累交加的大臣们如遇大赦,连忙争着往家跑,却不想在午门外相互拥挤,竟然有多名大臣被挤倒,发生了明朝版的“踩踏事故”。

《明实录》里说,整整一个小时的事故中,大臣们儿子喊爹,属下喊领导,仆人喊主子,惨叫声呼救声“声彻殿宇”。事后统计伤亡,右将军赵郎被当场踩死,三十多名大臣受伤,连内阁大学士梁储胳膊都被踩断。

事后,朱厚照也曾表现悔意,他没有去见大臣,但死者赵郎的葬礼,他亲自参加,所有在事故中受伤的大臣,也都得到优厚抚恤赏赐。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小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武宗大为兴奋,即着手亲征,其时距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也先俘虏才68年,朝臣一片恐慌,恳切规劝,但武宗仍然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因为嫌弃文官啰嗦,所以没带一名文官随驾。

据说武宗调兵遣将,沉着冷静,还亲自冲进敌阵。双方各5万人马大战5天杀了上百个回合,史载这场战斗杀敌16名,己方亡25人,蒙古军被打退。这段历史记载不详就是因为没有带文官参战,没人记录导致的。10万人上百个回合的厮杀,不死个万儿八千不合常理,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人不敢南下牧马这却是事实。

朱厚照除了在豹房玩动物和玩女人外,相当多的时间,也处理国事。即使是批评他甚多的《明实录》上,也承认他多次下令,要官员把文件直接送到豹房里来。他批复奏章的速度也相当的快,基本是当天的奏章,一天之内必然有回复。

贪图玩乐的朱厚照,其实也是一个学霸,他精通佛教等宗教,甚至通悉梵文梵语。他除了给自己加过“大将军”尊号外,还给自己加封“佛号”,全名是“大庆法王系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研究伊斯兰教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做妙吉敖兰,学蒙古语的时候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做忽必烈——当时礼部查阅奏章的人被吓了一跳,前朝的开国皇帝、汉人的死对头在皇上批过的奏章里显灵了,我大明气数已尽了吗?

朱厚照还会说葡萄牙语,据说是十几天里速成的,葡萄牙使者来朝见时,他还能和他们谈笑风生。

朱厚照挺尊敬有才行的人,比如《杨凌传》里杨凌的原型杨廷和。尽管杨廷和屡次阻止他的荒唐行为,但他非但不怪罪,相反对其敬重有加。夜间处理国事的时候,朱厚照经常召杨廷和单独深谈,每逢冬夜还特意命人取棉衣给杨廷和披上。正德九年(1513年),杨廷和父亲过世,受命回家守丧,朱厚照极为不舍,在他归家的三年里,每年生日朱厚照都从不忘记,准时派宦官至杨家馈赠寿礼。

朱厚照一次北巡,欲取道宣府去草原地区。但宣府御史张钦拒绝为他打开城门。僵持多日后,朱厚照还是趁着张钦去外地视察的机会,才得以进城。但对张钦,朱厚照非但没有责罚,相反还下旨称赞他“勤恳忠勉”。后来他南巡扬州,在当地恣意玩乐,扬州知府蒋瑶非但不逢迎,相反处处怼他,比如朱厚照向蒋瑶索取当地的特产琼花,蒋瑶嘲讽说:“琼花这东西我们这里原来有,但自从宋徽宗被抓走以后,它就绝迹了。”这其实是嘲笑朱厚照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朱厚照不怒反笑,夸他有才,让其官升陕西参政。

最搞笑的一件事,是当时浙江钱塘发生一桩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钱塘县令断定系自杀身亡,上报刑部,驳回重审。杭州府重审后仍以自杀身亡上报,最后报到朱厚照那里,了解案情后他大怒说:你们以为我真蠢吗?自杀能杀自己致命5刀?

▲明武宗驾崩后,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这位皇帝最终的结局倒是很符合他的风格。

正德九年,朱厚照就曾和老虎打着玩,结果被老虎重伤,不能上朝。正德十五年九月,他出游江南时要求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失足落水。水呛入肺,引发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春正月,病中的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十四日,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大礼不得不终止。

文章来源 南报周末

明朝的内阁制真的不会制约皇权吗

明朝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被朱元璋腰斩,从此明朝废除了自秦朝以来皇帝之下设丞相这一制度,改为内阁制。可见内阁制的初衷是防止丞相专权,加强皇权的。但实际上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表面上是军国大事由内阁商议,由皇帝裁决,加强了皇权。而实际上内阁的参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皇帝的裁决。说得形象点就是内阁牵着皇帝的鼻子走。所以说皇权实际上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大礼议”前,嘉靖凭什么资本和中央当权文官们讨价还价

嘉靖叫朱厚熜,他有个大伯叫朱祐樘庙号明孝宗,朱祐樘儿子也就是朱厚熜的堂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他爸呢,叫朱祐杬,受封兴王

1521年,正德皇帝弥留之前,由内阁首辅杨廷和代拟诏书,因为正德没儿子,就按照兄终弟继原则,让堂弟朱厚熜继皇帝位,朱厚熜当时14岁

所谓的大礼议呢,就是首辅杨廷和代表的部分群臣,认为嘉靖是过继给朱祐樘,应该认朱祐樘为爹;但嘉靖认为,他只是继承皇帝位,没必要多认个爹,还是只有一个爹叫兴王朱祐杬。

这就扯皮了三年,一直到1524年

1524年,嘉靖追封他爹兴王为睿宗皇帝,居大伯朱祐樘之下,堂兄正德皇帝之上。当时杨廷和儿子杨慎,率领群臣跪谏(杨廷和那时告老还乡了),不认可,还是坚持过继一说。嘉靖呢,就让锦衣卫打他们板子,廷杖……最终认可嘉靖作为,大礼议结束

当时有个臣工代表叫张璁,一直支持嘉靖,最后获利,官做到内阁首辅……

题主问题,凭什么?很简单,第一,臣工观点并统一;其二,嘉靖掌控厂卫,即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组织是朱元璋和朱棣遗留下来的皇权暴力组织,有自己的直属军队,只听命于皇帝。假如臣工调集国家军队去对抗厂卫,想造反么?

道理讲不通,又没军力保障,除非造反,大礼议,当然是皇帝赢!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不是滚滚黄河呢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开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不是“滚滚黄河东逝水”呢?这里是有个典故的。来来来,让老谭和你说道说道!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罗本所作,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六国演义》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

罗贯中除了写作了《三国演义》外,还有一部不太出名的作品叫《六国演义》,那部作品的开篇就引用了当时的大名仕杨廷和所作的《临河仙》,这首词的开篇第一句就是“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枭雄”。

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一下杨廷和了。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成都人,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 杨廷和十二岁时乡试中举,1507年入阁,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辅。后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即朱厚熜 ,就是那个宠信严嵩的嘉靖皇帝)意不合,被削职为民。1529年,卒于新都。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这个人可是明朝非常有名的大人物呀!

等到罗贯中写完了《六国演义》,要写《三国演义》时,他本来想请杨廷和再写首词作为开篇的,可惜杨廷和不肯,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拜请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写首词。杨慎的才气不亚于他的父亲,但名气却跟其父差得多了,加之杨慎是个大孝子,他想,自己的父亲写了“滚滚黄河东逝水”,他怎么能压过父亲的风头呢。父亲写了首《临河仙》,那自己就写一首《临江仙》吧,父亲用“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枭雄”开篇,自己就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篇嘛。

这就是《三国演义》开篇那首杨慎所作的非常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由来!

至于说后来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名气远大于乃父那首《临河仙》,大家都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而没有人记得“滚滚黄河东逝水”,那都是后话了,原因很复杂,不再本文中交代。如果哪位网友有兴趣,关注我,我会在适当时候专门写一篇长文叙述其中的细节由来!

?

?

?

?

?

?

?

开个玩笑,可别当真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