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庞大的工程他是怎么做到的)_治水_大禹_大禹治水

本文目录

  • 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庞大的工程他是怎么做到的
  • 有哪些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 《大禹治水》是笫一篇寓言故事吗
  •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大水从何而来
  • 大禹治水时,发生了哪些故事
  • 大禹治水的具体情节是怎样的

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真实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庞大的工程他是怎么做到的

大禹治水是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最广的传说,其真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那么,到底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只有经过考古才能解开这个谜底。近几年来,一个中美科研团队专门进行了考古研究,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为夏朝的“大禹治水”历史真实性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结果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 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他分析说:当时,很可能是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夏朝时代,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河流域的洪水,他采取的方法是改革过去靠堵的方法为疏导水流的方法,所以取得了成功。其实,大禹只是夏朝的治水总领导,各地都有负责治水的地方领导,共同带领广大老百姓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完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

有哪些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舜当政以后,虽经多年治理,天下洪水泛滥依旧。舜罢免了负责治理水患的鲧的职务,不避亲疏,启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辞别了新婚才四天的妻子涂山氏,带着助手四处去考察水情。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走遍了全国各地,不管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还是入群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山川还是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摸清了水情地理以后,他汲取了父亲治水以堵为主的教训,采用疏导为主,堵截辅助的办法治理水患。他因势利导,开挖沟渠,把水引入河流,注入大海。治水工程浩大,历时更久,禹带领大家不分寒暑一心扑在治水上。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碰到妻子分娩,他都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但还是忍住没有回家。

治水工程十分艰巨,例如禹把黄河水引流到龙门山时,被山挡住了去路。禹不怕艰难,和大家一齐奋斗,硬是用原始的器具把大山劈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黄河奔流直下,往东海而去。禹劈开的这道山口,西高东低,逆水而上的黄河鲤鱼到这里被挡住了,鲤鱼就拼命往上跳,要跳过这个山口,这里叫龙山,山口像一道大门,后来就有了小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这个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说明了禹治水的困难确实很大,确实难以想象。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天下九条大河都被禹疏通了,水患得到了治理,人民不再受水害的侵袭,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了。禹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于山水之间,腿部受了风寒,走起路来一步三晃,被后人称作禹步。禹又根据自己在治水时掌握的地理情况,依据山川水流走势,把中国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舜对禹治理水患的结果非常满意,任命他为主管水利的司空。禹治水有功,造福后代,后人称他为“大禹”、“神禹”,还把中国叫做“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大禹因此后来成为五帝之一,名传千古。

大禹治水的事儿讲完了,这里面有些小故事挺有意思一、前面说到:“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原来规矩是从这里来的。那么,规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查了一下网上说规就是圆规,画圆用的;矩就是直尺,画直线和方用的,引申为法规和准则。

二、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知道出自大禹治水的恐怕不多,现在应该也知道了。

三、禹步。这个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道教认为禹步是祷告神灵之步,什么是脚踏北斗之星,可招神灵相助,什么走起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摇一摆,我看这些都是装神弄鬼,糊弄人的把戏。真正的禹步应该就是禹治水落下了腿疾,忍着疼痛前行的一种走法。后人各取所需,胡编乱造,最后越编越神而已。

四、禹分九州。九州是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古代中国也称九州,原来九州的出处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另外没想到的是像兖州、徐州、青州、荆州和扬州,经历四千多年风云变幻,如今竟然还大名不改,屹立原处。禹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就是关于你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大禹治水是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灾害,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至今。

详情介绍: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是笫一篇寓言故事吗

大禹治水的故事,始于上古之传说,不应是寓言故事。大禹是治水的英雄,继承其父的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变堵为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劳苦功高,被舜所看重,将帝位禅让与他。

禹在统治其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亲自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趋向文明创造,凿井造车,粮食酿酒,铁铜冶炼,商品交换等,社会也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取巧犯罪,令禹感到十分痛心,认为是自己的治理不善所致,指示地方官员严加教化,避免犯罪的发生。

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的观念有了质变化,你抢我夺发生了不断的冲突。在万般天奈情况下制定禹刑,设置监狱,惩治犯罪。

禹为了加强自己统治,铜铸九鼎,称为镇国之宝。让各部落对鼎膜拜,发号施令,发动战争,使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显得至高无上。

最后将帝位世袭与儿子启,开创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揭开了我国历代王朝世袭的序幕!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大水从何而来

鲧禹治水并非神话故事。经过史书史料的对比验证,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大概不会错。唐尧是颛顼的侄子(帝喾)的儿子,与大禹的父亲鲧为同代平辈人,所以说,帝尧和夏后禹也有叔侄关系。史书记载:“禹本西夷人也”,说明大禹祖籍在西域,因其父鲧拥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的建筑工程技能,被封在崇国(今河南嵩县)为祟伯,与莘国(今河南杞县)有莘氏部落女通婚生子名禹。史书还记载:“天帝(天下共主唐尧)十九年命共I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在神话“鲧禹治水”中,“鲧复生禹”,实际讲得就是:鲧将未竟事业交付给了从他的氏族中新诞生的禹部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大洪水的治理,并非始自大禹,大禹治水的成功,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

关于共工和鲧治水失败的过程,《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辅政时,共工负责筑堤防洪,其间遇到洪水陡涨,不但空桑(华夏人聚居地古兖州)被淹,因为当时轘辕山(今龙门山脉)尚未凿穿,吕梁碛口尚未开辟,所以洪水漫无边际,大溢逆流,甚至孟门西北部变成了一片汪洋溟泽……大禹偕同八位治水大员顺积石山(今甘肃)而下,当勘察至孟门时发现,黄河上游之所以排洪不畅,严重积水,与龙山山脉的阻挡关系重大,必须开凿一条峡谷,让河水穿过龙山进入平原。据史书记载,现在的龙门就是当年禹部落从山南面的禹门,一步步向北人开凿(主要用烧热巨石后,用冷水冲灌等热胀冷缩法开石、碎石)的,到连通孟门共用了五年时间。在当时龙门峡贯通之际,壶口到禹门的积水,真的是“飞流直下千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滔天大水落得极快,孟门、吕梁山完全露出了水面。大禹在最后凿穿龙门峡之前,已将禹门东北的河谷(通往黄河干流)疏浚清理完毕,所以,大禹便将该河谷称为“洛(落)水”,历代先贤则将此处记述为“神禹导洛处”,并有当地(今三门峡市)官府在峽谷崖壁上题记。治水工程首战告捷,大禹荣升夏伯。

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习惯在黄河枯水期到来前截流筑坝,蓄水浇地或解决饮用水。然而,在黄河流经的山区,这种贮水方式会造成极大隐患,如著名的陕西碛口镇黄河段,哪里也曾经是鲧禹治水工程的重点难点区段,因为河道障碍物不仅影响泄洪能力,而且容易阻住洪水中夹带的冰碛、石片、泥沙,累积为大规模堰塞体,截断河道使上游水位不断升高而形成堰塞湖,所以,对这种情况因处置不当 而造成上游部族聚落淹没,或因堰塞体缺口填堵不及时而大面积溃决,并造成下游洪涝灾害的责任人先后有驩兜、共工、崇伯鲧及其部落,统统被尧、舜、禹驱离中原,并与蚩尤部落一同贬为“三苗”、“四凶”,“戎狄蛮夷”。可见,大禹一改前任的“填围障堵”,而用“疏顺导滞”之法,并非人们想向得那么简单直接。所谓“疏”,不仅指疏导,也有疏散、疏阔、疏而不漏之意;所谓“导”,不仅指引导,也有决择、疏通、小决使道之意,如:遇到情势可控的堰塞湖,先从下游向上游加深加宽河道,再从沿岸断流一侧开挖引流口,人为导致堰塞体溃塌,并借此水势,顺利冲开下游河道障碍物;或者通过引流使河床改道,在湖水压力缓解后,再清除造成堰塞的冰碛、石片、泥沙等,当然也不排除疏堵结合的“堤工障水”或留下一些堰塞湖做湿地……大禹治水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书盛赞“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至于上古大洪水的形成 及“大水从何而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小行星撞了地球、地极反转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和青海地震造成的;有的人说,由于龙山时期全球变暖,西伯利亚高原融水大量流入青海、新疆、蒙古,致使草原、沙漠都变成了汪洋,也即史料中说的“瀚海”,曾一度向东南方大水漫灌造成的……据近来地质研究表明,大西北的沙漠下确实蕴藏着很大的水资源,而且是淡水

大禹治水时,发生了哪些故事

根据考古发现,一个由中国人领导的研究小组称,这场大水发生在公元前大约190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蒙特戈梅里教授是地貌学家,为该期刊撰写了一篇评论并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中讨论了这些考古新发现。如果那场洪水的确是禹帝传说的来源,那么夏朝的建立大约是公元前1900年发生的。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负责治水。
治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讨论治水方略。 中原地带洪水泛滥,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希望他们推荐人才,于是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2)鲧治水无功。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当舜继承朝政后,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人们都推荐禹。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于是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3)调查水情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禹的工作。禹当时结婚才四天,洒泪和恩爱的妻子告别后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根据实际观察和地形走势,提出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4)三过家门不入 那时候人们都生活简朴,禹跟人们一样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也跟一般百姓无异。传说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时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也很想回去看一看妻儿,但是临时紧急事发,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便骑马飞奔而走。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正带着众人赶路,于是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5)挖山开道 要让水流入大海,必须挖山开道,经禹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从这些山间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6)开凿龙门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禹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烧山炸石的方法,他选好地方,让人们堆上柴草烧山,当晚大雨倾盆,炸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顺利将水引了过去。 传说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7)划定九州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根据地理形势和气候异同,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并根据与帝都远近划分不同势力范围: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

大禹治水的具体情节是怎样的

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是一位治水英雄。

中国古代时,黄河水泛滥成灾.庄稼土地都被淹没了。百姓房倒屋塌.流离失所无法生存。当时爱民如子的部落首领鲧非常痛心。带领百姓取土挪石.用堵截的方法.风餐露宿.历经九年治理无果。大禹是鲧的儿子,长大后接替父亲为新的部落首领,继续治理洪患。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分析了水的性质,决定领导百姓开山挖沟.修渠。采用引流的办法把洪水通过河道汇入大海。在大禹历经十三年的风餐露宿,三经家门而不入,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怒力下,终于把洪水治理的像一头被驯服的狮子——乖乖顺渠而下,融入大海。大禹治理有方,百姓们得以生活稳定,相处和平。

禹的英雄举动感动上苍.被封河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