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渭南大战,曹操和马超对峙,为何马超突然不信任韩遂导致惨败_孝廉_叛乱_父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韩遂 时期 孝廉 叛乱 父亲

本文目录

  •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 渭南大战,曹操和马超对峙,为何马超突然不信任韩遂导致惨败
  • 《三国演义》马超为何劈断叔父韩遂的手究竟何事
  • 西凉首领韩遂为什么能够和曹操一起举孝廉入仕
  • 为何马超会在父亲马腾在曹操手里做人质时联合韩遂起兵造反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凉州其实主要就是汉武帝所建立的河西走廊这一带,主体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这条在地图上看起来比较狭长的省份。一段时期内,也包括了内蒙、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

早在东汉末年,马腾、韩遂等在这里割据一方多年,与益州刘焉极为相似。此后马腾入朝为官,马超举兵叛乱,曹操一怒之下斩杀马腾,继而带兵平定凉州。

此后韩遂被夏侯渊击败,而马超则遁入蜀地,成为了刘备的部下。那么凉州是否就此安稳了呢?其实路还很遥远。

01公元214年,宋建集团被夏侯渊所灭。

在马超、韩遂统领凉州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位在枹罕起家的割据力量,那就是宋建的人马。早在公元184年,宋建等人就已经在枹罕起家了,这个时候他还是跟随在韩遂阵营,因为实力并不强大。

  1. 枹罕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宋建本人跟韩遂、马超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不过因为当时中原王朝鞭长莫及,使得宋建在自己的地盘上逐渐成为了说一不二的人。
  2. 此后宋建更是在枹罕称河首平汉王,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一直到公元214年,伴随着马超逃离凉州,韩遂不断被夏侯渊击败,宋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3. 曹操下令让夏侯渊带着大将张郃、张既等人,直奔宋建所建立的王朝而来。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枹罕就被夏侯渊给攻下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夏侯渊又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那就是屠城。不光是宋建建立的领导班子被夏侯渊给杀光了,就连枹罕城内的百姓也难以幸免。

曹操屠城是出了名的凶狠,这一点司马懿算是学到了精髓。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千里奔袭平定幽州叛乱的时候,将当地的壮年全部诛杀,文武官员一个不留,致使该地区成为了三不管地带,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三国志》

从公元184年到214年,宋建在枹罕有30多年的统治时间,这在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中,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了。

曹操如果不屠城,其实完全没办法在短期内消除宋建对当地人的影响。毕竟曹操觉得人没了,可以从其他地方迁徙,如果放任不管,这种偏远地区,再起义是迟早的事情。

02公元213年,曹操改凉州为雍州,张既为雍州刺史。

  • 张既出道:

在相继平定马超、韩遂叛乱以后,曹操为了让凉州彻底得到统治,必须要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去镇守。

而当初在三秦地区最出色的官吏,当属张既。这回曹操决心让张既衣锦还乡,做凉州的一把手,不过曹操此时已经将凉州改成了雍州。

雍州所辖之地,跟凉州大体相当,主要占据如今的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部地区,张既一跃成为了实力强大的封疆大吏。

第二年灭了宋建以后,又相继攻占临洮、狄道等地,继而平定陇右。这个时候曹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似乎觉得张既镇守雍州也不能保证该地区能够平息战乱。

  • 接二连三的迁徙活动:

所以曹操索性就要把雍州地区的百姓迁徙到河北地区,这里是中原地带,非常便于管理,而且粮食产量也比雍州要高。

不过安土重迁的思想,使得当地百姓一个个都非常气恼。尤其是陇西、天水、南安三郡的百姓,差一点就要引起暴动。

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俊遣使送母及子诣太祖为质,求助。太祖问既,既曰“俊等外假国威,内生傲悖,计定势足,后即反耳。今方事定蜀,且宜两存而斗之,犹卞庄子之刺虎,坐收其毙也”太祖曰“善”岁馀,鸾遂杀俊,武威王祕又杀鸾。---《三国志》

张既得知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一方面请求曹操放弃迁徙的命令,另一方面减免赋税,稳定民心,这才使得当地百姓获得安宁。

  1. 公元215年,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这个时候张既出了个馊主意,让曹操将汉中的百姓迁徙到三秦地区,以此充实关中实力。
  2. 雍州的百姓不愿迁徙,难道汉中的百姓就愿意?为此这一场迁徙其实也是一场人为造成的灾难。不过这帮人手里有军队,百姓不跟着走,又能怎么办呢?
  3. 此外有5万多氐族百姓,也被张既迁徙到了雍州的扶风郡和天水郡交界处。如此频繁的迁徙活动,其实不利于民心稳定。

终于武威的颜俊、张掖的和鸾、酒泉的黄华以及西平的麹演,联合了雍州四郡的力量,合力举兵叛乱。此后彼此之间不和,更是互相残杀。

结果曹操索性就不管这块地方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去了,自己集中精力与刘备在汉中斗法。而雍正这边,这四个人互相攻杀之后,所剩无几,这时候曹操才回过头来,将这四个郡重新编入雍州统辖范围。

03曹丕建国以后,凉州地区依旧叛乱不断。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如愿上台,继而得到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曹魏王朝。这个时候曹丕重新设置了凉州刺史的职务,将安定太守邹岐封为凉州刺史。

  • 叛乱一:

结果张掖的张进、酒泉的黄华、西平的麹演再次叛乱,这一波人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邹岐根本管不住。

无奈之下,曹丕只好重新启用张既,让他带兵前来,平定了叛乱。曹丕知道只有张既能管得住凉州,所以将邹岐给召回,将张既封为凉州刺史。

  • 叛乱二:

此后酒泉地区的苏衡再一次叛乱,这一次还获得了羌族力量的支持,攻占了不少县城。张既沉着指挥,将他们各个击破,并且设置了烽火台等设备,以防止胡人南下,西羌的两万多人主动选择投降。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馀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侯、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馀落降。---《三国志》

  • 叛乱三:

没多久西平的麹光再次杀了郡守,宣布反叛。这个时候张既展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他认为只有麹光这一小撮人造反,而不是整个西平都反了。

所以他派人发檄文给当地人,表示能够杀掉麹光的人,一定会有重赏。结果麹光的手下人率先将麹光给斩杀了,把脑袋送到了张既跟前。

由此可见,其实曹魏统治时期的凉州地区,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其实叛乱始终都在发生。要不是有张既这样的名将镇守,或许曹魏真的无法稳定凉州。

总结:张既有没有养寇自重的可能?

张既本身就是关中人,此后又在关中有贤名。曹操将凉州撤掉,改成雍州以后,关中也属于雍州管辖,张既任雍州刺史,也算是衣锦还乡。

不过后来张既被曹操调往前线,雍州便叛乱不断。其他人还真没办法治理,只好不断将张既派遣回去。

功臣回乡镇守,其实是比较忌讳的一件事,因为他极有可能会得到了当地人的大力支持,从而拥兵自重。

显然曹丕就是为了防止这一点,所以用邹岐代替了张既,结果邹岐刚上台,又有人造反了,而且邹岐还是镇不住,这回张既只好再次出马了。

此后张既便长期镇守雍凉,前后长达二十多年。雍州四郡叛乱之后,张既为何没有杀掉这四郡的贼首?以至于他们活下来的人,有了继续叛乱的资本。

参考资料:《三国志》

渭南大战,曹操和马超对峙,为何马超突然不信任韩遂导致惨败

因为马超和韩遂之间本来就是在曹操军事压力下组成的临时利益结合,在局势不利时自然就土崩瓦解。

《三国演义》里曹操诱杀马腾以后写信给韩遂,让他除掉马超,韩遂因为和马腾的结义之情反而相助马超起兵。然而在历史上马腾和边章、韩遂一起在西凉起兵,马韩二人虽然一度亲为兄弟,但是随即因为利益冲突关系恶化,“更为雠敌”。马腾率兵先击败韩遂,韩遂败走后联合其他势力一起攻击马腾,“杀腾妻子”,双方交战多年。后来经过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调节,两个人才罢兵。

马腾因为年事日高,加上和韩遂不和,因此入京担任卫尉一职,原来的兵马交给马超统领。建安十六年,曹操打算攻击张鲁,于是命夏侯渊率兵前往关中,和钟繇会和。关中诸军阀担心这是假道伐虢之计,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消灭自己,所以韩遂、马超联合起来,又拉拢了杨秋、李堪、成宜等小军阀一起起兵据守潼关对抗曹操。

由于战局不利,马超、韩遂等人向曹操求和,曹操于是故意和韩遂阵前叙旧,又以涂改过的信件给韩遂,联军内部原本就互不信任,这下子更加了,“超等愈疑遂”。联军军心既乱,曹操于是大举进攻,成宜、李堪被杀,韩遂和马超逃回凉州,而杨秋则逃到安定,联军土崩瓦解。

所以马超对韩遂的不信任并非突然产生,而是彼此间原本关系就不好,只是面对曹操军事压力所以临时组建起来的一个联盟,其中还包括了一堆小军阀。这个联盟里的各个势力平时彼此间就没少打仗,又怎么可能互相信任。曹操只是利用了他们之间原有的不信任,使之扩大化而已。

《三国演义》马超为何劈断叔父韩遂的手究竟何事

谢谢邀请!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因为曹操杀了他的父亲马腾,与叔叔韩隧联盟起兵,要杀进许都为父报仇。

曹操命钟繇等人在潼关坚守,自己亲自带兵去救援。结果,等曹操赶到潼关时,潼关已经被马超攻下。

曹操被马超杀的大败,割须弃袍差点丢了性命。曹操在韩隧守城时,故意在城前与韩隧谈话,说与韩隧的父亲交好。被马超知道后对韩隧起了疑心。曹操又用贾诩的反间计,写了一封信给韩隧,故意将信里的字涂抹一部分。

马超找韩隧要信观看,顿生疑心。第二天两军阵前,曹操又派曹洪故意喊话韩隧,“说约好的事别忘了”。马超大怒,要杀韩隧,被韩隧部将拦住。

韩隧手下感觉马超仗着武力,欺辱韩隧,商议投降曹操。韩隧部将杨秋到曹操那里通报,曹操大喜。杨秋回营与韩隧等人在大帐里商议,打算晚上起事,宴请马超动手杀之。

不料,马超得到了消息,带领马岱庞德来到韩隧营帐外,正好听到帐里说要尽快动手。马超大怒,直接拔剑冲进帐中,剑杀韩隧,韩隧用手去挡,结果手臂被砍下。

马超鲁莽,有勇无谋,中了曹操的离间计与韩隧闹翻,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好的参谋和帮手。最终被曹操打败,只好投了汉中张鲁。

西凉首领韩遂为什么能够和曹操一起举孝廉入仕

韩遂举孝廉这个说法是错的,韩遂并没有举孝廉,而是他的父亲曾经与曹操一起举孝廉。

而韩遂父亲举孝廉这个事情,也不见于正史,正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韩遂父亲的记载,连名字都没有,而是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提到:

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叙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将军今年妙龄几何?”
韩遂答道:“四十岁矣。”

(影视剧中的韩遂与马超)

曹操问这个话的时候,按照正史中的时间段来说,是在建安16年(211年)。

当时曹操正在征讨汉中的张鲁,引起了当时占据汉中和凉州一带的马超、韩遂等势力的疑惧,一时之间,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反叛。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征讨关中各个反叛势力的联军,又听从了贾诩的计策,一边假装同意马超韩遂联军的求和,一边又继续调兵谴将,同时,用计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最后大败了马超韩遂联军。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曹操与韩遂阵前拉家常,说起与其父辈的渊源,正是来自于正史中曹操采用贾诩离间计的这一段。

见事不可为,马超和韩遂就带兵撤回了自己的老地盘凉州。

之后几年,因为大势在曹魏,所以,韩遂一直处境艰难,在降曹还是降刘(刘备)抑或按照自己起兵时的老套路,继续在并州的胡羌各族中隐藏起来招兵买马,以图后事,这三个选择中摇摆不定。

最终,韩遂选择了藏于胡羌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韩遂去世。对于他的死因,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不过他死的时候已经70岁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典略》:至是乃死,年七十余矣。

所以《三国演义》中韩遂回答曹操说自己时年40岁,这个是不对的,应该是66岁左右。

曹操生于155年,此时是56岁。比此时的韩遂还要年轻10岁左右。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记载,曹操20岁的时候就举孝廉了,考虑到古人用的都是虚岁,实际上曹操举孝廉的时候也就18岁。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提起了与韩遂的父亲同时举孝廉的事,那么,这个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史实依据呢?

还是有的。

(影视剧中的曹操与贾诩)

曹操20岁举孝廉,是身为士族子弟的特例,实际上,132年的时候,东汉的尚书令左雄鉴于当时察举制的一些弊端,发掘出来的人才不堪大用,所以就上书要改一下察举制有关于举孝廉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40岁以上才可以“举孝廉”。

当然,任何时代都少不了特例。

比如父亲是太尉的东汉名士杨彪,也是少年时就举孝廉。

曹操身为士族的子弟,其祖父是东汉的高官,自然可以不按照要求来。

所以,曹操与韩遂的父亲一同举孝廉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何马超会在父亲马腾在曹操手里做人质时联合韩遂起兵造反

马超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忠臣孝子。

马腾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招入许都,马腾意欲趁着进京的时候,杀入城中,活捉曹操;不料计谋泄露,曹操将计就计,将马腾父子骗入埋伏圈中,全数斩杀。

马超在凉州得知噩耗,便兴兵作乱,要为父亲兄弟报仇,讨伐“奸臣曹操”,匡扶汉室。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旗上书“誓杀国贼”】

上述故事是演义内容。

而在正史上,马超起兵时间在建安十六年(211年)。事件起因是:曹操意欲派司隶校尉钟繇组织军队去讨伐汉中张鲁,因为关中一带有很多凉州军阀,他们都认为曹操本意是要讨伐自己,所以他们聚在一起作乱,马超是其中一员,韩遂则被拥护为成盟主。

因为马腾尚在关中之时,可以说是与韩遂比肩的人物,所以这次叛乱军中的一号人物是韩遂,二号人物就是马超了。

马超作乱时,最尴尬的事就是,他的父亲和兄弟都在许都做官、做人质,马超参加叛乱,等于是把父亲、兄弟置于死地。

马腾进京

早在官渡之战时(200年),韩遂、马腾这些军阀就在观望中原战局,后来曹操翻盘成功,于是大家都开始对曹操刮目相看。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逝世,曹操趁机发动进攻,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幹及郭援率军进攻河东郡。在这个关键时刻,司隶校尉钟繇派人说服了马腾站队到朝廷(曹操)这边,协助钟繇作战,击败了高幹,斩杀了郭援。

  • 郭援为马超的部将庞德所斩。
  • 郭援还是钟繇的外甥。

事后,曹操给马超表功,表奏为徐州刺史,《马超传》也没有说马超有没有去徐州上任,反正马腾这一部是对朝廷(曹操)有功的。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中的大鸿胪段煨逝世了,段煨是凉州武威人,之前也是军阀,因为忠于汉献帝,而被曹操安排担任九卿之一的大鸿胪,算是剥夺兵权,安排养老了。

这时候,曹操想到了“把马腾征入许都来,任命为卫尉(九卿之一)”,本质上还是同段煨一样:剥夺兵权,安排养老。

其实,马腾根本就不想去许都,但是面子上又过不去,司隶校尉钟繇也动了不少脑筋,在关中一带制造舆论,大概是夸马腾是大汉忠臣,能当上九卿,也是家族、地方荣耀。因为马腾本来就是右扶风人,父亲当初流落在凉州陇西居住,因为穷困,所以娶羌女为妻,生下了马腾,家境也不好,马腾年少时也曾靠砍柴为生。

现在经过马腾的这些年的拼搏努力(先做官、后做贼,再招安^_^),能够进入朝廷做九卿,绝对是光宗耀祖了啊!马腾最终还是架不住钟繇等人的舆论攻势,半推半就地被安排去了许都。

马超造反

马腾临走前,带走了儿子马休、马铁,留下马超接管自己的军队。

韩遂也交出了自己的儿子、孙子去许都做人质,韩遂也是愿意效忠朝廷(曹操)的。

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左右,武威太守张猛和雍州刺史邯郸商爆发冲突,张猛把邯郸商给杀了,随后韩遂就作为朝廷军队中的一支,前去讨伐张猛。

韩遂得胜回来后,马超就去找韩遂谈话:“之前,司隶校尉钟繇就曾暗中指示我去加害韩将军您!这帮关东人的话可不能相信啊!如今,我不要我父亲了,以将军您为父亲,将军您也应该不要你那个在许都做人质的儿子了,把我当成你的儿子吧!”

当时韩遂的部将阎行的父母也在许都做人质,他挂念父母安危,竭力劝阻韩遂参加叛乱,可是韩遂不听,还是宣布成为参加叛军,担任都督。

韩遂那个人质儿子也真是背,被亲爹给卖了;

再看马腾,他可是被亲儿子给卖了啊!

后来,曹操率大军亲自讨伐韩遂等凉州叛军,将韩遂等人从关中赶回凉州。曹操回去后,就把马腾及其儿子给法办了:灭三族。

至此,马超成功坑死父亲和兄弟。

  • 韩遂的儿子及孙子也被处死。

马超为什么坑爹

阎行的父母在许都,阎行因为孝顺,所以也不愿意造反,他劝不住韩遂叛乱,也是迫不得已参与叛军。

在曹操与韩遂交战之时,曹操和韩遂还单独在阵前见面了。当时阎行陪同韩遂,担任护卫,曹操也认得阎行,等韩遂、阎行转身走时,曹操还大声对阎行喊:“你要做个孝子啊!”

等到曹操回到许都,杀了马腾父子、韩遂子孙,唯独只不杀阎行的父亲(但是也入狱,母亲应该早就病逝了),曹操还写信给阎行说:“你父亲目前很安全,我是不会杀害他的,但是牢狱之中不是你父亲的居住之地,希望你能早日醒悟。”

后来,阎行果然趁着韩遂不备,发动叛变,攻击韩遂失败后,便率军投了曹操。如此,也算救下父亲一命。

反观马超,根本就不顾父亲马腾的安危。

在重视孝道的汉代社会,马超根本就没有人看得起他的人品。他后来在凉州作乱时,凉州人姜叙的母亲就痛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马超后来又投奔张鲁,张鲁还准备把女儿嫁给他,重用马超,结果有人劝张鲁:马超这个人连自己的亲爹都不爱,他还会爱你女儿和你吗?张鲁一听,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联系到马超在跟曹操交战时,见形势不利,还提出愿意停战,把儿子作为人质送过去,这事被曹操拒绝了,因为曹操只想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这些军阀。

由此可见,马超这个人:自私自利,鼠目寸光,轻信反复。所以他坑死亲爹也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了。

陈寿在《马超传》中评价: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这已经给了面子了,毕竟马超生前也是蜀汉的开国功臣嘛。

陈寿评价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这段评语套给马超,何尝又不能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