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_三公_丞相_太尉

本文目录

  •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
  •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
  • 秦朝的三公九卿是什么官职
  • 以数字开头的诗句都有哪些
  • 形容“福气”的诗句有哪些
  •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三公九卿制度源远流长,从夏朝开始就有三公九卿的说法,但是三代不同制,各朝都有各自的官制,因此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职。汉朝的三公特指丞相(国务院总理)、太尉(国防部部长)、御史大夫(公检法最高长官)!汉朝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则掌管全国军队的训练与后勤,调动军队需要皇帝的圣旨与兵符;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公是古代的一种高级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王爵,先秦时代的爵位高低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天子称王,诸侯最高爵位是公,通常爵位是侯。秦汉以后爵位高低依次是皇帝-王-公-侯-伯-子-男,天子称皇帝,王爵是皇族子弟才能取得的爵位,异姓重臣最高只能取得公爵。比如汉朝第一丞相萧何的爵位是酂侯,韩信因为姓韩不姓刘,故从齐王变为楚王,最后由楚王变为淮阴侯。大名鼎鼎的关羽取得的爵位是汉寿亭侯,如果曹操姓刘,那么他当魏王的阻力就会小得多,当魏公更不在话下。

《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他们的职责是协调阴阳、溶通天地、聚合民心,夏商周三代的三公位高权重,国家内外大小事务,包括王族事务,事无巨细他们都有权过问!春秋战国时代,三公成为最高荣誉职务,不再处理具体政务,而变成高爵虚职。比如秦孝公在变法之初进行了人事调动,将主管内政的上大夫甘龙升为太师,主管军事的左庶长嬴虔升为太傅,他们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新上任的左庶长卫鞅。秦汉以后太傅、太师、太保三公明确没有事权,只是高爵虚职,太傅后来演变成了太子的老师,太保则变成了太子的军事长官。

战国时代卿慢慢由虚职变成了实职,到了秦汉之时卿则成了国家重臣。秦朝的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他们在丞相府的总领下分别掌管天下大事。奉常的职责是掌管宗庙礼仪,地位高、权力大;郎中令则是皇帝的近卫军将领,比如蒙毅将军就是郎中令。廷尉的职责是掌管司法审判,大秦丞相李斯在廷尉一职上干了很多年;少府则相当于建设部长,秦末名将章邯当将军前就是少府!典客则是外交官,他们迎来送往,出使各国;宗正则是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他必须是皇族内部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担任。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

简要说明一下,两汉时期对于“三公”的不同叫法和职务变更,大抵需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

“三公九卿”起源于夏朝,到秦始皇时期成为中央官职的基本构成。

西汉时的“三公”

西汉时期的官制大致沿袭秦朝而略有变异,并且汉武帝时期,由于“内朝”形成,“三公九卿”所代表“外朝”权力有所减弱。

三公之丞相:权力极大,有所陈情,皇帝皆从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到了汉武帝时期,以自己的文学秘书班子所形成的“尚书台”,分化了丞相的权力。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

三公之御史大夫:秦置为丞相副手,一面供内廷调遣,一面监察百官,有参与朝政,连接朝廷的作用。汉初御史大夫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期更名为大司空。以后历朝历代,但凡有监察官员、弹劾百官的,大抵都称为“御史”。

三公之太尉:秦置最高军事长官,主管全国武官的任免黜陟,但大多为虚衔,无调兵权力。军事大权全由皇帝掌管,秦始皇设置虎符,以调动各方军队。汉武帝时期废除太尉一职,以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为事实上的执政。

东汉时期的“三公”

东汉时期的“三公”权力分散,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成为实际上的“丞相”。但太傅不常设,真正屹立不倒的权力机关是尚书台(汉武帝时期的内朝)。

三公则被放到上公之下,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力了。而尚书台(内朝)拥有了实际的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到董卓入京之前),不管是做到了上公还是三公,如果官制上不加上“录尚书事”这四个字,那就只是一个空有虚名的闲职而已。

直到董卓杀少帝,立献帝,自称“相国”,逐步加强相权,到曹操废除三公,设立丞相,总揽大权之后,“三公九卿”制度虽然还在继续实行,但权力、威望、人数已经不能和秦汉交际时期的“三公”所媲美了,一直到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度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总结“三公九卿”制

总的来说,“三公九卿”是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意上来说是好事,可但丞相权力过重的时候,就容易威胁到皇权。

从汉武帝设立尚书台,有弹劾丞相之权一事就可以看出,大权独揽的丞相遇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势必会爆发出一场关于权力的明争暗斗。所以自汉武帝以来,不断削弱三公的权力,直到东汉时期,“三公”已经成了徒有虚名的官制了。

“三公”自秦汉交际时期鼎盛,到汉武帝时期弱化,到光武帝时期无实际权力,这可以看成是国家稳定之后,由外部斗争转为内部斗争,是皇权和相权碰撞的必然结果。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

在《知否》当中,王大娘子经常说自己的父亲是前朝太师,配享太庙,而盛明兰的闺蜜余嫣然的祖父,是当朝太师。

这里所说的太师,其实也就是“三公”之一,不过南宋之前的三公并没有太师。

历朝历代对于三公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时候说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有时候说的是太师、太傅与太保,说的是朝廷之中三位最有分量的臣子。

秦朝建立之后,除了丞相之外,还设立了太尉与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负责朝廷监察,而太尉则在名义上掌握兵权。

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秦朝的那一套,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并列三公。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集权削弱丞相,汉武帝设置并且不断提升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与实权,后来丞相改名大司徒,成为三公之首。

太尉虽然说名义上是兵权执掌者,但也就是名义上,事实上太尉的职权很有限,而御史大夫的地位相对最低,但实权却高于太尉。

汉朝末期,三公逐渐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

不过这三者在西汉时期并非并列,不管地位还是实权都时高时低,因此这个时候的三公也就是说说而已,是个习惯性的说法,并非具体的制度。

而到了东汉时期,也就是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大司马改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列,这一时期的三公职责不同,但地位都是一样的。

三国时期,将太尉、司徒与司空并尊三公,太师、太傅与太保并称三师。

之后直到宋朝时期,都基本沿袭这样的规矩,以太尉、司徒与司空为三公,都属于是正一品的品阶,但几乎都是闲缺,主要作为加衔,单独来说并没有实权。

因为经常被用来乱加,所以到了北宋末期的时候,直接将太尉、司空与司徒废黜,而沿袭上古的制度,将三师,也就是太师、太傅与太保作为三公。

元朝的时候,仍旧沿用这一套规矩,后来都将太师、太傅与太保作为三公。

大多数的时候,三公都属于是虚衔,主要是加给那些功臣勋贵的,并不会有什么人单独拥有三公之一的地位品阶,这时候的三公,就是个名誉头衔而已。

秦朝的三公九卿是什么官职

秦朝开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创设了许多新的制度。秦朝统一六国,疆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国家事务更加繁杂,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军政大权集中于中央,但皇帝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做到事无巨细,于是在中央层面创设了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政,御史大夫辅佐丞相。三公之下有九卿,分掌有关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对维系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郡县制将全国的军政权集中于中央,三公九卿的任免取决于皇帝,不可世袭。从而将全国事务的决断权统归于皇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及全国统一。虽然秦朝时间不长,由于三公九卿制行之有效,秦灭亡后,汉初官制十之八九沿用秦制,史称“汉承秦制”。并对后世有着长远的影响。

直到隋唐时期, 中央层面发展到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府权力框架,并延续至明清。期间,虽有变异,但总体架构并未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说,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影响深远,对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数字开头的诗句都有哪些

以数字开头的诗句都有哪些?

一、《山村咏怀》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陇西行》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马上作》明代: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六、《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七、《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八、《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九、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十、《暮江吟》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形容“福气”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福气”的诗句有:

  1.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2.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

  3.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

  4.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5.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起。

  1. 福气【fú qì】释义: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

  2. 上述诗句全文如下:

(1)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 (唐)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2)《旅次华州》白居易(唐)

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3)《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

(4)《感兴二首》白居易 (唐)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5)《咏钱》徐寅(唐)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不如他们多。

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文臣最高领袖,所任官职又不一样 ,在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为首,西汉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到了东汉,就没有了丞相,虽然有上公之称,但大多是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三公管辖,所以又叫三公九卿

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五个担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

事实上,除了声名远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高祖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试想,如果不是东汉灭亡,以杨修的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不是难事。

三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政治现象到底是有何而产生的呢?

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

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清廉的意思 ,可是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

真正的被举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贵族勋戚给内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一个也没有,全部是靠关系。

征辟制度 ,相对来说,就主要是征辟那些已经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为皇帝征辟和州郡地方征辟两种。

被征辟的士人一般来说,已经有了名声,起点会高于才出仕的那些被举荐的人才,比如袁绍20岁的时候曾任濮阳县长,传出了很大的名声,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在为母亲服丧3年之后,竟然补了一个为父亲服丧,在家待了6年,就是不想出仕,六年之后,朝廷征辟他,他也拒绝出仕,隐居洛阳。

同样拒绝征辟的人很多,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看不上征辟他的人,有点是另有目的,比如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征辟,不惜装病7年。

门生故吏与二元君主观

诸侯讨董之时,袁绍的真实官职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实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顶头上司。

讨董失败之后,诸侯混战,袁绍图谋冀州,韩馥本身胆小怕事,加上自己是袁氏门生,害怕汝南袁氏的声望,因此私下让出了冀州牧的官职,这让当时袁绍的声望一时无两,仅仅靠汝南袁氏的声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夺得了一州之地

韩馥的“袁氏门生”,其实就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这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由来。

不仅胆小懦弱的韩馥是袁氏门生,大名鼎鼎的董卓也曾经是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他对袁氏其实还是比较照顾的,当他掌控朝政之后,很多大事都与太傅袁隗商议,要不是袁绍在外面联盟讨董,他也不至于杀了袁隗与袁基一族。

所谓二元君主观,封建时代,皇帝自然是所有人的君主,加上当时特殊的举荐制度,举主也算是被举荐者的效忠对象,因此有人称之为“二元君主观”。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

四世三公家族的诞生,罪不在选官制度

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能者居之,所以有了“禅让制”;夏商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员,都是世袭制,又叫“世卿世禄制”;秦朝为了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建立了军功授爵制度,但是主要适用于战争期间;两汉的察举和征辟,在初期也为帝国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至于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开创初期其实也都是非常先进的,适合当时社会发展。

只不过,最终因为掌权者的私心,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

至于提问者所言,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我个人是不认可的,就两汉而言,士人才能被称之为“人”,任何官员选拔也好,政治斗争也好,都是在这个圈子内的,普通百姓,只不过是“草芥”而已,曹老板动不动就屠城,可是也有“唯才是举”的美名。

不说无论什么制度,百姓都没有上进之门,就说那时候的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当官?文书都看不懂,还不是被那些文书小吏所肆意蒙骗?

所以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其实并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的私心作祟,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贯彻执行,都是如同虚设。

世家把持朝政之后

四世三公只是世家把持朝政的一个缩影,从当权者,也就是皇帝而言,自然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不说,桓帝、灵帝时期,其实也是有过多次举措,比如两次党锢之祸,比如卖官

两次党锢之祸,不用多讲,虽然宦官集团看似胜利,士人集团短暂受压,但是却动了士族的利益,因此才有了东汉灭亡之祸。

同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汉灵帝卖官,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官员本来就是随便他任免,可是他竟然将官职明码标价,到底是为何?

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曹操的老爹曹嵩就买了一个太尉的官职,其实这个卖官并不是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样,你一个平民百姓,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就可以去买一个官

它首先还是得走流程,也就是选官,选上了官职,再去交钱,才能上任,这才是卖官的真相,他的对象本来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候选官员。

而灵帝卖官为了啥,从一个将钱存入“西园”,可以联想到西园八校尉,那是汉灵帝组建的一支军队,用以分薄大将军何进的兵权的。

而何进身为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拥护,用来跟宦官打擂台的。

可想而知,无论是卖官也好,党锢也罢,其实都是皇帝早已意识到了士族集团的做大,不甘于朝堂被他们垄断,所做的最后抗争而已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