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明朝内阁在整个大明起到什么作用_内阁_明朝_中书省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内阁 时期 内阁 明朝 中书省

本文目录

  •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 明朝内阁在整个大明起到什么作用
  • 明朝的内阁和西方国家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 中书省、尚书台、内阁、军机处、上书房行走、下书省,这几个有什么区别啊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内阁是由明成祖时期初步设立,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随后内阁权力开始逐渐扩大,掌控国家行政。

明朝内阁经历了制度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权利鼎盛时期、动荡衰败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制度萌芽时期,解缙,杨士奇,陈循;初步发展时期,李贤,商辂,万安,刘吉,刘健,李东阳;权利鼎盛时期,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动荡衰败时期,申时行,王锡爵,叶向高,方从哲,顾秉谦,温体仁,周延儒。

内阁最强的肯定是权利鼎盛时期了,这些内阁都直接决定着朝政,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内阁首辅权利巨大。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任期内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继位,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

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严嵩,明朝中期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徐阶,扳倒权臣严嵩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明朝内阁在整个大明起到什么作用

我认为有4点意义。

第一,明朝内阁制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制度。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第二,明朝内阁部分限制了君权,使得国策制定实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学性。 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而是由所有部门在皇帝面前公决,这叫做廷议。廷议这种制度虽然决策采纳权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这种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在皇帝怠政的时段,内阁和拥有披红权的内监掌握实权。当然明超的太监也并非全都是魏忠贤似的大恶人,像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成祖朝);舍命救小皇子的张敏(为保护太子朱祐樘,被万贵妃陷害吞金而亡。宪宗朝);

第三,内阁控制权的争夺,引发党派争夺,政治昏暗。 对于首辅一职的争夺是各大政治利益集团角逐的核心。党派的政治斗争没有使朝政清廉,反而加剧了社会危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在稍微安定的时段,文官集团的勾心斗角也十分严重。张居正正是使用了种种“小人手段”爬上首辅宝座的。

第四,明朝内阁制影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其有借鉴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西方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而在后来西方的启蒙运动时,伏尔泰等人也无不赞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完美,虽然他们的赞美只是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传播找个借口或“不恰当的例子”,但是,必须肯定的是,明朝内阁制的确影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

明朝的内阁和西方国家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我是武汉熊校长,我来为你解答。


先说我的观点:明朝的内阁和西方国家的内阁这两种内阁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的内阁制度比西方早,中国的内阁制度代表中央集权,而西方内阁制度限制王权。


论证部分

我们看新闻经常可以听说内阁这个词,但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有内阁。比如我们看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可以到听到内阁大学士这个称呼,那么东西方两个内阁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先看两种内阁的由来:
  •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将宰相这个职位直接撤掉,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但每天事情太多,所以他需要一些顾问来帮自己处理,所以殿阁大学士这就成为了皇帝的私人顾问,同时教导太子。在明成祖朱棣执政后,正式将文渊阁和参预机务合并设立内阁的。之后内阁权力和地位不断提升跟宰相差不多了。
  • 西方的内阁制开始于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之后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西方的内阁制是体现君主立宪的一种方式,内阁成员由国家最高的领导任命,其席位一般是由执政党或是机构组成。

这两种内阁的对比,明朝的内阁代表的是中央集权,内阁成员都属于皇帝的亲信。而西方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为了限制王权而产生的,内阁才是整个政府的首脑。

两者更详细的区别如图:


结论

两种内阁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的内阁制度比西方早,中国的内阁制度代表中央集权,而西方内阁制度限制王权。


我是武汉熊校长,北航、华科毕业,留过学、创过业,现在武汉有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和一家教育综合体,欢迎各位家长朋友与我探讨教育问题。

中书省、尚书台、内阁、军机处、上书房行走、下书省,这几个有什么区别啊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具体如下: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扩展资料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始于雍正时处理军务的军机房,后扩大为军机处。其高级官员称军机大臣,位在内阁和六部之上,总揽全国政事,可根据皇帝意图发号施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