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之后,大名鼎鼎的“皇族内阁”成员下落何方,结局如何?为什么清末的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_内阁_清朝_皇族

本文目录

  • 清朝灭亡之后,大名鼎鼎的“皇族内阁”成员下落何方,结局如何
  • 为什么清末的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 清末若学英国君主立宪而不是所谓的皇族内阁能阻止清朝的灭亡吗
  • 满清统治该不该为中国历史倒退背锅
  • 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家族是哪个
  • 清廷为什么会成立皇族内阁
  • 为什么满清不像明朝那样搞内阁

清朝灭亡之后,大名鼎鼎的“皇族内阁”成员下落何方,结局如何

清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在这年的5月8日,清政府对外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

在这个责任内阁中,一共有13位清朝的国务大臣。这13位内阁成员分别是;

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

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由于这十三位内阁成员中,满人竟然占了9位之多,而且为皇亲贵胄,所以被称为“皇族内阁”。

那么,“清朝灭亡后,大名鼎鼎的皇族内阁成员下落何方,结局如何?”

清朝灭亡之后,做为前清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移居天津避难,一直在天津居住。

在清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之后5年,民国六年,奕劻病逝于天津租界,终年79岁。

有趣的是,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 海军大臣贝勒载洵这4人,与奕劻一样,在清朝廷散摊子之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到天津买房子,在京津之间两头儿居住。

那桐在天津自己选地皮、盖楼房,投资银行业务,不问政治,民国十三年,1925年那桐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做过清朝内阁协理大臣的徐世昌有些耐不住寂寞,对于袁世凯,他是大力配合,所以,做过北洋政府的国务卿。

而到了1918年,高潮陡然出现,这位前清的责任内阁协理,竟然一口气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日寇侵华其间,数次拉拢徐世昌出山,被严词拒绝。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即公元1939年,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寓所,终年85岁。

清“皇族内阁”外务大臣梁敦彦没闲着,他在后来的民国政府中做过交通总长。

接着又押错了宝,参与张勋复辟,溥仪任命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议政大臣。

复辟失败后,梁受到惊吓,从此隐居天津,不问世事,民国十三年,即公元1924年,梁敦彦在天津病逝,终年67岁。

清“皇族内阁”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可是一直没消停,他先是组织宗社党,强烈反对清帝退位。眼见得清廷大势已去之后,还不甘心,在日本人帮助之下,开始策动“满蒙独立运动”,为此资财耗尽,百无一用。

这位前清的王爷,为了交结日本人,竟然将自己的十四女显玗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作为养女,就是后来的川岛芳子。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善耆在旅顺病逝,终年56岁。

载泽做为当年“清皇族内阁”的度支大臣,在清朝灭亡前参与宗社党保皇,清灭后又参与张勋复辟,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这位当年清朝的镇国公,载字辈儿的皇亲,“皇族内阁”的度支大臣,已经穷困潦倒,病死在北京,终年61岁。

“皇族内阁”中的陆军大臣荫昌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年纪不大,受过严格、高级的德式军事教育,武昌起义开始,摄政王载沣选择他带新军兵出战,按道理是没问题的。

可是,还没等到战场,基本的部队运输、后勤等,就被他弄得全乱套了,就凭这些,这人竟然还成了袁世凯的高级顾问和侍从武官。

张勋复辟,荫昌又去参与,竟然被任命为禁卫军统领,复辟失败,他掸掸袖口,又回去当他的侍从武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荫昌病逝,终年69岁。

“清“皇族内阁”学务大臣唐景崇在辛亥革命之后便宣告隐退,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中出任参政院参政,同年病逝,终年70岁。

清“皇族内阁”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在清朝灭亡后,在北京和天津闲居。不参与政治,1949年于天津逝世,终年64岁。

清“皇族内阁”司法大臣绍昌曾经积极谋划组建宗社党,清帝退位后,基本无政治活动和影响,民国成立后不久便去世。

清“皇族内阁”农工商大臣溥伦在清帝退位后选择依附袁世凯,做过参政院长,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溥伦病逝,终年53岁。

清“皇族内阁邮传大臣”盛宣怀则早在清廷覆亡之前,就被朝廷革职而亡命日本。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邀请他回国,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民国五年,即公元1916年盛宣怀于上海病逝,终年72岁。遗嘱捐献一半遗产予以慈善基金。

清“皇族内阁”中的理藩大臣寿耆在武昌起义时就被清廷任命为荆州将军,可是,这寿耆根本没去属地,清帝退位之后,寿耆干脆选择避祸隐居,此后,这个人的就失却了影踪。

为什么清末的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因为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激烈交锋。而即便是君主立宪制,清朝皇室也有抵制。换句话说清朝皇室当权者并不是想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制,更不可能实行共和制。

因为真正的君主立宪制,要让君主放弃手中握有的大权。仅保留君主作为国家统一和精神的象征,保留皇室尊贵的地位及得万民共仰。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初衷和构想。

但是清朝皇室,他们并不想这样。他们所想的是留住手中的权力,进而推行假的君主立宪,是只有君主立宪的外衣,而没有君主立宪的实质,看似君主立宪,实则大权在握。所以皇室的君主立宪其实是个幌子。

所以,当资本主义共和制和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大地上萌芽发展的时候,清朝皇室希冀借助假的君主立宪这个工具和手段来继续维系其国祚永昌的实权统治,注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这也让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看不到希望,也让资本主义共和制得到迅猛发展。在激烈的矛盾中,清朝皇室无意让权,结果只能是加速覆灭的进程。

其后,清朝皇室在濒临覆灭的时候,虽有让权之意,然此时已经回天乏术,毫无转圜之力了。

清末若学英国君主立宪而不是所谓的皇族内阁能阻止清朝的灭亡吗

清末是实行过宪政的,但是失败了。面对甲午海战的失败和日本的成功,清政府内部开明人士也有主张向西方学习的。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加速了清朝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而这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也成立了。

清廷于1905年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预备立宪的考察活动。7月16日,光绪皇帝发布了“考察政治上谕”:“兹特简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其各随事咨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务负委任。”五大臣此次出洋,共访十五国,行程十二万里,历时八个月,先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归国。

他们归国之后,极力向最高统治者讲明德国政体的模式与好处,而慈禧也几次召开廷臣会议讨论他们的报告和方案,最终以德日为模本的《钦定宪法大纲》出炉。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是,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清廷害怕失去统治全国的权力,所以反而屡屡阻挠宪政举措,导致宪政流产。最终在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中被迫下台。

满清统治该不该为中国历史倒退背锅

必须背锅。满清入关是典型的野蛮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扼杀。当时后金尚处于奴隶制状态,以残酷杀戮为能事。入关后由于汉人激烈反抗,满清贵族实行了野蛮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屠城是常事。典型的是对明末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进行了地狱式的杀戮,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直接摧毁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心地区。

满清灭掉明王朝后,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排挤和打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大兴文字狱,使大量优秀人才被屠杀。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造成了中国从领先世界慢慢地沦为东亚病夫,并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距离世界文明越来越远。

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家族是哪个

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家族 不是曾国藩也不是李鸿章,胡雪岩就更算不上了。最有权势的人在山东呢,曲阜孔家是最有权势的家族,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地位可想而知。

儒学从汉武帝时期重用大儒董仲舒开始,罢黜把家,独尊儒术。那时候已经把儒学提高到所有学术只上了,就非常重视儒学教育了。

孔子的后世子孙被封为衍圣公,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

到了明清时期,把孔子供奉为读书人的祖宗,就连皇帝也要参拜孔子,可想而知,孔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是多么的高,自然他的家族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不是一般家族能够相提并论的。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衍圣公与朝廷的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对于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密切,多有猜测,包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于氏(无后),与乾隆帝关系密切,孔府盛传于氏为乾隆帝之女。据考证,乃乾隆帝义女(官臣于敏中之女)。后于道光年间于孔府东路建有于氏的祭祀专祠沐恩堂。于敏中被罢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清朝的时候,孔家的地位是多么的高,世受恩宠。

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清廷为什么会成立皇族内阁

按照君主立宪原则,君主是不介入实际的政治动作的,皇室成员也是不应该在内阁中担任职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廷1911年5月成立的皇族内阁,是违背其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

清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一,站在朝廷的角度,不违宪。按照《钦定宪法大纲》,皇上有“黜陟百司之权”,朝廷的解读就是组阁由皇帝说了算。

其二、皇族担任政府要职是晚清的政治传统,一时很难打破。雍正朝以来本来是严禁皇族担任行政职务的,但从咸丰朝开始,或许是逐渐坐大的汉人地方实力派引发了朝廷的不安吧,恭亲王奕开了皇族从政的先河,此后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也先后主持朝政。随着晚清政治改革的深入,在“人人平等”的宪政思潮的影响下,满族亲贵们更是利用他们的既有优势,纷纷占居政府要津,实现了权力的高度垄断。在此既成事实面前,要想在新成立的内阁中将皇族排除出去确实很难。

三、皇族内阁是摄政王载沣的无奈之举。首先,李鸿章、张之洞已故,袁世凯被黜,可供选择的汉人政治精英太少;其次,满人中虽然政治精英也不多,可他们毕竟是既得利益的拥有者,不让他们在内阁中承担主要角色,组阁很难完成;再者,要想在两年后的1913年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立宪,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需要随时对来自利益受损的皇族的反对和抵制做出快速反击,一个稳定的、皇族占多数的内阁是时局的需要。况且,这只是一个过渡,是对皇族的一种不得已的“赎买”,两年后完全可以更正过来。

可惜这样的组阁,被两种人有意无意的误读。

一种是立宪党人。本来以为,一立宪,就是自己党人的天下了,没想到皇族屁股还不舍得完全挪窝。我去,这是啥意思哩?逗我们玩哩吧?

一种是革命党人。太好了,这个傻逼皇族,居然还不完全挪窝,那啥,咱正好给它宣传成,政府立宪没有成意,就是逗傻逼玩哩。谁再静等立宪,谁就是傻逼。

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傻逼,就都革命了呗。连阿Q都同去同去了。革命以后干嘛?想睡谁睡谁,想摸谁摸谁,想杀谁杀谁,想抢谁抢谁:“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该死的是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过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叫小D来搬,要搬的快,搬的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那啥,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皇族内阁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为什么满清不像明朝那样搞内阁

清朝也有内阁,清朝几乎继承了明朝大部分的制度,其中就包括明朝的内阁制度,演变成为了清朝内阁制度。清朝如果没有内阁,何来“内阁大学士”这样的称谓?

因为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内阁逐渐变成了一个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几乎名存实亡,存在感相当的低,所以很多人只知道清朝有军机处不知清朝有内阁。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会承袭前朝,清朝的并不例外。满清入关之后也保留了内阁制度,然而仅仅不到一年,当时掌管实权的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内阁的“票拟权”碍手碍脚,妨碍到了皇权的集中,通过各种改制使得清朝内阁的票拟权几乎名存实亡。

原本明朝皇帝设立内阁的初衷,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事情大包大揽,最终感觉力不从心而设立的顾问机构的内阁。而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内阁首辅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再次妨碍到了皇权的集中。

雍正帝时代,清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定制,而内阁大学士也成为了清朝的一品大员。乾隆时代正式定“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与体仁阁。

清朝皇帝继续削弱相权,从康熙帝玄烨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帝胤禛设立军机处,封建时代对于皇帝专制的障碍几乎被彻底铲除。“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所以,清朝不仅也有内阁,而且在设立内阁初衷效果发挥的这件事上,清朝要比明朝更加成功。毕竟明朝弄巧成拙,内阁反而妨碍了皇权,清朝真正把内阁变成了一个仆从机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