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攻略指南(1v1)(明朝最强的内阁首辅是谁)_内阁_正德_申时

本文目录

  • 明朝最强的内阁首辅是谁
  •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 明朝内阁首辅到底有多大的权力,与宋朝的宰相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 张居正是如何当上首辅的
  • 在明代众多的内阁首辅中,哪一位最厉害
  • 如何评价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三个明朝首辅的关系
  • 明朝首辅是几品明朝首辅是正一品还是从一品,次辅为什么
  • 有人说明朝内阁首辅是实际上的宰相,也有人说首辅是首席大学士的习称,你怎么看
  • 明代既然可以封驳,那么怎么才能开除内阁首辅
  • 有些人认为首辅就是宰相,真是这样吗首辅和宰相有什么关系

明朝最强的内阁首辅是谁

明朝内阁首辅我最最佩服的是张居正,锐意改革,意志坚强,厉害人物,我敬佩。

明朝内阁首辅最差劲的是谁

内阁首辅从来都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到了中晚明时期,累死了张居正,逼死了夏言,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要说最差劲的内阁首辅,我觉得是申时行。

申时行这哥们是怎么当上内阁首辅的呢?不是靠他的努力竞争得来的,而是他前面排着的几个要么回家丁忧了,要么死了,一不小心就轮到他了。

那么申时行的内阁首辅是怎么被撤掉的呢?因为他想做和事佬,结果搞得皇帝不待见他,言官们要宰了他,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他害怕被人给宰了,就逃回老家了。

这么一个内阁首辅,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个国家呢?难怪万历朝被称为明朝实际灭亡的朝代,首辅都这么无能了,何况其他人呢?

申时行能成为内阁首辅,纯粹是一个愚蠢的意外。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会觉得,争夺内阁首辅,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徐阶在严嵩身边熬了几十年,才算是熬出了头,可是没两年功夫就被高拱给怼下台了。

高拱好不容易在万历初年过上了好日子,成为了内阁首辅,却因为张居正和太监冯保串通,结果这屁股还没坐稳就被赶下台了。

张居正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以后,那叫一个战战兢兢,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手里,就算要回家丁忧,他都选择夺情留任,就是担心离开以后再回来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然是时内阁权积重,六卿大抵徇阁臣指。诸大臣由四维、时行起,乐其宽,多与相厚善。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先后同居政府,无嫌猜。---《明史》

因此能够当上内阁首辅,势必是要经历刀山火海,油锅上走一遭的。可是申时行不同,他绝对是大明王朝所有内阁首辅里的一个意外。

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曾经将老好人申时行弄进内阁,为什么?因为一来他是状元出身,二来他不会说不。张居正的任何指示,申时行都会表示赞成。弄这么一个人进入内阁,就是为了充门面的,别误会,就是充个数而已,没打算重用您。

张居正挂了以后,内阁成员还剩下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和申时行4个人。这个时候申时行的骚操作出现了,吕调阳岁数太大了,所以压根就不来上班打卡,相当于吃空饷的状态,查起来,内阁单位估计还会说他好像来打过卡,不久吕调阳就挂了。

马自强也好不到哪儿去,牙都掉光了才进入内阁,没多久就躺尸了。张四维是个办实事的人,可是张四维他老爸在老家去世了,他可不敢像张居正那样夺情,因为会被口水淹死。

于是张四维就回家丁忧了,申时行摸摸脑袋,这是什么情况?排名最后的申时行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内阁资历最老的成员,他不做首辅谁来做首辅?

于是乎申时行就这么成为了内阁首辅,什么斗争都不需要,前面的老前辈们死的死,丁忧的丁忧,申时行毫无障碍地成为了大家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

天天上朝就为了跟言官们吵架,申时行真够可以的。

其实当时内阁就申时行一个人,所以他既是阁员又是首辅。为此万历又给内阁添加了4名成员,他们分别是:余有丁、许国、王锡爵和王家屏。

这四个人很有意思,王锡爵这个人本来是御史们推荐入阁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申时行,毕竟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御史和张居正势不两立。

可是没想到王锡爵一进入内阁,就各种马屁拍了起来,完全失去了对手的立场,御史们一脸懵逼,原来他们忘了王锡爵和申时行那是同一榜的进士,申时行是那年的状元,王锡爵是那年的榜眼,属于同学关系。许国也是申时行的铁杆。

至于余有丁和王家屏没什么靠山,也只能听命于申时行。这算是一副好牌了吧?绝对是两个王家四个二的牌面,按理说谁也不会把这副牌给打个稀巴烂,但是申时行却不一般。

过去张四维广开言路,各种处置那些依附于张居正的官员,申时行表示这么做不行。可是等他做了首辅以后,为了讨好大部分官员,居然也奔着张四维的办法去做了。

广开言路是好事,可是让申时行没想到的是,这帮御史们喷人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总是把申时行和张居正扯在一起。结果忍无可忍的申时行公开和这帮御史唱起了对台戏。这是一个首辅大臣该做的事情吗?

结果当时的状况就是,一上朝以申时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和御史言官们便开始吵架,一直吵到下朝为止。估计当时内阁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吵架的素材,我总算知道万历为什么后期不愿意上朝了。

首鼠两端,吓得申时行迈起了小碎步跑路回家。

万历的长子是朱常洛,但是他喜欢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所以想要立福王朱常洵做太子。这件事他也曾经有意无意地透露给申时行。

申时行明白以后,便打算支持万历的做法。可是群臣们不答应,他们是坚决反对废长立幼的,所以申时行又怕得罪群臣。

为此申时行想了一个首鼠两端的办法,他在大臣们跟前跟他们保持一致,到了万历跟前又笑呵呵地赞成万历的看法。

这本来也就能够相安无事地过下去了,此后申时行一直在大臣和万历之间保持平衡,尽量想要把首辅大臣的工作干好了。

结果还是出事了,当时申时行正在外地度假,许国负责主持内阁事务,他和群臣商议以后,决定给万历上书,让他给朱常洛办册封仪式。

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明史》

可是内阁首辅始终是申时行啊,所以许国就自作主张地把申时行写在了联合上书的最前面。申时行得知以后,立刻给万历写了一封密疏,表示自己在度假,啥也不知道,册立太子的事情皇帝您自己看着办,不要被那帮小人所影响了。

如果只有万历知道这件事,那也就算了,可是万没想到,申时行的这道密疏居然被公开了。这还得了?天下大臣都是小人,只有你申时行是大人物是吗?

大家愤慨于申时行首鼠两端的态度,更有血气方刚之人,扬言要宰了申时行。申时行压根就不敢回内阁啊,只好上书表示辞职回家了。

总结:谁出卖了申时行?

申时行的确是被出卖了,他给万历的密疏,怎么会泄露出去呢?按道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首辅给皇帝的密疏,一般人还真的不敢看。

我认为唯一的可能,那就是万历皇帝在收到群臣的上书以后,迫于压力,只好卖了申时行。申时行到死估计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泄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内阁首辅到底有多大的权力,与宋朝的宰相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明朝的内阁制度始于建文四年(1402),内阁辅臣称大学士,人数一到七人不止。明朝体制是所谓“一君万民”,即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为中国王朝专制集权制度之巅峰。按明制,内阁大学士只有顾问身份,最终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

制度的弹性在于皇帝本身的强势程度、开明程度。建文帝柔弱,对方孝孺等内阁中枢大臣倚仗程度很高,因此内阁实际上对皇帝决策影响非常大,拥有的实际权力也大。明成祖一代雄主,权柄完全自控,那内阁对政务决策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皇帝总体开明、仁和,内阁地位随之尊崇起来,这其中还有内阁学士群体本身的因素,从永乐后期开始,“三杨”崛起于大明政坛,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任辅臣期间,使明朝国力继续沿着鼎盛轨道继续发展,出现了史家笔下的“仁宣之治”,而阁臣的地位随之大大提高,从皇帝命令的执行者,变成了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居于六部之上。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但大明的根本体制没有改变。即便明朝中后期皇帝如嘉靖这样常年不上朝的,内阁也不能独揽大权。一方面是因为制度,内阁有“票拟”权力,批红(决定权)却还在皇帝和司礼监手中。内廷宦官势力的崛起,是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内廷制约文官集团的策略。严嵩、张居正这种一时权倾朝野的强势首辅,也不得不和司礼监宦官合作才能掌控朝政。

其次,大明王朝始终是一君万民的体制,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内廷太监还是内阁首辅,皇帝都可以生杀予夺。严嵩做首辅四十多年,哪天嘉靖帝不高兴了, 抄家杀头也就是皇帝一念之间、一道圣旨的事。

宋太祖建国后,在“杯酒释兵权”收回武将兵权以及分解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后,在制度上彻底解决了地方权力和军人对皇权的威胁。然而皇权依然面临着相权的威胁,宋之前,宰相权力甚大,可与皇帝对坐议事。

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了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实为副相。所以宋代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

这里有一则轶事。说是宋太宗赵光义每每为宰相权力太大郁闷,特别不喜欢宰相赵普跟自己对坐议事。有一天,身边的内侍给他出了个主意,请赵普过来议事,然后太宗拿份文书故意说怎么看不明白,请宰相移步过来共阅。等到赵普阅完转身时,却发现凳子不见了,从此宋代宰相跟皇帝议事都只能站着了。

此外,宋初还由“二府三司制”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此外,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

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地位高于宰相。

张居正是如何当上首辅的

张居正的官宦生涯

明朝首辅张居正在嘉靖时期入仕,在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任内阁首辅十年,辅佐万历皇帝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当上首辅的呢?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


一、神童的进士及第

张居正年少时,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的他参加童试,对答如流,深受当时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张居正小名)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十五岁时才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的学生。翰林院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叫徐阶,张居正跟他学了很多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冷眼旁观官场

当时的明朝首辅之争在严嵩和夏言二人之间展开,异常激烈,最后以严嵩的胜利告终。官产更加腐败,张居正看不惯朝廷的腐败现象,便上了一篇《论时政疏》给嘉靖皇帝,没想到嘉靖皇帝和严嵩并没有重视,张居正心灰意冷离开了翰林院开始去民间了解社会现状。25岁至28岁这三年,张居正离开京城游山玩水。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 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促使他重返政坛。

三、首辅之路

32岁这一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他在为官上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相机而动,不轻易崭露头角。这一待就是7年,39岁这一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积累了人脉。41岁时,张居正掌翰林院事。1567年,42岁的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严嵩倒台后,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徐阶这师生二人开始在朝政上互相配合,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徐阶年老退休后,内阁又落到了高拱的手中,张居正此时重心在解决北部鞑靼的战事问题,暂时无暇顾及朝政。后来,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47岁的张居正担任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的首辅之路还算顺利,是因为他不参与党派斗争,只是做好手中事,另外他做事顾及百姓,了解民间疾苦,有较好的的口碑。加之竞争对手自身的问题,他当上首辅属于情理之中。

在明代众多的内阁首辅中,哪一位最厉害

绝对是杨廷和,不是杨廷和能力比后面的张居正等人强,而是他遇到明朝皇帝中“最折腾”人的皇帝——正德

以游戏形容;张居正是那种统畴一切,上中下打野辅助全都听他一个人的,甚至后面的老板也是放手让他干。

杨廷和,内阁之中有猪队友,司礼监是太监刘瑾,刘瑾还安排焦芳进入内阁,外边还有权臣江彬天天带老板正德到处玩。藩王中还有安化王朱寘鐇叛乱,宁王朱宸濠之乱。游戏还没开打,猪队友送人头,其它队友挂机,后面的老板正德还要杨廷和赶紧投降,咱们去撸串。最后是一个法师杨廷和,与辅助(部分大臣),还有小半个神打野(王守仁平了宁王之乱,可惜王守仁的上级王琼与杨廷和不对付,算政敌),硬扛了十六分钟(正德十六年),没输。

就问这水平,强不强。

杨廷和又在嘉靖朝当了三年首辅,被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彻底“心累了”,辞职回家,再也不想遇到“瞎搞式”的皇帝了。

杨廷和前期背景

杨廷和,生于天顺三年1459年,是一个少年天才。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的杨廷和考中进士,并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

杨廷和他爹要在三年后才中进士。杨廷和还担任过他弟弟的杨廷仪的主考官,杨廷仪为避嫌,就没有参加那次考试。杨廷和还有一个儿子杨慎,号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三国演义》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他写的。

翰林院相当于“宰相”的后备人选,同时也相当于一所d校,明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弘治八年1495年,杨廷和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也就是当时太子朱厚照的老师。弘治十一年,太子朱厚照正式出阁读书,杨廷和为讲读官,兼任太子之师。

因为杨廷和为人处事是“外柔内刚”,对于教育这位学生也只是一味蛮干,所以朱厚照对这位老师印象比较好。

这种师生关系,也是后来正德十分信任杨廷和的核心原因之一。

正德皇帝上位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明武宗上位。

这位皇帝一上台,完全不想亲政,只想玩,所以他任用太监刘瑾。他爹留给他的内阁大臣——谢迁,刘健,李东阳,是在明朝历史上与“三杨”并称的内阁,然后直接走二,只剩下李东阳一人撑门面。

宦官方面,除了刘瑾外,还有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等七人,合称“八虎”,“八虎”就专门陪皇帝玩。

当时太监刘瑾的权势异常大,权力直逼后来的魏忠贤。

太监刘瑾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控“批红”权力,刘谨还亲自开设了“内行厂”,“东西”二厂是刘谨的亲信任职,锦衣卫也是刘谨的自己人。除此之外,刘谨还关分开式的卖官,谁进京不送钱,回去基本就是解职回家。

刘谨还想往内阁掺入自己人,在谢迁,刘健走人后,刘谨就交焦芳送了进去。李东阳也选人进内阁,李东阳看中的人就是杨廷和。

刘谨曾经动过杨廷和。

正德二年(1507),杨廷和頻頻以“遠小人、戒遊逸” 作為諫言,惹正德不高兴。刘谨趁机将杨廷和贬到南京去养老,结果没二个月,正德问刘谨;“杨老师去那里了?”,刘谨立马认识到杨廷和惹不得,赶紧从南京请了回来。

正德二年(1507)八月,杨廷和正式进入内阁办事。

杨廷和与正德的互动

杨廷和是正德二年入阁,首辅是李东阳。

正德皇帝从正德二年八月开始,从乾清宫搬进豹房,“朝夕處此,不復入大內矣”,杨廷和也是八月进内阁。正德自此之后,所以的日常政务都给了内阁处理,他自己就一个字——

杨廷和知道自己这位学生是什么意思?再加上外面刘谨风头正盛,基本上也不打扰正德皇帝,仍尽一已之力,勉力而为,以报答武宗“讲读之旧擢”,,使其“居密勿之司”。

但杨廷和即使再好的脾气,也受不了刘谨搞乱朝政,正德皇帝不上朝,四处乱玩的情况。

杨廷和上了无数奏章,向皇帝说明要务,但正德除了给杨廷和升官加工资外,一概不回。

于是正德五年二月,杨廷和因父親年老多病,辞职

正德皇帝一改不看奏章的习惯,马上回应“已悉孝誠,但輔導重事,而卿才德兼備,精勤弗懈,朕方委託,豈可遠違左右,宜安心辦事”。表明朝廷离不开先生,先生大才,怎么能远离我左右呢,并派太医为杨廷和老爸看病。

杨廷和还是坚持辞职,理由当然是回家“孝敬父亲”。

正德立马回书,不准。

卿春宮舊臣,學行老成,才識素著,輔導有勞,……照舊辦事,不准所辭。”

杨廷和“心”确实是累了,奸臣(刘谨等人)当道,自己又无法改变,再接着辞。

正德估计也明白杨廷和为什么要辞职,立马回应;

卿累朝舊臣,春宮輔導,學行聞望,眾論所推。自入閣以來,輔翊勤勞。對劉瑾專權壞事,卿等委屈酌意,多非得已,朕已知悉。宜安心辦事,以副委任,不允所辭。”

大意是说先生是我的旧臣,学问又好。就是因为刘谨瞎搞,让先生委屈了。先生做的好多事都是情非得已。这些我已经知道了,先生安心办事,用来回应我的信任,不准辞职

然后再升杨廷和加少保太子少保,品秩从一品。其父杨春也加封一样的官职。没几个月再升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學士

正德五年九月,因宁夏安化王朱寘鐇叛乱被镇压,再升杨廷和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並封杨廷和子杨恒為中书舍人。短短的三年間陆续升职,可以视作武宗对杨廷和在內閣阁做事成效的肯定。

正德皇帝与杨廷和大致的互动是,杨廷和受不了朝政被乱搞,提出辞职,正德回应不准,再升职加钱。而刘瑾,江彬等人虽然权势涛天,但知道杨廷和不能动,而杨廷和也不敢主动去招惹这二位,所以双方真是达到奇妙的平衡。

明朝这辆破车还能动。

杨廷和这种辞职上书,多达二十多次,次次都被正德压回来了。但也有例外的。

正德十年(1515)三月,杨廷和接到父亲死亡的消息,他要回去奔丧。

正德还是不准“朝廷辅道重臣,国家大事,多有倚赖。”并准备动用“夺情”留下杨廷和。

在古代“孝”是十分重要的,父母病逝,不回家守三年,会被骂的。所以杨廷和连上多封奏折,坚决表示不回去守孝,我就死在这儿。

正德这时也明白老师的态度,正德还想让杨廷和守孝时间短点。但杨廷和表示非三年,我绝不回来。

没办法。

正德派太监跟着杨廷和回家,期限一到要赶紧把杨廷和捞回来上班。

杨廷和回来之后的问题

杨廷和是正德十二年,三年期满。被正德捞回内阁后,杨廷和当即就想回去继续守孝。

原来正德皇帝自己正德十二年开始,就一直在外巡游,根本不回北京。杨廷和回来之后,所有的事都等着杨廷和来处理。

这还不是最吭的。

正德十三年,皇帝要亲征蒙古小王子,并自号“威武大将军朱寿”。本来皇帝亲征,肯定是要安排人监国的,一般是皇帝的儿子,或者兄弟。但正德没儿子,也没兄弟,所以监国一职就落在杨廷和身上,这还是小事,最头痛的是;正德要对威武大将军朱寿论功行赏,这事让内阁拟旨。这是杨廷和最不能接受的,他坚决抵制,正德最后也不再坚持。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作乱,被王守仁平叛。但正德仍想借机南游,理由是亲征宁王。这次正德学聪明了,他要求内阁也陪他一起去。

杨廷和拒绝了,因为内阁要跟在皇帝身边,岂不就是一个印章,想盖就盖。距离远,还能靠时间拖一拖。


除此之外,正德皇帝喜爱强占民间女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边将马昂之妹晋府乐工杨腾之妻、总兵官戴钦之女、顺天府王氏、霸州民女王满堂等等。

马氏,边将马昂之妹,本已嫁毕指挥为妻且有孕,被江彬推荐给武宗。这事直接让杨廷和脑袋大,这马氏要是生下来,算谁的孩子?

还有刘氏,太原民刘良之女,晋府乐工杨腾之妻。这位刘氏十分得宠,权臣江彬等人认他做母,宁王叛乱前,送了不少钱给刘氏,才给宁王恢复王府护卫。

正德十六年,武宗死亡。

在明世宗从湖北到北京前,有一个“空窗期”,最大的问题有二个,谁是下一任皇帝?江彬所带来的十多万边军怎么解决?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定的是朱厚熜。可皇帝一定,很多人就想着去安陆迎接新皇帝,这必然造成北京人心浮动,还有江彬身边十多万的边军,万一镇压不住,来一个暴动,后果就不难猜了。

而杨廷和能在这三十多天的空位期内,全部解决掉,能力不可谓不强。

如何评价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三个明朝首辅的关系

       打发走了嘉靖皇帝,首辅徐阶迎来了老朱家的下一个老板朱载垕,也就是明穆宗。

       这个小朱老板,少年时就因其生母杜康妃失宠而不招老爹嘉靖皇帝待见。而且又不是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活的窝窝囊囊,胆战心惊的。好不容易混了个太子位,结果老爹嘉靖皇帝又开始信奉“二龙不相见”,多少年都见不着老爹的面儿。

      当太子时,在老师高拱和张居正的鼓励下,积极关心朝局,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在自己手里时,将大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老爹嘉靖死后,他终于能登台唱戏,担当主角了。可惜,当替补时间太长了,猛然间让自己上场踢主力,不适应。朱载垕在位仅仅6年竟然就因病去世了,终年36岁,他在位时间虽短,但过程中的精彩情节一点都不少。

      隆庆元年时,高拱仗着自己的新帝的老师,深得新帝朱载垕的宠信,立即指使手下人弹劾首辅徐阶,揭发徐阶的弟弟和三个儿子在乡里横行霸道,圈占土地,而且准备充分,有凭有据。

         徐阶虽然好脾气,没有太过生气。但跟他混的言官们愤怒了,心说高拱你也太不是东西了,徐阶把你推荐入阁,你仗着上面有人,直接就敢对恩人下手,太不是东西了。于是他们纷纷将矛头对准高拱,使出看家的本领开始弹劾他,而且这弹劾的势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点儿都没有停歇的意思。

       高拱实在撑不下去,谁让自己捅了马蜂窝的,只好于隆庆元年的五月,就黯然辞官回乡了,惹不起,骂不过,只得躲,大明的官员基本都这样。

       徐阶收拾完一干人,自己也老了,也累了,而且说实话,他对新皇帝隆庆,有些失望。于是,主动提出辞职回家养老去了。这个消息,可把在家赋闲的高拱给高兴坏了,于是,他收拾行李又到了京城,又入了内阁,谁叫人家是皇帝的家庭教师呢,关系就是不一样。

       徐阶退休回家后,终于可以享受斗争完结后的人生了,大量购置田产,据载,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族人和家奴也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关于这点,我要说明一下,大明的官员,个个都不贫寒,尤其是六部九卿退休后的官员,个个都富甲一方。

        当时的应天巡抚海瑞秉公办案,惩治了徐阶的家人,虽然徐阶没出手,但他默许儿子用钱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了张居正,最终罢免了海瑞的官职。所以当时,民间纷传:“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甚至把他称为了“权奸”。

       直到万历十年(1583年)时,徐阶已经80岁的高龄,万历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他并赐玺书和金银。1584年,徐阶因病而死,被追封太师,谥文贞。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明朝首辅是几品明朝首辅是正一品还是从一品,次辅为什么

在明代,一般而言,内阁首辅指大学士中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通常又最受皇帝信任,拥有相对重要的职权、地位。

票拟权。票拟权起初并非由内阁辅臣独享,更不为首席内阁大学士垄断。但后来,票拟权逐渐专归于内阁,在内阁之中又由内阁首辅执笔主稿,首辅委托则其他阁臣可以执笔。嘉靖以后,首辅趋于专断票拟,不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阁臣置喙。一方面,首辅极力维护其“主票拟”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阁臣一旦受命与首辅共主票拟,则意味着他将取而代之。此后,首辅对票拟权的主掌,在天启、崇祯年间先后受到过魏广微和倪元珙上书的冲击,但大体维持了下来。

明朝首辅是正一品大员,而次辅地位是仅次于首辅的大学士。

有人说明朝内阁首辅是实际上的宰相,也有人说首辅是首席大学士的习称,你怎么看

明朝内阁制是人类的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就是今天世界各国国务院的原型。大明朝内阁首辅和今天的国务院总理的职权很相似。如果有人认为大明内阁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也有一定道理,治国必用贤能,理政者当为贤能之首。

总之明朝内阁首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宰相,内阁制相对于宰相制来说,更合理更进步。

明代既然可以封驳,那么怎么才能开除内阁首辅

封驳制度

封驳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限制皇权的进步性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诏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诏令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当。

为什么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还要为自己设置这一制度呢?其原因就是有秦隋两代的教训在哪里,皇权没有约束好,什么事都是皇帝一人而决,皇帝头脑一发热,就不听劝谏,结果有些事和人,不是皇帝那么想当然的,致使两代二世而亡。所以后来汉和唐的开国之君就想了个办法,为了怕自己出现乱命,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也为子孙后代计,才设立了这一封驳制度。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之权,而唐代是门下省掌封驳,而后历代都沿用其制度,就连元朝都设有这一制度。

内阁首辅

朱元璋开国初,因胡惟庸一案,而废宰相,罢中书、尚书二省,由六部尚书直接受命于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但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政务越发的繁重了,于是朱元璋又仿宋制,设殿阁学士协助他处理政务,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

而后来的朱家皇帝,可不是个个都如朱元璋一样勤勉,许多事就不得不委以内阁来办,不仅提高了内阁的品阶,而且还赋予内阁票拟和封驳之权,这使的内阁权力大大增强。

虽说权力是大了,但内阁成员也不是,谁都能够进入的,内阁一般设一至七人不等,而且要进士出生,同时要当个翰林学士的官员才有资格,起初内阁人员是由皇帝任免,中后期则发展为由九卿,六部尚书等官员廷推,而入阁后具有票拟之权的为首辅,余下称次辅,但都统称阁老,这就是明朝的内阁。

首辅罢免

明朝内阁建立后,其权力最鼎峰时却是在张居正手里,其关键是他得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以及李太后的支持,才使他权倾朝野,而封驳皇帝旨意最凶的,要属嘉靖朝的首辅杨廷和,其二人都是一时的权臣,可晚景都比较凄惨,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就是这种种权力都是依附于皇帝的,在封建王朝皇权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在以德治治理天下的情况下,封驳制度,完全还是取决于皇帝本人,因为在规定之初要求,皇帝诏旨多次驳回后,宰相如果还不同意,那么你就的辞职,让其他人来执行皇帝的决议,你可以保留意见,但同时你也的放下权力。

所以说皇帝不强势,一般都能封驳成功,如果是强势的,虽然皇帝不会立即罢你,但是中国的官场永远不会少投机之人,一但他们得到皇帝暗示,他们就会为皇帝分忧,上表弹劾首辅,话又说回来,只要是做事之人,哪有没错误的了,就看皇帝追不追就而已,这时这些错误就是你的把柄,最终自己不得不辞职了事。而到明朝晚期,这种事情更是越演越烈,由于文官集团形成了各个党派,相互攻击,相互弹劾,崇祯朝十几年时间,换内阁成员五十几人,而首辅罢免都有十几人之多。在这种混乱的朝堂格局下,明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感谢大家支持

有些人认为首辅就是宰相,真是这样吗首辅和宰相有什么关系

宰、相二字分别见于商、周及春秋之际,连称则始于战国。但在历代王朝中,除辽朝之外,宰相只是种俗称,用以指辅助君主行使权力处理政务的主要官位,而不是正式的官名。在不同的王朝内,宰相所指的具体官名也不尽相同。秦朝丞相、汉代三公、唐初三省长官、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代中书省丞相,都是宰相。 宰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拥有议政权,和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用这两个条件衡量明代内阁大学士,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从立法角度上看,还是从实际权力的运作看,明朝内阁大学士都不是前朝的宰相,当然作为内阁大学士之首的首辅,也不是前朝的宰相。

内阁首辅权力过大的时候,如严嵩和张居正,皇帝会恪守《皇明祖训》去纠偏。张居正任首辅时期,阁权已经渗透到吏部和都察院,但是明神宗以亲政,凡此种种都被视为“侵权”。阁臣叶向高这样总结道: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也,止于票拟。其委任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上图明代内阁旧址

宰相一词,在明人笔记和著作中的使用是混乱的。有时候指六部尚书,有时候指内阁,还有时候指司礼监太监。从历史角度看,明代的内阁、六部、司礼监都拥有前朝宰相的部分权力。明代历史上发生的“阁部之争”,朝臣与宦官权力的此消彼长,都是围绕谁应占有更多宰相的事权而展开的。但三者谁也不是前朝的宰相,用数学来表述就是:“三分之一”不是“一”,尽管三者不总是各占三分之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