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105个内阁,政治角度的法国二战大溃退,不输才怪_法国_成了_共和

引言:

积重难返的民主弊端和荒诞的党派之争,会引发什么恶果?这一点,看曾经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懂了!

1870年色当战役的惨败,让法国成了失败者,皇帝陛下也成了俘虏!

在一片混乱中,国防政府诞生了!

随后在同普鲁士停战协议后,应普鲁士的要求,法国召开了国民会议,新政府诞生。

这个新政府,在第二帝国时期的“新共和派”领导人甘必大、梯也尔带领下,战胜了守旧分裂的保皇派,成就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生的第三共和国,以接受屈辱的对德合约为起点,在备受质疑中跟保皇党复辟派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终于在1879年通过议会选举方式,让共和制成了法国的制度。

只是,这共和制度也有派别,他们的名称叫做:温和共和派。

(被俘的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

一:温和共和派有用没用?

温和共和派执政后,对内扶持农业生产,对外致力于海外殖民地扩展,还在国内先后颁布了反教权,反封建的律法!

这一系列做派无疑都是进步且先进的,但进步和先进的东西往往需要缓点实践,因为需要试验田。在一轮轮激进变化后,属于共和国的噩梦就埋下了伏笔。

1882年的经济危机,让法国内部问题丛生。

右翼教权派建立了“保守派联盟”开始争权夺利不说,还致力于王室复辟,并在1885年众议院选举后,获得了一定的政府席位!

激进共和派对于温和共和派的执政也非常不满,他们致力于对德复仇,还不断表达对法国在中法战争、东南亚战场失败的不满,这一切,让执政党的温和共和派也出现了分裂。

展开全文

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中,鼓吹对德复仇,致力于军队改革的布朗热将军,被妥协的温和共和派任命为了陆军部长。

可,受命组阁的鲁维埃和总统格列维却在多次组阁失败后,不得不跟右翼中间派联合组阁,罢免了布朗热职务。

这件事一出,让法国群情激奋,十多万人上街为布朗热送行,随后更是发生暴力示威。

几乎在同时,时任总统格列维的女婿被爆出,卖官鬻爵和出售勋章牟利的丑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丑闻过后,总统下台,内阁倒闭!

一时间法国各地都是布朗热将军的支持者,他们高呼振兴政府对德复仇的声音。

一个军人指望利用民粹,完成自己的政治诉求。

一时间巴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军队和警察纷纷秉持中立,看着布朗热的支持者作妖。

危急时刻,温和派蒂拉尔临危受命组建内阁,他利用布朗热野心,揭露了他致力于当新拿破仑的证据,用不择手段的政治手段,让有望成功的布朗热流亡海外。

这就是让欧洲目瞪口呆的1889年“布朗热运动”。

在经历过“布朗热运动”后,法国在1892年又迎来了祸事。

那一年发生的“巴拿马丑闻事件”,让法国人对于政府又一次失望了。

巴拿马运河公司居然在严重亏空状况下,用行贿政府官员的方式,向民众违规出售大量股票,损失金额高达15亿法郎之巨,这件事也成了19世纪法国最大丑闻!

一连串丑闻后,右翼党派立马煽风点火,带领愤怒的群众攻击政府。

最后这件事,因为左右翼党派不同程度地参与,变得不了了之,可巨大的民愤,依旧让右翼教权派看到了机会,也为后续的法国危机埋下了伏笔。

(法国大革命)

这件事的发生,也让后续的法国经济走上不归路!

一场大规模舞弊行贿案,让法国民间对于国内投资充满不信任,法国人开始大量对外投资。

这对外投资让法国收获了“高利贷帝国主义”名望,也让法国国内经济,因为投资不足,工业发展越来越滞后,尾大不掉成了死结。

1896年的一场,德国间谍诬陷犹太军官德雷夫斯通敌案,又一次让法国陷入混乱。

这场百分百的冤案,因为军队在案件中的强硬,成了冤假错案。

最后在右翼势力煽动下,法国国内分裂成了两派。

一边是以复辟派、军国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天主教徒为首的“反修正派”!

一边是以共和派、社会主义者、工人、新教徒为主的“修正派”!

双方争锋相对,差点弄出内战,也让法国在几乎同时间爆发的法绍达危机(英法争夺非洲苏丹殖民地)中不得不选择跟英国妥协。

双方争斗了一年多后,终于在1898年选举中分出来胜负!

温和共和派联合激进共和派和社会主义者,组成左翼联盟,通过微小优势控制议会主要席位,布里松开始组阁。

法国权利态势左转,并在后续用接连解散“反犹同盟”、“爱国者同盟”、“圣母升天宗教协会”等右翼组织后,稍许稳住局面,并在跟军队达成妥协后,避免了法国内战的爆发。

这就是第三共和国的开始,一场持续十多年的混乱,让法国陷入数次危机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温和共和派或者说共和政府真的好吗?

(普法战争法国人的伤痕)

二:激进共和派,阵亡一代人。

1902年,法国开始新一轮议会选举。

这一次,温和共和派失去了权柄,取而代之的是激进共和派。

成为执政派别后的激进共和派,任内做的最大事情就是,一改对德中立态度,组建三国协议,积极备战准备武力复仇,这也是后续接连两次摩洛哥危机中,法国对德强硬根源。

除了这之外,激进共和派还打压教权派和教会势力,让法国正式进入政教分离时期。

激进共和派的执政,因为诉求对德复仇,深得民心,在1906年的选举中顺利连任。

成了新总理的克里蒙梭,在激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抛弃偏左的社会主义者盟友,转而选择跟右翼联合,用镇压的方式,阻碍国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也为后续的共和派分裂埋下伏笔。

1910年时,激进共和派跟社会主义者同盟分道扬镳,曾经的左翼联盟瓦解,激进共和派成了左派主力!

法国右派致力于复仇,法国左派也尝到激进主义甜头叫嚣对德复仇,一战变得不可避免!

1914年,左派中最后一个反对战争的大佬饶勒斯被刺杀,意味着最后的反战力量消解。

法国陷入一战泥潭之中!

这场残酷的战争,法国虽然是胜利者,可依旧让法国遭遇沉重打击。

大量青壮年阵亡,让法国损失数百万人口,就算收复了被德国占据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资源和人口,可东部无数工业区的被毁,让法国的社会总资产减少了四分之一。

一场战争,法国损失了一代人,也让无数党派在战后开始反思,进而迎来思维混乱时代。

(一战法军)

三:混乱时代和经济恢复。

1919年的议会选举中,因为战争的巨大损失激进左派彻底分裂,法国从左右对峙的共和派和保守派格局进入了左中右三级格局。

中间派联合右翼组建了“国民联盟”,并最终赢得大选!

中右联盟后的法国,在米勒兰内阁时期为了缓解外债压力和经济压力,开始了一系列举措。

诸如:

为了逼迫德国还债引发的鲁尔危机啊。

为了反对苏联,组建外交联盟啊。

为了遏制红人运动发展,去拉拢教权派残余势力啊。

可这一系列举措效果并不明显,后续的鲁尔危机在英美干涉下让法国成了笑话,至于遏制工人运动,更是让左派心生抵触。

财政危机没有解决还树了不少敌人,执政党局势更糟了。

(鲁尔危机)

果不其然,1924年议会选举中,左派联盟重整旗鼓,借力德国赔款问题,责难执政党“国民联盟”,顺利赢得了选举。

赢得选举后的左派联盟,在赫里欧组阁后颁布了一系列诸如保障工人权益啊,从德国撤军啊,大赦政治犯啊之类举措,获得了民心!

这一系列举措中,保障工人权益等于发福利,耗费了政府大笔资金,从德国撤军虽然节约了军费,却让德国赔款问题成了死结。

法国财政支出因此增加,政府收入降低,军事开支不足,又让右翼看到了夺权的机会。

面对右翼的刁难,还有政府财政的困难,以及外交上的各种摩擦!

左派联盟开始想办法!

他们同故宫1925年参加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召开的洛迦诺会议,以允许德国加入国联,不再强求德国尊重东部边界为条件,缓和了同德国矛盾。

随后又用口头承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安全的方式,换回一纸《莱茵保安公约》,拉来了英国和意大利对于法德、比德边界的安全保障。

有了这保障,终于让法国人稍许安心了,至少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欧洲格局)

可安心了的法国,糟心事依旧不少!

几乎在

洛迦诺会议

召开的同时,法国所属的叙利亚、摩洛哥发生反殖民起义。

镇压起义是要费钱的,这军费支出让法国财政再次恶化,没钱的政府只能在1926年找法兰西银行帮忙续命,借钱维持!

可法兰西银行也不傻,一个破产的政府借钱不是有去无回吗?没钱的赫里欧内阁就此垮台。

垮台的政府需要承接者,曾经法国右翼联盟又组成了“国民联合”成了新执政派,庞加莱完成组阁后法国又一次右转。

新政府上台后,受限于财政压力进一步跟德国妥协,正式宣布撤军莱茵兰和萨尔,并在后续配合英美的“杨格计划”将德国的战争赔款减少到了370亿金马克!

法国意图是通过进一步减免赔款,让德国经济恢复,继续给法国赔款,缓和国内财政压力。

在弄完对德外交后,为了能继续压缩军事支出,法国又在1928年跟美国配合,发起了《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即《非战公约》,当年就有15个国家签署公约,到1933年签署公约的国家多达63个(包括中国),这封公约在后续成了法国臆想中的和平公约。

有了这份公约在手,法国放心地开始减少军事开支,增加税收,推行经济改革。

用开源节流还有发放债券方式,稳定财政局面,恢复了法国东北部,在一战中遭遇战火的工业区,法国经济迎来了数年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经济危机的话,法国经济恢复还有接连的外交举措以及和平公约的签署,或许能避免二战。

可惜的是,大萧条这个恶魔来了。

(美国人放出的恶魔)

四:大萧条和政局再次动乱。

1929年源自美国的大萧条还有后续的经济危机,让法国遭遇重创!

当时主政的法国总理塔迪厄是个菜鸟,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

他的盲目自信和无所作为,让法国遭遇危机时措手不及。

他认为繁荣的法国能抵御危机,可从1930年底开始,法国企业和银行就迎来了倒闭潮。

随着倒闭潮而来的,是1931年工业产值近25%的下降,一年大萧条就让法国工业产值倒退回了1911年水平,随经济恶化的还有无数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和不满!

法国人的特点是,一不满就闹事!

民意沸腾下,执政的右翼势力居然分化出了法西斯组织,他们通过争夺议会席位的方式,影响了塔迪厄内阁,左右翼在议会针锋相对。

随后就是新一轮大选!

1932年议会选举时,在经济危机中非常无能的右翼“国民联合”败选,“左翼联盟”成了胜利者。

胜利的左翼新政府,选择大放福利缓解民众怨言,随后又缩减军费开支,缓和国际关系。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税收减少了,跟苏联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军事支出也减少了。

(德国的重新武装)

看似都是好事,可那个时候的世界安全吗?

远东地区日本在不停闹事,法国身边希特勒也在抓紧夺权。

1933年,希特勒成了德国元首,纳粹党上台。

德国局势一片欣欣向荣,开始经济建设和军备建设两条腿走路的节奏!

法国的法西斯主义者一看德国如此给力,感受到威胁的同时也开始了行动,准备夺权。

几乎在同时,法国国内又发生了“斯塔维斯基丑闻”。

一个俄国犹太流亡者斯塔维斯基,用贿赂巴黎官员的方式,诈骗大量财富携款潜逃,不少贪腐官员还都被杀人灭口。

事件发生后,法国又一次民意沸腾了。

借助这民意,法西斯组织“向议会进军”组织起大规模游行示威,逼左翼肖当内阁下台,随后达拉第成了新政府总理。

新总理上台了,可法西斯组织依旧不依不饶。

1934年2月6日,“火十字团”带着大量法西斯信徒冲击巴黎政府部门,差点冲进议会。

(巴黎议会大厦)

这节奏和美国人冲击国会一模一样!

一看形势危机,议会要求镇压暴乱的法西斯,却遭遇了军队的拒绝!

无奈的达拉第只能辞职,极右翼势力的代表杜梅格、赖戈尔、塔迪厄组成了新内阁。

看极端右翼势力成势,左翼也全面联合,法共和社会党等党派组建“人民阵线”分庭抗礼。

就在左翼组团干仗时,国际局势也是风起云涌!

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意大利进攻

埃塞俄比亚。面对

德国和意大利的扩张,极右翼内阁无动于衷,保持了暧昧态度,并且修正了和苏联的关系,拉拢波兰准备对抗苏联。

这言外之意就是,右翼势力有跟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合流的倾向。

这做派让法国民众又不满了!

左翼联盟“人民阵线”借势而起弄“反战反法西斯全国委员会”,发起游行示威,抗议政府的法西斯主义和绥靖政策。

随后的1936年大选,“人民阵线”大获全胜,成了执政党!

新当选的“人民阵线”执政思路很有左派特色,通过维护工人权益,执行和平政策,开始大规模裁军,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节奏。

内政上,失业工人有了饭碗,民众有了吃的终于稳定了!

可经过裁军的法国,并没有妥协,反而在外交上日趋强硬。

(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内战,法国坚决支持西班牙共和军政府,表达了反法西斯的意愿。

一看法国人如此做派,英国人不满了!

英国面对西班牙内战坚守中立不说,还反对法国支援干涉西班牙内战。

在一番拉扯之后,原本支援西班牙共和军(左派)的法国,跟随英国保持中立。

可言行举动都有左派倾向的勃鲁姆内阁,让法国资本恐慌了。

怕他拿资本开刀的资本家们纷纷外逃,弄得法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激进的变革,让勃鲁姆内阁失去了支撑,1937年6月倒台。

然后又是一轮混战,左翼“人民阵线”内讧,右翼法西斯势力再次兴起,通过发动恐怖袭击和嫁祸的方式,让法国乱上加乱。

临危之际,偏左翼的达拉第受命组阁,在权衡局势后决定跟右翼妥协。

达拉第的妥协,分化了左翼“人民阵线”联盟,左翼党派开始鼓动民众抗议。

一看局势如此,达拉第悍然镇压,弄得左翼“人民阵线”彻底分裂。

被内斗弄得筋疲力尽的达拉第政府,没有精力顾及外交,选择跟随英国重启绥靖,促成了慕尼黑协议不说,还在内部大肆镇压左翼集会,解散法共。

法国的左翼势力因为之前的分裂内斗,没有形成合力反抗。

随后不久,时间来到了二战!

(德国闪击波兰)

五:二战,错乱叠加的失败和投降。

跟随英国政策的法国,在德国闪击波兰前后选择了重启和苏联的仇视,选择了追随英国宣战德国,选择了跟随英国弄静坐战争。

除了这三个选择外,法国不去帮波兰抗德,反而派遣军队干涉苏芬战争,试图帮芬兰抗苏。

法国的死到临头不自知也是醉了。

最后这援助芬兰,也成了达拉第政府的下课催命符。

挪威和瑞典拒绝了英法军事通行的要求,指挥不利的达拉第在1940年3月被罢免,雷诺奉命组阁成了新总理。

这届内阁是法国最悲催的内阁,因为他要直面希特勒的进攻!

1950年5月9,德国闪击法国,法军一溃千里,战斗进行六天后,法国陆军总司令甘莫林被罢免,魏刚成了总司令,贝当成了国防部长!

但魏刚这个新总司令,面对德军也没多少办法。

在战斗又进行几天后,5月26日,魏刚拒绝了内政部长芒代尔,纵深防御缩短防线的建议,让法军坚守

索姆河——埃纳河防线

,可坚守依旧无法挽回局势!

尾大不掉情况下,6月5日雷诺改组内阁,戴高乐成了副国务秘书主管国防,外交部长达拉第下课。完成内阁改组后的内阁会议上(6月6日),雷诺和戴高乐要求法军留守布列塔尼和北非继续抗击德国。

(戴高乐)

贝当和副总理肖当反对继续坚守,法国政坛又一次内斗!

6月9日,僵持不下的两拨人经过妥协,将政府迁移到图尔,巴黎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6月11日,政府又一次撤往波尔多,同一天,丘吉尔抵达布里亚尔鼓励法军继续奋战,指望能为英国拖延一点时间。看透丘吉尔的贝当故意冷落丘吉尔,还表达了反对游击战的态度。

6月13日,贝当拒绝了雷诺、芒代尔、戴高乐等人要求他撤退北非继续战斗的建议,表示要继续抗击,但是不要撤退北非。

6月15日,法国内阁会议在波尔多召开,雷诺和魏刚在会议上进行了三次争吵。魏刚要求政府停火,军队不直接投降,而是由政府出面签署投降书!

两方人相持不下后,肖当出面调停,并提出了询问德国停战条件的建议。

最后投票表决的时候,13位部长中有7人赞成6人反对,决议通过。

6月16日,贝当以辞职为要挟,要求内阁拒绝丘吉尔的“法英联盟”,在贝当影响下,下午内阁决议否决了丘吉尔的提议。

所有的提议都被否决,让当政的雷诺还有主战的戴高乐知道,自己被架空了。

被架空了咋办?辞职被!雷诺辞职后,贝当受命组阁!

成了一把手的他依旧不忘内斗,在内阁中排除所有左翼势力,内阁成了右翼和法西斯主义者的天下。

当天深夜,一场紧急内阁会议之后,,历经波折的停火投降决议达成。

7月10日,贝当和赖戈尔在维希秘密召开国民议会会议,拿到了全部的立法权和行政权,扩大了政府的权力。

会议之后,赖戈尔不忘自得的说:懦弱无能的共和国已经有了它最好的归宿。

7月11日,贝当颁布了三条宪法法令成了法国元首,并废除1875年宪法,议会无限期休会。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了过去,从1870年到1940年,七十年时间中,这个共和国从未消停过。

(贝当)

尾声:

法国真的是因为二战打不赢才投降的吗?看过这七十年历史,答案非常明显!

一个长期混乱的政府,用无数次的内斗,错失了一次次改弦更张的机会!

他们不压制德国崛起,不发展法国工农业,整日里做的事情只有斗争,一会温和,一会激进,一会左,一会右!

法国民众也在这“温激左右”中配合起舞,浑然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进取的社会。法国停滞了七十年,其他国家会停滞,会等着你发展吗?

贝当这个聆听过拿破仑帝国辉煌,感受过拿破仑三世宏图,也体会过普法战争屈辱的老派军人,又如何会喜欢这个混乱的政府?

于是,他在关键时刻,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按下了休止符!

这个领导法国的共和国,早已用无数的动荡不安,让法国失去了根基,

70年105个内阁,这是什么样的节奏?不就是要完的节奏吗?

除了内阁更迭频繁,每次的内阁动荡还有随之而发生的政治地震。

法国人早就厌烦这个无能的政府了,德国人的作用仅仅是助攻而已!

由此可见,法国在二战的惨败,进而成为玩笑,根源就是民主的溃退和滥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