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生平简介?米芾行书和谁的行书结合才会出自己的风格_米芾_书法_襄阳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米芾简介 米芾 书法 襄阳

本文目录

  • 米芾的生平简介
  • 米芾行书和谁的行书结合才会出自己的风格
  • 米芾的行书笔法都有什么特色
  • 米芾的《研山铭》为何被有些人称为“天下第一难书”

米芾的生平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行书和谁的行书结合才会出自己的风格

首先我们先看下米芾此人的的历史简介。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 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 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 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从时间上看,米芾书法师从前朝唐朝,唐朝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书法成就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们来看米芾的作品。

米芾以行楷著称,但米芾书法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根据前人评论,大致有如下特点: 1、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米芾自称自己是书法为“刷”。 2、 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端庄之中婀娜多姿。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诗赞米芾:“羡煞襄阳一枝笔...”

这与米芾书法的通俗性和具有书法的形质美有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其特殊的笔法和笔势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魅力。而这都与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开。

有许多史书记载他的怪特行径,例如,蓄石、拜石、乎石为兄、给石头洗澡、奇装异服、不与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称为“米颠”。

其实,米芾一点都不颠,聪明了得,按现代人论智商,他应该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见得?

论书品气格,他不及苏轼;论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而他的精明,对书法的执着、专一,充满他的书论,尽显于书法的灵气和妍美中。

其书法品格可以从一下四点深入分析,至于其行书和哪位的行楷结合我们分析完后自由定论。

一、“二王”论

米芾好批评,历代书家,无一不评,其中不乏经典,但也有失偏颇,因为,他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批评他人。比如,他虽然对王羲之评价甚高,但在论及王献之的法书时,却云:“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认为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美,妙绝时伦。”其实是他的性情笔法,与王献之更相投。

他还在题赞《中秋帖》谓:“藐百川,会北海。人那知,冠千载。”认为王献之书法有“天真超逸”的意趣。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他还有一句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这句话,出自《志林》:徽宗命元章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郑笔于地,大言曰。有人认为,这是米芾知道徽宗藏于屏风,于是,故意大声说给皇帝听的,有拍马屁之嫌。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也不符合米芾之性格。

清王文治也对此有过一说,他在《论书绝句》中说:“天姿淩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认为米芾的书法集古终成大家,自创一体,超越“二王”。这个评价,似乎更加离谱。

此话真正是何用意,众说不一,按字面理解,是不把“二王”放在眼里,但这与他始终视“二王”为宗的思想不一致,实难分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信满满。

二、“八面”论

“八面出锋”并非米芾所创,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字之八面---已少锺法。”这段话里,他认为,到了智永虽八面具备,但已少古法了,唐以后,古法亡矣。米芾这里所指的古法,就是指锺繇、王羲之书法。可见他对唐楷,过于规整,定式不变之风持有偏见。于是,他自言:“自任腕有羲之鬼。“他自誉:“随意落笔,皆备自然,”意足我自足”。主张笔力通过手臂达到毫端,故须悬手提笔。他说,以此笔法,八面出锋,才能达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亦即“骨劲、皮肉、脂泽、风神皆全”。可见,他的王羲之笔法是敬畏的,而贬唐楷为“一笔书”。

三、“大字”论

“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张旭教颜真卿笔法,意为字形要力求匀称、大小均等,所以遭到米芾批评。张旭作为书法大家,不至于这样说吧,这显然不符合古法呀!还有一种说法,米芾主张,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这显然是笔法和结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说明米芾是极力反对将字写成状如珠子,主张结体要随字形变化,有意趣,这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得到验证;主张大字的用笔结体要如小字结密,而小字的用笔结体要如大字一样舒展。这也是符合米芾书法审美观的。

四、“石刻”论

米芾还有一个观点:“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认为刻石,即使最精之刻工,也会致使原迹走形,无法与真迹相比,况且许多碑刻,刻工粗糙,故他不主张学石刻。这虽然遭许多人非议,并非绝对,认为即使墨迹也不一定是真迹。但此话出自米芾之口,你就会自然明白,米芾的书法锋芒毕露,岂是石刻能予以完全表现呢?

如果问其和哪位的行书结合更好,只能说书法艺术有有章可寻,但后期展现的是书写者自我的人生内涵,而像米芾这样能说出:“自任腕有羲之鬼。“自誉:“随意落笔,皆备自然,”意足我自足”,的书法大家,可想其已自成一派,但师从古唐书,所以练习者可以遵循其学习路径,于唐书相结合,互补性格。

米芾的行书笔法都有什么特色

米芾的行书或大或小,或取纵势,或取横势,或者方或者圆,有三角状亦有梯形相,有左倾也有右欹,一行之内,虽字字险绝,却又和谐地统为一体。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变化,绝非机械的反复更替,其遵循的原则是:点画服从结字,结字照应前后,前后成一行之规。常因势赋形,孕变化又整体之中。

米芾的《研山铭》为何被有些人称为“天下第一难书”

因为什么?因为提出的人对书法的认知不足呗!

我没有必要去搜寻是谁提出的《研山铭》是天下第一难书,我也不管是那个书法界的大人物,我就是质疑提出的人对书法认知不够高深。

为什么没有人说米芾是书圣?因为米芾真的不够资格!需要说明的是,我对米芾是极其尊敬的,而且在我的心目中也把米芾抬到书法史很高很高的位置。可是,作为书法人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你能够有机会得到真知,你才能进步。

书法人都知道米芾是王羲之的学生,他也字魏晋书法为毕生的追求。那么,米芾达到了吗?显然没有!终其一生米芾也没达到魏晋的高度,因为什么?一是没能理解到魏晋的书法最高层次,二是难度上达不到魏晋的高度。

所以说,把《研山铭》成为天下第一难书是谬误,是书法认知不够高深的认知!即便可能是苏轼提出的,可是,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是偏颇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