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骂得很文雅的诗句(米芾晚年为何大骂王羲之)_米芾_王羲之_书法

本文目录

  • 米芾晚年为何大骂王羲之
  • 古人写过哪些骂人的古诗词
  • 如果用古诗词对骂,你觉得哪句最狠为什么

米芾晚年为何大骂王羲之

米芾晚年大骂王羲之?是那些不懂书法和书法史的人对米芾的误解。二王一直是米芾的学习对象,而米芾有很多关于书法的论述,都是在抑唐扬晋。但是关于米芾晚年大骂王羲之的说法也并不是无根之水,只不过很多不懂的人理解错了而已。

此《中秋帖》为米芾所书

米芾三十多岁时曾经得到过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也就是后来的《中秋帖》,他在王羲之与王献之之间,更加喜欢王献之的率意和自然,他觉得跟王献之很对脾气。这中间的原由我想大概是献之能够打破羲之的封锁,又探索出一路新的书风的缘故。米芾是一直是个喜欢标新领异的人,很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不但于书法上是这样,在生活中也处处是这样,因此才被成为“米颠”。借用今天的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米芾“不走寻常路”。

王献之能够在羲之的影响下“不走寻常路”,因此甚得米芾的喜爱。为此他还对李世民“抑献扬羲”的做法非常不满。他以为:“唐太宗书窃类子敬”,“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在他的《题唐摹子敬范新妇帖子三首》中,开篇就说:“贞观款书长二纸,不许儿奇专父美。”这里米芾提到王羲之也并不是在反对王羲之,而是反对李世民的做法,为献之打抱不平而已。

而说米芾的晚年骂王羲之,大概是因为他的那句“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吧。还有他在《与魏泰唱和诗》中说过:“老厌奴书不玩鹅”的说法吧。所以很多人会以为说米芾骂王羲之的书法是“恶札”“奴书”,这其中确实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米芾。

米芾在收藏唐摹王献之的《新妇帖》的题跋中就曾经说过一句:“千年谁人能继趾?不自名家殊未智。”米芾看到的是在二王之后的千年里,已经很难有人能真正的再继承到二王的衣钵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化古为新,自成一家。

而他说的“老厌奴书不玩鹅”也并不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是奴书,而是说自己不再做羲之的奴隶了,不再走二王的老路了,要从二王的窠臼中挣脱出来的意思。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他才能百死不悔的朝着目标前进,所以晚年才敢说:“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的豪言。这里的“恶札”也不是批评王羲之的书法,而是后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并被束缚的现象。

奉劝大家再不要误会米芾了,虽然他有点个性,但并不是目中无人的人,相反他是非常崇尚二王的。真正的理解米芾,才能深入学习米芾的书法,不然只能得其皮毛。

古人写过哪些骂人的古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在南宋朝本是一代将才,却由于和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同,被弹劾去职,尽管后来又被起用,但依然只是一颗棋子,被拿来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只能将一腔热血发泄在诗词的创作上,成就了“词中之龙”的美名,实际上是苦不堪言的。

这首《南乡子》在表面上描写北固亭风光和追忆三国英雄,但实际上暗含机锋。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大军南下,刘琮不做抵抗,望风而降。大军顺势剑指江东,与东吴隔江相对。看到对手军容整肃,孙权威风凛凛,仪表堂堂,曹操因此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这一褒一贬,说明孙权强硬的抵抗政策获得了曹操的尊重,而不战而降的刘琮,则让曹操蔑视,并将其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这个典故放到现实当中看,辛弃疾引用了曹操的前半句话,表面上看是对孙权的大力赞扬。而隐括不提的后半句,才是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怒与责骂,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心意。


敬请搜索关注渔夫之谈微信公众号:stumovie

『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每天一篇诗词赏析

如果用古诗词对骂,你觉得哪句最狠为什么

据我所知,用古诗词骂人,最狠的一句,应该是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一句。(董龙更是何鸡狗)。这句诗原出于,晋代氐族割据政权前,前秦统治者,苻生的司空(官名)一个叫王坠的,他十分仇视一个叫董荣(小名叫董龙)的权贵,见面也不和他说话。他说董龙算什么?一个鸡狗一样的东西,还配和我说话吗?后来他被董龙害死了,这里是借指斥董龙,来斥责那些谗害王坠的权贵。

我们知道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从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但他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不被朝庭重用,用他的话说是(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顾)。这就养成了他象王坠一样,愤世疾邪,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从他很多的诗句中就可看出。如他在诗中写道,(我夲楚狂人,风歌笑孔丘)。那是连孔圣人都没放在眼里,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苦闷过,弄不明白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希望砸碎,这一黑暗的牢笼。尽管(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他幻想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苍海)。但是他的这一理想,在那唐朝的衰落中,真的能实现吗?此文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