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发射超万发的近防炮,为何要用价格昂贵的钨芯弹?听说曳光弹弹道和实弹不一样,曳光弹能打中的实弹反而打不中_弹匣_曳光弹_子弹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曳光 弹匣 曳光弹 子弹

本文目录

  • 每分钟发射超万发的近防炮,为何要用价格昂贵的钨芯弹
  • 听说曳光弹弹道和实弹不一样,曳光弹能打中的实弹反而打不中
  • 可以把核武器造成子弹壳那样小吗
  • 12.7mm的弹头内能不能装炸药呢
  • 亮曳光弹和暗曳光弹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刺激战场黑夜模式不加入曳光弹
  • csgo怎么设置能让曳光弹的弹道看的更明显
  • 在激烈的战场上,士兵们怎样识别枪支弹药余量的难道是靠数吗
  • 顶尖高手总是可以把不确定性的事情变成确定性,怎么做到呢
  • 有一些越战片里面士兵手持M16,换弹匣前把弹匣在头盔上敲一下是什么作用

每分钟发射超万发的近防炮,为何要用价格昂贵的钨芯弹

钨芯脱壳穿甲弹虽然贵,但是比起它用来保护的大型军舰,还是便宜多了。

被军迷称为“万发炮”的近防炮正式名称是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由于这型加特林原理的转管炮最高射速为每分钟11000发,因此得名“万发炮”。

1130炮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舰载近防炮,没有之一,超高的射速和30毫米口径带来的毁伤能力使其能够有效拦截末端突防速度2马赫的反舰导弹(没错,说的就是雄3),综合性能好于美国的密集阵、俄罗斯的AK630等。1130炮目前广泛装备于我国航母、052D驱逐舰以及054A护卫舰上,成为我国主力舰艇在面对空中威胁时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图就是辽宁舰上的1130炮开火瞬间。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为了保证毁伤效果,国产1130炮使用了昂贵的钨芯脱壳穿甲弹。钨作为一种高密度的金属材料(密度为19.35克/每立方厘米),钨合金不仅密度大而且硬度好,是制造硬芯弹药的上好材料,仅次于贫铀。但是,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钨芯脱壳穿甲弹在拥有良好穿甲能力的同时,却造价高昂。

我国1130炮使用的30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的单价笔者也不得而知,但是参考我国向泰国出售轮式装甲车的交易价格,其使用的30毫米曳光高爆弹单价已经高达110美元,约合人民币770元,更高端的钨芯脱壳穿甲弹单价应该在1000元以上。按照1130炮的射速,每秒钟发射183发,一辆帕萨特的钱就瞬间就打完了。而拦截一枚反舰导弹一般需设计3-5秒钟,一辆大奔就打出去了,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至于说1130炮为何以如此高的射速还要使用这么昂贵的弹药,笔者想起一个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时察军队狙击手训练时,听说每名狙击手一年要耗费成千上万发子弹,觉得花费太高。陪同时察的军官反问梅厄夫人:夫人您觉得您的生命值多少发子弹呢?虽然这篇文章有地摊之嫌,但是道理却是很明显,用在这个问题上也非常合适:脱壳钨芯穿甲弹虽然贵,但是跟军舰比起来呢?

现代反舰导弹都使用半穿甲战斗部,战斗部外层、头部都包裹着一层钢质外壳,以穿透军舰后进入舰体内延迟爆炸,提高毁伤效果。由于近防炮对反舰导弹的拦截距离一般在3公里以内,如果只击中反舰导弹的弹体,反舰导弹仍然能以巨大的惯性冲向军舰,因此最好能击穿、毁伤乃至引爆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才能确保本舰安全。为了击穿反舰导弹由金属外壳包裹的半穿甲战斗部,最好就是用穿甲能力极强的钨芯脱壳穿甲弹。笔者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俄罗斯的AK630或者卡什坦近防炮拦截反舰导弹实验,反舰导弹被击中后仍然以原来的飞信轨迹飞行了很长一段距离,但是未被引爆。如果是在实战中,这枚被近防炮击中的反舰导弹有很大的概率仍然命中目标军舰。

1130炮作为我国最高端的舰载近防炮,是价值数十亿乃至数百亿各型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失手,那损失的可就不是一辆帕萨特或者大奔了,孰轻孰重,不难选择。

听说曳光弹弹道和实弹不一样,曳光弹能打中的实弹反而打不中

没依据

曳光弹由于弹头质量与普通弹不同,填充物会逐渐燃尽,因此质量也会随距离变化。这确实会让它的弹道与普通弹有区别

但曳光弹会在重心、气动上尽可能的在有效射程内与普通弹匹配。就好比说M16的有效射程550m,他在这个射程内发射M856曳光弹时的弹道和M855普通弹是相去不远的。

而且M16A2在设计膛线缠距的时候也为曳光弹做了妥协,本身M855普通弹最佳缠距为1:8,但M856表示不适应,最后不得不把缠距做了个折中的1:7

下图左侧M855为普通弹,M856为曳光弹

可以把核武器造成子弹壳那样小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而且也有人有过这种设想。不过这种武器已经不是普通的原子弹或者氢弹了。

这种武器叫做反物质弹,是利用反物质和我们世界上的物质相互湮灭释放能量的武器。它也算是一种核武器。

由于物质和反物质相互湮灭会完全将质量转化成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计算

只需要0.5克的反物质和现实中的0.5克物质进行湮灭,就可以产生大约2.15万吨TNT当量的能量。这个能量的大小已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了。

通常的情况下反物质是需要利用电磁场进行约束的,如果我们可以解决约束设备的体积问题就可以生产出子弹壳大小的反物质弹。在大刘的小说《三体》里面,托马斯维德所领导的反抗军敢死队的武器就是做成子弹大小的反物质弹。

当然了,现在我们如果要制造反物质弹除了体积之外还有很多的门槛要迈。

首先是产量问题,地球上最大的回旋离子加速器LHC,开足马力后平均每个小时可以产生大约几千万个反物质粒子。看似这个数量很大,但是这属于基本粒子。要凑足1克反物质大约需要LHC不停的工作41.2亿年。所以通过计算科学家也算出过利用LHC生产反物质的成本——0.1毫克要价60亿美元。

当然了现在还有其他反物质快速生产的方式,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使用短而超强的激光脉冲照射毫米厚的金靶,产生超过 1000 亿个正电子。

效率是LHC的近万倍。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上万年的时间才可以取得一克的反物质。

同时根据能量守恒的计算规律,在能量-物质转化过程中能量一丁点都不损失地转化为反物质,那么一个2000兆瓦的发电厂所发出的电量可以在25小时之内生产一克的反物质。这是一个绝对100%的转化过程,那么每克反物质成本下限可以做到250万美元左右。

相比而言,一个2万吨级别的原子弹价格便宜得多。

其次,反物质是可以和现在我们周围的人和物质湮灭的。你用什么作为反物质武器的容器?

而且即便是真空环境,还是有量子涨落的,你辛苦制作的反物质会很快转化成能量释放出来。

所以说保存也是一个问题。可能你还没有发射到敌人身边,反物质就一点点地消失掉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如果有足够量反物质做啥原子弹啊,这玩意装到火箭发动机里面,只需要几毫克就可以驱动一艘太空船飞出太阳系。

能让你在银河系中横着走,造核武器就有点大材小用了。

12.7mm的弹头内能不能装炸药呢

能啊,这和引信没关系,12.7也能装引信,比如本子二战的12.7mm一零三弹

现代.50用的Mk211确实没用引信,而是靠撞击目标时的火花点燃燃烧剂和高爆药

然后看到有人说,这么个小弹头装爆炸物没用?这个弹头是结合穿甲燃烧爆破的,对付轻装甲目标超好用的好伐,击中载具油箱,弹药可以引燃。即使是击中室内,本身如果只是单纯一枚弹丸的话玩意没打中人不就是一个对穿?但高爆药的后置与燃烧机的设定就可以让弹头穿透装甲之后爆炸,直接喷着燃烧机糊车里人员一脸,你觉得还有没有用?

亮曳光弹和暗曳光弹有什么区别

亮曳光bright tracer:就是普通的,射出去就打出一条红色/绿色轨迹的那种,指引了目标同时也暴露了自己

微亮型subdued tracer:实际上就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延迟点燃曳光剂,让自己不那么暴露

幽暗型Dim tracer:需要用夜视仪才能捕捉到曳光弹道,肉眼无法直接识别,打非对称战争的好选择

其实现在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比如在弹头后面黏一层OWL冷光材料,没有曳光剂,发射的波长只让后方自己人看到,非常安全。而且因为不用想办法给弹头掏空装曳光剂,弹道也基本和常规弹保持一致。

为什么刺激战场黑夜模式不加入曳光弹

如果在刺激战场黑夜模式加入曳光弹是非常绚丽的!子弹发出都会发光,非常好看!可是毕竟这是大逃杀游戏,要的就是真实!而且和道具也冲突!

首先我们都知道刺激战场黑夜模式,要想看清敌人可以戴夜视仪。有夜视仪的玩家击杀敌人后,说不定敌人都没发现你在哪呢!如果有曳光弹只要玩家开枪肯定会被发现具体位置的!

可以说比枪火还要明显!再加上消焰器基本就毫无作用!漂亮是漂亮但是不实用啊!玩家们平时都想很好的隐藏自己,可以预见玩绝大数家是不想曳光弹暴露自己位置的!

刺激战场这类大逃杀游戏优点就是真实!所以关于曳光弹的问题官方肯定也考虑过!只是会觉得不符合他们的宗旨吧!

csgo怎么设置能让曳光弹的弹道看的更明显

曳光弹是什么,csgo有显示子弹击中的位置,瞄准方向和投掷物的轨道,但是一般只能在离线的时候用控制台设置

在激烈的战场上,士兵们怎样识别枪支弹药余量的难道是靠数吗

其实打了多少发子弹,习惯了的话,心里都是有数的。

战场上和打游戏不同,打游戏的时候,子弹还剩多少,屏幕上显示的一清二楚。而实战中则不同,实战中弹匣里还剩多少子弹,其实就是靠数的,并不是有什么特定的办法去记住的。

老式的栓动步枪,容弹量普遍只有5发,这样拉一下打一枪,谁都能记得还剩多少子弹。而美军的加兰德步枪,容弹量八发,子弹打光后,就会有“叮”的一声,这个声音就会提醒你,子弹已经用光了。

全自动步枪计数办法还是有的,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靠数。

30发子弹,计个数,其实还是挺容易的,而且,不需要特意去数,心里有个大概,也就能知道还剩多少子弹了,这就是熟能生巧,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其实用步枪打个百十来发子弹,这种技能也就养成了,并不需要刻意去练习。自己掌握设计速度、频率等,就可以在子弹还剩不多的时候心里有个数,虽说不是具体数目,但是也不至于因为子弹突然打光了而惊慌失措。

半透明弹匣普及

很多枪械都已经装备了半透明的弹匣。这种半透明弹匣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观察到弹匣内还剩多少子弹。子弹数目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有人说,这会让敌人看见你还有多少子弹。这个担心明显多余,通常情况下,战场节奏快,敌人也不可能就站在你身边特意去看你还有几发子弹吧。如果弹匣透明会暴露自己的余量,那么,开枪还会暴露位置呢。

战术换弹

小组作战中,有一个战术换弹的事情是经常出现的。就是在紧急的时候,需要子弹充足时,不管弹匣内还剩多少子弹,都换成新的压满了的弹匣。通常是换下来的半满状态下的弹匣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以免出现拿错的情况,节省时间。

曳光弹指引

很久以前就有了曳光弹的使用了,在弹匣最里面装上专门提示的曳光弹,子弹射出之后,通过曳光发现自己已经没子弹了。也许有人说曳光弹暴露位置,但是也没什么太大影响,毕竟没人注意。

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大碍的,想知道子弹余量有多少,主要还是靠经验的。

顶尖高手总是可以把不确定性的事情变成确定性,怎么做到呢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的客观规律,好比春播秋收一样,春天后面是夏天,有温度,有阳光,有水分,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这样的天气也适合人们在外面的活动;秋天后面是冬天,天寒地冻,农作物不适合这样的环境,人们也不适合,所以才会春播秋收。

各行各业中都存在这样的客观规律,找到这样的规律,然后遵循这样的规律做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交易,交易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交易中的客观规律,把不确定性降低,从而让成功率提高。

以股市为例,股市上涨是资金驱动的,有资金进入才会有上涨,资金那里来,大部分在机构手里,机构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而机构操盘一只股票,最终的目的是盈利,这就需要买在低点,卖在高点,所以,就需要一个建仓、洗盘、拉升、出货的过程。而这对应到技术面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最少要两个中枢,第一个中枢之前是建仓、洗盘,完成这个两部后,再找机会拉升,最后是想办法让自己手中的筹码尽可能的出在高位,于是就有了第二个中枢。

既然是建仓,就会有资金介入,而资金介入就会对应的成交量放大,就是做不了假的;出货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成交量放大。如上图所示,这就是一个经典的操盘过程。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中间的客观规律,在第一个中枢的下规进,在第二个中枢中走人,不求买在最低,卖在最高,只求稳定的利润,难吗?其实不难。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一个贪,总想买在拉升前夜,卖在最高点,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做完这只股票的主升,再做另一只,理论上可以,但现实中是做不到的。

总结:顶尖高手其实就是看破本质的那一部分人,不管什么行业,都会存在很多的机会,但同伴随大量的风险,顶尖高手能从中辨别出什么样的机会可以尝试,什么样的机会不能伸手,就是这么简单。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有一些越战片里面士兵手持M16,换弹匣前把弹匣在头盔上敲一下是什么作用

M16系列步枪使用的铝合金制30发弹匣

这个问题如果经常摸枪的同学们应该不会这样问。实际上在给弹匣装弹时,基本上是不可能都让子弹一个一个特别有均匀的装进弹匣,尤其是用10发弹夹装弹时更是这样,因为弹匣内部空间并不是根据子弹的尺寸不差丝毫而制作的。它是有一个少许安全距离的,防止空间过小卡住子弹不能顺畅供弹。有了这个少许的距离呢,装子弹时就不可避免子弹与子弹之间可能会出现前后交错情况,这种的弹匣给步枪装上后,就提高了卡现卡弹的可能性。因此一般弹匣装好后,为了保证子弹装填的整齐,都是把弹匣在硬物上磕一磕,利用其惯性让子弹之间的前后交错距离达到一致,同时也让子弹与子弹之间更紧密。

一般来说,钢制弹匣由于强度足够约束子弹,因此基本可以保证子弹比较牢固有序的在弹匣内排列。但是美军M16系列步枪使用的早期弹匣为了减轻重量,防止生锈采用了铝质材料。这样虽然重量轻了,但是强度相对来说不足,容易变形,弹匣一变形里面的子弹位置也就有了变化,这样不利于在射击中顺畅供弹。因此也出现了我们能见到的美军大兵在换弹匣前都要把弹匣在头盔上磕一磕,就是要用惯性把子弹归位有利于射击。至于为什么是头盔呢,因为战场上有时可能临时找不到有足够硬度的物体来达到让弹匣产生足够惯性力道,但是头盔呢天天都带在头上,硬度肯定是足够了,本着最方便的原则,那肯定就往头盔上磕了。

早期的M16铝质弹匣就连这样手托或手握弹匣方式都有可能造成供弹不畅的情况,可想这弹匣强度有多差了。而AK-47的钢弹匣则一点没毛病,随便握。

后来美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采购了钢制弹匣,要技术水平达到的后,还列装了塑料弹匣,这两种弹匣的强度都达到要求,大大降低了因为弹匣强度不足而导致的供弹问题。

实际上不光M16早期铝质弹匣是有这种情况,在二战中,美军的BAR机枪弹匣与伽兰德步枪的弹夹都有这种情况,都在换新弹之前要在头盔上磕一磕让子弹变整齐了方便供弹。

伽兰德步枪为了提高装弹速度,采用了双排八发弹夹,整体压入。因为双排弹如果对不齐会导致装弹困难,所以美国大兵在装弹前多有在头盔上把子弹磕齐的动作。

BAR机枪弹匣受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难免装弹后在携行过程中会出现弹匣内子弹偏离最初装弹时的形态。因此也需要磕一磕让子弹变得更整齐紧实,有利于供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