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打仗了,现有的社会秩序会被破坏吗?在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难道都不怕死吗_乌克兰_战争_子弹

本文目录

  • 假如打仗了,现有的社会秩序会被破坏吗
  • 在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难道都不怕死吗
  • 如果有一天打仗了,你怎么办
  • 俄与乌的战争啥时候才能结束啊油价上涨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
  • 世界上为什么要打仗
  • 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出现骑兵的春秋时期打仗真的有骑兵吗
  • 为什么说打仗就是打钢铁
  • 打仗的时候,士兵会有节省子弹的观念吗
  • 打仗为什么需要钱
  • 历史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军打仗不斗将了

假如打仗了,现有的社会秩序会被破坏吗

相信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会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人民空前团结!疫情已经检验了中国的实力,任何困难、任何挑战都无法使中国人民屈服,胜利一定是属于14亿中国人民的!

在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难道都不怕死吗

只要是人,没有不怕死的。其实,很多人认为,打仗时冲在前头,死的快,这是对古代军事的无知造成的。

古代军队打仗时,冲在最前头的死亡率要比在中间和后面的低。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

1.敢于冲在最前头的,都是军中的勇士,是军队中的精英,是军队中除了主帅之外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些人肯定身经百战,胆识过人(不然前头带头逃跑的话,军队就完了),且绝对装备精良,不容易被杀死。否则容易影响军心。

2.古代军队中,用的最多的武器是弓箭。无论是弓箭或者其他武器,都以大量杀伤敌人未目标,所以在射的时候,都是程弧形射出,并非直线射出(直线射出只能杀伤前排的人,对后面的人威胁不大,浪费弓箭),且得等到敌人到达一定位置后再射出,否则会造成大量弓箭被浪费了。而冲在最前面的人只要速度快,很容易躲过敌人的弓箭。

所以,冲在最前面并不是最容易死,他的死亡率要比冲在后面的低。

而且,冲在最前面,诱惑力极大,一旦你第一个登上城头,或者斩杀敌将,你可能就功成名就,一辈子都荣华富贵了。杨坚的先祖杨喜正是因为冲在前头,抢的项羽尸体的一部分,才得以封王拜爵的。明初大将常遇春正是再一次攻城战中抢先登上城楼而受到朱元璋的赏识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古代行军打仗,本来就九死一生。既然生还几率不大,何妨拼死一搏,成了可以功成名就呢?

如果有一天打仗了,你怎么办

一位退役多年的军人告诉我:如果有一天打仗了,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逃难或者囤积黄金,而是储备这7样物资,特别是最后一件,关键时刻能保命。

从8月4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在台湾海峡开始实弹军事演习,视频中各种新式武器看的国人振奋人心,相信不久的将来,祖国的统一大业终将完成。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统一的过程中会遭到台独分子和相关势力的反抗,尽管注定是徒劳,但能否和平统一台湾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相信将来即使发生战争,战火也应该在台湾本土。但也要做好战争爆发在大陆的准备。

假如战争爆发,作为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呢?一位退役多年的军人告诉我:战争爆发,囤积这7种物资是普通人最重要的事情,远比黄金或者逃难重要得多。

战争爆发应该提前囤积哪些物资?

战争爆发时,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那些用钱也难以买到的战略物资,特别是以下这些,尽量多囤积一些,关键时刻甚至甚至比黄金还珍贵。

1、食物

无论什么时候,食物都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毕竟只有吃饱肚子才能做其他事情,特别是战争时期,粮食更是最珍贵的战略物资,为国家所管控。

比如上海疫情初期,由于封城物流中断,很多人没有储备粮食的习惯,导致吃饭都是大问题,甚至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当时就连百亿身价的“风头女王”徐新都在朋友圈求购面包,可想而知,在战争中,粮食有多重要,毕竟有了粮食你才能活下去,而黄金再多如果买不到粮食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战争发生时,准备足够的食物才是王道,这里建议大家最好准备压缩类食品,比如压缩饼干和方便面食品,因为他们的保质期更长,更易保存和携带,而且非常顶饿,一块压缩饼干能顶一天。

2、饮用水

科学证据表明人不吃东西可以生存长达15天,但是不喝水,3天已经是人类生命的极限,水是真正的生命之源,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自来水厂、污水净化设备都属于敌机的重点轰炸对象,所以普通人很难通过常规途径弄到饮用水,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更是取水无路。

所以,提前囤积一些水是很有必要的举动,大家可以多购买一些超市的桶装纯净水,但也没必要囤积太多,毕竟现代战争不可能持续太久。

3、食盐

为什么要储备食盐呢?因为盐是人体每天必须要摄入的成分用来维持生理平衡,有时候做过手术之后医生会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体每天的摄盐量在10-15克,如果摄入的盐分过少,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导致生病。

长期缺盐的话,还很容易患上低钠血症,会导致全身无力,肌肉痉挛,视力模糊,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死亡。

所以这就是为啥古代盐是国家重器,贩私盐是死罪的原因,因为盐是妥妥的国家级战略物资,不过还好的是盐相对来说容易保存,大家可以在超市中买袋装盐放在冰箱或者阴凉处保存即可。

4、药品

战争中免不了受伤流血,哪怕平时不起眼的感冒发烧如果没有相应的药品治疗也会发展为严重的疾病。

比如抗战的时候就有很多战士由于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最后硬生生拖为肺结核,英年早逝,实在让人痛心。

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考虑,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多准备一些常见的药品,当然现在网上都有成套的备战药品,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再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储备即可。

5、手电筒

战争一旦爆发,停电是必然事件。习惯了晚上灯火通明的喧嚣,突然之间的黑暗会让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所以一个手电筒尽管可能只是一束光,却能给你带来光明和安全感。

提醒大家储备手电筒的时候,一定要看清电池型号,多储备同型号的电池,毕竟谁都不知道一场战争会持续多长时间。

6、收音机

战争爆发后,基站肯定是敌方重点轰炸目标,而一旦基站被毁,我们的手机就无法连接上信号,就无法上网。

而手机是多数人接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手机不能上网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

很多人疑惑:手机无法接受信号,难道收音机就可以吗?省事实还真是如此

因为收音机的信号接受能力要远远强于手机,可以接收到波长更长的信号,从而让你在战争阶段,不但能够自娱自乐,还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战争形势,从而做出最明智的判断。

比如汶川大地震时,国家在实施救援的同时,也紧急空投了大量的收音机,目的就是抚慰受灾群众的心灵孤独,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政府在全力以赴的救援,坚持下去就能成功获救。

这里提醒大家的是选择那种手摇发电式收音机,不仅可以手摇发电,还能给其他设备充电,一举两得。

7、白糖,保命之物

白糖是战场三大硬通货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战争保命之物,它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

补充能量。人体能量的70%以上都是由糖类提供,说糖是生命的发动机一点也不为过分。而且糖类能量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分解从而快速地补充能量。是最佳能量补充剂之一。

缓解口渴。战争时期,缺水断粮是常见的事情,而关键时刻,食用白糖可以补充能量的同时又缓解口渴,因为当糖果在口腔中融化之后会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口渴。

治疗伤口。战争无情,枪炮无眼,在战争中免不了受伤流血,如果身边有药品治疗还好,可如果没有药品呢?

那么这个时刻白糖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白糖中含有可以帮助伤口愈合的成分,特别是对于脂肪液化和继发局部物质的治疗有奇效。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物质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普通人提前准备的东西,多多益善,虽然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极小,但说不定所在的城市由于疫情封城,这时候这些战略物质也用得到,毕竟有备无患。

如果发生大型战争,哪些地方比较安全呢?

战争发生,军人毫无疑问要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作为普通人,我们在后方当然要给予国家最大的支持,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么战争发生时,哪些地方更安全呢?

1、广大的农村地区

现代化战争,讲究的是精准打击,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争成果,所以双方的交战重点是雷达站、导弹发射基地、航天基地等重要的军事场所以及铁路、公路、发电厂、港口以及机场等水路空要道,相比之下广大的农村除了农田还是农田,毫无轰炸价值。

所以为什么俄罗斯一定要花这么大的代价也要攻破亚速钢铁厂呢?就是因为亚速钢铁厂是乌克兰最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拿下它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

所以大家的关注要点都是城市要塞,而农村则不在大家的关注要点之上,反而可以较少炮火的轰炸,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2、偏远的山区

山区大多地势险要,植被茂盛,不容易被卫星侦察和定位,所以易守难攻,自古以来,都是很多罪犯的藏身之所。

而且由于山脉多,道路状况差,很多重型武器根本没法开进来,所以即使敌人进入也大多是携带轻武器,这样的火力相比之下要差很多。

所以,现在的中东恐怖分子为什么难抓,就是因为他们大多藏身在山中,根本摸不到他们的踪迹,自然难以抓捕。

而且,山区有很多动植物生存,食物自然也不存在问题,所以简直是躲避战争的最好地方。

战争期间,如果遇到了困难该怎么办?

如果很不幸身处交战区域,那么水电煤气等停止供应是大概率的事情,从而给普通人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那么假如遇到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1、寻求政府的帮助

请大家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都可以找政府反应,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打击遇到的任何困难。

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被封在小区,政府会组织人力发放各种物资一样。

战争时期,当我们面临困境、生活困难的时候,求助政府是最快捷的方法,相信政府一定会为民解忧。

2、团结协作,攻克难关

我们要相信我们国家永远是正义的一方,而胜利是属于正义一方的,面临苦难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对国家失去信心。

要对我们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可以与身边的亲人朋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分享生活物资,度过这最难的一段时光,相信肯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3、避开交战区域

枪炮无眼,尽管心在国际社会不允许轰炸无辜的百姓,但战场上怎么可能顾及这么多呢?偶尔一发炮弹或者导弹落在身旁,可能就性命不保。

这样的日子想想都让人后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交战区域,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这里建议最好一家人一块驾车逃离城市,这样在路上可以相互照应、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如果老家在农村最好回农村,安全不说粮食还能保证自给自足。

写在最后

战争无情,枪炮无眼,虽然我们爱好和平,但不代表我们惧怕战争,如有他国敢于向我们发动战争,我们一定会让他知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提前准备战略物质,如何活下去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启发

俄与乌的战争啥时候才能结束啊油价上涨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

据环球网报道,在8月26日,梅德韦杰夫预测了俄乌战争如何结束:“只有两个选项”。梅德韦杰夫针对西方媒体猜测俄乌战争如何结束,发布了两项预测。认为“基辅当局必须确认特别军事行动的结果。”

梅德韦杰夫认为,西方媒体和政客目前关于战争已经陷入僵局的言论,西方关于战争长期化会拖累俄罗斯的论断,纯属是谎言,并且是西方政客在蛊惑选民。

梅德韦杰夫就俄乌战争给出了自己的两个预测:“第一是俄方的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都完全实现,基辅方面明确地承认特别军事行动的结果(承认战败)。第二是乌克兰内部发生军事政变,然后再承认特别军事行动的结果。”

不过,总体上看,小梅说得似乎有些高调了。俄罗斯方面对于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从开战以来就飘忽不定,完全推翻肢解乌克兰,彻底去军事化,到现在只解放确定顿巴斯和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俄罗斯的总体目标是越来越低的。

当初,2月24日,俄罗斯开揍乌克兰的第一天,绝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俄军可能真的1小时20分拿下基辅,然后举行阅兵,然后宣布俄乌亲善一家人。那时候,甚至普京都喊出来: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未真正成为一个国家。

一开始乌克兰向欧美国家求助的时候,并没有后来的热情,甚至德国直言乌克兰坚持不了多久,抵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事让乌克兰驻德大使声泪俱下地控诉德国方面的冷漠和自私。

然后,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乌克兰竟然奇迹般地顶住了俄军的猛烈进攻,而且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抵抗决心。迟滞了俄军前进的脚步。

这时美欧才开始大规模地援助乌克兰,再随着战事的延续,俄军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进展,这才让美欧进一步的全力支持乌克兰。甚至连“租借法案”都搞出来了。

然后,支持乌克兰竟然成了政治正确。基辅已经成了欧洲政治上的“圣地”,各国政客纷纷跑过来声援刷脸,表现一番。把俄罗斯的尊严当鞋垫踩。

如果乌克兰抵抗不坚决,美欧很可能会承认现实,承认俄军的胜利,放弃乌克兰。很有可能的场景是,西方和俄罗斯坐下来认真商量俄方在去年年末苏联解体30周年时向北约提出的安全清单的落实问题。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都是这样,首先要自强,别人才高看你一眼。

直到现在,乌克兰还是一口拒绝了与俄罗斯和谈的可能,乌克兰明确表示绝不投降,也绝不承认现状,要求将国土恢复到1991年的状态。

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强硬,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真的打不动了,俄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大幅度取得突破,占领更多的乌克兰领土。尽管乌克兰损失很大,俄军在战术上还有握有优势,但是战争已经陷入僵局。

面对一个拥有着大后方、巨量援助、交通顺畅、大规模全面战争动员、并且抵抗意志十分强烈的乌克兰,俄罗斯方面已经无法完全彻底地打败乌军。

为了削弱俄罗斯方面“发动战争的实力”,利用乌克兰战场这把钝刀子给俄罗斯持续放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显然希望乌克兰“战至最后一人”,替西方消耗俄罗斯的军事资源。

只要西方不亲自下场,花几年时间,烧几百美元,就把俄罗斯的血放干,这太合算了。哪怕在几年内烧掉几千亿美元,也是很划算的。因此乌克兰战场的状态就越来越“阿富汗”化,只要俄罗斯坚持使用蛮力进攻,俄罗斯被放血的程度就会越严重。俄罗斯这个仗,还能打赢吗?

由于进攻力量不足,俄军已经很难再有比较大的突破,俄军目前甚至已经不能组织起在两个战略方向的大规模攻势。这时候就需要将作战思想调整为战略防御态势。

现在,俄罗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中国的对越反击战。在初期给予对手重创以后,就撤回到有利于战略防御的战线上,然后用庞大里的战争潜力拖垮对方。

对于俄军来说,就是停止进攻,转入整体的防御状态,顿巴斯地区退守到利西昌斯克高地,赫尔松地区退出第聂伯河右岸,在赫尔松,扎波罗热,卢甘斯克和半个顿涅茨克州为一个稳定防御战线。

然后调集更少的部队轮流在第一线进行轮战,同时让更多的部队在二线处于休整训练状态。这样一来,乌克兰就难受了。

中国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对越反击战,在初期的雷霆打击以后,就转入两山轮战阶段,各大军区轮流参战,摧毁了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作战思想停留在“教训”和“惩罚”的程度,轮战的战术直接拖垮了当时的越南经济。老山轮战也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越南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主动与中国修好,让中国取得了完胜。

相对来说,乌军的防守能力很强,但攻坚和野战能力很差。如果俄军收缩战线,呈防守态势,那么难题就到了乌克兰那边,如果硬着头皮反攻俄军的战线,在俄军的猛烈火力下会造成惨重损失。这样一来,当俄罗斯转入内线作战,被放血的就是乌克兰了。

中国的珠玉在前,俄罗斯完全可以学习中国的对越反击战,收缩战线,进行局部防御,通过长期轮战来拖垮乌克兰。

世界上为什么要打仗

如果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在一个频道上,你有道理就能说服我,我有道理就能说服你,那么,国与国之间就会和平相处。如果国与国之间各自的立场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做出的,那么,谁也不会说服谁,只能用武力打败谁。

频率和相位相同就不会打架。

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出现骑兵的春秋时期打仗真的有骑兵吗

商朝后期就?了将领骑马行军打仗的座骑,但当时仍以战车马驾为主受地理位置限止极为不便。到战国春秋中后期才岀现了大规模的单兵作战集群军阵,大秦帝国的商君和司马错收复河西之地,就大胆的采用了25000人的骑兵部队,大破魏国骑兵装甲兵,但中原王朝大规模使用骑兵兵团,始于大汉帝国汉武大帝时代,取的了娇人的践战绩卫青和霍去病在其中起了关健性的伟大的作为。

为什么说打仗就是打钢铁

建造中的“福特级”航母,它使用“模块搭建法”建造的,共有约500个模块,使用大约70000吨的钢板和型材(球扁钢)才将这个排水量11万吨的庞然大物建造出来。

从工业制造的角度来说,钢铁仍然是“第一金属”,它每年在全世界的使用量都在10亿吨左右,远超“第二金属”的铝,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生活在“铁器时代”,而武器装备也不例外,虽然说航空工业大规模的使用铝或者钛…等其它有色金属,但钢铁在武器装备当中的原材料占有率仍然是绝对多数。

T55坦克的模型车,就是将一辆真坦克的各部分切割开,能观察到里面的设备安装和钢板的厚度,图片上是炮塔部分,炮塔的装甲厚度从30毫米(顶部)、200毫米(正面)、220毫米(底座)不等。

人类开始掌握钢铁冶炼工艺已经有至少2000年的历史了,而钢铁因为地质储量大、冶炼工艺相对简单、理化性能稳定、价格便宜…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大工业化生产、大规模机械加工和大量使用,所以到了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中钢铁占据金属原材料当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到武器装备也是这样的,因为武器装备也是工业制成品,而其它的金属材料不是受地质存量太少,冶炼困难,就是因为价钱昂贵…等原因成了武器装备制造的“次一级”金属原料,甚至还出现了本来是应用有色量最多的装备,也出现了被钢材部分取代的可能。

比如说,制造子弹最早用的最多材料是铜,因为铜制成的子弹头有“自润性”,也就是铜的弹头要比枪管的钢材软一些,在发射药的推了下与膛线接触时更能与膛线咬合的紧密,不使发射药的气体泄露,也就更能有效的利用推力而钢制成的子弹头太硬了,与膛线高速摩擦很容易将膛线磨秃了,膛线损坏枪也就报废了。

同时使用铜制造的弹壳也是质地比较软,枪拉壳钩更容易将弹壳拉住然后从抛壳窗抛出,如果使用钢材制造的弹壳,几百发子弹过后拉壳钩就会有比较严重的磨损,造成拉壳不畅,导致枪械故障。

但是,铜相对钢铁是稀有金属,不但地质储量少全世界分布也不均匀,价钱更是钢的5、6倍之多,子弹是大规模的消耗品,每一年制造量都在几十亿发,如果都使用铜的话不需几十年全世界的铜存量也会被消耗掉一大半…为了降低铜的消耗量和子弹制造成本,铜存量低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就开始使用钢材来替代部分的铜,用于子弹的大量制造。

AK47所使用的M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子弹(我国仿制型56式步机枪弹)

M43子弹就是钢芯包铜弹,也是子弹头采用碳素钢制造外面包了一层铜皮,这样即节省了钢材又能产生“自润”,至于钢制的弹壳是在外面喷涂了一层漆,拉壳钩不直接与钢制弹壳接触也就降低了磨损,M43子弹研制出来后成为了钢制子弹制造的典范,各国都开始仿效,并且随着工业加工的进步,现在制造的钢芯弹的性能已经接近了铜制子弹,大大的节约了制造成本…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另外,有些特定的弹药种类也必须要由钢铁制造才能达到最佳的杀伤效能,比如说图片里的“榴霰弹”,它的主要用途就是杀伤密集步兵和依托战壕进行防御的部队,这种炮弹内里装有几百~几千根小钢箭,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控制,当发射到目标几十米的高度后爆炸,小箭借助爆炸能量极速向下,像暴雨一样!如果是用铝或者钛,有用本身的质量轻向下的过程会发飘,也就降低了重力加速度的杀伤力!所以,必须要用钢材制做成“榴霰弹”。

我们对于纳粹德国陆军的了解可能只是在影视剧当中出现的“闪电战”钢铁洪流,其实二战期间的德国不但石油缺乏,钢铁也非常的缺乏,以至于后勤保障这一块车辆的保有率只有美军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后勤保障基本上靠100多万匹役马完成,没石油、没钢铁这仗还怎么继续下去?

通过上面的几个例表明,钢材在武器装备制造当中的主导地位,没有钢铁怎么制造武器?人家的钢铁产能是你的几倍,武器装备的制造量会更多,而大型战比拼的就是消耗,最终的胜利肯定是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

诺门坎战役当中被苏军缴获的日本94式“豆坦克”,人高马大的苏军技术人员是硬塞进去的,之所以制造这样的“豆坦克”就是因为钢铁缺乏的原因,反之日本二战期间的钢铁产量比我们多,所以“豆坦克”才能肆虐中华大地,换到今天我们钢铁产量是日本的10倍,他们还敢打你吗?

被盟军击毁的“虎王”坦克,重达69.5吨,等于10多辆“豆坦克,击毁后70来吨的钢铁就没有了!这都不是日本可以消耗起的。

而且我们通过这张图表就能看出胜负了,德国和日本最高年钢铁产量都不及美国的最低年产能,所以拼消耗是最终肯定会输。

总之,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没有钢铁人类将回到石器时代或者青铜时代,也就是文明的倒退,战争也是一样,没有钢铁制造武器,就拿木头打仗吧。

打仗的时候,士兵会有节省子弹的观念吗

二战时,一个日军有三个子弹盒,前面有两个小的,各装30发,后面有一个大的,能装60发,两个小的由士兵自由分配,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后面的60发则需像小队长申请才能用

知道为什么吗?虽然军队的子弹是无限量供应的,但是作为一个经验的老兵,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子弹一上来就哒哒哒完

现在的人都被FPS游戏给带坏了,总觉得子弹是越多越好,完全不用给自己省着点打,看到敌人就是火力覆盖,打得对方连头都冒不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住自己的命

我告诉你,你错了,错的很离谱,你的子弹消耗的越快,那你保命的机会就越小,其实在现实中,军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不会节约子弹,那就是被偷袭埋伏的情况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火力点,让对方不敢轻易跟你交战,从而找到机会撤退,不然在其他情况下,对于子弹都是能省就省的

一般来说一个步兵也就带4-6个弹夹左右,一个弹夹30发,算起来大概有个120-180发子弹,再多就带不动了,因为在战场上不可能只带子弹的,还有其他很多东西要带

如果不是被埋伏偷袭了,士兵大多数都是点射比较多,绝对不会是按住扳机不松手,火力扫射是在面对被大量敌人包围了才会用的一种方式

有人做过测试,火力扫射的命中率只有不到20%,而精确点射的命中率能做到60%,只要不是被包围了,士兵大多数都会选择点射这种方式的

一个冲锋枪弹夹三秒就能打完,一个步枪弹夹也只需要五秒,你200发不到的子弹,如果你一下子全打完,那你下面用什么?在真实战斗中,你知道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

我知道可能会有人说二战时两千发子弹才打死一个人,但是你知不道这是所有子弹的总和?

包括了步枪,冲锋枪,手枪,机枪等等之类的,我们都知道尤其是机枪这种枪就不是用来消灭敌人的,完全就是作为一个火力输出枪来用的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压制敌人的,并不是消灭敌人,所以随便用个几千发子弹真的很正常,反正对着敌人的阵地一顿扫就是了,要的就是火力支援

即使是后勤最豪华的美军,在士兵手册中也教了要如何学会节约子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不会因为补给不足而影响作战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能多带点子弹呢?

你可能不知道子弹有多重,一颗7.62的步枪子弹大概有16克重,一个弹夹30发大约有一斤重,六个弹夹就有六斤了,你觉得你能带多少?

带个五十个弹夹?别逗了,在实战中,最讲究的就是灵活性,你的身体灵活性被限制了,那么死的第一个就是你,子弹越多负担就越重

所以别再觉得在战场上,一来就是哒哒哒的,一般都是哒~哒哒~哒,点射才是军队最常用的射击方式,毕竟谁也不知道战斗还有多久结束,多一颗子弹就多一次保命的机会……

打仗为什么需要钱

打仗需要军费来维持军队的日常生活开支,打仗时,军马未动,粮草前行。军队的军需物资对战争的成败起得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军费的战争,战士只能拿着大刀长矛跟有枪有炮的敌人去拼命。那战争伤亡绝对很大,也会丧失了战斗力,最后被敌人所消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能显示出本国的军事实力强弱。

历史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军打仗不斗将了

遗憾的是,两军斗将是文人的夸大虚构。

所谓打仗斗将,来自于传统评话小说《三国演义》等,两军对垒,各自派出一名大将在阵前打斗,其他所有军队都是围观群众。

有的时候,可以轻松一枪挑落马下,有的时候,两名大将可以大战数百回合而不分胜负,甚至要到第二天再继续较量。

而这两名大将的胜负,往往决定了两军的胜负。

然而,真的战争并不是这么打的,我国古代文武分裂,会打仗的不会记录,会写文章的士大夫几乎很少经历实战。

这就导致老百姓对战争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靠文人脱离实际虚构的评话小说来想象战争场面。

直到今天,根据评话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也是照搬此类描写,继续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在东汉以前,由于没有发明马镫、马鞍等骑具,汉人军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将帅的主要职责是用旗鼓等方式只会军队,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作为步兵辅助的骑兵,也主要是以骑射为主,同样不需要和敌人肉搏。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战争模式出现了重要转变,即在战术上出现了骑兵集团冲击敌人步兵方阵,为了适应这个战术,必须要有将领亲自参与骑兵冲锋,从而随时随地指挥出于高速奔跑的骑兵。

所以,三国期间出现了一批骑兵将领,如吕布、孙坚、公孙瓒、马超等。

但骑兵将领的目的如前所说,并不是为了与对方骑兵将领单打独斗,而是率领本部骑兵冲击敌方,达到冲垮敌人阵列的目的,从而为己方发动大规模步兵冲击制造优势。

比如,曹操讨伐马超,渡过渭河试图扎营时,马超率领骑兵反复予以冲击,“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

吕布进攻张燕时,“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此后,随着马镫的广泛普及使用,骑兵的集团冲锋更加威力无比,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那里,更是把骑兵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如前所说,两军斗将的情况,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的 幻想中。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