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孝道是什么?宋朝与明朝相差不到百年,为何文化区别如此之大_宋朝_明朝_文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道学先生 宋朝 明朝 文化

本文目录

  •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孝道是什么
  • 宋朝与明朝相差不到百年,为何文化区别如此之大
  • 王阳明心学唯心主义是否是倒退
  • 为什么感觉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那么多年的思想教育,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或社会后很容易就被一部分人三言两语瓦解了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孝道是什么

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一文中,以孩子的视角来品评传统的孝道教科书。

他说幼小时对“孝顺“的理解无非是听话,长大后供养老人,读了《二十四孝》才发现太难了!

有些可勉力仿效,如“百里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之类,“尝粪忧心“有用吗?而“哭生竹笋”可疑“卧冰求鲤“有性命之虞了。最不解和反感的,是“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两件事。

“郭巨埋儿“是愚孝,不要说今人无法接受,就是封建时代也不符合“仁“的道德标准。

先说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不合理,汉代穷人郭巨将亲生儿子活埋,以省下一口粮食奉养老人,这不是孝道是残忍,难道儿子就该死吗?当然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大约因孝感上天,郭巨挖坑的时候发现了一坛银子,于是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难道牺牲儿子去成全孝道?这种愚味落后的道德观当然应该批评,所以《二十四孝图》各种版本中,大多将之替换下来。鲁迅替孩子担忧并说怕死不想做孝子了,说明对孩子的毒害。

在鲁迅先生看来,之所以要将这样不合法又不合情的故事,作为孝道经典,不过是将旧式忠孝捆绑的结果,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加之于民,作为封建糟粕,实在应加以批判的。

至于“老莱娱亲“讲得是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让父母高兴养鸟娱亲不说,还专门穿着彩衣蹈行。有次跌倒了怕老人担心,装着婴孩啼哭还在地上打滚,让他们以为是在逗其开心。

总让人想着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手里拿着“摇咕咚”,然而七十岁的老莱子应扶拐杖,装幼稚侮辱了小孩子,实在肉麻虚伪。

“道学先生以为他白壁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其实《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原本很感人的,但过分矫情和夸大涂抹,令人反感。

鲁迅想说的是:对于传统道德的孝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以借鉴。孝是应该的,但不能宣扬迂腐和愚昧,不可盲从,甘心作封建的卫道士是可悲的。

虽言孝字论心不论事,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起到教育作用吧。

(文中《二十四孝图》配图为陈少梅作品)

宋朝与明朝相差不到百年,为何文化区别如此之大

所谓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表现为风俗习惯、科技、文学、艺术等等各领域。众所周知,宋朝和明朝都是我国古代非常强盛的朝代。但是在文化方面,宋朝具有一定优势,宋朝的文化处于一个历史的顶峰,而且两宋思想开放,出了不少有名的大文豪,绘画和诗词的成就也是鲜有朝代可以比肩。

反观明朝设东西厂,锦衣卫,宦官弄权,思想控制严酷,相比宋朝的文化开放程度,明朝确实有所不足。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大不相同。两宋基于大唐而立国。大唐则是世界大国,称得上是盛世,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宋朝继承和发扬唐代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社会基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再度繁荣,社会风气日趋良好,具备了文化进一步繁荣的环境基础。而明朝基于元朝立国,元朝入主中原后基本没有采用中原文化和制度,我们所看到的元朝汉化实际上并没有十分到位,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元朝既没有大规模的继承宋朝的制度,明朝也没有大规模的继承元朝的制度,文化上的断层或多或少割裂了唐、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因此,宋朝的文化达到了中国历史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文化史的最高峰。

纵观历朝历代,宋朝对文人的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视考生素质,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朝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四书》、《五经》为主。这些均奠定了宋朝文化繁荣的坚实基础。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来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但宋、明两朝均是中国历史上建立300余年的伟大帝国,其历史影响各有千秋,意义源远流长。

宋朝在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席,词的成就鼎盛,出现了无数大家。而明朝小说和散文最辉煌,四大名著有三部出现在明代。著名散文家有张岱,宋濂,杨慎,归有光等。明代的戏剧也非常突出,有徐文长,汤显祖等著名大师级人物。

在书画上宋朝成就极高。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宋徽宗的“瘦金体”更是独具特色,瘦硬中寓于腴润之致。绘画有,范寛,李公麟,张择端等顶级大师。《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些巨作都出现在宋朝。但明代的书画艺术似乎一点不逊于宋代,书法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文长,董其昌等大师。明代的文人画极辉煌,著名大家无数,比如徐文长,唐伯虎,文征明,沈周。巨作有《汉宫春晓图》等。

在思想和哲学上宋朝文人学问都极高,著名思想家有革新派代表王安石,理学派代表朱熹。明朝思想家也是不少,有心学派代表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

…… …… ……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确立了新时代我们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不古话题。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关乎到当下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阳明心学唯心主义是否是倒退

是对“唯心主义”特别境界的实证“经验”,旁人鹦鹉学舌是学不来的;或者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个人对心性了悟的证明体验,不是我们认为的牛鬼蛇神封建迷信的“唯心主义”

为什么感觉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那么多年的思想教育,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或社会后很容易就被一部分人三言两语瓦解了

人自称“高级动物”,但本质还是动物,动物的天性是什么?吃!吃饱!随时吃饱!吃好的!随时吃好的!
之所以说“高级”,是人自以为的“思想道德”优于其它一切动物。打个比方说,人是裸体的动物,“思想道德”是遮羞的衣服,衣服一年四季可以不停地换,其包裹的肉体不会变。人生下来穿的第一身衣服会终生不换吗?各种花色、各种材质、各种款式、各种价位的衣服,换过、试过,也许老年的时候,才找到最合身的衣服,一身黑或灰。
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他就不需要穿衣服了,只会遵循“丛林法则”,让肉体活着。
那些受过多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人,一旦发现‘’衣服‘’这么多,很容易反思过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