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_宋朝_芒种_麦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夏标语 宋朝 芒种 麦子

本文目录

  • 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
  •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 六七十年代真实的社会状态是啥样
  • 六一到了,你会回想你的童年吗
  • 千里回乡收麦,还记得小时候抱着西瓜跟着大人屁股后边下地收麦的记忆吗
  • 你看到过农民交公粮的场景吗
  • 芒种到了,俗话说“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芒种打雷不好吗
  • 麦田收割一定要防火,你有几种方法
  • 机械化的高度使用,会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

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

说到割麦子就想起,那是个消失的麦假。小时候过麦秋是放假的,通常是两个周的时间,老师也会布置一些作业,但是并不多,整个假期都帮大人干活了。其实那时候老师大部分也都是种地的,他们家里也忙,也要收麦子,所以这时候通常都有两周的假期。

父母天不亮便起床割麦子去

过麦秋可是跟老天抢粮食的,从最初的打场开始,一股脑儿的忙忙碌碌起来。磨镰刀、打场、准备一切家伙事儿。准备的差不多了最早成熟的麦子差不多就可以收割了,开镰了。

小时候割麦子基本上天一亮就去的,因为那时候凉快呀,差不多是四点多钟吧,感觉天还尚未亮父母便起床了。割上一阵子再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了,然后再去打谷场上干活。

不去割麦的小孩在家做饭

最早的时候我是割不了麦子,只能在家里帮忙做早饭。因为父母都天一亮就去割麦子了,我就在家里熬好米汤,溜好馒头,等着他们回来吃饭。哎呀太困了真不愿意起床,还有一次因为贪睡,一直到母亲回来了,才想起来没去做饭。

小孩一般下午去帮忙割麦子

去地里割麦子,我基本上是下午去的,一般是下午4:00往后,天气凉快了,麦子也没那么干了爽了,割起来少掉一些麦穗儿。

割麦子、打捆儿,也都是个技术活,那时都得穿着长袖长裤,还有布鞋,要不然很容易被麦茬根扎得手脚都破了。纵使这样,手腕脚腕上也都黑乎乎的。

那些割麦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同消失了的,还有麦假。突然很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有些累,回忆起来却是无数美好。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都能吃苦!暑期也是照样下地干活。麦后遇到干旱,夏大豆播种晚了(伏里耩豆,收着不厚),头伏二伏照样锄豆地里的草。那真的是“锄禾日当午”。社员们越热越在地里锄地,那叫“趁死草”。人们的汗水顺着两条腿往下淌,布鞋里边也被汗水给浸湿了。这是给草夺粮,因为草长得快,不把草及时灭掉,很快就把豆苗欺在下边。正如陶渊明说的“草盛豆苗稀”,只能“戴月荷锄归”了!

锄草结束后,紧接着准备收早秋的高粱,俗话说“高粱不过处暑”!还得提前把高粱叶打下来,晒干做牲口的饲草。这个时候刚立秋,正在三伏里,收高粱叶子那真的叫热。高粱杆子高,地里边不得风,社员们煳在高粱地里又热又气闷,令人窒息。男爷们光着的背上不断汗水,女社员们的汗衫湿得连个衣角都没有剩下。天再热也得收啊,要是不及时收,遇到连阴雨,高粱在穗子上生芽,这是给老天夺粮食吧!要不唐朝诗人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

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宋辽之间的对峙的基本情况。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元与亡国的柔然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刚学会定居也没多久,但是有好马,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遇到灾年了养不活自己,人口太多了也养不活自己。春夏相安无事,遇到冬天没吃的就南下抢劫。而宋朝人作为农耕民族,最希望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足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澶渊之盟时期的战争,就是发生在契丹人南下抢劫的过程中。并不是宋朝不想抵抗,而是你今天把他赶走了,明年他照样会来。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至于让自己吃亏?宋朝的君臣可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签订了貌似吃了大亏的澶渊之盟。而这个澶渊之盟,宋朝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占了大便宜,最终还导致了契丹民族逐步沦落。

澶渊之盟主要约定了四件大事:

一、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互称南朝、北朝。这一点比石敬瑭强多了,谈不上吃亏,更谈不上丧权辱国。二、划定边界。燕云十六州不是宋朝划出去的。现在看样子没有能力收回来,那就先划界停战,也谈不上吃亏。三、宋朝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四、边境设立榷场,开放两国贸易。

猫腻就藏在这三、四条之中。

到底每年给辽国多少钱呢?是多还是少?换来的是什么?

拿宋朝官员的工资说吧!开封府尹包拯每年的正俸(标准工资)为300贯/月,加俸(奖金)为30石米粮/月和1500贯/月公务开支,职田(生活补贴)2000石米/年。同时还有大米、小麦、绫、绢、罗、绵、木炭、柴禾、干草等补贴。共计每年的收入为22000贯左右。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包拯的年薪为2.2万两白银。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折合起来,每年约为30万两白银,大约为13个包拯的年薪。当年负责和辽国谈判的钦差是曹利用,回来后直接扑倒在宋真宗赵恒的面前,大哭道:“臣罪该万死!许给契丹人的钱太多了!”,把皇帝吓坏了,等听到曹利用说“三十万两”,赵恒一脸懵逼,怎么才要了三十万两,这么少,不就是几个高管的年薪吗?还重赏了曹利用。

契丹人着实对宋朝不够了解,他们认为要的够多了。辽国就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屌丝,宋朝就是个投鼠忌器的富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换取的是长期和平,比每年一次反打劫划算多了,新招聘几个能打仗的高管也,恐怕30万两也不能打发吧!

开放榷场才是后手,宋朝给的不是钱,是投资

辽宋边境设立的榷场才是老谋深算的条件。榷场是两国指定的边境贸易地点,比现在的自贸区地位高多了。既然是贸易,我们看一下,都交易什么呢?辽国出口给宋的主要是马、牛、羊,附带着还有些药材、皮货等。而宋朝出口给辽国的就多了去了,有粮食、手工制品、绫罗绸缎、艺术品、农用工具、陶瓷品等等。这边境贸易宋朝对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相当于10:1以上。不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收了回来,还又多赚回来了几十倍的钱。你说这生意划算不划算?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样,给了你钱,我最后都翻倍赚了回来。所以说,宋朝给的是投资,不是贡钱。

最要命的还真不是钱,而是对契丹人的改变

宋朝的岁币给谁了?国家都分给了王公贵族呗,能大量买宋朝商品的是谁?不也是这些人吗?你说宋朝每年给这些人钱,他们还会支持去和宋朝开战吗?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鬼才会想去侵略宋朝。澶渊之盟后,只要得了这些钱,这宋朝的边境算是平息了。

宋朝不像汉唐,因为失去对草原的控制,宋朝一直缺少良马。这个对骑兵作战影响非常大。榷场开放后,一些马匹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不过当时辽国严禁战马出口,但你管得住走私吗?以榷场交易之名,行走私之实,发票都能给你做出来。你说宋朝这个自贸区建的划算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契丹人上层日子好过了,就不想打仗了,当年的契丹骑兵一去不复返了。宋朝像养猪一样把这些契丹高层养了起来,这个民族脱离了饥饿状态之后,战斗了开始大幅下降。后期,金人崛起时,攻打辽国,势如破竹。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但宋朝的朝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契丹人的还是比较单纯,哪有宋人的城府深呀?

六七十年代真实的社会状态是啥样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两弹一星打破美苏核讹诈的年代。工业由零基础实现腾飞的年代。农业修建八万多座水库河坝,改变靠天吃饭的年代。团结向上,民族团结一家亲,拳头握的最紧的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做好人好事的年代。遇到坏人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年代。使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年代。

六一到了,你会回想你的童年吗

我的童年佷不快乐,小时侯家里并不是很穷,我清楚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六一去游玩,当时的收入普遍都低,游玩费用要自己出一部分,我还依稀记得是三块钱,个个小朋友都在父母陪伴下去买六一的物品,开开心心问父母要钱去交,我也问,可是家人一句话就顶死了,别花那冤枉钱,我求了很久很久,最终一无所获,晚上偷偷躲在床上一角抱着枕头在哭,哭了整整一晚上,把这一生中的眼泪应该都哭干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了泪水!!!

我整个童年都是在这样一种环境渡过,不是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小孩,而是他们对钱的态度深深刺伤了一个幼小的心灵!!!!!

我在一个不入流的厂矿学校就读,通过自己勤奋和努力,以全校第二名成绩考上了大学,八几年时候大学招生比例极低,不像现在几乎人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去学校报到那天,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因为可以远远离开这个家庭!!!

每月生活费只有一百块,好在没什么学费,勉强够吃饭的开支,别的学杂费当然都要靠自己去找,我倒卖过运动装,承包过学校的舞厅也就是周六日晚空闲下来的饭堂……然后我很好地活了下来。

毕业了有点恨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比我贫困得多的同学,他们父母都给予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快乐!!!可我很难感受到那种家庭的温暖!!!

工作了,慢慢我也看淡,一切的折磨都是过眼云烟,是一种磨难,更是一种历练!我一样去照顾他们!!!

然后,我也有了孩子,做为父亲的我总想把自己最好一切都给自己的孩子!我经常问儿子一句话:你的童年活得开心和幸福吗?然后儿子重重点下头,我童年那晚流干了眼泪的眼睛再一次热泪盈眶!!!

今天是六一节,我为所有以自个子女为荣的父母,以自己子女快乐为快乐的父母

《庆祝六一》藏头诗(女)

庆幸有女美如花

祝典吟诗有才华

六官粉黛无心画

一室生春传佳话

《庆祝六一》藏头诗(儿)

庆幸有儿承后志

祝染梦榜从幼始

六马仰秣诗作辞

一鸣惊人天下知

六一是子女的节日,也应该是父母的节日,我也把这种问侯给我的老母亲!!!

@男人本色与诗共舞


千里回乡收麦,还记得小时候抱着西瓜跟着大人屁股后边下地收麦的记忆吗

提这样的问题,显然你的年龄不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小时候跟着大人下地割麦、能有西瓜吃,就足以证明近十几年的事情,或者更近!

如今交通便利,而且有保温措施,西瓜常年可见,即便当季西瓜、也比以前没有大棚措施,上市的早!过去割麦季节通常西瓜还没成熟,甚至还有麦茬地里的西瓜:也就是割完麦才栽瓜苗,可想上市通常七月底,八月以后了!

说到割麦,如今有在多的地,只要收割机到地里,当天就可收完,地少的也就个把小时,就夏收结束了!完全感受不到三夏大忙的场景!

过去割麦,尤其是没有分田到户之前、生产队集体的时候,那是正儿八经的三夏大忙!麦子还没成熟到处就刷标语,搞宣传,因为那会儿没有收割机,即便有,也是个别富裕地方。而且效率不高、称不上联合收割,仅仅是把麦子割倒,还要靠人工扎成捆。

通常五月多村里就开始光……场,就是准备收割回来的麦子存放的地方,也叫麦场,把一大片地耙平,然后套上牲口牵引着碌伏,“圆柱形石磙子”在地里转圈圈,边转还要洒水,直到把土地碾的明光明光,坚硬的,近似水泥地面一样,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弄成水泥的,一来成本太大,二来需要的面积太大,主要是收完麦子还要复耕,安排下一季作物,毕竟土地是有限的,当然也有的村有专门的麦场。

场地准备好就等割麦了,这时候好天气就尤为重要,政府也很重视,有专门的广播和宣传车报告近几天的阴晴,还有农机部门,若遇天气不做美还要抢收,抢种,不单把麦子收回来颗粒归仓,还要按时节把秋粮种到地里,秋田不让晌,时节相当重要,差几天产量就差老鼻子了!三夏大忙,龙口夺食,那个场景真是多部门总动员,就一个字:忙!

生产队人多,分工也明确,割的割,拉的拉,碾的碾儿,起的起,扬的扬,嗮的嗮……总之凡是能动员的老少皆有!那场面是当下的孩子们想象不到的!更体会不到的!麦子收完,光那麦jian就是秸秆 码的老高老高有两层搂,老长老长,像一座座小山似的!是娃娃们玩耍,捉迷藏的天堂!

如今好时光,大家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你看到过农民交公粮的场景吗

不想回答!那时候的农民自己都吃不饱,反而把最好的粮食支援国家建设,而且是无怨无悔的!是怎样的高尚情操!现在的人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农民的付出?不但这些,还有每到年底还要农民交各种集资!出各种义务工!农民都做到了,而现在的农民却没享受退休的待遇!?

芒种到了,俗话说“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芒种打雷不好吗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种,芒种之后,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明天就是2020年的芒种节气,俗语称:“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芒种打雷不好吗?

古代的科技不发达,根本没有天气预报,所以人们都根据24节气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此后的天气,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芒种怕雷公

芒种节气,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了小麦的收获季节,在以前,收获小麦全靠人力,先用镰刀割麦,然后用架子车拉回家,再用石滚碾压,最后才能获得麦粒,颗粒归仓,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使每次的麦收季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芒种打雷,就会预示着麦收季天气多雨,严重影响小麦的收获,记得以前收麦的时候遇上连阴天气,地里的小麦都出芽了,造成了严重的减产,结果那一年很多人家的粮食都不够吃。所以说人们都怕芒种打雷下雨。

夏至怕北风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至短”,故称为夏至。夏至当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清补的习俗。

夏至虽然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了,但是夏至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随后气温才会越来越高。夏至的时候黄豆,芝麻,玉米,水稻等已经进入旺盛生长阶段,此时需要水分较多,如果夏至刮北方,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此后的天气就会少雨,农作物就会被旱死,所以农民朋友们都怕夏至刮北方。

总结:这句俗语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虽然没有那么准确,但是也有一定道理,对现在的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麦田收割一定要防火,你有几种方法

謝邀回答 火灾猛如虎,是对火灾的形象化形容,尤其麦收季节,高温炎热的三夏,更是火灾多发、易发后敏感时期,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防范,也可以让它离开我们很远,甚至不会发生。这就是常言所说的防范于来然。

①严禁在成熟的麦田或打麦场里吸烟,严禁烧麦茬、麦草。

②打麦场应设置在公路沿线、道路畅通的地块里,方便消防车辆救援。

③打麦场设置应远离高压电线、电览,防止电线火花浅在麦场引发火灾。防止失火扩大损失。

④打麦场不能设置在一处,毗邻的场所应有足够的防火间距,最少应在50米以上。防止火烧连营。

⑤打麦场与屯集场不能兼用,机械化程度高的应做到随收随打随运随处置,切忌惠结混放和场地中间凉晒粮食,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⑥进入田间收割的机械,应佩戴防火罩,并配备防火器械。

⑦严禁使用裸露电线,挂钩线,以免产生电火花,以免伤人和失火。

⑧打麦场应因地制宜配备水池水缸、水桶铁锹、打头棒,铁扫帚。充分利用喷淋灌溉机械防灭火。

⑨脱完穗的麦桔杆,应远离火源,不能堆放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教育小孩不要在秸秆附近玩火,有条件的应拉横幅标语示警。

一旦发生火灾,在扑救的同时,及时开辟与其他麦场及可燃物的隔离带,并对随近的可燃物进行喷淋,阻隔飞火酿成火灾,及时拨打火警119,请求支援。

重要提醒;使用灭火器械灭火时,一定要选择上风方向,以免造成缺氧室息,造成生命财产双重损失。







机械化的高度使用,会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

我是一个七十二岁的农村老头,愿意回答你的提问!

实事善于雄辩,经历才能调侃!

过去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社员参加农业生产,全靠人拉肩扛!拉大车、拉耠子、拉講子;推水车、推碾子、遛大锄!扛庄稼、扛粮食全靠体力!有时候还蛮干,有一年大年三十!要过一个有意义的革命化的春节!让社员在十冬腊月深翻土地,人们用柴火烤一块地,然后用铁棍撬开冻土,深翻土地三尺,结果第二年庄稼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了产!原因是把熟土(营养土)弄到深处,生土放到表层,庄稼不好做苗!真有点瞎折腾!一个生产队有400口人,男女老少能到地里干活的快200人啦,种500亩地,起早贪黑累死累活的干!地里楞是有干不完的活!粮食产量还非常低!

单说收小麦吧!俗话说:芒种三天见麦茬″,开镰前几天先成立,由指导员、队长、民兵排长、三夏指挥部!写标语、开大会、表决心!人们起早贪黑挥汗如雨的收割:脱皮掉肉的打场;精打细选的凉晒!小麦的收打、入库,要二个月的时间!亩产小麦也只有三、四百斤!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告诫人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如今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我们石家庄市藁城区,地势平坦土地成片,很利于机械运作!又是全国百强区!经济上很有实力。区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到去年底!

据官方报道,藁城区有拖拉机6043台、配套农机13500件、小麦联合收割机2200台、玉米收割机1164台、青饲料收获机170台、机动植保机10450台、谷物烘干机15台!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6.8/00!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益,保证了不误农时,农民种地不发愁!

现在收小麦,天气晴朗,麦子熟了(麦子不凉晒),人们站在地头,指导收割机入地收割!收完后地头上,就有收购小麦的粮贩!以质论价过过磅收收钱,老百姓讲“麦熟一会就过啦“!亩产小麦大部分1000斤左右!由过去收打二个月,到今天的一会就过啦!这充分说明机械化的好处!

我们这里种地!基本上都用机子,人们就是定定苗、扒扒畦、浇地和管理,种地不费劲!但就是收入不高!机械化的高度使用,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获得解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的英明决断!对今天的农业发展,是多么正确!高瞻远嘱天地可鉴!

我认为农业必须机械化,农业才有前途,你说呢?欢迎评判,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