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经济文化仍然很发达繁荣,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对变法_地主阶级_王安石_宋朝

本文目录

  • 北宋末年,经济文化仍然很发达繁荣,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 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对变法
  • 你眼中的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 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呢

北宋末年,经济文化仍然很发达繁荣,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宏观的历史架构,来认识到宋朝社会的本质。

这个宏观的历史架构是什么呢?

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汉唐时代的历史,到五代十国末年,就结束了。

从宋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汉唐时代的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型经济。

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条件下,汉唐时代的社会基础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但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汉唐时代的基础性矛盾,却不是主要矛盾。

汉唐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大地主阶级与小地主阶级的矛盾,表现在土地的集中与兼并。

当土地大量地被集中兼并,就标志着大地主阶级与小地主阶级的矛盾进入白热化。

这样,就激起社会的基础性矛盾爆发,也就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爆发。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爆发,就导致农民起义,在没有强大的外力干涉的情况下,社会就发生改朝换代。

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质变性的提高,虽然改朝换代,社会矛盾与社会体制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是一轮一轮的重复而已。

在上层建筑方面,皇权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她代表的是小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大地主阶级,就通过家族势力掌握官僚集团,形成门阀士族,与皇权对抗,也就是与小地主阶级对抗。

所以,官僚集团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也就是说,皇权与代表着门阀士族的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大地主阶级与小地主阶级的经济矛盾,在政治领域的反应。

到了宋朝,生产力水平发生质变性的变化。

宋朝时代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宋朝政权所管辖下的中国南方的社会经济,不再是以小农经济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型经济,而是以工商业生产为主导、却又有着大量的人口,仍然寄生于农业生产环节的一种混合型经济。

这就导致宋朝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相对汉唐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宋朝社会的基础矛盾,不再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是工商业生产占有高比例的社会收入,却只养活少量的社会人口;农业生产占有低比例的社会收入,却要养活大量的社会人口的矛盾。

这样的一个基础性的矛盾,就导致社会极不稳定,很容易爆发农民起义。

汉唐时代的农民起义,往往只爆发在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即将崩溃的时期;而宋朝社会,则是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可能爆发农民起义。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宋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大地主阶级与小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是工商业主与农民地主阶级的矛盾。

而工商业主与农民地主阶级的矛盾,就是通过对外战争表现出来。

工商业主一天也不愿停止生产,所以,他们宁愿花钱买平安,也不愿意打仗。

而农民地主阶级,则宁愿以战止战,一战定乾坤。

所以,工商业主阶级主和,农民地主阶级主战。

在上层建筑方面,皇权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她是要代表农民地主阶级的利益的。

但是,农民地主阶级没有钱,支持不起皇权,导致皇权必然会被架空。

而工商业主有钱,他们可以买通官僚集团,甚至于他们本身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集团。

所以,官僚集团就代表工商业主的利益。

这样,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工商业主与农民地主阶级的矛盾,在政治领域里的反映。

事实上,宋朝社会,皇权基本上没有与官僚集团发生过深刻的矛盾,这其实也是落后的农民地主阶级,无法与新兴的工商业主阶级相抗衡的表现。

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势力干预,宋朝社会可能会转型为纯粹的工商业社会。

但是,因为有强大的外部势力干预,而宋朝的工商业主们又鼠目寸光,不愿意以战止战,宁愿花钱买平安,所以,尽管宋朝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她也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对变法

司马光与王安石,都是优秀的文学家与政治家,都忠心为国,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并没有所谓的恩怨。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说明其对历史的精通,但宋朝以文制武的体制,与前朝皆有所不同,所以宋朝的治国经验并没有依据可循。

司马光其实对宋朝暴露的问题也有所忧虑,只是动摇根基的变法,有可能对国家和民众造成反向的伤害,这是其保守治国理念的重要因素。

王安石看到北宋未来会被财政与腐败的军政所压垮,所以锐意改革的初衷,只是北宋的利弊已久,更触及到各阶层利益。

王安石的变法没能够妥善协调这其中的矛盾,过快的推行又引起社会更尖锐的矛盾,在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只是为北宋皇权努力!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为国,司马光只是更愿意循序渐进,弥补社会的矛盾与不足,而王安石更期待能够毕其功于一役。

从历史上看,两者都没有过错,只可惜没能看到两人携手并进的场面,否则也许北宋王朝能够更加繁荣。

你眼中的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关于王安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是一名普通中国人,从未涉足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但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从有关王安石的历史知识中,认为他是一名很有成就的古代文学家。

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呢

苏轼、司马光、王安石三个人不仅放在北宋就是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三个顶级人物,而且三个人同朝为官,私交甚笃,但是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出现了严重分歧,结果就是王安石主政时,苏轼惨遭流放,王安石死后,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值得一说的就是三个人没有公报私仇,打击报复,这一点是最宝贵的。

(王安石)

1.背景

北宋中期,冗员、冗兵、冗政,国家积贫积弱,财政乏力,同时期的三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继位的宋神宗任选择了王安石,命其为参知政事,于是在王安石的主持下,熙宁变法拉开了序幕。

(熙宁之役)

2.司马光与王安石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有两点,一是刷新吏治还是变更法度,司马光认为用人才是关键,如果不用好人,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处,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王安石)

二是在财政上是节流还是开源,司马光认为节流更关键,认为国家的财富是一定的,浪费的多了可供开销的自然就少了,王安石则认为只有开辟财源,发展生产,国家财政才能充裕。

(司马光)

3.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一开始也是支持王安石的,还曾经被王安石任命为经济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秘书长,参与变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就感到变法太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急躁冒进,很多措施,都被钻了空子,农民真正并没有得到实惠。

(宋神宗)

比如募役法,本来是让百姓以赋税代兵役,可是各级官吏却用来搜刮民财,最后苏轼上奏这次变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苏轼的心直口快,最终被人陷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陷害他的人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苏轼)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