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仍然身处周朝时期,为什么说当时礼崩乐坏具体是哪些礼崩了哪些乐坏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时期道德并存,这是真的吗_西周_孔子_诸侯

本文目录

  • 孔子仍然身处周朝时期,为什么说当时礼崩乐坏具体是哪些礼崩了哪些乐坏了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时期道德并存,这是真的吗
  • 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孔子仍然身处周朝时期,为什么说当时礼崩乐坏具体是哪些礼崩了哪些乐坏了

感谢邀请。

孔子当时对于礼乐崩坏,崩坏的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孔子坚持的东西着手。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西周的礼乐制度关键就在于周公制定的《周礼》了。

第一个,在周礼中,诸侯的城市是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王的都城多长多宽,不同等级的诸侯城市又是多长多宽,到了下面没有诸侯身份的人,其实只能称作“邑”,而不是都城。在周公的封地鲁国尚且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鲁定公时期,季孙氏等三家权势比较大的大臣纷纷在自己的封地建造了城,而城的标准是超过了其身份地位的。所以在孔子成为鲁国的大司寇之后,曾经有过一次著名的“坠城”行动,说白了就是要把这些不合标准的东西拆除掉。

第二个,西周规定,君王才能享受八纵八横的女乐队伍。但是在当时的鲁定公时期,鲁国大臣季氏曾经自己在家里养了一支乐队,其标准竟然是用的周王的。这在孔子看来是无法容忍的。

第三,西周时期,西周王可以有六军,大诸侯可以有三军,然后是二军和一军。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一般都已经建立了三军制度,普遍称为上中下三军。军队多了,样的士兵也多了,需要征收的税收明显也多了,这不但是乱了西周的礼乐制度,还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第四,在西周时期,能够到泰山封禅祭祀的,也只有周王室才能搞。可是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就谋划着要到泰山祭祀去。为此,孔子有个帮助季氏执掌政权的弟子,叫做冉有,孔子便问他,能不能阻止季氏的行动呢?冉有说不能,孔子不由叹息一声。而西周对于祭祀使用的器具是很讲究的,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没有了那一套,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尊西周王室,所以祭祀用的东西多都参照西周王室祭祀用品。

第五,西周时期音乐也比较盛行。不过音乐的类型以庄重的乐曲为主。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各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靡靡之音”的卫国乐曲了。孔子担任鲁国官员时,齐国害怕鲁国强大,更是给鲁国定公送了一套东夷的乐队,其中的东夷女子穿着打扮都完全是东夷的装扮,这是完全不遵守周礼的东西。

说白了孔子要坚持的是天下统一的格局

在西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天下诸侯归心。所以周王室的各种礼仪制度便在诸侯国之间流传开来,面对军事和道德素质强大的周王室,大家无力抗拒。所以自然遵守与周王室之间的约定了。整个天下显示出的是一种统一的局面,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大好事了。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到了东周时期,更是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难以组建起来。各个诸侯国有点心思的人都在谋划着称王称霸,春秋五霸中也就齐桓公对于周王室的尊崇比较重一点,到了晋文公时期就开始了各种变革。

这种私心也逐渐扩展到各个诸侯国的权贵那里。他们纷纷帮助各自的君主建立独立的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自己国家的势力范围,吞并小国,弱化大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就没有一年是不打仗的。

国家不再统一,而民生不断恶化。这与孔子心中的“大治”之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孔子在深入研究了西周的制度之后,认为沿用周礼是正确的。于是在那个时期重新开始提倡周朝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时期道德并存,这是真的吗

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只是坏了,但还有。战国时期已经没有礼仪了,只有勾心斗角。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孔子著春秋,就是因为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心忧天下,才写下这部书的。他把哪些礼崩乐坏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后来,只有关羽看懂了春秋,引以为戒,成就忠义之名。其他人,都把它当作学术著作来看,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不能理解其中的真实意图。

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我来回答一下,不知道答的好不好,请见谅。(文/牛在看你)

西周是讲究周礼的国家,什么是周礼,其实就是一种等级秩序,你也可以看做宗法制的延续,这和西周的几次分封关系巨大,换句话说,这种等级秩序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天子被认为是大宗,诸侯相对就是小宗,诸侯的儿子相对诸侯又是小宗,诸侯的孙子相对诸侯的儿子又是小宗,如此秩序。

实际上,这种礼乐的建设有着很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让诸侯国臣服。那怎么判断诸侯国臣服不臣服呢?这就需要礼来约束,你比如说:诸侯国有没有按时来进贡啊,诸侯国有没有准时参加会盟啊,诸侯国有没有按照西周建立的等级秩序来执行相关祭祀啊或者历法啊,诸侯国使用器具有没有超过本分啊等等。那么这些现象主要是想要证实他们有没有违礼,一旦诸侯违背礼,西周作为诸侯国的首领就有权代表全天下去讨伐他,这叫师出有名。我们说最怕的就是师出无名,为什么?因为师出无名的话就会让其他弱小的诸侯国战战兢兢,如果师出有名的话,他们就会因为此事与他们无关而感到很放心。

那么,其实这种关系的建立依靠的就是血缘关系,对于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说,其实只有慑服,从而强行让他们承认这种血缘关系。你比如说楚国,或者说东方的夷族,还有那些时叛是从的西戎,对于这些人改怎么办呢?其实,对于当时的政治情况,对于这些言语不通、风俗不同的人,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文明的礼乐来约束,只能依靠军事征伐,从而使他们慑服。

西周初年,而且由于血缘分封的区域广泛,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的西周军事集团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一条件有利地保证了礼乐的建设和贯彻。

但是随着西周集团内部的慢慢腐化,异姓诸侯国的慢慢崛起,整个格局其实是在慢慢变化的。而西周后期针对西戎和楚国的几次战败,更加加速了整个格局的改变。

到了春秋时期,周平王被西戎打败,灰不溜秋地躲到洛阳,依靠着一块别人施舍的土地而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自己的成周六师的建制早已经遭到破坏,礼乐早已经顺着战乱的爆发而削减,对于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家,那些异性的诸侯国还有谁将它放在眼里,自然而然那些僭越礼仪的行为再也不可能受到征伐了。

而另一方面,中原诸侯国与西周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已经越来越远,而中原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这些矛盾,衰落的东周已经不能够震慑和调节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为自身的利益而战,如此征伐不断,必然是师出无名的,当然,更加没有所谓的“礼乐”为依据了。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生活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变迁,在

周公制礼乐,用以限制诸侯,士大夫,百姓,而礼制他对天子没有太多限制,天子就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天子管辖制度,遇到时代变故,生活在乱世,自己有的时候,也是被逼无奈。

西周末年,由于年年征战,城池被人进攻,最后城池被破,作为天子向东逃跑。

在哪个时候,天子都逃跑,证明要国亡,一个要亡国的天子,谁还能听他的话,所以说诸侯不再遵守约定,哪个诸侯不是没有兵马,他们都回想用自己的兵马保全自己,有的诸侯想要当天子,开始新的战争开始,天子对诸侯的制约不再存在,诸侯对天子也不再尊重,诸侯都有自己的算盘。

敌军杀周王,天子直接失去顶梁柱,诸侯已经不在对天子有所尊重,就是说你没有兵的天子,还是天子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