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穿越到三国时期,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你会去见证哪些事情和画面?有人说装傻更能看透人性和获得人缘你怎么看_司马懿_司马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汲布 司马懿 司马 的人

本文目录

  • 若能穿越到三国时期,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你会去见证哪些事情和画面
  • 有人说装傻更能看透人性和获得人缘你怎么看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三千死士是从何而来,结局又如何
  • 曹操哪七次想杀司马懿,司马懿如何化解的
  •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 “重病”中的司马懿,被曹爽严密监视,如何养了三千死士
  • 谁是《虎啸龙吟》的演技担当

若能穿越到三国时期,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你会去见证哪些事情和画面

:去见证赤壁之战,合肥之战,长坂坡之战,:猇亭之战,广陵上之战,六次北伐,晋一统天下。

有人说装傻更能看透人性和获得人缘你怎么看

赞同。

一、沉默,不代表自己无能;不说,也并不代表自己就低人一格。明智的沉默,有时,能看透很多。

二、夸夸其谈,过份地显示,自己的显赫,只能说明,你的浮浅和无知的解说。

三、大家可曾记得,三国时期,有一著名的才子一一杨修,他可谓聪明过人,可最后,却因其聪明而被曹操所杀。他是真聪明吗?还是小聪明小把戏?相信大家心中明镜。

四、大智慧、真聪明,往往会拿捏有度,把握精准,不会犯低级的小聪明小把戏,更不会处处炫耀,事事儿招谣。相反,而是沉着低调,滔光养慧。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三千死士是从何而来,结局又如何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有关的史料,根据我的了解,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晋书·景帝纪》的记载:“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01

三千死士的由来

《晋书》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由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完成的信史。

景帝是司马师,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建立晋朝,追尊司马师为景帝。

据《晋书·景帝纪》的记载,这里说的帝是指司马师。司马师私下里蓄养了这三千死士,分散在民间,没有集中在在朝庭为官。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一朝云集,成为司马氏的军官敢死队。

当时都没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有说法是汲布蓄养的这些死士,但没有史料佐证。

充其量,汲布也就是这个敢死队的队长罢了。

这里的”死士“,不是一般意义的敢死队成员,其身份很明确那就是”士“,今天的话说就是军官,起码也是士官。

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其培养的费用也是十分巨大。

如果了解曹操当年五千精骑的战斗力,就能想象这三千死士的厉害啦。

也能想象培养这些死士所付出的费用,至少其中大部分人不是为了理想信仰而战,恐怕还是为了利益吧。

史料没有记载的汲布,恐怕没有这个实力能够办到这个事的,只有司马氏亲自操刀啦。

都没有知道他们的来头,可见其隐藏之深。也就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以办得到。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年),是三国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由西晋文学家王沈负责官修的《魏书》;三国魏时期著名史学家鱼豢私撰的《魏略》等等,这一时期的史学家的著作,都没有看到有确切记载这三千死士的介绍资料。

不过,这三千死士真实存在,是不可怀疑的,究竟从哪里来不得而知。

02

高平陵政变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幼主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扫墓,辅政大臣之一的大将军曹爽兄弟及亲信皆陪同前往,司马懿趁此之际,起兵政变并控制了京都洛阳。

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占据曹爽兄弟曹羲的营地。

然后,司马懿向魏帝曹芳上奏,历数曹爽的罪过,并说已经宣告免除了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兵权,命其以侯爵的身份退职回家,不得逗留而延滞陛下车驾还京,否则以军法处置。

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曹爽心急慌慌,不知所措。

不敢通报曹芳,于是把曹芳车驾留宿在伊水之南,构筑工事,调遣数千屯田兵士护卫。

司马懿派遣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尽快归降;又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并指着洛水发誓说,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而已。

司马懿起兵时,打算让桓范担任中领军。

桓范准备接受任命,但他的儿子劝阻说:“皇帝的车驾在外,您不如出南门去投靠。”

于是,桓范逃离洛阳,到了曹爽驻地,劝说曹爽挟持天子到许都以号令天下。

曹爽等人顾及妻小家属都在洛阳,犹豫不决。

从初夜到五更,曹爽兄弟都沉默不语。

最后,曹爽把刀仍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看到如此,桓范悲痛的说:“曹子丹如此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样如猪如牛一样的兄弟!想不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啦。”

对于如猪如牛一样的东西,只有用鞭子抽才能往前走啊。

也只有如猪如牛一样的东西,才往猪群牛群里凑啊。

于是,曹爽向魏帝通报了司马懿的奏章,侍奉曹芳回宫。

曹爽回家后,司马懿派兵包围了他的府邸,日夜监视。

后来,黄门张当被检举与曹爽私通,被逮捕。

张当交待了曹爽等人阴谋反叛。

于是,曹爽、桓范、张让等人都被灭了三族,受株连者五六千人。

自此,曹氏宗室日渐衰弱,司马氏控制了军政大权,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哪七次想杀司马懿,司马懿如何化解的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场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当时司马懿父子被大火围困,陷入了绝境,无可奈何的司马懿拔出宝剑,准备自杀,此时一滴雨水落在司马懿的宝剑上,声音清脆响亮。天助司马懿也,天下起了大雨,把诸葛亮的神火给浇灭了,司马懿父子绝地逢生,逃出困境,诸葛亮在无奈中隐退江湖。

司马懿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而且一辈子在与人PK,笑到最后。

首先司马懿跟曹操PK柔术,曹操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气概没人能比。当曹操遇上司马懿后,以他的慧眼就看到了司马懿的才华,想用司马懿,司马懿竟然不领他的情,宁可自己把自己的腿弄折,也不踏入相府。跟曹操玩太极,危险。不过这个太极曹操玩不过司马懿。

其次司马懿跟诸葛亮玩忍术,当司马懿跟诸葛亮交锋时,他避重就轻,不与诸葛亮正面接触,就算诸葛亮以女人衣服侮辱他,他依然闲庭信步,看他的春花秋月,结果是诸葛亮玩不过他。

再者司马懿同曹魏政权玩熬术,他行为检点,为人低调,一直等待时机,他辅佐曹魏四代君主,也一步一步的登上权力的巅峰,最后是曹魏政权被他熬干了。在他儿子的手里建立了西晋王朝,天下成了司马氏的了。

其实在跟曹操玩柔术的时候,曹操就有多次要杀他,他竟然每次都躲过了劫难,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第一次,曹操发现司马懿的才华,想用他,司马懿自残双腿,曹操想杀他,郭嘉劝曹操贮备人才,躲过第一劫。

第二次,曹操发现司马懿鹰视狼顾,曹操想杀他,可没有下手。躲过第二劫。

第三次,助曹丕立仁义木,曹操大怒,准备杀他,还是没有下手,躲过第三劫。

第四次,荀彧死后,发现曹丕往来书信,痛陈曹操的专横,司马懿为曹丕求情,曹操看不惯他,想杀他,也没有杀手,他躲过了第四劫。

第五次,由于喝多了酒,胡言乱语,藐视曹操,后司马懿连赔不是,曹操也原谅了他。躲过第五劫。

第六次,樊城失守后,司马懿提出用荆州和江南换东吴的支持,曹操看出了他的大才,想除掉他,没下手,让他躲过了第六劫。

第七次,曹操做梦,三匹马在同一槽吃饲料,迷信的曹操想杀司马懿,可终究还是没下手,让司马懿躲过了最后一劫。

历史对司马懿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极大的回报。但很多人不理解曹操知道司马懿的野心后,为什么几次三番的想杀他,可最终没下手。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1、曹操爱才,司马懿确实有才。2、曹操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和曹丕可以驾驭司马懿,3、曹操深知自己来日不多,延续曹魏政权曹丕需要司马懿。4、司马懿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5、曹丕的无形作用。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三国演义里,有个连精明得如妖怪的诸葛亮和曹操都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马懿。

历史上以晋代魏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一身红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曹爽,夷其三族,可谓威风八面,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而高平陵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他拥有的三千死士。

那么问题来了,在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千死士从何而来的呢?

司马懿实际权力虽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马家势力依然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虽没有实权,但有这个职位,就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司马家对朝中发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马懿没有脱离社会。

而且,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这确保了司马家在洛阳还有一定的禁军军权,正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秘密豢养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护军这个职务作掩护。

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负责中下级武官的选拔,监督管制诸武将,这在当时具有相当重的职权,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

司马师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以秉公无私,举荐良材而闻名,这自然给了他收买死党的方便。

还有,司马懿通过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笼络一些将士愿意誓死效忠司马懿,这些将士有很多成了司马懿家族的仆人、家丁,他们一起和司马师召集的人才,构成了三千死士。

这些死士分成十组隐藏在十处山林里由汲布训练他们,汲布是总教头。训练好的死士,平时分布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时再召集起来。

从高平陵政变,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的野心由来已久,那些突然出现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见他们早就暗中谋划着。

最后我们来分析三千死士为何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懿:

一、司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马懿一生操劳,为曹魏征战多年,其功劳在当时无人可比,曹魏后期的权臣都很敬重司马懿。

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

作为世袭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石苞、邓艾这些人,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

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司马家,效忠司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马家的恩惠。

司马师召集三千死士,并秘密豢养,分散到各地。

他们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马家提供,他们的家人也由司马懿赡养,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诺。

可以说司马家为了这些死士,也是煞费苦心,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马家。

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没有什么实权,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没降,财力并没受损失,司马家供养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谋反忤逆之事,没有回头的余地。

历朝历代,偷养死士都以谋反罪论处,是要诛灭九族的。

司马家私养三千死士,一方面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当然是对权力的更高向往。

豢养死士是死罪,作为死士更不用说了,不管是被发现都还是背叛司马家,都会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除了忠心,别无选择。

四、凭司马懿卓越的谋略,让死士变义士

当时司马懿发生政变,符合天时、地利、人合三要素,是众望所归。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怀朝野上下都很认同。

曹睿托孤,曹爽排挤,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响力还在。

曹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朝中大臣对他的不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带着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门户,不使用手中兵权调兵遣将讨伐司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马懿啊。

司马懿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宁宫,实际上被曹爽一伙软禁着。

司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与郭太后拉上了关系。

司马懿把两个孙女嫁给了郭太后的侄子,变亲家了。

郭太后在关键时刻,竟然答应了司马懿的要求,发布诏书。

只要郭太后发布了诏书,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变成了曹魏拥帝的忠臣,名正言顺,既不用担心掉脑袋,还变成功臣,受到嘉奖,名利双收,光宗耀祖。

你说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马懿吗?

司马懿一生的状态都是“藏”,既不犯错,也从不出头,在领导面前藏着野心,在同事面前藏着锐气,晚年又装病将杀气藏着。

直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奠定晋朝的根基。

各方枭雄驰骋战场几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统,天下的江山,最终却落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其根本原因是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

作者罗贯中喜欢借他人之口,骂司马懿叫“司马老贼”,这个“老”字,不只是年龄,还应该指他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曹芳,耗死了诸葛亮,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应该说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万年的龟!七字总结他的人生哲学:

“藏、怂、装、忍”“稳、准、狠”,最终,司马懿凭借自己的人生哲学一步步从柔弱书生变成一代枭雄,一生磨一剑,一剑定乾坤!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重病”中的司马懿,被曹爽严密监视,如何养了三千死士

众所周知,老谋子司马懿之所以能篡夺曹魏的江山,其法宝就是2个字:隐忍。比如说装病,一次装病骗了曹操,一次装病骗了曹操的孙子。“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隐忍多年发动的最后一击,他从大将军曹爽手中夺回大权,从此曹魏江山尽在司马父子的掌控之中。

的确,在魏明帝曹睿病逝后,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成为了托孤大臣。结果曹爽借曹氏宗族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掌握要枢,就以虚位把司马懿的权利架空。此后,司马懿为求自保,只得装病来骗他。

时会留有准备的人,而在这场举世瞩目的“高平陵政变”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司马懿麾下的三千死士。所谓死士,他们都是为了某些目的愿意或者被迫献出生命的。死士他们手中并没有多少选择权,只能效忠主人,听主人的命令,完成任务。任务成功了,可能会受到主人的嘉奖;也可能会被杀人灭口;任务如果失败了,只有死一条路。

而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从来没有后路可退,因此,司马懿表面上隐而不发,甚至装疯卖傻来蒙骗曹爽。实则暗地里豢养了三千死士。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朝那个年代,豢养死士是死罪,而且曹爽对他的监视也很严密,这么多的死士是如何避开众人监视的呢?

据《晋书·景帝纪》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晋宣帝(司马懿)准备诛杀曹爽取而代之,与晋景帝(司马师)密谋,在动手的前一晚,派人偷偷观察,景帝安然入睡,而晋文帝(司马昭)却难以入眠。到了清晨,死士们都集合在司马家门口,景帝在内院非常镇静,整装待发。于是宣帝就说“我这个儿子真是个干大事的人”。原来在当初,景帝早就在私下就豢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命令他们藏身在百姓中,到了今晨全部集合起来,而众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段话虽然有“谬赞”晋景帝之嫌,但也证实了,晋朝官方是明确承认这三千死士的存在。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司马懿虽然不敢公然在府上养死士,但很可能他儿子司马昭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有史书说为人谨慎的司马懿把召集死士的任务交给了汲布,但在三国历史上是并没有汲布这个人的。当时司马懿交代一定要找最值得信任的人,然后在秘密地点训练他们。

那么,这三千死士都是从哪里弄来的呢?其实这是司马懿多年率兵征战,用战果换来的结果。当年在对付诸葛亮的时候,曾经出任雍凉都督的职位。结果掌握兵权的他又非常优待手下的士卒,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后来,司马懿率众屡立奇功,忠于他的将士也越来越多,于是,后来预感“生存”危机的他便从中挑选出绝对忠诚于他的将士来当自己的死士。

公元249年,等到曹爽和魏帝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祀先帝时,一直装病躺在床上的司马懿麻利地爬起来,毅然发动政治,一声令下,三千死士迅速占领了都城洛阳。结果曹爽竟然连反抗都没反抗一下就直接投降了,最终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便除掉了曹爽和他的党羽,架空了曹芳,为后代篡位铺好了路。

政变后,这三千死士又是什么情况呢?虽然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推断其结果大致有三种,一是封官拜爵,进入朝堂。二是得到秘赏,继续活在暗处,继续为司马家族效力。三是被秘杀,杀之封口。当然,这种可能非常小,要知道司马家的还是初掌大权,正是处于收服人心和用人的关键时刻,对于这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他如果杀害,岂不寒了人心,引来不稳定的后果。

谁是《虎啸龙吟》的演技担当

虎啸已息,终归沉寂

昔日刑台之上的德祖是否已经猜到了结局,是否已经在最后的瞬间赢过了仲达,壮志未酬的绝望目光在蝴蝶飞落眼前之际,竟燃起了一丝火苗。是吧,输的人看清了,但输的人也输了,蝴蝶飞落眼前,才知一生功名皆为迷梦一场。闭上眼睛是悲是喜?难说。是吧,赢得人看清了,但赢的人也输了,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望的是否也是迷梦一场?难说。

回望起始,月旦评之上两位衣带飘飘的青年学士,他们最开始又何尝不是应了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造化弄人,本可惺惺相惜的两人却只能走上你争我夺的杀伐之路,必将一胜一负,一生一死,先去的已无半点怨恨,他只是在看着,可以静静的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着,看看此时走和彼时走又有什么区别。

赢即是输。赢,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机会。输,输掉了初心,输光了一切。放走了“心猿意马”的仲达,你是否想着回去拉住那个登上月旦评的仲达?难说;你是否想着回去拉住西城前撤退的仲达?难说;你是否想着回去拉住匍匐到曹叡脚下的仲达?难说;你是否想着回去拉住挥舞屠刀的仲达?想。

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成功了,在你毕其一生的最后成功了,但回首凝视,却发现身后的人越来越少了,走到最后,只剩下一生追随的老奴和一碗温热的清粥。相守一生的春华,在对你的担忧之中走了。发誓共兴大魏的叔达,在对你的失望中回头了。子元和子上,你寄托夙愿的儿子,走上了你本最不愿意走的路。最后只剩下割袍不断的侯吉,这个跟随一生的老奴。真的想问一句:“仲达,你现在再说一次,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的到底是什么?”是人心。轧断双腿的仲达,是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仲达。扶曹丕登上皇位的仲达,是“追寻一生成就和荣耀”的仲达。西城前撤退的仲达,是“保全家性命与安宁”的仲达。匍匐在曹叡脚下的仲达,是“忍无可忍,野心膨胀”的仲达。春华去世之后的仲达,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仲达。春华离开的那一刻,这个家在你的心中是不是也就没了?没了顾忌,没了目标,没了最后的温暖,有的只剩下隐忍了数十年的疯狂。你似乎想向此世间讨回公道,想向你刀下的数万亡魂讨回公道。但是,公道又在何处?数万人的血,吞噬了儿子的仁善与良知,吞噬了柏夫人对你的崇拜与信赖,吞噬了侯吉心中的“公子”,却浇醒了你这只沉睡的“冢虎”。撕开睡眼,擦净口水,眼前的景象是你想要的吧?皇帝在你面前唯唯诺诺,百官在你面前噤若寒蝉,已然得到至高无上,但也即将毕其一生,拖着垂垂老矣的躯体却无一人相扶,一切的一切最终只剩下了手中亡妻的灵位,眼前被你遗忘了数十年张屠户的“准女婿”侯吉,这个最后可以陪你说说话的人。侯吉走了,你放了你的“心猿意马”,放了这个代表着长寿的伙计。是吧,你最后还是厌倦了活着,厌倦了自己依依东望的一生。希望你在九泉之下,见到了宿敌德祖的时候,可以勇敢的说出一句“我输了,此时走比彼时走更加的无奈,更加的悲凉”。

又是一篇没有逻辑的胡言,又是一段思绪混乱的时间。翘首以盼的《虎啸龙吟》终于告一段落,虎啸已息,龙吟也息,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又好似发生过什么,一觉醒来看到的还是熟悉的环境,还是熟悉的面孔,但这或许也就是无数人最终都想回归的过去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