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空城计(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_空城计_司马懿_演义

本文目录

  •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 《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用箭射掉弹琴的诸葛亮
  • 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 《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其实是假的为什么
  •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
  • 《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真实存在吗你有什么想法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计”是否被神话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 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厉害吗,空城计究竟是不是真的
  •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失空斩》是一出好戏,但据说木有诸葛亮《空城计》一说。

就事论事,既然说得是《三国演义》就简单说一下《空城计》吧!

一是故事很精彩,二是很合情合理。

01

《失空斩》

说得是诸葛亮兵出祁山,违背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托,让马谡去守咽喉之地街亭,马谡自负其才,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以至于丢失街亭。

诸葛亮被逼无奈,面对司马懿大兵压境,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计》,吓走司马懿。

诸葛亮成功脱险,回去后,挥泪斩马谡。

与其说是可惜马谡之才,不如说诸葛亮发泄自己的愤懑:亮一世英名,玄些被你个臭小子给黑了。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如神,在此使用此计妙不可言,恰到好处。罗老先生写得非常精彩,非常合情合理。不仅仅是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是作者的聪明才智。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人是南北朝一个叫郭冲的人,后被罗老先生再加工。

但事实是历史上的确有空城计,在诸葛孔明之前之后都有人用过,可孔明并没有用过。

02

史上之《空城计》

其一,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庄王死了以后,惦记其嫂子,可其嫂子无动于衷。

为取得其嫂子的欢心,于前666年,亲自带兵攻打郑国,连战皆捷,直抵郑国都城。

郑国都城空虚,人心大乱。上卿叔詹采用《空城计》迷惑敌人,同时派人去盟约国齐国求援。

公子元抵达后,看到城门大开,毫不设防,恐怕设有埋伏,不敢攻城。

此时,齐国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只好撤兵。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其二,西汉飞将军李广几十骑被匈奴包围。李广命令全部下马休息,放马随地吃草。匈奴以为有埋伏,于是撤退。

其三,鲁阳之战,三国第一空。董卓数万骑兵围攻孙坚。孙坚设帐幔于城外,见董卓兵到,临危不乱,酒谈不停,退董卓万骑。

曹操,王平也有此杰作。

但就是不见诸葛亮的杰作,除了《三国演义》。不是诸葛亮不会,不敢,是没有机会。这更说明诸葛亮用兵如神,不冒风险,是其高明之处。

《空城计》是败战计,不得已而为之。是没办法的办法,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03

生活中的《空城计》

我有个邻居,《三国演义》是倒背如流。

一次,村里难得来放电影,家里人说轮流回来看看门,怕有小偷趁火打劫。

他说不用,山人自有妙计。

他把家里的灯全开着,全家人都去看电影去了。

结果是万无一失。

第二次,村里又放电影,老邻居如法炮制。

回来后,家里被洗劫一空。

老邻居非常郁闷,搞不明白咋回事啦?

其夫人说,你见过诸葛亮用过第二回空城计吗?

老邻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但更加郁闷,郁闷的不是丢了东西,而是研究三国半生,还不如夫人精通!

《空城计》计是好计,不可轻易为之。更不能因为是个好计,就用了再用啊。

《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用箭射掉弹琴的诸葛亮

空城计,只是为了彰显诸葛亮的智慧,而描写出来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是不存在。

诸葛亮失街亭后,亲自去西城安排撤兵,主要是将西城的粮食运回汉中。各种工作安排完了,他身边的将士都安排执行任务去了。

这时,有人来报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了。诸葛亮来不及撤退。只好安排老弱病残的老兵打开城门,打扫卫生。自己焚香坐在城楼上弹起了琴。

司马懿大军到城下,听的诸葛亮琴声悠扬沉静,没有丝豪的惊慌。儿子劝其进军,他却下令退军了。

首先司马懿比较了解诸葛亮,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入微,很少冒险。城里没有埋伏,诸葛亮断然不敢打开城门,稳坐城楼谈什么琴的。所以担心中埋伏,直接退兵了,那能还想到用箭射诸葛亮啊?

第二,古代行军打仗,将军对阵,那也是离的有一定距离的。司马懿大军不可能离城有一箭之地那么近,他应该懂得,在城墙上往城下射箭,射的更远,而且力量会更大。

所以,即使司马懿想到了射箭,那也得走近点再射箭吧,这样岂不是被诸葛亮居高临下发现了吗?可能得不偿失了。

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所谓空城计就是一种“虚而虚之”的谋略。根据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时代的著名军事专著《草庐经略·虚实》表述“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意思是说,本来空虚又仍然表示空虚,使敌方反而误认为我方暗中作了准备。玩儿的是心理学,抓住人性可疑的弱点。

可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没有正史记述。它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文所引郭冲三事,其实是道听途说的,没有严谨的史实论证。元末明初,罗贯中先生把它拿过来,加以神话渲染,夸大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其实三国演义说的空城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孔明面对的曹真和张颌,其对象司马懿当时正在镇压孟达的反叛,不可能坐飞机飞到空城计的现场。历史讲究的是正史记述和旁证映衬,不能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搞混,OK!

“空城计”的城不拘泥于城,可以是城,也可以是营。这样的话,三国时期的“空城计”目前正史记载有两处:

一处是曹魏文聘对东吴孙权。《魏略》中记载,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文聘守江夏时,孙权带领数万部队攻打江夏,而当时江夏刚好大雨,城池崩坏。文聘没有紧张和动摇,心生一计,那就是让城中人全部躲藏起来,不让孙权看到,自己也躲在府中不出。孙权见到后,果然生疑,他知道文聘是名将,这样做不是有所密图,就有外援,于是就上当撤兵了。

二处是蜀汉赵云对魏武曹操。《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黄忠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突围而出,退入蜀汉军的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蜀汉军偃旗息鼓。曹操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不在少数。

《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其实是假的为什么

题主说的很明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是假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做过这两件事。

那为什么罗贯中要把这两件堪称“奇谋”的事件硬生生安在诸葛亮头上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您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作者意图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集“智慧,忠勇,勤勉”于一身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其实是把诸葛亮的形象神圣化,理想化了。

那么,这么高大的形象靠什么来支撑呢?当然要靠活生生的事例。所以,为了让诸葛武侯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作者就把“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转嫁到了诸葛丞相身上。

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并非史实,这种写法,无可厚非。

【被理想化了的诸葛亮】

二、真实历史

1、“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是真实的,只不过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大相径庭。“草船借箭”的主角是东吴的孙权,而“空城计”的故事根本和《三国演义》无关。

2、“草船借箭”:据《三国志·吴主传》和《魏略》中讲,孙权虽然屡屡向曹操军挑战,但曹操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静候其变。孙权等不及了,就亲自乘了一艘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察看。曹操一看,知道孙权来了,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于是,曹操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急速齐发。可结果呢,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孙权就下令掉转船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返回。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气的曹操连连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草船借箭】

3、“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这一计策,不仅和诸葛亮无关,和司马懿也无关,和《三国演义》也无关。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其事发生。

据考证,比较靠谱的是《张守珪守瓜州》:为了扭转战局,抵御吐蕃入侵,唐玄宗委任唐朝名将张守珪任瓜州刺史。到任后,他立即带领军民修筑城墙,以防吐蕃卷土重来。果然,不久,敌兵又突然来袭,而此时城里没有任何守御设备,大家顿时惊慌失措。张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于是,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一看,怀疑城中有伏兵,随即退去。

【张守珪的空城计】

总之,“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和诸葛亮无关,只是为了美化诸葛亮,大家看看就好!

一家之言,请君指教!


大家好,我是“登攀”,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诸葛亮的西城大营攻击,而是转而去平定三郡了。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弹了什么曲子,居然吓跑了司马懿?

一、《三国演义》中实现空城计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但是这个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明这个故事有着成立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司马懿所说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正是诸葛亮的这个特点,才使得蜀军在街亭之败后,得以安然脱险。

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位于西城的诸葛亮大本营进行攻击。这是因为张郃心里知道,如果他冒然进攻西城,可能会让战役发生不可知的变故。因此张郃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郡与守军会合,平定叛变的三郡去了。

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但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二万五千人马,还派高翔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列柳城,魏延率领本部人马驻扎阳平关相助。这些人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因此,在司马懿夺取街亭后,他也会有跟现实中张郃一样的疑问,诸葛亮的主力到底在哪里?

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

二、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

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城楼上抚琴,正是要用琴声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攻势。诸葛亮的空城布置,司马懿可以一目了然。而诸葛亮的表情、动作,与司马懿相距甚远,看不清楚。因此,诸葛亮只有用琴声来刺激司马懿,让他对形势进行判断。

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梁父吟》之所以会吸引司马懿,更是因为这首曲子引发了司马懿的共鸣。在书中,司马懿对曹魏忠心耿耿,却因为反间计被曹魏弃用,赋闲在家。只是因为当时形势危急,司马懿才被起用,重上战场。虽然司马懿官复原职,但是那一场的冤屈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司马懿从曲子中,由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自己所破,自己杀掉了诸葛亮,灭了蜀国。到那时功高盖主不说,倍受疑忌的自己很可能会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因此思来想后,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只占蜀军的一部分,主力还控制在诸葛亮之手。一个是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性格的判断,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弄险。因此,当逼近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时,司马懿始终害怕遭到诸葛亮主力的袭击。

为了加强司马懿中计的判断,诸葛亮还用抚琴的方式,对司马懿进行了心理攻击。诸葛亮抚琴的曲子就是他自少年时就时刻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恢弘宽广,又不失机智诡诈,再加上被杀的三位壮士的下场,引起了司马懿的共鸣。经过观察和思考,司马懿最终决定撤军,让诸葛亮和蜀军安然脱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

是罗老先生给诸葛亮增加的主角光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写的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去镇守北伐要冲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舍水上山,结果被司马懿率魏军打的大败。

此时,正在西城运粮的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撤退,司马懿已经率十五万魏军杀到城下。诸葛亮只带了五千兵马来西城运粮,其中一半已经运粮出发了,城内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士兵和一些文官。

诸葛亮就下令,将旌旗全部藏起来,军队也躲避在城中房屋铺户内,不准擅自走动,大声说话。并且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到了之后,一看就笑了,说你诸葛亮还想使诈,引诱我进城,伏击我,我才不上当,就命令大军撤退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空城计

罗老先生编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件事。

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情况,陈寿写的《三国志》中记录的比较详实。

蜀军方面,诸葛亮力排众意,没有启用魏延、吴懿等宿将作先锋,而是启用了马谡为先锋,和王平一起去镇守街亭。

魏军方面,主帅并不是司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坐镇长安城督战。

魏军主帅为魏国大将军、大司马曹真,率主力阻击诸葛亮派出走斜谷道的赵云、邓芝的疑兵。

司马懿这时也就是个幕僚,他还要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才会被曹睿启用。

攻克街亭的是魏军大将张郃。

张郃当时奉命率五万大军进攻街亭,将马谡围困在了街亭道口旁的山上。蜀军因为缺水,没法造饭,军心大乱,被魏军击溃,马谡自己逃跑了。

蜀军安全撤退的原因

东路出箕谷,取斜谷道的赵云,仅仅率领了上万疑兵,对阵曹真的魏军主力,众寡悬殊不敌,败于箕谷。但赵云军并未大败,而是敛众据守,将曹真军迟滞在了斜谷。

题外话,诸葛亮不派魏延、吴懿,派赵云去守街亭,也是妥妥的。箕谷赵云军面对的可是曹军主力,而且这里的蜀军兵力还没有派往街亭的多。

西路街亭,马谡被张郃打败后,王平率自己的数千军队,鸣鼓自持、徐徐而退,并沿路聚集溃散的蜀军。王平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这让张郃误认为蜀军在街亭战败,是想引诱他进入埋伏,就没有继续追击撤退中的蜀军。

要说这次北伐中是谁用了空城计,王平使用的才是“空城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把张郃给忽悠走了。

因为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而赵云和王平,才是让诸葛亮从容的率蜀军全身而退的功臣。





《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真实存在吗你有什么想法

谢谢邀请

如果说是诸葛亮用草船借箭和用空城计退司马懿,那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但类似的故事还是存在,人物却不是诸葛亮。这些故事在后人的传说中不断更改加工和夸张,最终在《三国演义》中,通过罗惯中大手笔艺术加工,形成了塑造诸葛亮的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抗于濡须(安徽巢县湖口),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并当场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 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空城计的来历却一时难确定,不一定局限于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战事频发,危急中用弄险的办法来迷惑敌人吓退敌人肯定是常有的事。要说三国时期只有赵云有类似的作战经历。赵云在救助截粮深入曹军的黄忠时,与曹操亲率大军相遇,赵云退兵回营,曹军追来,赵云不但不关闭城门死守,反而大开城门,立马于门外,曹操军疑有埋伏不敢上前,随后退去。赵云趁机出击,战鼓震天,弓弩齐发,重创曹军。《三国志》中记载赵云“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即曹操)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这一战后,赵云被刘备称为一身是胆。有可能这就是三国时期空城计的来历。但人物仍然不是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是一治国能臣,法纪严明,廉洁奉公,事无巨细,日夜操劳。但就军事而言却难称一流。历史传说中和演义中将诸葛亮进行了过多夸张和拔高,如军事上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民间流传更是成了智慧的化身,神仙似的人物。自然而然,很多精彩故事就堆集在了他一人的身上。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诸葛亮忠心耿耿让人信服。从未出茅庐先三分天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一时不在为国而谋为帝王尽忠。历代帝王最需要的是即能力强又无野心、即不谋私利又忠君爱国的臣子,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虽然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杰作,但丝毫不影响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三国群英中的佼佼者。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计”是否被神话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城头上焚香操琴,谈笑间吓退司马懿的故事演绎的神乎其神。不过,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并没设过空城计。理由有几点:

一 诸葛亮取汉中,屯于阳平关,而司马懿此时为荆州都督,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和诸葛亮对阵。当时抵挡蜀军的是魏国大将军曹真。

二 诸葛亮北伐中原,大部分时间都是率领主力作战,这样可以保证主帅对军队的有效指挥和控制。不可能为了搬运粮草而远离主力部队,特别是在前线吃紧的情况下,作为主帅更应该确保军心不涣散,能安全的撤退。

三 如果是司马懿亲自指挥,更不可能在明确知道诸葛亮兵少,追击到空城下反而犹豫不前,就算怀疑诸葛亮有伏兵,也因该是扎稳营盘,循序撤退,令蜀军伏兵无计可施。突然的退走,正好给了蜀军追击的机会,这不合乎军事常识。

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精彩演绎,无非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形象。

那历史上空城计是否真实存在呢?设计的人又是谁呢?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国令尹公子元为取悦文夫人率兵攻打郑国。郑国都城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危急时刻,上卿叔詹急中生智,令部下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生活如常。楚军攻到城下,公子元见此情景,心生疑惑,犹疑不定,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撤兵。

很明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将这一历史事件完美改编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厉害吗,空城计究竟是不是真的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夸张描写,使鲁迅一针见血评价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史中的诸葛亮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对蜀国建国立下不朽功勋,但厉害不到全才的地步。来自敌国的同时代人的评价最为准确,魏国谋士贾诩评论:“诸葛亮善治国。”魏国战略家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东吴大臣张悌言其为:“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三国志》作者更是赞其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可见,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在于擅长治国理政,选贤任能,辅弼君王。

诸葛亮并非全能,他的短板在于军事指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临阵时顾虑多而决断少,且“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陈寿客观评价其军事指挥能力:“应变将略(根据战场形势筹划制定战略战术、施展用兵之道),非其所长欤!”

所以,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纯属《三国演义》移花接木的无限拔高。史书《云别传》载:汉水之战时,黄忠陷入曹军重围,赵云奋力救其回营,曹军紧追不舍。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令“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操追至,见状“疑云有伏兵,引去。”赵云趁机命令战鼓齐擂,万箭齐发,曹军猝不及防,“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详细描写)

类似例子尚有:《魏略》载:孙权亲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水寨前。曹操令弓箭手射得轻船如同刺猬,孙权笑纳所有箭簇飘然回程。此事被《三国演义》移花接木为诸葛亮“草船借箭”。至于“借东风”、“七星灯续命”、“诸葛亮吊孝”等情节,更是子虚乌有的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纵上所述,诸葛亮的确厉害,但长于治国拙于征戎!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

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是司马懿故意为之的。

单纯从三国演义中来分析,正史诸葛的空城计是虚构的。在演义中,诸葛一个必死的局,怎么就能逃脱呢,司马懿都已经兵临城下了,诸葛亮还悠闲的谈着琴,就算真的有埋伏的话,司马懿在城下底下,派强弩手直接拿弓箭射诸葛亮,不能活捉,是不是也能把诸葛亮弄死啊。演义中司马懿这么精明的一个人,能从诸葛的进食当中判断出诸葛命不久矣的,难道这么简单的空城计就识破不了么,再说句不好听的,在城外安营扎寨,耗也能耗死诸葛亮的,为什么就会被吓跑呢。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司马懿故意放过诸葛亮,来稳固自己在曹魏的地位,当时司马懿是受到猜忌的,正因为有了诸葛的存在,才会被重用。诸葛亮用离间计,让司马懿大权旁落的时候,魏国发现没有人是诸葛的对手,最后逼不得已还是重用了司马懿。养寇自重,这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司马懿是一个能忍的人,特别会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假装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估计也心中杜明,司马懿肯定不会抓自己的,于是在两个人的相互配合之下,让戏更加逼真,才会在演义中出现空城计这一幕。

养寇自重是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司马懿只是故意装作狼狈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