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左宜右有是什么意思_司马懿_公孙_蜀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孙渊 还有 司马懿 公孙 蜀汉

本文目录

  • 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 左宜右有是什么意思
  •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 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

01

三国名称之由来

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

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

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

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

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

02

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

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

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

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

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

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

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

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

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

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

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

左宜右有是什么意思

左宜右有出自《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近义词是左宜右宜,所以可推知,左宜右有是一个互文的用法,宜和有同义,即“有”读作fu时取合适,适宜的意思,读you时应该是没有这个意思的。因为我本人也不是专业研究语文的,所以并不权威。仅供参考。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理非常清楚是什么原因,也非常配合。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军势浩大,于是司马懿选择了坚壁清野,不出面和诸葛亮交战。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司马懿就是不出,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然阻止手下出战,摆明了一副绝不出战的样子。最终在司马懿的这种策略下,诸葛亮也毫无办法,只能打持久战,而诸葛亮的身体,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也支持不下去了,最终星落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后撤,魏延不满杨仪统军,竟然发兵攻打杨仪,蜀军内部闹起了动乱,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没有选择趁机追杀,攻打蜀汉,令人非常疑惑。此时趁蜀军内乱,击败他们的概率不是更大吗?

司马懿没有趁机进攻蜀汉,只是一直在和蜀汉对峙,等到辽东公孙渊发动叛乱,司马懿又被调往了辽东。面对公孙渊,司马懿的反应可是和面对蜀汉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司马懿充分展现自己军事家的才能,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公孙渊,令人颇为震惊!在诸葛亮手下屡屡吃瘪的司马懿,竟然如此强大,用兵竟然如此厉害?这不由得又让人产生怀疑了,面对蜀汉时,到底是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还是他在故意示弱,隐藏实力?

司马懿击败公孙渊后,又被曹叡调往关中,防备蜀汉。从曹叡对司马懿的使用来看,感觉司马懿就是个救火队员,哪里出问题了,就让司马懿前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就让司马懿前去阻挡蜀汉,反正就是没想过把司马懿调回京城当官!不过司马懿这人,运气是非常的好,虽然曹叡对他防范有加,一直没让他进入京城,进入权力核心,但曹叡的英年早逝,直接将司马懿推入了舞台中央!

曹叡去世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终于得以进入权力中心。虽然曹爽对司马懿有敌意,想要独揽大权,但曹爽毕竟缺乏经验,还是一个小辈,哪里玩得过司马懿?期间,曹爽也曾想过伐蜀,但司马懿强烈反对,因为曹爽伐蜀一旦成功,在曹魏的声望将会超过司马懿,到时候司马懿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司马懿联合众人,坚决反对曹爽伐蜀。曹爽要想彻底击败司马懿,必须得去攫取军功,只是很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爽远没有他父亲曹真的实力,在伐蜀过程中被王平打得大败,只能灰溜溜逃回魏国。

曹爽的失败,让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不过司马懿仍然选择了低调做人,任由曹爽胡作非为。在曹爽把人都得罪光时,司马懿再站出来反戈一击,最终成功击败了曹爽,拿到了曹魏大权。掌握大权的司马懿,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攻打蜀汉或者东吴,为魏国一统天下倾尽全力,但他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大肆打击曹家势力,发展司马家的实力,最终为司马家篡魏奠定了基础!

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其实对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伐蜀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四字结论,那就是“养寇自重”!

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争权,司马懿不趁机进攻蜀军,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保存实力。此时如果击败蜀军,那么灭亡蜀汉就指日可待了。可蜀汉灭亡后,司马懿是什么结局呢?飞鸟尽,良弓藏,本来曹叡就对司马懿猜忌,此时蜀汉都灭了,更加没有司马懿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去攻打蜀军,因为蜀汉还在,那么司马懿就是安全的,还能镇守在关中。蜀汉灭亡,那司马懿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归家养老,给一个公卿待遇。

曹叡死后,司马懿仍然反对伐蜀,其实也是为了养寇自重。这一点,司马昭都清楚,也很配合。只有蜀汉在那里,给曹魏带来压力,司马懿在曹魏的威望才能维持得住,他对曹爽才有一丝胜算。如果曹爽灭亡了蜀汉,那司马懿基本就没有击败曹爽的可能了,因为大家都会去支持曹爽。

至于司马懿击败曹爽后,那更加不会去伐蜀了。有蜀汉这个外敌在,魏国内部的矛盾就可以转移出去,司马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攻曹家势力,为司马家攫取更多的权力。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再伐蜀?其实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智慧,这四个字便是“养寇自重”!只有蜀汉存在,持续对曹魏保持压力,司马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活下去。若是蜀汉不在了,估计司马懿根本没机会夺取曹魏大权,说不定早就被干掉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九锡者: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见《礼记》。

车马:指大辂,兵车戎辂;配黑马八匹。

衣服:衮冕,配赤舄一双。

乐县:定音、校音器具。

朱户:红漆大门。

纳陛:其一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其二指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减陡。

虎贲:执戟卫士三百人。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斧钺:特别的仪仗斧。

秬鬯:专供祭礼用酒。

起初的九锡,是中国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中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显示功臣功劳巨大,特别赐予其非同凡响的物质及荣誉,以彰显其功。最初的九锡确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于危亡,所以周惠王以天子之尊赐齐桓公九锡,以酬报其大功(这几件东西也不值多少钱,正好周室当时也穷得叮当响,搞了这东西,里子面子都有了!)。

齐桓公获得九锡后,为显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车马,只接受七锡,各国心悦诚服。晋文公击败楚国,护持王室,并平定王子带之乱,使得周室安定,所以周襄王赐其九锡,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接受五锡,以示不敢与齐桓公之功相比,更为低调,晋也继齐之后成为诸侯霸主。

先秦春秋时期,九锡还是正常的赐予有大功的臣子的之高荣誉,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时,就议论过九锡,但是没有实际授出过,功高权大如霍光者,也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直到王莽,才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完全被赐(或者说自己硬要的)九锡的大臣,而王莽的九锡,将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即玉柄酒器。而王莽加九锡之后,便篡夺了汉室江山,自王莽起,加九锡开始与篡位联系起来,成为权臣改朝换代的代名词。

历史上加九锡的有:西汉授王莽、东汉授曹操、曹操以东汉名义授士燮、魏授孙权、魏授司马懿、魏授司马昭、晋授司马伦、晋授司马冏、晋陈敏自加九锡、前赵授石勒、后赵授石虎、后秦授谯纵、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尔朱荣九锡、晋授桓玄九锡、晋授刘裕九锡、宋授萧道成九锡、齐授萧衍九锡、梁授侯景九锡、梁授陈霸先九锡、东魏追授高欢九锡、北周授杨坚九锡、隋授李渊九锡。此外,东吴授公孙渊九锡,但是被拒绝并杀吴使,蜀汉李严权诸葛亮受九锡,被诸葛亮严词拒绝。共计二十三人,另两人拒绝。

其中未篡位称帝者:曹操(其子篡汉)、 士燮、 司马懿(其孙篡魏)、 司马昭(其子篡魏)、司马冏、陈敏、谯纵、元澄、尔朱荣、高欢(其子篡东魏),计十人。

最后,说明一下:九锡,锡字念ci(赐)。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善奕者,下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西晋奠基人司马懿玩篡魏夺权这盘“大棋“ 确是高手、赢家。司马懿装孙子能装出高水平,也是一种境界 !毕竟装孙子只是表相而已,自己当不上真龙天子,那就为龙子龙孙铺平道路,那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一、司马懿其人

司马懿能历仕曹魏四代而屹立不倒,这不仅在三国时期,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很少见。史评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最终能成为一代权臣而成功篡魏夺权,亦是多种因素促成。

(1)聪明睿智、善谋奇策、才能非凡

司马懿少时即被名士赞许,以为“非常之器”。为人多智谋,善权变。其并非只是单纯的谋臣,而是一位既能统帅三军,又能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攘外安内屡次挞伐,屡立战功:闪电斩孟达、耗死诸葛亮、驱赶诸葛瑾、远征辽东平定公孙渊;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也有其贡献。

(2)城府深、能忍耐、善伪装

司马懿城府极深,熟谙世故。会装孙子,这也是他突出的“才能”,这使他能够在一次次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逃过劫难而稳坐钓鱼船。

(3)长寿能活,活到了“古来稀“ 73岁高龄

司马懿从22岁被曹操所赏识而被胁迫下入仕,在曹魏集团中经营运作超过50年,熬死了曹家祖孙三代人,而最终熬到老谋深算、老奸巨滑的司马懿 ,玩弄于蠢猪般曹爽于股掌之中为其后代取代曹魏政权扫清了障碍。

二、司马懿跌宕人生

司马懿一生跌宕起伏,最终能”成功篡魏夺权”除了上述优势外 ,最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谋略家,极善于韬光养晦,同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懿的长寿,他不仅熬死了曹家祖孙三代,还熬死了所有比他先死的那些曹魏集团股肱重臣。

(1)司马懿在曹操时期,面对曹操碾压之优势,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保命为主,就是做梦都不敢奢想;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关系一直很好。所以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只能乖乖的做一个能臣。

(2)226年,曹丕病重托孤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一同接受遗诏,辅佐魏主曹睿。

从曹丕托孤的安排来看,还是以曹魏宗室骨干曹真、曹休为主,包括曹氏集团肱股大臣陈群,再加上一个司马懿,而这时候的司马懿只是一个年近半百,足智多谋,任劳任怨的两朝老臣而已。

(3)接曹丕班的是22岁曹睿。在此时期,面对有着祖父遗风,英武过人,把权利运用到极致的新主人,司马懿仍旧是心怀恐惧忌惮心里,依然循规蹈矩,忍耐韬晦。

228年征东大将军曹休病逝,231年中军大将军曹真死后,司马懿终于有了显山露水出风头的机会了,开始与诸葛亮对峙。并采取缩头乌龟战术,熬死了诸葛亮,因功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237年镇军大将军陈群病逝,曹丕托孤的四个人死了三个,只剩下司马懿一个托孤重臣。

司马懿充分发挥了自己能活的优势,36岁的曹睿竟被年逾花甲的司马懿熬死了!

(4)当鹰视狼顾、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与蠢猪般的曹爽成为曹睿托孤重臣之时,司马懿如释重负,开始实施他的抱负大计了。因为此时的曹魏集团不仅名将大都凋零,如张辽、徐晃、张郃、许褚都已经去世,就连掌握军权的曹魏宗亲如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也已经故去;特别是第二代的三大领军人物,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夏侯尚、曹休、曹真三人也已经先后去世,随着曹魏老臣逝去,曹魏宗室力量的衰落,这是司马氏能够取代曹氏江山的重要原因因而曹魏军权自曹操起大都掌握在宗亲手中的传统被打破。如此时坐镇东线的是征东将军满宠,坐镇西线的就是司马懿。

(5)相对司马懿而言,他的军权来之不易。此前曹叡登基之初,他曾经一度被冷落赋闲家中,因为夏侯尚的意外早逝,才使得他东山再起,在平定了孟达叛乱后 ,重新赢得了曹叡的信任。其重掌兵权“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也就是司马懿是负责南线的,一直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229年才协同曹真移防西线,曹真死后才接替曹真出镇西线与诸葛亮对峙。

(5)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表面上忍气吞声,实则在曹爽对其打压十年期间,暗中积蓄力量,培植党羽,阴养死士,装傻诈死 ; 拉拢魏之豪门蒋济、高柔、许允、陈泰等,再加上其多年苦心经营,待时而动。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遂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手中。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大肆屠杀曹氏集团余党,削弱其势力;把曹氏的皇亲贵胄通通撵到洛阳,监控起来,为儿孙篡魏铺平了道路。

这时候的司马懿真的是大权在握了,但他没有加九锡,连 “安平郡公” 的爵位也辞了,可叹的是肃清屠杀曹魏余党已经耗尽了他剩余的全部精力,司马懿已病入膏肓了,但是他已经为其子孙篡魏夺权铺平了溜光大道,他终于可以闭上眼睛了。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寿终正寝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