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当代十大楷书名家,除了任政和启功,还有谁?央视《寻宝》节目,那些专家都是专业的么_左宗棠_收复_北疆

本文目录

  • 如果评选当代十大楷书名家,除了任政和启功,还有谁
  • 央视《寻宝》节目,那些专家都是专业的么
  • 左宗棠一共带了多少兵打败阿古柏,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 书法是一门艺术、一种美的感受,现在流行“丑书”又是什么呢
  • 马未都与杨静荣、金运昌、蔡国声、邱小君等专业文物专家比较,谁的鉴定能力更高一筹

如果评选当代十大楷书名家,除了任政和启功,还有谁

启功先生和任政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楷书名家,那么下来就再补充八位当代楷书大家

一 沈尹默先生,创立新中国第一个书法协会——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毛主席曾接见过他。总理中南海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被称为中国书法走传统正路奠定基础第一人

二被启功先生誉为“铁画银钩“的当代大师吴玉如老先生,他也是欧阳中石的恩师,他是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且都写得相当精湛,楷书并非吴老最主打书体,吴玉如是以行草书闻名于世的,但是欣赏吴玉如的楷书,我们还是能看出功力深厚,已入化境。

三胡问遂先生,他也是沈尹默的学生,年龄和沈先生相当,被誉为书画艺术大师,

四刘炳森先生

五张志和先生他是启功先生的面授弟子,现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为人民大会堂书写的大幅楷书作品《中华颂》

六卢中南先生

七 田英章先生,尽管争议较大,有争议是好事,同也证明是所说的名家

八 张宇先生,他的书法早年取自褚遂良,经过40多年的打磨钻研,不但得褚体的精髓,更独具匠心,有了自家风格。下面是张宇临褚遂良圣教序,以及褚遂良原帖。我们可以作对比欣赏

以上是按照年代的大致先后顺序排列,前三位沈尹默,吴玉如,胡问遂与后来的书法家字对比。是有明显的高低差距的,差距在哪?功力深厚是一方面,前三位大师的书法耐看,有嚼头,有意韵回味,温润如玉谦谦君子风度翩翩耀然纸上。所以说距离在文化底蕴,还有做人的格局上。

央视《寻宝》节目,那些专家都是专业的么

央视《寻宝》节目,那些专家的资质毋庸置疑的!他们都是在故宫博物馆从事古董研究和鉴定,具有权威性。

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现在仿制技术炉火纯青,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很难不看走眼。前些年,有块元青花瓷片,专家说是赝品,持有者拿去用碳——14检测,瓷片却是元代的,鉴定界莫终一是,后来,得出的结论是瓷片是元代的,但青花却后来烧造的,不了了之。

一些拍卖行的鉴定师却有“砖家”之嫌了,他们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不到代的东西说成到代了,很多“冤大头”从拍卖会上天价拍到的只是赝品!北京卫视有当收藏节目,据说专家鉴定失误,砸了一件真品瓷器。

因此,不能迷信专家,也不能不信专家。古玩市场“水”很深,尽是套路,不能盲目涉入,盲目投资,必须先交“学费”,做好功课,增强鉴别能力。

左宗棠一共带了多少兵打败阿古柏,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对用兵规模的把握,对军事资源配置的掌握,都十分精到。

用兵规模:在精不在多

左宗棠指出: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

千里远征,补给线长,兵力太大了吃不消。

而当时要进军新疆,这一问题则更为突出。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各城之间的距离很大,补给十分困难。

而且,无论是新疆地区,还是甘陕地区,经连年兵乱,物资紧张,就地筹粮更是难上加难。

同时,当时镇压陕甘地区的起义刚刚结束,各军折损都比较多,有的队伍已经暮气沉沉。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大清,国防压力很大,到处都需要钱,“海防”与“塞防”之争激烈,反对左宗棠用兵的呼声很高,这就更要求左宗棠“花小钱,办大事”了。

为此,左宗棠提出“酌量汰撤”,对队伍进行部分裁撤。

进军前,各军陆续裁撤40余营(2万余人),只保留了141营。

其后,在进军时,左宗棠甄选精锐,以刘锦棠等部共80余营出关,加上原先就驻在新疆的伊犁将军所部8营、哈密办事大臣所部4营,总兵力约6、7万人。

除此之外,左宗棠自统20余营在星星峡以东担任警戒,为战略预备队。

兵力分配:精中选精,攻守合一

敌人多骑兵,擅长流串作战。

因此,除加强攻势外,留下足够兵力守后路,限制敌人活动空间,保护粮道,也是极为重要的。

部署进军北疆时,左宗棠以部分军队守哈密,防吐鲁番之敌东犯,防止其串入甘肃,确保后方安全,又分5营保粮道,4营驻安西、玉门,堵截敌人流串。

而用于进攻的,是以刘锦棠率精锐4万人,进军北疆。

刘锦棠的4万人,包含了老湘军25营,及“敢于搏击疆场”的金顺所部40营,是精锐。

这是一个攻守合一的部署。

把握节奏的关键:明确的方略+精准择将

4万人,兵力并不占优势,劳师远征,如果逐城硬攻,不但必然旷日持久,且很可能不敷使用。

因此,进攻取胜的关键是:把握住战场节奏。

对此,左宗棠的思路是:缓进急攻,先北后南。

缓进,就是准备好了后勤等工作再发动攻势;急攻,就是进攻的速度一定要快,一击致命!

先北,就是趁敌来不及调整,先攻取敌人兵力较轻,且形势关键的北疆,再夹攻南路敌军。

战略确定后,关键是要找到能准确执行此战略的精明将领。

当时,朝廷推荐了两个人:景廉、金顺。

左宗棠认为,景廉无应变之才,不适合这样的作战任务,金顺敢战,可以为将,但不适合作大将。

左宗棠选定了刘锦棠,规定前路各军的“进止机宜”,全部由刘锦棠统一指挥!

风驰电掣,变化无穷,收复北疆

事实证明,刘锦棠确实有足够的应变之才,能够把握住战场节奏,能够风驰电掣的完成“急攻”。

左宗棠给刘锦棠的指示是:必先攻古牧地,撤乌垣、红庙之藩篱,乃可成捣穴犁巢之举。

刘锦棠进军途中,敌人已经开始加强古牧地的兵力,但工事构筑尚未完成。

刘锦棠侦察敌情后,认为时间紧急,不能再拖,且当时正是麦豆收获季节,有粮可因,遂决心不待后队跟进,急攻古牧地。

刘锦棠又发现:敌人在好走之小路上严密防守,在缺乏水源的大路上防备松懈,其意在于引诱清军跨越50里戈壁,陷入前阻坚城,人马缺水的困境。

刘锦棠遂将计就计,以一部修沟渠,做出要走大道的架势,自率军走小路突袭黄田,抢占制高点。

刘锦棠一番奇袭,击破敌军,但一时无法攻破拥有坚固城池的古牧地。

刘锦棠也不死拼,暂退回黄田,控制险要。

随后,刘锦棠待后续各部抵达后,先攻破外围敌军,再居高临下,强攻城池,一战而定!

此战,歼敌近6000人,北疆敌军主力被歼。

随即,刘锦棠趁北疆敌军精锐被歼,南疆敌军援军未至的机会,急进乌鲁木齐。

敌人完全没有料到刘锦棠来得如此之快,弃城而走,清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乌鲁木齐!

如此,北疆作战,胜局已定。

此后,清军进攻玛纳斯南城,围攻了2个多月才拿下,但这些已不妨碍全局!

如果不是刘锦棠对节奏的精准把握,如果攻各城都像玛纳斯南城一样艰难,清军恐怕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平定北疆!

随即,清军休整,再次“缓进”,准备收复南疆之战。

兵力调整

随着北疆的收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左宗棠需要对兵力进行调整了!

一方面,既已平定北疆,则北疆各城堡要隘当然要留兵把守!

如此,“留防之兵日增,进战之兵日减”

另一方面,转战千里,进攻各部当然都出现了一定的伤亡疾病,有些部队也出现了士气下滑的情况。

同时,原本只是担任守护后路、粮路任务的徐占彪等部,在接下来的收复南疆作战中,也要担任夹攻任务。

因此,左宗棠需要对兵力进行结构性调整。

左宗棠从兰州防营挑选千人,补充湘军缺额,并从后方调了马队3营加强刘锦棠部,又抽调了马队1营加强徐占彪部,抽调马队1营,炮队1营,加强张曜所部。

加强的,主要是炮队和马队,正是为了下一阶段的“急攻”。

同时,左宗棠也继续裁撤部队,以减轻后勤压力。

他令金顺部守备北疆各要隘,并将其从40营所编为20营。

经过调整,在总的开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左宗棠调整了兵力结构,加强了一线部队的力量。

精准的部署+充分放权一线将领=奇迹般的效率

敌人守南疆的部署是:以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为重点,以托克逊为重点。

左宗棠的部署是:以刘锦棠攻达坂;张曜与徐占彪会师后进攻吐鲁番,然后与刘锦棠会攻托克逊(如果吐鲁番攻取后,刘锦棠仍未克达坂,则先助刘破达坂)。

这个方略,是利用收复北疆后,“北能制南,南不能制北”的有利态势,分进合击,“使贼备多力分,不至为所牵制”,牢牢把握主动权。

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确保了清军的战略主动权。

然而,一线将领的主动发挥,则使战役的进程得以加速。

原本,左宗棠担心刘锦棠一路力量不足,因此,特意交代刘锦棠,“仍非缓进急攻不可”,要等待金运昌部抵达后再进军。

然而,金运昌部因路途遥远,未及时抵达乌鲁木齐。

刘锦棠认为:南路的天气很早就会变得炎热,麦子收割在春夏之间,不应在等待中消耗时间,遂决心提前进军。

刘锦棠的提前进军,出乎敌人预料,又是一次出其不意的奇袭,迅速攻克了达坂。

随即,刘锦棠只休整4日,分6营协助张曜等部攻吐鲁番,自率部队直扑托克逊!

刘锦棠的“急攻”,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清军仅在城外激战取胜后,敌人就弃城逃走。

如此,在刘锦棠的发挥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三城及下,南疆门户洞开,清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随即,左宗棠又对队伍做出调整:以刘锦棠率32营为前队,为“主战”之军,长驱直入,张曜率16营为后队,“且战且防”之军,两部合计2万人。

为了加快战争节奏,完成远程奔袭,左宗棠再次精简了作战部队!

刘锦棠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白彦虎军为主要打击目标,一个月内奔驰2000余里,收复南疆东四城。

随后,刘锦棠等人秋风扫落叶,又收复南疆西四城。

至此,除伊犁外,全部失地为清军所收复!

再次调整兵力,重兵施压,备战促谈,收复伊犁

随后,在收回伊犁的问题上,大清与俄国开始谈判。

显然,对方是不愿轻易归还的,企图敲一笔大竹杠。

左宗棠深知:谈判,是要以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在军事上表现出决心,谈判桌上想要不被欺负是不可能的。

因此,左宗棠日夜与刘锦棠等人分析局势,商议方略。

随即,左宗棠拟定了一个武力收复伊犁的方案。

伊犁将军金顺率25营1.2万人扼晶河一线,防俄军运动;刘锦棠率领28营1.1万人,从冰岭以西经布鲁特游牧地区直指伊犁;另以6000人分屯哈密等地为后队,又以3000人加强塔尔巴哈台的防务。

整个部署,准备参战的部队约5万人!

当初,预备收复北疆时,调集的总兵力为6、7万人,收复北疆后,由于需留兵守各地,因此作战兵力只有2万多。

如今,为武力收复伊犁,准备了5万人,可见左宗棠做出了付出一切的准备和决心!

左宗棠本人,也不顾年事已高,抬棺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

左宗棠的决心,极大的震撼了俄国人。

原本,俄国人在谈判桌上是很嚣张的,甚至表示:这么拖延时间(谈判),倒不如打仗来得痛快“。

话虽这么说,左公的决心还是令俄人畏惧的。

不久,朝廷调左宗棠回京。

这原本是有心妥协之举。

然而,俄人以为朝廷招左公回京是为商议开战之事,遂表示要”务须及早定议,免生枝节“。

左宗棠的武力准备,成为大清在谈判中的后盾,使俄人让步,大清改约成功。(当然,还是又7.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俄国,这仍是一个不平仍条约)。

收复新疆之战中,左宗棠共用兵6、7万人。

兵力上,清军不占明显优势,千里远征,形势本不妙。

然而,左宗棠正确的战略部署,精准的选将,以及不间断地对军队进行调整,使清军始终掌握主动权,既风驰电掣又稳如泰山,一举收复新疆。

左宗棠、刘锦棠等人做事的方式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伟绩更值得后人铭记!

书法是一门艺术、一种美的感受,现在流行“丑书”又是什么呢

答题主》》


最近听到好多艺术界的朋友谈到关于“丑书”的话题,在我身边也有几位在旁人看来确实很“丑”的书法家,而且他们都出自知名学府和名门大师。

每次参观书展都会有些“涂鸦”和“鬼画符”

从专业角度而言,他们的学识和基本功应该是够级别的,他们的作品却在同行中极少被认同。我作为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多少对书画艺术有所涉猎,我在写“丑书”的这些人身上受到了很多相对较专业的熏陶。比如比较偏体的章草体、爨体,而他们却是这种字体方面的艺术专家。同时,我还从他们的学识中学到了如何欣赏和鉴定一件艺术作品的真伪,对书法的内涵和历史也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正因如此,很多收藏界的朋友,遇到好的藏品都找我来评估和鉴定,我也有幸欣赏到许多艺术家的珍品。

章草的章法和艺术韵味

我不知道“丑书”一词是怎么传出来的,但“丑书”到底丑不丑,还是要拿实际作品说话。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与“丑”相关的话题,比如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其人聪明绝顶、才华盖世,但他却娶了一个奇丑无比、蛮横不讲理的泼妇;更有同偶,诸葛孔明之妻黄老之女也以丑妻自居。再拿达芬奇、毕加索等晚期的几何涂鸦式画作来说,不仅开创了抽象画派和立体画派新流派,对艺术美学简直就是一种嘲弄和颠覆;同样,也包括中国一代名家张大千、李可染晚年的作品,多是泼墨泼彩之作,虽然近乎涂鸦,但皆被后人称为绝品,普通人还真看不懂!

其实,“丑书”也许像丑人一样,“丑书”不丑,丑到极致也许就是美,其人其作品与艺术理论无关,可能更多的是与人文历史价值有关吧。像“凤姐的疯言疯语”、“余秀华的作爱诗”包括“李铎将军的内卷字”和“范曾的流水画”等这些文化艺术的奇葩,应该都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以上论述仅代表一孔之见!

名人文化NEWS / 力求探究先锋观点,欢迎大家关注点赞!

马未都与杨静荣、金运昌、蔡国声、邱小君等专业文物专家比较,谁的鉴定能力更高一筹

首先来说,这几位都是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专家,水平都是毋庸置疑的。他们鉴定的东西如果说真的那不能保证百分百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觉得不妥,那这东西基本就够呛。

看电视的时候,会发现有不少藏宝者或观众不服气,说我这东西如何如何好,是古代的东西,凭啥你看一眼就觉得是假的,你不对。实际上,这都是藏宝者或观众的无知或者无理取闹。举个简单例子,经常打篮球的一下子就能试出篮球好坏,经常踢足球的也是如此,经常钓鱼的也很快可以辨别出鱼竿的好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一套试题的出题水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可以很快判断出相关专业东西好坏。鉴定文物也一样,他们都是经历过学习和实践的专家,在这个领域,往往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不过古玩鉴定毕竟不是精确量化的东西,真要说出个谁强谁弱,那是没必要的,只能说通过节目表现,我更喜欢马未都,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马未都先生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惑,开始看鉴宝节目的时候,我其实也跟不少藏宝者一样,是困惑的,这几百几千年前的东西,凭啥你看一下就给判了死刑。很多专家解释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也听不太明白,也无法理解,直到后来马未都解惑了。记得有次节目他给一个藏友解惑,说古人制造东西都是有标准有规矩的,不是随便滥造的,什么时期什么器型,都有讲究的。明代流行的不会一下子跑到宋代去,就跟今天制造东西有时代特征是一样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确实如此啊。比如说五百年后有人拿了一个iPhone4s,说是文物,可是这玩意居然是双卡双待的,那我们今天肯定知道这绝对不可能真的。现在鉴定文物也是一个道理,不可能跳脱某一物品的时代背景特征。

再有一点我特别佩服马未都先生的是他不估价,这点确实很地道。因为自己做珠宝,也算半个行业相关,每次鉴宝鉴定珠宝玉器估价的时候,看得我都好尴尬,因为内行人从来不估价。如果经常去翡翠市场,稍微懂点规矩的人都不会随便估价,为啥呢,比如一个客人过来让你帮他看个手镯,说是十年前买的,你一看现在正常买卖价格也就五千,如果这个说出来,结果客人这镯子就是在另一头一个老板那花三万买的,就在三天前,这不是要引发矛盾吗?再有了,像翡翠这种东西有赌性,有人是赌石来的,花十万赌石,开出一百万的东西,那我为了回笼资金,七八十万卖掉我也乐意啊。花十万就赌出一万块的东西,那我肯定要尽量往贴近十万的价格卖啊,这个成本就是不一样的。

文玩也是这个道理,渠道不一样,销售方式不同,价格千差万别。而且文玩市场更是讲究买定离手,千金难买心头好。一个专家给藏宝者估价十万,这人嘴上说祖传的,实际却是花二十万从朋友那买的。那你能说那个朋友坑人吗,在古玩界不存在这个说法,因为没人逼你去买,都是自己看中才买的,买贵了只能怪自己眼力不够,可是这样心里难免疙瘩。马未都先生正是因为深谙此道,所以他从不估价,不仅是保持了行业道德操守,也可称之人情练达。

第三点佩服的就是马未都先生虽然不是学院派出身,但是经验丰富,而且他对现代科技采取接受包容的态度。记得有次节目他也说有些鉴定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这不仅仅是他谦虚,更说明了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他明白传统鉴定方法可能有不足的地方,有了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利用。这种开放学习的态度对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家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综合起来说,几位专家的鉴定水平都是有的,但是马未都明显更讲究行业规矩和操守,而且他的实践能力绝对第一,亲自买了那么多珍贵文物,也难怪很多人更喜欢和尊敬马未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