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魏延是不是公报私仇?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陈式_北伐_丞相_司马懿

本文目录

  • 诸葛亮杀魏延是不是公报私仇
  •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陈式
  • 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为何不早杀之
  • 为什么诸葛亮杀魏延,遭千年置疑呢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临终安排马岱斩杀魏延
  • 如果孔明不杀魏延,那么魏延能否战胜司马懿
  • 假如诸葛亮死后没杀魏延,魏延会不会成为,蜀中司马懿
  •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诸葛亮杀魏延是不是公报私仇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真要公报私仇也不需要用计,魏延惶恐,伏地请罪的时候让姜维一刀就可以了账。

历史上诸葛亮更没有杀魏延之心。《三国志·魏延传》里记载,在诸葛亮病重时,诸葛亮“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这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只是担心魏延桀骜不驯,自己死后别人无法指挥魏延,因此要求各军必要时先行撤退。

实际上这一担心也是对的,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费祎前去通知魏延时,魏延就表示诸葛亮死了,自己还可以继续带兵作战,因此拒绝退兵,反而索要兵权。

杨仪、费祎、姜维等人于是带兵现行撤退。魏延也带兵南归,抢在杨仪之前返回,还一路烧毁栈道。双方互相告发对方造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两人都认为魏延所言不实。

魏延带兵行抵达南谷口后据守谷口攻击杨仪,杨仪命王平来迎战。因为魏延部下“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被马岱追上杀死。

所以魏延的死因一是抗命,二是带兵抗拒杨仪,最后被杀,和诸葛亮无关。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陈式

陈式之死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由于气不过诸葛亮屡次举兵北伐,曹魏遂派曹真和司马懿率兵伐蜀。

没想到却因为连降大雨魏军无法前进,既然无法前进,那也就只能撤退了。

尽管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但就这么让敌人轻而易举的全师而退,蜀军将士当然不会甘心。

于是,大家便请求丞相允许他们追击魏军。

但诸葛亮却不同意。

不仅不许追击,反而传下将令:敌人退走以后,我们就兵出斜谷直取祁山,以便占据祁山的有利地形。

并命令魏延、张嶷、杜琼和陈式率领二万军队,取道箕谷直奔祁山。

就在魏延和陈式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细心的诸葛亮又派邓芝前来告诫他们提防司马懿的伏兵。

没想到陈式非但不以为然,反而大言不惭的说:“丞相用兵何多疑耶?吾料魏兵连遭大雨,衣甲湿毁,必然急归;安得又有埋伏?今吾兵倍道而进,可获大胜,如何又教休进?

陈式轻敌骄傲也就罢了,没想到经验丰富的魏延,也在关健时刻犯起了糊涂。魏延尤其记恨诸葛亮拒绝采纳其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策。

于是,魏延便也口出狂言道:“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即令出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见魏延都支持自己,陈式的心气更足了。

于是便又说道:“吾自有五千兵,径出箕谷,先到祁山下寨,看丞相羞也不羞!

邓芝再三劝阻,但陈式却固执己见。

诸葛亮估计的果然没错,司马懿真的设下了伏兵!

于是,陈式的五千人马便被司马懿包了饺子。

幸亏魏延及时出手相救,陈式才带着四五百残兵杀出了重围。

不服从统帅的命令,历来是兵家之大忌。

诸葛亮必须惩罚魏延和陈式,否则就无法维护统帅的权威。

但是由于蜀国缺乏大将,所以诸葛亮哪里舍得杀魏延呢?魏延虽说桀骜不驯,但毕竟能征惯战。

因此,诸葛亮便只杀了陈式一个人,赦免了魏延。

其实诸葛亮的做法,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别无二致。当时,晋文公手下的大将魏武子和颠颉也曾违反军令,但晋文公却留下了更能打仗的魏武子,而杀掉了能力差一些的颠颉。

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为何不早杀之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这是个误解。似乎都以为魏延有反心有反心,这是被《三国演义》误导的。与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两码事。

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为何不早杀之?这本来就成了个错误的命题。

《三国演义》中为了烘托和渲染诸葛亮,就可以来贬低魏延。三国演义中,魏延有两次叛主救蜀的故事,一次是曹操大军杀来,刘备带着百姓从樊城投奔襄阳,蔡瑁张允不放其入城,魏延杀了守城门的士兵,要放刘备进城。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长沙太守韩玄要杀黄忠,魏延杀了韩玄,献城投降。

因为这两件事情,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

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怎样的?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怎样?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由此可见:

  1. 魏延不是降将,是刘备在新野时期招募的部下。

  2. 魏延是个善于带兵又勇猛过人的悍将。

  3. 魏延的性格比较高傲自信,一般人都害怕他。

  4.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很深,互掐得厉害,水火不容。

那么魏延是否又反叛的意图?

阿呆认为,魏延如果想反叛,早就反叛了。刘备刚死的时候,整个蜀国都是一片混乱,这个时候汉中太守魏延如果反叛是个好机会,只要调转枪口,守住巴山要道,联合长安的钟繇进驻汉中就是了。送给曹魏一个大礼,当然少不了好处。

相反,魏延在汉中修筑三道防线,防御北方的曹魏。

诸葛亮为啥不早杀魏延?

1、诸葛亮北伐的驻军、后勤基地都在汉中,离开作为汉中军政大权的魏延的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一次也搞不成。

2、诸葛亮北伐的先头部队一直都是魏延担当的,魏延是诸葛亮北伐的最有力支持者。也是帮助最大的人。

3、诸葛亮和魏延是战略思维方面的分歧,是工作上的意见不同。两人在北伐中的配合是默契的,不存在根本矛盾。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为啥要设计害死魏延?

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一旦魏延接手北伐,必定是以进攻为主,这将违背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图,会加速蜀国的灭亡的。

阿呆愚见,欢迎商榷。

为什么诸葛亮杀魏延,遭千年置疑呢

苍茫大地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杀魏延,但客观地说:孔明这样的临终安排相当于送了魏延的命,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苍茫大地分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孔明临终怎样安排人事,为什么这样安排?

孔明临终让长史杨仪负责代理指挥撤军,同时向刘禅推荐蒋琬丶费祎依次顶替自己。

北伐军中,孔明是总司令,魏延是副总司令,杨仪是参谋长。蒋琬不在前线,费祎地位略低于魏延。

当时,杨仪应该是最佳人选。为什么不选魏延呢?魏延是关羽第二,对蜀汉绝对忠诚,也超级能打,但眼睛长在头顶上,和同事关系极不融洽,是死硬的主战派,甚至甘于冒险。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见好不收,不顾后方空虚,最终失地成囚;魏延所谓子午谷奇谋,让网友们大捧其臭脚,但一旦被曹魏切断后路,那么蜀汉五千到一万前锋必是死路一条,孔明作为蜀汉卓越的领导人新丧,必定挫动全军锐气,而司马懿是足以和孔明、魏延匹敌的战略家、军事家,长驱直入,轻则一无所获,重则损兵折将,大伤原气。

杨仪性格,绝对会照孔明遗愿,按部就班地撤退。魏延狂妄,杨仪不买帐,两人经常争吵,魏延甚至公然拔剑相向,幸亏费祎在中间跳小花脸,屈意维持,又有孔明弹压,两人总算相安无事。但孔明一死,杨仪临时当家,魏延不服,必然不听杨仪的将令,孔明叮嘱杨仪:魏延要跟着撤兵回国,热烈欢迎;他要再开打,你就让他率本部人马和司马懿死磕去吧!但孔明没有想到的是魏延不仅想自己死磕,还烧栈道阻止全军撤退,想率全军死磕。结果被杨仪骂散本部将士,最终被马岱所杀。

孔明知道杨仪器小骄傲,也非丞相之才,故举荐蒋琬、费祎。举荐这两位,除了欣赏他们的才华外,还有个原因,这两位接班人更为谨慎,主张由蜀汉全面大战改为局部小兵马战事。这其实很对孔明胃口。孔明知道统一中国几无希望,有兴趣比照下前后出师表,你会发现孔明越来越没底气,人才、兵力均大为消耗。孔明北伐只是对刘备三顾茅芦的一种报恩……所以孔明不希望接班人不宜继续大耗国力,找曹魏死磕,所以他没有选择魏延接班。

二、孔明这样安排人事,等于送了魏延的命。

魏延这位北伐军副总司令被挂在北伐前线,魏将军又恃勇斗狠,不撤必遭曹营围殴,自然凶多吉少。可惜了,最后魏延烧了栈道,众叛亲离,被马岱砍下脑袋,竟还要被杨仪扔在地上,踏上大脚,还要嘲笑,怎一个惨字了得?

因此,孔明主观上不想杀魏延,客观上害死了猛将魏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临终安排马岱斩杀魏延

诸葛亮在病重时,秘召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三人商议退军方案,就提到了魏延,诸葛亮密令三人,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自行其事,就让三人对魏延作出处置发落。并选择杨仪作为临时指挥。而杨仪和魏延的关系水火不容,矛盾很深。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魏延说,“虽丞相死了 ,但还有我,你们可以送丞相灵柩回成都,我率兵马继续进攻。不能因丞相病故而耽误北伐大事。”并且和费祎商定如何安排诸葛亮的后事,如何安排人马。费祎假装同意,回来后告知杨仪。魏延派人寻找杨仪再次商议时,发觉上当十分恼怒。认为指挥权应该属于自己。于是赶回成都并烧毁了蜀中到成都的栈道,向后主刘禅上书指责杨仪,杨仪也上书指责魏延有叛逆之举,后主刘禅不知如何是好便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和董允都是诸葛亮的心腹,认定魏延的谋逆可能性大,于是讨伐魏延。

杨仪率军重通栈道赶回成都途中被魏延抢先在南谷口阻挡,杨仪派王平在前迎敌,王平见到魏延便高声大骂“丞相刚亡,你竟敢做出如此行为!”魏延的军队听了军心动摇,既然皇帝和丞相诸葛亮都倾向杨仪,那么魏延必然就是叛逆的,于是军队都散开投向杨仪。

魏延措手不及,无奈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逃亡,想奔往自己的封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赶并且斩杀了魏延,把魏延首级交给杨仪,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嘲笑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中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意思是说魏延不投降魏军,而想回成都了,是他想除掉仇人杨仪等人,蜀军诸将平常都与魏延不合,这个时候主观上都认定魏延有野心想取代诸葛亮掌权。

诸葛亮对魏延怀疑,应该很久了。魏延本是荆州将领,反叛后投靠刘备,于公元211年,魏延随同刘备入蜀,能作为刘备的部曲,那说明是刘备最信得过的人。但因为他曾经反叛主子投靠刘备,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头上长反角,以后还可能再反。

如果孔明不杀魏延,那么魏延能否战胜司马懿

别总喜欢把杀魏延的屎盆子扣仔诸葛亮的身上,因为他的结局是他自己的个性造成了的,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虽无谋反之实,却无论如何都洗不脱嫌疑。坦白的说,魏延是咎由自取。而诸葛亮不但不像演义里那样压制魏延,反倒是处处都在袒护着魏延,诸葛亮掌权时,就是魏延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在军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至于魏延能不能打败司马懿,那是想都不用想,根本没那个可能。三国时代在军事能力方面,接近诸葛亮的仅有司马懿,曹操,司马懿,曹操都比不上诸葛,何况魏延。

假如诸葛亮死后没杀魏延,魏延会不会成为,蜀中司马懿

魏延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和谋略,就算诸葛亮不杀他,他也不得善终。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严重错误,诸葛亮确实预料到了魏延不肯退兵的可能,但是并没有想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死后,魏延自己作死,起兵作乱,最后才兵败被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进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到秋天,诸葛亮因为病重,自知时日不多,于是开始安排撤军事宜。诸葛亮命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率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考虑到魏延心高气傲,自己死后未必会服从命令,诸葛亮还特意交代万一魏延拒绝服从命令,那么不用管他,各军自己撤退就是。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违抗军令是很严重的问题,不过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他对魏延格外宽容,给魏延留了一条后路,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拒绝撤军,还认为杨仪没资格指挥大军撤退,想夺取兵权。他要求来传令的费祎和他一起联名给各将下书,命他们留下听自己指挥。费祎自然不可能跟着他乱来,于是借口要去说服杨仪主动让出兵权脱身而去。

得到费祎的回报以后,杨仪于是决定按照诸葛亮的第二个方案行事,不管魏延自己撤军。如果此时魏延收手,那么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魏延在得知蜀军主力撤退以后勃然大怒,起兵追杀杨仪,还一路“烧绝阁道”。

杨仪立即上表弹劾魏延谋反,而魏延也上书刘禅,说杨仪作乱。刘禅接到两人表章以后召见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两人意见。因为魏延平时就脾气暴躁,与人不和,加上杨仪这边还有费祎等人作证,董允、蒋琬都认为杨仪没有问题。刘禅于是下令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以防万一。

不过在蒋琬赶到前,杨仪和魏延就已经打了起来。由于魏延抗命行事,手下军士人心散乱,因此未战而败。魏延只能带着儿子和亲随逃亡,结果被马岱追上杀死。

从这里看,魏延完全是自己作死才招来大祸。把魏延之死责任归咎到诸葛亮身上,无非是想抹黑诸葛亮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