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司马家族曾经为什么能得天下_司马_司马懿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司马 司马 司马懿 的人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 司马家族曾经为什么能得天下
  • 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 为什么晋朝存在那么多年,司马这个姓氏的人今天却很少
  • 峤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翻译
  • 我国古代“司马”是什么官职与姓氏“司马”有关系吗
  • 三国之后为何尽归司马家
  • 胡锡进、黄日涵、卢克文、司马南四大才子,谁的水平更高
  • 司马相如是用“绿绮琴”演奏的《凤求凰》吗
  •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抱得美人归,由此,凤指雄性,凰指雌性,那“龙凤呈祥”里的“凤”又指的是雄还是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曹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正儿八经是曹操一点点打下来的,汉献帝只是个工具而已。

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阴谋夺来的,这就是差别。

曹操努力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了这么大的家业。他要对付的人太多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张绣、张鲁等等所以老曹家能打下江山着实不易。

司马懿呢?靠隐忍躲了一辈子,最后致命一击,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他不需要对付那么多对手,他只需要从曹魏这儿摘桃子吃就行了,你说这差距大不大?

一、得国不正,才会遭到唾弃。

司马懿最初只是给曹家打工的人,而且是正儿八经有编制的打工仔。这一点是没跑的,他跟曹操是有本质区别的。

曹操虽说过去也给汉朝打工,但是后来汉朝公司快倒闭了,正在破产清算阶段,曹操自己跳出来单干了。后来的公司是曹操一手拾掇起来的,所以除了壳子以外,压根就没有汉朝什么事儿。曹丕篡位也只不过是把借壳上市的那个壳给丢了而已。

曹魏的江山是实打实自己打下来的,从上到下,都是曹魏集团的人,包括他司马懿都是曹魏的一部分。

可是司马家的江山,却是完全从老曹家偷来的。也就是说司马家是把自己的壳重新按在了曹魏集团之上。

人家是借壳上市,你倒好,用别人的基业,把自己的壳拿去上市了,这就是司马家族最让人瞧不起的地方。

自古以来得国不正都会遭受唾弃。你比如说宋朝的赵匡胤,他也是这么个情况。江山是老郭家的,是郭威和柴荣辛苦打下来的。可是到最后却让赵匡胤得了便宜。因此整个两宋三百多年,对武将都特别忌惮,为啥?因为自己的江山也是用武力篡夺来的呗!

司马懿也是这么个状况,他自己不去创业,等人家创业搞好了,这哥们再来全盘接手,有这样的道理吗?没有嘛!城池是靠血河肉一点点抢来的,你想要占领,也得这么来。

二、司马家族差点毁了华夏。

司马家族对我大中华的伤害,那可就不是一点半点能说清楚的了。他们夺取了天下以后,却不怎么珍惜,这是令人比较愤怒的。

  1. 第一,司马炎把自己的江山,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结果导致妖后贾南风独掌大权,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2. 第二,司马炎搞分封制,结果造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距离晋王朝建国才50年左右,这西晋就要面临灭亡的局面了。
  3. 第三,八王之乱后,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由于司马家的八位王爷乱搞,导致天下一片大乱,胡人趁机南下,侵占了北方大片江山,还差点导致汉人灭族。

所以说你觉得司马家有什么好的呢?大一统的确是好事,这或许也是他们唯一做的一件好事。问题是这种大一统只持续了50年左右,再次引发的混乱,比当年三国还要可怕。

因此大家对司马家族的成见非常深,你们分明就没有匡扶天下的本事,为啥非要来争夺这个皇位呢?给老曹家的人继续做下去,难道不好吗?

三、为曹家感到惋惜。

曹操这位枭雄,身上有非常复杂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他,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中,他凭借自己的本事,陆续击败了若干强大的对手,最终站在了三国食物链的顶端。

但凡是这种创业者,都值得大家给他点赞。毕竟要扶持起一个庞大的集团,是何等不易之事。而曹丕作为曹操的合法继承人,取代汉献帝成为新的皇帝,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后曹丕和曹叡都是励精图治的君主,所以说老曹家得到江山,其实大家没什么好怨言的。而司马家篡夺了老曹家的江山,这引起了大家对老曹家的惋惜。

三代君王的努力,最后比不过一个老家伙的隐忍,这就是残酷的事情。曹家在历史上的匆匆一瞥,的确令人感到遗憾。而这一切都是司马懿这家伙造成的。

四、司马家族的几代人没一个正面形象。

曹操、曹丕、曹叡,作为老曹家的三代君王,全部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历史上的。就算有时候曹操被当成奸雄,也掩盖不了他的功业。

可是你再看看司马家:

  1. 司马懿是个阴险毒辣的家伙,隐藏实力几十年,爆发以后,对曹家宗亲毫不手软。
  2. 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在外带兵,一个在内掌控政权,废除了曹魏皇帝曹芳,又逼死过曹魏皇帝曹髦,也都是阴险狡诈之辈。
  3. 司马炎作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名声总该不错了吧?结果这哥们在完成大一统以后,开始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拦都拦不住,他的后宫足有上万美女,堪称史上之最。
  4. 司马衷就更别提了,是个脑子不怎么好的皇帝。在他的时代,出现了贾南风专权和八王乱政,甚至五胡乱华的局面。

八王之乱中那些司马家的王爷,就更没有一个好东西了,全都是些为了权力,数典忘祖之人。所以你看看,那个时期的司马家有一个正面人物吗?完全没有嘛!不怪老百姓们对司马家如此反感了。

总结:吃人家的饭,还要把人家的锅给端走。

司马懿的行为那就是吃饭端锅的那种,你一直都在给老曹家打工,等于是人家给你饭吃。好嘛!你趁人家主人打了个哈欠的功夫,就把人家的锅给端回自己家了,这是人干的事情吗?显然不是嘛!

最关键的是,后世君主们,最担心自己的臣子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货色。他们平日里看着十分老实,甚至有种要死的状态。关键时刻,抢夺权力却毫不含糊,就问你这样的人你怕不怕?

所以说千古以来所有的君主都很讨厌司马懿,甚至连司马炎都不愿意自己的手下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人,这可就没办法了。是你做的事情让大多数人讨厌了,可不仅仅是大家对你的偏见。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司马家族曾经为什么能得天下

谢谢。

司马、欧阳、东方、孤独、南宫、太史、上官、夏侯,诸葛等都是复姓家族。历史上复姓家族出了不少王侯将相,侠义人士。

本篇只讲司马家族为什么能一统天下?

司马懿是三国中期出现的人物,他的出现应该说是他的才能,初露锋芒。三国时期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枭雄谋士文坛奇才风起云涌。司马懿能在这次海选中脱颖而出,与其说是曹操提携与信任,不如说确实有过人的才能。

曹操是干什么的,专门摆弄人事启用的权术家。在他眼睛里阅人无数,打眼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材料。

司马懿的发迹是时代造就的人物,也是命运的安排。正值曹氏家族难以支撑的节点上,司马懿把握好了时机。大体上取代了曹氏的集权,为将来大业打下了基础。

司马懿一生聪明绝顶,文武兼备。按照三国演义上说;司马懿和曹操几乎等耳,都尖诈狡猾,阴险毒辣。

但是作为我,今天反过来看,司马懿曹操都是天下难得的英雄。不论如何评价古人,本人认为司马懿是凭真才实学上位的。

治理一个烽烟四起,战乱不堪的国家,需要政治家的眼光,战略家的头脑。同时也需要思想家的气度,司马懿具备了这些必要的条件。

一个人,一家族,一国家的兴起,离不开智慧和文化。

司马家族中,出了司马懿这个奇人,所以曾经赢得了天下。

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三国时诸葛武侯的大名垂千古!

我想每一个喜欢诸葛亮和爱读三国史的人来说,每每读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章时:当司马徽再遇刘备,得知是徐庶向刘备举荐的诸葛亮时就说过“元直欲去,自去便了,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又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感叹。当时心里不禁会觉得一突,为什么这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司马徽会有这样的言论,又不免感到忐忐。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也确实应验了这句“不得其时”的论断。真的是让人们为诸葛亮的一生感到痛惜、哀惜、悲惜、怜惜!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司马徽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原因。正因如此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在世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是后人争相学习的典范!后世之名人墨客也多有追评高论,不胜枚举。其中以杜甫的诗词《蜀相》最为贴切肯实,让人读后再忆起诸葛臣相时禁不住潸然留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首经典的称颂,缅怀一下三国时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经济家、建筑制造大师、大诗人的丰功伟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么在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呢?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圭虽然早亡,但也是汉朝官员,职位太山都丞。因为他叔叔诸葛玄和荆州刘表关系不错,所以诸葛亮一家就一直居住于当时荆州的管辖范围内。常和当时的荆襄名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为友,坐而论道。而当时曹操的专权挟帝和看出东吴孙权只会偏安一禺的现状,作为汉家臣子后人的诸葛亮是觉不会与他们同流的。刘备大汉后裔,皇室贵胄,又素有壮志,虽然未遇诸葛亮之前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但这都不是真正影响司马徽所谓的“不得其时”的原因。而且崔州平“由乱而入治,由治而入乱”的论述,也间接说出了诸葛亮跟随刘备的“不得其时”。三国演义开场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历史的延续发展,朝代的兴衰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也正是“由治而入乱”的开始,历史也证明刘备不是那个“由乱入治”的人,曹操也不行。那么这个道理别人都懂,诸葛亮也更加明白,也看的透彻。那么导致诸葛亮最终跟随刘备出山的理由,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是诸葛亮确实为刘备的三顾之真情所打动,士为知己者死!第二我在之前的悟空问答中也说过,诸葛亮绝对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负,企图帮助刘备重拾山河,重造汉室,重写历史。我这绝不是贬低武侯,而是对武侯能力的高度赞扬。他绝对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比及吕望、子房的豪情!就像他用七星续命一样有着强大的自信!但终究“不得其时”啊!!!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忠勇、朴实、辛劳、大度,他的形象光芒万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为刘备光复汉室的夙愿中去,直到死也不忘蜀汉山河,蜀汉人民,最后葬于定军山遥望北方,以此守护着蜀汉的汉中大门。希望能看到后代北伐成功的那一天!刘欢的一首《哭诸葛》是那么的让人心肝悲恸,让人怜悯惋惜!

遥想武侯当年意气风发,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计;火烧新野初展风姿;联孙吴舌战群儒;借东风赤壁败曹;夺荆州为主谋基业;戏周瑜为蜀去强敌;哭周瑜英雄惜知己;入西川先主成帝业;取汉中曹操败退;重养民后世颂其德;降姜、马为蜀储人才;困陆逊八阵显威力;擒孟获为汉平后方;辅后主、俩上表彰显忠诚心;斩马谡方见治军严谨;用兵奇谋空城计,别出心裁木牛连环弩;骂王朗尊汉抑魏;战司马计高一筹;七星续命神鬼莫测;除魏延用心良苦;葬定军夙愿未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 ,又何为死而后已。诸葛亮的精神用完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徽说徐庶“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可见司马徽看人之准,也算称得上诸葛亮的知己了。

真是:

一生为主身先死,

鞠躬尽瘁只为国。

空余阵图与瑶琴,

留得美名在人间。

为什么晋朝存在那么多年,司马这个姓氏的人今天却很少

任何复姓,当下的人数都不算多,司马一姓虽然曾是晋朝国姓,也是如此。做为国姓,司马姓曾经在屡次变乱中遭到过大屠杀,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改姓,因此如今人数很少。

一、传说,司马姓本是上古天地之官重、黎之后,三个最著名的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本是同源

天地之官实际有神官性质,在上古属于最高的上公。传到西周末年,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成为司马姓的开姓始祖,因此司马与程二姓也属同源。后为逃难,司马姓分为三支,一支逃到卫地,一支逃到赵地,一支逃到秦地。秦地这一支,出了秦国大将司马错,为秦国拿下蜀地,便是司马迁的祖先。赵地这一支,到秦末出了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殷王司马卬,这便是司马懿和司马光的祖先。

二、从司马卬开始,河内司马家世代为汉朝郡国以上的高官,良好的家教,让司马懿文武俱能,曹魏末年发动政变,奠定了晋朝的基础

应该说,司马一姓在战国、秦汉时期比较常见,而且出现在历史书中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司马氏,无论在赵、在秦,还是在卫,都出了相邦(相国)、将军、乃至诸侯级的人物。但司马成为国姓,起源在于司马懿在垂暮之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天下。经过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其孙子司马炎时期,终于废魏帝而自立,司马成为国姓。

三、司马姓如今为什么这样少?大部分应该是改姓的原因,但晋朝的司马做为国姓,经历过数度屠杀的劫难

改姓的,多半改为司、马、冯、同、程等姓。这些姓里面,马、冯、程等姓在如今的人数很多,其中应该有一些司马改姓的。他们改姓的原因,多半是为了躲避战乱、仇杀,也和复姓为了简便改单姓有关。

而曾经的晋朝国姓,经历过数度的劫难,仅仅大家所熟知的就有:

1、西晋的八王之乱。实际上是司马家王爷们互相残杀的战争,司马懿的儿孙们大量卷入其中,都是自相残杀,正好给五胡的壮大留下机会。

2、五胡的残杀。西晋行将灭亡时和灭亡之时,西晋皇室被五胡政权大量屠杀。最出名的应该是汉赵政权和后赵政权对西晋皇室的屠杀。连西晋皇帝都被俘虏,青衣行酒后被杀死,留下了“永世不生帝王家”的浩叹,何况司马皇室其他人。而后,北方一带长期被五胡政权占领,洛阳、长安一带屡屡成为战地,不知道司马皇室在这其中到底死了多少人。总之,到东晋时期,晋武帝那么多儿子,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屠杀,以及病死的,已经没有活下来的。建立东晋的晋元帝,实际是司马家的旁支,司马懿的庶子之后。

3、东晋灭亡之时,篡位的刘裕又对东晋皇室一番大屠杀。宋武帝刘裕对东晋皇室的屠杀是很明确的。事实上,东晋一百多年,内乱不断,在王敦、桓温、桓玄等权臣的乱局中,司马皇室也是损失不小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峤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翻译

《晋书·温峤传》载“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翻译:温峤到武昌牛渚矶,这里水深无法测量,世代相传说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后引申为点燃烛火明察事物的意思,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

我国古代“司马”是什么官职与姓氏“司马”有关系吗

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司马”二字,书面意思是“司掌马政”,在语法上与西周的司空、司徒、司寇、司士以及西汉的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相同,也与明代的秉笔、掌印相同,司、尚、秉、掌都是“负责主抓某一方面”的意思,司、尚、秉、掌后面跟的那个字就是是所负责的事务。

由于马在西周时期主要用在战车上,所以“司马”也便从字面意义上的“主持马政”,衍生出了“负责军事”的意义。西周的司马,基本上主要负责西周的军政事务,是周王畿内军队的直接指挥者,也是周王畿内军务筹备的主要负责人。春秋战国时期,“司马”被各国沿用,但具体职分不尽相同。鲁国司马为三家主君担任的三执政之一(司空、司徒、司马);宋国大司马与司城相继等同于“首相”,而且宋国既有大司马,也有司马,两者并存;楚国司马则为与令尹并列的执政官,且有左右司马做大司马的属官;齐燕两国的司马一般等同于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与前述各国的执政略有不同。而从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铜官玺与竹简看,在基层政区上也有县司马、都司马存在,负责地方治安。

秦制不设司马,西楚有龙且做大司马,为项羽副手、方面大员。到了汉代,西汉初年曾经一度取消了传统的司马、司徒、司空三官,汉武帝时期才改全国军事长官太尉为大司马,汉武帝到汉成帝之间的大司马成为四大帝国顶级武官(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加官”名号,既是地位名分的尊崇,又有一定超过丞相的参政实权。汉成帝以后,重新确立三公制,大司马才不再是顶级武官的加官,而是三公中的首席,并且随着莽新篡汉及光武中兴而逐渐丧失实权向高级顾问转化,直至东汉初年又改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末年,大司马一职回光返照,在汉献帝时期开始成为日后魏晋吴三朝毫无实权的荣誉官位(八公之一),直至被北朝隋唐的勋官体系所替代。

与大司马同时,汉代的司马成为大将军辖下中央军各分部的领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成为有开府资格的将军府属官:行军司马,地位仅次于本府将军,相当于参谋长,而且乱世的开府将军往往是可以割据一方的实力派,所以府司马也便相当于军政权的事务长,负责军事的同时,也兼管一些民政。这一职位一直持续到唐末,是唐初总管府与中晚唐节度使的重要属官。

宋代以后,“司马”二字彻底被其他军职取代,仅仅成为一种任职者的雅称,如明代的兵部尚书便雅称“大司马”。

“司马氏”确实是来自官职“司马”,这是先秦时期“以官为氏”现象的一个表现,与此相同的例子还有:司空氏、司徒氏、士氏、尉氏(此处念wei)等。


觉得本答不错,还请点赞支持

更多历史干货,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或微信订阅号寒砚笔记获取

三国之后为何尽归司马家

首先,功劳要归于司马懿,他一个人熬死了曹家三代!没错,是硬生生拿人生数十年熬出来的功绩,简直犹如忍者神龟!我服了!

司马懿在三国中有一劲敌,那就是诸葛孔明。而司马懿的冷静和从容,从他跟诸葛亮互相博弈的时候就已经有些显山露水了。

当时蜀军与他两军对垒,司马懿故意闭门不战,气的孔明没有办法,于是为了羞辱他太怂,送给他一个礼物。司马懿打开后,里面竟是女人的衣服,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穿上女装,还答谢了一番。

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司马懿这人城府颇深呐。

另外司马懿这人格局比较大,能看清形势,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轻易出手,而一旦出手,则必成功矣。

当初曹操请司马懿出山的时候,他谎称生病,实则是因为天下形势未定,曹操声名狼藉,加上他未能确定能统一天下大势的人是曹操,之后形势逐渐好转,司马懿也就“勉为其难”的帮助曹操共图大业。

曹操本身疑心病比较重,再加上看不透司马懿这个人,所以对他除了重用之外还有一丝不信任。

当然,以司马懿的智慧,玩转曹操,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曹操又无可奈何,毕竟司马懿乃是大才之人,而你又抓不到他的把柄,再不信任也只能放由他去。

为曹家做事的时候,司马懿一直尽心尽力,从未好大喜功,为人更是低调。于是曹操将他列为了重臣,辅佐朝政。

但其实曹家几代人都对司马懿有偏见之心,直到曹芳上位,这种对司马懿的排挤才慢慢表露出来。

当时手握重权的曹爽,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削弱了司马懿的权力,而司马懿则并未表露出来任何不满。但城府颇深的他,一般人谁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呢?

被降权之后的司马懿干脆就以生病为由,不理朝政,明面上似乎放弃与曹爽的争权。

但曹爽不放心,所以一直派人监察着司马懿。

而司马懿这一病,就是十年。

换做一般人,谁能忍受十年之久,久而久之,曹爽就认为司马懿确实生病了,便不再监视他,哪成想,曹爽刚一放松警惕,司马懿立刻联合自己儿子起兵谋反。

天真如曹爽,他竟然信了一个老狐狸的话,但这也是意料之中,即便奸诈狡猾如曹操,也曾被司马懿蒙骗。

至此,司马懿逆转局势,屈身于曹家数十年终于换来天下归他司马家所有。

小编认为司马懿简直是个伟大的战术大师,以忍耐来麻痹曹家,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奋力反击,一夺天下。

胡锡进、黄日涵、卢克文、司马南四大才子,谁的水平更高

都是些脑子有问题的人,天天怼天怼地怼空气,以此为乐,还喜欢煽动无知网友一起加入这种网络骂战,搞内讧搞对立,以此来获取流量和财富,此风不可涨也不能涨!希望国人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再被这些人蛊惑了!

司马相如是用“绿绮琴”演奏的《凤求凰》吗

我是林小白,我来回答。简言之,司马相如确实是用“绿绮琴”演奏的《凤求凰》。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子虚赋》等,善于运用华丽辞藻,结构宏大壮美,被后人誉为赋圣和“辞宗”。

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但写的诗赋特别好。梁王听说后邀请他来给自己写一篇,相如就写了“如玉赋”送给梁王。这首赋写的大气华美,让梁王欣喜异常,就送给了相如有名的绿绮琴。“绿绮”整体是黑色的,有点幽绿,就像缠着绿色的植物,所以名为绿绮,在琴里面:“桐梓合精”字样,也就是用桐木、锌木制成。相如出色的琴艺,再加上配上卓越的绿绮琴,双双闻名遐迩,甚至到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著名的司马相如卓文君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豪富卓王孙的宴席上。当大家吃饱喝足后,就提议让相如用绿绮演奏一曲,相如早就将目标放在了精通音律,美貌无双的卓文君身上,当即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卓文君示爱。当卓文君偷偷听《凤求凰》后,一颗心就系在了她所钦慕的相如身上了,晚上就和相如私奔了,最终这段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凤求凰》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用“凤求凰”做意象,饱含热烈的爱情意蕴,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作为背景下也让人心驰神往。

这也让现在的人不禁感慨,相如无权无势,却靠着一身才华得到佳人青睐,这样爱情故事难得,在今天估计是难以再见到。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抱得美人归,由此,凤指雄性,凰指雌性,那“龙凤呈祥”里的“凤”又指的是雄还是

凤是雄的 凰是雌的

但是龙凤里的凤指的是凤凰(就是凤凰这种鸟,不分雌雄)

原因很简单!!!龙是雄的么????

龙也有雌雄啊!!!

在“龙凤“中

只是用龙这种动物的刚烈性格来比男性

用凤凰的华贵来比女性

后来在其他地方也常用凤凰比女性

仅仅如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