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你了解他多少?司马迁是怎样写成史记的_司马_史记_秦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司马错 司马 司马 史记 秦王

司马错,你了解他多少

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好基友,二十年励精图治,变法强国,使得秦国焕然一新,于是就想找个地方验证一下变法的效果,搞个军事演习,地点设在了魏国河西。这个时候的司马错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后生仔,年轻有干劲,看到搞演习,于是自告奋勇向大良造卫鞅打报告,要突袭函谷关。卫鞅向来喜欢小鲜肉,既然年轻人有想法,就该支持,否则永远是个断不了奶的孩子。于是给了司马错几千新兵蛋子,让他去躁。没想到,司马错夜袭函谷,乘虚而入,一举拿下山头。胆大有为的年轻人总是招人欢喜的。卫鞅于是直接将司马错破格提升为函谷关守将,留在了函谷。后来赢驷问政于卫鞅,“商君之后,将相何在?”卫鞅将自己当年留在函谷的司马错举荐给了秦王。“兵事,函谷守将司马错,有将略之才,可始任国尉,再任上将军”。什么叫有将略之才?不光能打仗,还有头脑,是个元帅的料。足见卫鞅对其信任和看重。后来,司马错奇袭房陵,完成了秦国东出后与楚国大战的首次胜利,也正是因为这次战斗,楚王要了张仪一条腿。你打折我的军队,我就打折你家丞相的腿。我们接着再看司马错的历史功绩。真正应该载入史册的,是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秦惠文王九年,巴蜀互殴,找秦国来劝架。满朝大臣主张不予鸟之,专心打三晋,唯独司马错力排众议,认为这是上天赐给秦国的一块肥肉。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大臣不明白,秦王不明白,只有司马错知道,这是一盘很大的棋。结果怎样?“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在往后的与山东列国征战以及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巴蜀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兵源等后勤保障,鉴定了秦国一统的物质基础。司马错对中国一统的历史进程是有大贡献的。然而,这样一个家庭背景深厚、个人能力突出、历史功绩显著的人,愣是连一个列传都没得到。不光如此,他的职业生涯竟像曝光在阳光下的冰刃,虽光鲜夺目,但消融殆尽。为毛?司马错属于持重寡言型。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一个能力突出但沉默寡言的人,只有一鸣惊人的时刻,没有权倾朝野的日子。玩政治,需要一张能张开的嘴。所以樗里疾、张仪都在秦王面前吃得开,官也做的大。甘茂能做到右丞相,岂不就是因为时刻牢记:为秦王点赞。我们常会对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配于所在的职务和岗位。但拍马屁岂不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岂不也是人与人的情感互动?马屁里面有真情,马屁里面有真知。

司马迁是怎样写成史记的

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扩展资料:

《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有独特的叙事艺术,作者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