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_司马懿_小麦_面包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麦斛 司马懿 小麦 面包

本文目录

  • 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 古人吃的粮食都是现代人吃的米面吗
  • 中国种植小麦有几千年历史,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面包这种食物

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亲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这次出兵,他还派人出使东吴,约孙权发兵攻击合肥,以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蜀军经艰苦跋涉行军,终于安全的走出斜谷北峪口,先锋部队已经迅速占领武功以东地区。魏国派太师、大将军司马懿统领大军,前来抵御。司马懿乘连日大雨,河水猛涨、蜀军难以增援之机,派上万骁骑攻击由虎步监孟琰率领的蜀军先头部队营地。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坚守,一面命军士加紧架设竹桥准备渡河支援。

孟琰据险坚守,魏军的进攻不能得手,又见蜀军主力架设的竹桥即将完工,不得已撤军回返。于是蜀国大军于这年四月浩浩荡荡进入秦川,驻扎在渭河以南的五丈原。

蜀军主力屯驻在五丈原后,诸葛亮派魏延为先锋,率前军出大营十里处驻扎。此时,司马懿早已率大军渡过渭水,也在渭滨南原背水驻营。蜀军此时如能渡过渭水,登上河北岸建营,就能阻断通往陇西的要道,战况就会极度有利于蜀军。但魏将郭淮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事先做了防备。

郭淮料定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后,必须要争夺北原,以打通北渡渭水的便捷通道,因此他建议司马懿派军据守北原,司马懿深以为然,派郭淮抢先占据北原。魏军到北原后,正在修筑营垒,蜀军果然大举来攻,郭淮率军奋力抗击,蜀军屡攻不克,只得退回五丈原。

几天后,蜀军大量往西而去,似乎要进攻魏军的西线防地。司马懿和郭淮不约而同断定这是诸葛亮的声西击东之计,真实目的是要攻取东边的阳遂,于是在阳遂部署重兵防守。蜀军果然夜袭阳遂,但魏军早有准备,和蜀军鏖战于积石,诸葛亮不能取胜,只得再次退守五丈原。

魏、蜀两军在渭滨屯兵相持、对峙。诸葛亮求战心切,屡派部将向魏军挑衅,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严令部下只许坚守,不许出战。魏军坚守不出,蜀军无隙可乘,无法找到战机。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引诱他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饰,还写了封信给他。信中大意是,如果司马懿甘愿像妇女那样胆怯怕事,就请收下这套裙服吧;不然就摆开阵势,列队厮杀,决一死战。

诸葛亮为了惹怒司马懿出战,也是绞尽脑汁。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戏辱他们,都怒不可遏,纷纷要求出击蜀军,教训教训他们。

司马懿却不表态,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与不满,他假意上书魏明帝“请战”。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的本意心领神会。于是特地派卫尉辛毗持节杖来到司马懿大营,命他坚守大营,不得出战。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会长期据守,不会轻易出战,于是也调整了战术。

他分出一部分兵力就地屯田。他知道魏军长期对峙,是为了拖疲、拖垮远道而来的蜀军,让蜀军的粮草难以为继,到那时蜀军必不战自退。诸葛亮分兵屯田,秋收后就能就地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军粮了。解决了军粮难题,蜀军再也不怕与魏军对峙、相持,开始养精蓄锐,训练士卒,等待最佳战绩。

五月,吴主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从巢湖口进攻合肥,又派大将陆逊、孙韶各带一万兵马向襄阳、淮阴进击。

魏明帝闻警亲自率军东征。 魏军抵抗坚决,三路吴军皆进展不利,将士患病的很多,只得于七月怏怏退回江东。三路吴军被击退的消息传到西线,司马懿更增强了战胜诸葛亮的信心。他一如既往,死守不出,静观其变。

这期间,诸葛亮不断派人向司马懿下战书,要求约期会战。司马懿始终坚持避免主力决战的策略,对其置之不理,不予答复。

蜀军来使每次送战书,司马懿都绝口不提战事,只是以关切的口吻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军政事务的简繁。使者答:“诸葛公躬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文件,都要亲自审阅;每天吃饭不过几盅(酒杯,茶杯,形容量少)”。狡黠的司马懿立即从来使称赞诸葛亮废寝忘食工作的话中嗅到了重要信息。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左右说:“诸葛亮食少事繁,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濒于崩溃了,他必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倒了,而且病情日渐恶化, 卧床不起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年54岁。

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等人按他临终前的部署,聚拢兵马,缓缓向汉中后撤。司马懿打探到蜀军撤退的情况,迅速率大军急追。蜀军见魏军大举追来,步步紧逼,便调转战旗,擂起战鼓,摆出一副回师冲杀的阵势,司马懿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遭其暗算,不敢列队迎战,忙下令全军回撤。杨仪、姜维见魏军退走,烟尘渐消,这才整好队伍,后队变前队,从容率大军撤到了斜谷道口。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再次下令追赶时,见蜀军已在道上洒满了铁蒺藜,人马都无法通过,而蜀军早已走远了......见诸葛亮死后还能捉弄自己,司马懿自嘲道:我能料到活的,怎能料到死的呢。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为何史书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战,对如何后勤、武器配备却闭口不谈,还有人信

这就是不读书的坏处。不懂的东西不去求解,而是凭着浅薄的理解胡乱质疑。这些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里面已经论述的明明白白: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古人吃的粮食都是现代人吃的米面吗

不是。

过去人吃五谷。五谷的说法有些不一,无非就是黍、稷、麻,外加稻谷小麦。

黍:黄米。菽:豆类。稷:小米。

稻谷大约7000年前被我们的老祖宗培育,一直是南方的主要作物。北方多吃小米,唐代之后小麦才得到推广。

但是也有区别。

由于过去中国普遍缺乏牲畜,所以粮食均是水煮谷粒,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是吃用水煮的谷粒——有肉谓羹,无肉谓粥。

比如你看这些小米:

没有机械化与牲畜的帮忙,脱粒就根本无法完成。就更不要说更困难的小麦。也因此中国过去对粮食的称呼是稻多少石,麦多少斛,而非大米多少,面粉多少。

南北朝时期,水车得到大面积利用,我们的老祖宗才真正吃上大米白面,显然,大米的吸收利用比稻谷强很多。如南北朝《齐民要术》明确说到——水引饼(过去称呼小麦食品为饼,比如馒头就叫炊饼)。这是整个世界第一次出现关于面条的记录,也侧面证明,伴随水车的使用,大米白面开始在中国流行。

水车,可自动舂米磨面:

当然,这不是说以前没有粮食脱粒,比如稻谷就能够手工搓粒,但劳动成本与人力需求远超水车,因此主流饮食都是水煮谷粒。

中国种植小麦有几千年历史,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面包这种食物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其实,小麦磨成面粉,经过发酵,烤成面包,或者未发酵的面粉烤制成的「馕」一类的食物,外焦里嫩,最能突出小麦麦香。

所以,小麦的最佳料理其实是烤制面包。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烤制面包的传统呢?不但面包,馕、胡饼(烧饼)一类的面粉烤制食物,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个「烹饪技术」和「烹饪炊具」形成的饮食习惯,渐渐导致的「路径依赖」。

----------------------------------------------------------------

一般认为小麦大约在一万年前在西亚驯化成功(有少许争议,另文再谈),人们利用石板将小麦碾压成粉,与水调和以后进行烤制。

后来,人们偶然发现了面粉的发酵,发酵过的面粉经过烤制口感、味道更佳,就是「面包」。

西方人的制作面包技术来自古埃及人,古埃及人传给古希腊人,古希腊人传给古罗马人,欧洲蛮族的烤面包技术是从古罗马人那里学来的。

磨面的人古埃及雕塑:古埃及的面包文物【图引自:Bread in Ancient Egypt,form: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