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正史?为什么不把《清史稿》重新编纂成清史,总觉得清朝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_清史_清史稿_编纂

本文目录

  • 《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正史
  • 为什么不把《清史稿》重新编纂成清史,总觉得清朝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
  • 《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

《清史稿》和《新元史》是不是正史

《清史稿》还不能算正史。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

《清史稿 》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所以《清史稿》是清朝“清史”的未定稿。

《新元史》是正史,当时北洋政府承认。

《新元史》是近代人柯劭忞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1920年。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次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

为什么不把《清史稿》重新编纂成清史,总觉得清朝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

我来说几句。

目前,纪传体清史主要有三套。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清史稿。后来台湾又出版过清史稿的修正版,直接叫清史,纠正了大量历史错误,但是由于时间仓促,还是留下了很多问题。

二是清史列传。主要写的是皇帝以外的著名历史人物。写得比清史稿详细,而且也没有诸如颠倒历史黑白的恶评。但学术水平和历史价值也远没有达到前面二十四史的高度。网上找不到一些深刻的读后感或者研究探讨的论文,看来深读的人不多,而且作者是谁也没搞清楚,想来史学界也并不重视此书。

三是大陆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主编之一是清史界耳熟能详的戴逸同志。据说本来是要编纂官方级别的清史,能放到二十四史里可以并肩的。不过由于预先指定的目标太大,一直没有完成,至今还在编纂中,但也不能一直没进展,也不好交代,所以暂且先拿出一个版本,这就是清代人物传稿。

争议还是很大,当然关注的焦点反倒不是书里的学术水平,而是大众希望继续二十四史的传统文言文来写。

而编者则认为清史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就应该用这个时代的语言,我们不是古人,没有这样的文化环境来培训和熏陶,只能用最拿手的语言形式来写。

《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

《清史稿》由原东三省总督,汉军旗人赵尔巽组织一帮遗老遗少于1927年编纂而成。

不用猜都知道这是一部秽史!

此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再者此书对于满清的暴政、暴行(如屠城、投充、圈地、占屋、禁海等)多方遮掩。对于满清皇室过于粉饰美化(如咸丰,英法联军要打进北京时他还在圆明园醉生梦死玩四春呢!可在清史稿中也成一位贤君了)。

三者语焉不详,做为晚清高官、亲历者,连光绪之死都不敢直书。可知此书价值之低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