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做官很大,史籍却不记载,他以此诗定名,名垂清史_少女_老翁_的是

唐朝人崔护,正史上并没有传记。其实,他并非寻常之人,曾经进士及第。在唐朝,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定型,但录取人数非常少,通常一次只有十几人甚至寥寥几人而已。因此,能够考中进士的人,必然是人中龙凤。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担任过京兆尹这样的要职,后来更是官至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然而,崔护能为后世记住,却不是在仕途,而是凭借这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脍炙人口,而且平实简单,却暗含着“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两个场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崔护在《全唐诗》中存诗仅六首,他却以此诗一首扬名立万,名垂青史!

诗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小珏也不在此翻译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背景和来由,在曲折的情节中夹杂些许神话。

崔护是中唐人,出生于博陵县(今河北博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也不免有些傲气和羞涩,喜欢独来独往。哪怕是进京赴考,也是孤身上路。这一年的考试结束后,他还是独自一人到都城南郊游玩。

展开全文

年轻人毕竟玩心重,再加上春光无限,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就走远了。他觉得有些口渴,便向寻找人家讨碗水喝。这时候,他找到一户幽静的农家,虽然只有一亩之地,却有满园桃树,显得清雅别致。崔护敲门,结果就是一位少女在门缝中打量他:“是谁?”

崔护连忙说明来意,表示自己是游玩太久,只是为了讨碗水喝。少女也就欣欣然打开门,让崔护进门。少女取来茶水,请崔护坐下,自己则轻盈站立。崔护一边喝水,一边瞟着少女,自然看到了窈窕身姿,绝世容颜。

崔护寻找话题来搭讪,少女却笑而不语。唐朝虽然风气开化,远没有后来程朱理学对于女性的束缚,但毕竟还是有着封建礼法。男女之间,共处一室,已经是比较大胆的行为了。少女虽然不敢答话,却也时不时和崔护对视,显然也是眉目传情。

崔护不是登徒子,少女也不是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等到喝完水,崔护只能道谢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目光,如此眷恋而又如此无奈。

当年的科举考试,崔护落榜。他羁留于长安,一方面继续苦读,另一方面则四处拜谒。因为心情不好,再加上怕影响前程,尽管内心十分不舍,也十分想念少女,崔护始终没有再去探望。直到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年芳草地,崔护实在忍受不住相思的寂寞,根据自己的记忆,再次来到少女的家门。

然而,此时门上有锁,显然家中无人。崔护也没有敲门,只是在门锁的左扉上题诗,就是这首《题都城南庄》。写完之后,他留下自己的名字,潇洒离开。因为没有见到心上人,他始终放心不下,没有几天再次重返故地,结果听到里面有哭声。

崔护赶紧上去敲门,这次出来的是一位老翁。还没等到他开口,老翁便问:“你是崔护吗?”崔护承认后,老翁哭得更厉害了:“你杀了我女儿!”崔护又惊又慌,不明就里,老翁便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崔护想着少女,少女的心中也装着崔护。这一年来,她本来就魂不守舍,恍然若失。早几天出门归来后,看到崔护的诗,更加伤感,结果绝食而亡,遗体还躺在床上。

崔护听后,万千感慨上心头,他强烈要求进去看一看,老翁也同意了。崔护见到少女,悲从中来,不由也恸哭起来。他甚至抱起少女哭道:“我在这里!”没有想到,少女仿佛听到了召唤,不久睁开了眼睛,又活了过来。

这件事记录在《本事诗》中,前面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理解,后面的情节显然就掺杂了唐代传奇小说的演绎成分。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不少元素,比如少女名叫绛娘,比如少女也是才女等等,让情节更为丰满。其实,不管如何,这首诗是在劝诫不要爱在心头口难开,以免酿成“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悲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