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谈谈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如何_陶渊明_桃花源记_生活

本文目录

  •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 谈谈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如何
  • 如何评价陶渊明陶渊明一生是怎么“炼成”的
  • 为什么陶渊明穷困潦倒还有“童仆”侍候
  • 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只是普通的描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简单么
  • 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 如何评价陶渊明
  • 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让你至今难忘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很多人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但事实上,陶渊明并非穷得“叮当响”的赤贫农民。陶渊明归田后,适逢乱世,连年天灾人祸,整个社会经济停滞,物质匮乏,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他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隐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西畴是陶渊明原有旧业,南亩是他癸卯年春开荒的新田,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首《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渊明晚年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和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不论是诗人自己留下的诗作和有关史料记载,陶渊明归田之初在上京的生活算是小康的,有酒有肉,有诗有情,一切是那么的惬意。那些日子,诗人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他,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特别是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使陶渊明晚年的生活确实受到一些影响,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依旧悠然地生活,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的友人中为官的为数不少,陶渊明与他们相交甚厚。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如担任江州刺史刘柳的后军功曹颜延之与陶渊明是莫逆之交,过从甚密。叶喃所著《陶渊明传》说:“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说明陶渊明是欣然接受朋友馈赠的金钱的。所以,鲁迅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还要看到,尽管在陶渊明留下的诗作中,确实有叙说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很多叹“贫”苦“寒”之句。但这时他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士族的巨富来是“穷”。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陶渊明受到后人尊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的人品。他的隐士之路,是洗尽铅华的本心选择,他从来不标榜自己有清淳素雅的高尚人格,亦不曾向往如阮籍般的“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但他绝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劝说陶渊明出仕,并试图周济陶渊明时,他毫不犹豫拒绝了。这就是陶渊明的品格,他乐意接受农夫抑或好友的馈赠,只因为那一份纯净的情谊,但却不能忍受任何带有特殊用意的给予。不肯屈身于庙堂,即使贫寒度日,逍遥江湖,陶渊明无疑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恋于亲情,执着于友情。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

谈谈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如何

谢谢悟空问答官!邀请!

陶渊明是晋朝人,出身没落士族,生活很贫困,后来当过县官,他对农民特别爱待。

他是古代伟大诗人,著名作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人说他是斜眼,採菊东篱下,怎能见到南山,还有著名的《桃花源》等等佳作。

写出了人民理想,为社会,他是一个接近人民,歌唱劳动,憎恶当时那个时代士族社会!

陶渊明生於公元三六五年,卒珍公元四二七年。

我的回答!不适哪位请谅解!

如何评价陶渊明陶渊明一生是怎么“炼成”的

陶渊明(365年一427年)字元亮,自称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因当过江西彭泽的县令,后人称他为陶令,这也是他一生作过的最大官。因他疾世愤俗,淡泊名利,官场不顺家境败落。所以多接近平民百姓和田园生活,写的诗文都是歌颂田园文化和群众生活的。也是个空想主义作家,最著名的书是《桃花源记》,因出生于战乱社会,他在书中为人们描写了一个无战争、无剥削.无阶级的桃花源生活。

为什么陶渊明穷困潦倒还有“童仆”侍候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陶渊明?还穷困潦倒?你快拉倒吧!大天白日的尽逗乐呢?

陶渊明人家那可是大文豪啊!您别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知识他永远都是一种力量。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一擦大鼻涕就要反驳了:“力量?一白面书生和一胳膊腕比脑壳粗的较劲,您告诉俺先爬地上的是谁?不知道谁搁这大言不惭的!”

您看,您这就较劲了,力量他分两种,一种就是您说的这拳头,脑壳都长肌肉这种,另一种就是支配拳头的力量。而知识恰恰就是后一种,往往这种能乐到最后,最阴险。

而搁过去,尤其是东晋时期,那会纸张这东西,珍贵的很,家里边想整个文化人出来,那都是门阀世家,再不济那也是士族出生。

搁过去士农工商,这出生一旦挂着个士,只要自己不作死,基本上是饿不死的。

而普通人那都是一水的文盲,那可真叫扁担倒地上不认识是个一字。那么作为士族出生,且还是大文豪的陶渊明,那知识储备可是杠杠的,所以这穷困潦倒还真真的谈不上。

那回答题主的问题前,咱先瞅瞅陶渊明的家世。

人家的曾祖那是东晋的大将军陶侃,人家的能力可不是啥先锋,那是统兵打仗搁中军运筹帷幄的大帅。

这种人搁东晋时期,那是当压轴宝剑使唤的角色。您要说人家家里没钱,你就是把俺打死了,俺都不信。

当然这后来,家道是中落了,但您不知道有句老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人家再不济,也不会像题主说的穷困潦倒连口饭都吃不上。这都是没影的事。

接下来咱再把陶渊明的事说道说道,大家伙自己个体会一下这是不是穷困那个潦倒。

大家伙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当中走出来的文化人,都知道陶渊明特爱菊,那可是采菊东篱下的隐士高人,就人家那身子板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那叫个铁骨铮铮啊!

为嘛这么说呢?想当年陶渊明搁彭泽县当县令,这位置可是一县之长。东晋那会可没啥科举制,当官全凭举荐。

所以您要是搁那会,没啥身世背景的想当官,你快拉倒吧,洗洗睡去吧,这官场基本没你啥事!

陶渊明当县长,当的好好的,回头那上级就给整了一督邮,要整啥年终考核的,要他穿正装,撅屁股去拜见这位督邮。

陶渊明一听这个,啥玩意?还穿正装,还给你点头哈腰的,凭啥?就凭你是督邮啊?不玩了!

得咧!回头咱陶渊明自己整了一份辞职报告给这督邮,顺道还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这就轻飘飘的打道回府回家了。

这要是一般人都会想,这就是酸文人那骚气,人家不就是来检查一下,您就搁这撒气,撂挑子不干了,这骚的可以啊!这就是酸文人的自尊自负啊!

您啊,只知其一他不知其二。这老话不是说的好吗,它水有源,树有根,您想吃根大辣椒,那地里长出来才成不是。这事貌似很鲁莽,其实是有根源的。

这根子上是他那顶头上司是个叫王凝之的货色。这货简直就是个草包,相信五斗米道,一辈子活的那叫个稀里糊涂的。

当年这王凝之当会稽太守的时候,居然相信鬼兵会帮他守城,这家伙自己个装模作样的整了一套脚踏七星做了一顿法事,这就回家喝茶休息去了。别人好说歹说的让他派人守城,人家根本就不当回事。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城门当然被破了,自己个和一堆娃子都成了别人的刀下鬼,刀架到了脖子上哭都来不及。

这王凝之是琅琊王氏的后人,而陶渊明他们老陶家和这琅琊王氏是政治上的敌人。

当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因为出身寒门士族,被同样是琅琊王氏的王敦打压的那叫个凄惨,都被挤到了朝堂外边了。后来王敦叛乱还是陶侃当征西大将军,带人平叛的。所以这俩家人算是死敌。

您就说吧,这又是世仇又是无能,陶渊明那受这鸟气,所以理所当然的拍拍屁股走人了事。

所以这压根就不是酸文人的意气用事,这未免也太浪了。

题主的事

话说人家也不会因为那县长职务所带来的三瓜两枣的,真就贫困潦倒了,人家拒绝你那五斗米,家里还有万斗米等着呢?

你以为咱当年的那碎心飞魔蒋多多?不管不顾以为高考整张白卷,这就出名了,拉到吧,她这叫不留后路,后悔都来不及。

人家陶渊明那是真叫有才情这是其一,其二人家家里边真有粮,不缺那三瓜两枣的,其三因为人家的才情,那真真慕名而来的人多。

但凡来的人,人家陶渊明摆下好酒好菜吃着喝着。这帮人临走都会留下个三瓜俩枣的。

当然对人家陶渊明来说是三瓜俩枣,但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是真真的巨款啊。

但这巨款回头陶渊明就换成了酒钱,自得其乐的喝酒去了。

您就说吧,这真要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喝酒,你快拉到去吧!

而且后来,人家还多次出仕,那会官阶都不低。

所以人家家里边搁三五个仆从那是正常不过了,不仅如此,人家还送给自己那不成器儿子一个,怕这儿子把自己个给饿死了。

最后咱插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很重要,别听啥快乐教育,教育重来都是苦的,不然搁过去那都是大儒文化人了,哪来那么多文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

谢谢邀请!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是因为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曾祖父是东晋初年的大将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当过太守一级的官,由于陶家不是士族出身,为官清廉,没有多少财产,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经和一般平民差不多了。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并有一定的雄心壮志,由于社会的黑暗,一直不想出来做官。思想很矛盾,直到29岁,才出来谋求官职。10多年里,做了几次官,可是都非常小,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和自己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应酬,这使他感到精神上非常痛苦。在做江西彭泽县令时,因为有一个都督要来视察,按规定,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前往迎接,还要向他弯腰行礼,陶渊明感到这样做,心里很难受。就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水,去向自己瞧不起的人弯腰行礼。于是交出官印,告辞回家。

在辞官回家的路上,是陶渊明心情最愉快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述说自己的心情。恨不得一步跨进家门,和妻子儿女团聚,一起过悠闲的日子。陶渊明离开了官场。回到了浔阳柴桑,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生活非常苦,经常出现无米断炊的情况,但也感到很自在,和乡亲们一起劳动、聊天,还是蛮开心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他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有两个爱好,一是爱喝酒,一是爱菊花。喝了酒,诗兴就来了;菊花不与百花媲美,是高雅的象征。他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他远离世俗,悠闲自在的高尚情操,为后世诗人所推崇。他的《桃花源记》,充满幻想,带有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反映了陶渊明不满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桃花源”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诗,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一直没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到了唐朝,他的诗歌艺术价值,才被人们发现,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刷到这个问答,看了一部分朋友的回答,感觉自己答问可能答不出朋友们那种水准,准备放弃,忽然想起去年陪北京回来的一个朋友游览桃花源,换个角度回答试试。

我是在高二的时候读的《桃花源记》。语文老师姓张,当时快要退休了。他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台上来回踱步,眼睛微眯,一幅陶醉的神态。四十多年了,课文已背不全了,但陶渊明笔下那美好的世外桃源一直留在心里。

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答题前,我再一次看了《桃花源记》,我要说,这还要问,《桃花源记》当然是世外桃源!不过,究竟有没有世外桃源,大家都会答,哪有什么世外桃源,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多看了几遍《桃花源记》,我在想,或许真的有。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看,桃花源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之乱,来此绝境,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只不过他们有房住,大家种田,喂鸡,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神往的田园生活。

所以,我认为那时候说不定真有一两个这样的地方,不过,即使有,也不多,动荡的社会,战火不断的年代,哪里有老百姓平静、幸福的生活。

用今天的标准,这样的世外桃源到处都是。不过,那时候战火连连,人们生活很贫困,能有这样的一处地方,那真是人间天堂!所以一直以来,世外桃源成了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现在,人们的物质条件远远超过了《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标准,但现在真找不到心中的世外桃源了。交通发达,已经没有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经济条件改善,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更复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平静的田园生活常常被江湖打破。

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人向往“世外桃源”,想过田园生活?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打拼多年,事业有成,衣食无忧,但感觉太累,他们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鸟鸣声中醒来,种点小菜,喂几只鸡鸭,邀三五好友,钓鱼品茶….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清闲、放松。 所以现在也很少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为大家都在奋斗的路上,停不下脚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只是普通的描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简单么

陶渊明在小时候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意思是雄心壮志超越四海,满怀豪情,展翅高飞。) 的志向;也受到了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的熏陶,热爱大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经营“仕途经济”,但并不顺利,直到二十九岁时,才出任江州祭酒,因不愿与世俗官僚们“同流合污”,不久便辞官归家。不久,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只当了八十多天,便作了《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经过仕途的波折,陶渊明的思想臻于成熟,他更愿意躬耕于田间,像一般农民的那样,而不是去做一个地主。他尽情讴歌回到田园的快乐,宁愿守着粟麦桑麻,再也不愿回到那污浊的官场。陶渊明是一个清高、正直洒脱、善良的人,不随世、不顺俗,只有美丽的大自然才是他永远的朋友。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自由、快乐、祥和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源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把一个虚景写成了真实的存在,但陶渊明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让人琢磨不透的话题,如桃花源中人们的叮嘱和故事结尾的“不复得路”等情节,虚实难辨,恍惚迷离,让人意犹未尽,满腹疑云。整篇故事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是害怕日薄的世风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不允许“凡夫俗子”得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中人们幸福,浪漫的生活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的,不同于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陶渊明在归隐时只是想到了个人的荣辱进退,写《桃花源记》时已经想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这与他多年的躬耕生活体验相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能提出来也是很难得的。

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田园诗派创始人。

传世名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好读书,不求甚解。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知可以追。

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几次辞官。,29岁时,经亲友推荐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很快辞归,

不久洲上又招他去做主薄,他拒绝了:36岁时,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职,因母丧辞官还乡,40岁始任军职,任镇军将军参军,第二年改任建威将军参军,八月为彭泽县令,到十一月,还是因为无法面对政治纷争和黑暗现实,最后一次弃官,选择了归隐。

仕途失意的陶渊名,在文学创诈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创了田园诗派。首次将大量的农家生活和劳动写入了诗歌扩大了诗的创作内容。在陶渊名筆下,田园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归田园居五首》《饮酒二十首》《劝农》《荣木》等是也田园居诗的代表作。在这些诗歌中,陶渊明描绘了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歌唱了亲自参加劳动的感受。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他对隐居的热爱,对安宁闲静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一种随遇而安,淡泊平和以及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

除田园诗外,陶渊明还写过一些咏史诗,如《咏荆轲》《咏二疏》和《咏三良》等,读这些诗,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激烈、慷慨、豪放的一面。

通过他的《杂诗十二首》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惆怅之情,陶渊明毕竟是饱读经史的文人,济世之志无法实现,仅仅共道桑麻是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的。这些诗与其散淡的田园诗恰好合成一个整体,完整的反映出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在散文方面也有不小的成就,虽然数量不多,却也清新,富有情致,《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是他归隐后的第一篇作品。文中作者虚拟了"木欣欣以向荣""农人告佘以春及,将有事于䄽畴"的景象,表现出陶渊明对乡居生活充满了浪慢的情怀,这种情怀既表现出作者对乡居的热爱,也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痛心疾首。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只用了300多字,就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桃源图景,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场景,它既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理想所做的美好想像,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五柳先生传》也是一篇奇文,是仿史传体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全篇只有百余字,以一个"不"字贯通始终,体现出了作者"自然"的人生哲学。

如何评价陶渊明

也就是个样子!因为俺也不知道他所有的积蓄是不是比他所有的文字更为干净,……俺也想扛起锄头去挖挖地种种花,去过过清淡无欲的生活,可是那“底气“不够啊!

所以也就别拽啦!

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让你至今难忘

人生无根蒂,飘而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已是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聚酒乐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