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铜镜的特点(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_铜镜_纹饰_春秋

本文目录

  • 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什么
  • 各个时代铜质的铜镜有什么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有什么特点
  •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有何特点
  • 隋唐五代时期的铜镜有哪些特点

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1)商代铜镜
在河南安阳发现5面。以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圆形素镜”,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多圈弦纹镜”,亦可见铜 镜在初创期时的简朴古拙。一面镜背有弓形纽,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纽,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 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商代铜镜的特点:镜面平,镜体薄,拱形环纽或方形纽,但均无纽座。
(2)西周铜镜
迄今发现有11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纽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 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以“重环纹镜”(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水库出土)、“虎鹿鸟纹镜”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为代表,形制虽然简朴稚拙,饰纹倒也丰富生动;只是此时的饰纹因受礼制的制约而具有象征意味。西周铜镜用红铜制成,易生锈。
(3)春秋镜
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浚县,山东临淄.山西长治、辽宁宁城、湖南长沙和湘乡等地,都有春秋铜镜的发现。但多数是小型素镜,做工 很粗,仅极少数有纹饰,而且纹样也很拙笨,桥形纽。春秋后期,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镜的形制和花纹已经规格 化。镜纽多为细小的桥形,已有纽座。镜缘也有明确的形制。镜背花纹精致,其特点是完全采用虺龙纹,兽面纹,兽纹,羽状纹、涡形纹等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的铜镜,逐渐厚重,钮多作半球形,纹样除几何纹之外,还有神人和禽兽等。东汉中期又新创了浮雕画像镜。

汉代铜镜的镜体多为圆形,大圆钮,圆形或方形钮座,宽边缘,主题纹饰多呈半浮雕式,题材多种多样。南方纹饰以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为主;北方主要以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盘龙纹、夔凤纹、兽首纹为主。规矩纹镜在西汉晚期、新莽和东汉时期最为流行,镜背常装饰有圆乳、四神、羽人、龙虎或几何形花纹。草叶纹镜的镜背以草叶形纹为主,常见的有八叶、四叶,有的兼有四乳、蟠螭和规矩纹等多种形式。边缘大多饰有连弧纹,以16连弧最多。神兽纹镜的主要产地在浙江绍兴,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镜背的纹饰通常为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人和神兽组成,多为高浮雕,有的上面还有韵体铭文或纪年,制作十分精美。1974年安徽省水电仓库工地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件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铜镜,圆形,圆钮,小连珠纹钮座,座外有一圈铭文带,带下露出双线方框的四角,铭文为“杜氏作镜清且明,名工所造成文章,服此镜,富寿昌,十男五女乐未央,居毋事,如侯王。”其外有四乳钉把主纹饰分成四区,分别饰青龙、白虎、东王公、西王母和立着的侍者、跪着的羽人。宽缘上有锯齿纹、弦纹和流云纹。

各个时代铜质的铜镜有什么特点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又称青铜镜。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铜镜的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各时期铜镜也不尽相同,下面为大家详解不同时期铜镜的都有哪些特点。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有什么特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盛行,其中战国的铜镜制作精巧轻薄,多用几何形纹装饰镜背,钮较小。殷商时期铜镜的特点是镜面微凸或较平,为圆形,镜身较薄。背面纹饰简单,一般饰有数周凸弦纹,有的弦纹间饰有小乳钉及放射状竖线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多圈凸弦纹镜等都具有上述特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有何特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盛行,其中战国的铜镜制作精巧轻薄,多用几何形纹装饰镜背,钮较小。殷商时期铜镜的特点是镜面微凸或较平,为圆形,镜身较薄。背面纹饰简单,一般饰有数周凸弦纹,有的弦纹间饰有小乳钉及放射状竖线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多圈凸弦纹镜等都具有上述特点。

隋唐五代时期的铜镜有哪些特点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