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图是谁画的(八骏马图是谁画的)_徐悲鸿_八骏图_中国

本文目录

  • 八骏马图是谁画的
  • 徐悲鸿的《八骏图》创作于哪一年其创作有何历史意义
  • 原版的“八骏腾云图”的画是谁画的
  • 八骏图的作者简介
  • 八骏图是谁的作品

八骏马图是谁画的

徐悲鸿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其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虽只有八只骏马,却有万马奔腾之势。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的《八骏图》创作于哪一年其创作有何历史意义

徐悲鸿的《八骏图》作于民国37年(1948年),为新中国建国的前一年。此画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

其创作的历史意义:

1、《八骏图》所依据的唯美背景故事向我们展现其思想美。

据《穆天子传》中记载,八骏本是为周穆王驾车的八匹骏马,周穆王驾八骏出征,在瑶池与西王母产生情愫,但因为要回国复命,不得不与西王母惜别,在离别之时曾许下三年后驾八骏返回与其团聚的诺言,不料一去不返。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周穆王的八骏为题材,让我们从奔腾骏马的背后体悟着故人盼归的急切心情,同时,八骏的出现又带给人们美好的希望。当八骏的马蹄声传来之时便是故人回归之日。

从这个唯美的背景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八骏是胜利与希望的象征,《八骏图》依附于其背景所传递的是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胜利、举家团圆的思想之美。

2、自由与激情的融合,正义的宣导与珍惜人才的隐喻传递出《八骏图》的思想之美。

徐悲鸿的《八骏图》创作于民国37年,即1948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成立前夕。徐悲鸿将这幅画作送给了美国空军少将司令陈纳德将军,二战中陈纳德将军带领美国航空队在中国与日军作战,并最终凯旋,徐悲鸿将这幅巨作送给陈纳德将军预示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八骏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徐悲鸿用自己的画笔向我们展现出八匹充满激情、象征正义、自由驰骋的骏马,以其对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向我们昭示对人才的敬慕,对中华民族必将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向强大的信心。

所以,从创作画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想见,这幅画作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对自由向往、对正义宣扬、对人才珍视的思想之美。

扩展资料:

画家徐悲鸿生平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原版的“八骏腾云图”的画是谁画的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忽然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这一文学现象可能与唐德宗的望云骓马有关。元兴元年三月,因李怀光叛乱,唐德宗临幸梁州,七月反京。关于这件事,元稹在《望云骓马》歌序中说道:“德宗皇帝以八马幸蜀,七马道毙,唯望云骓来往不顿,贞元中老死天厩。”李肇《国史补》也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望云骓:“后老死飞龙厩,贵戚多涂写之。”看来,当时对于“八骏”的推崇,借着德宗的爱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唐诗《八骏图》
大诗人白居易作。
全诗如下:
八骏图
-诫奇物,惩佚游也
【唐】白居易
穆王八骏天马驹,
后人爱之写为图。
背如龙兮颈如象,
骨竦筋高脂肉壮。
日行万里速如飞,
穆王独乘何所之?
四荒八极踏欲遍,
三十二蹄无歇时。
属车轴折趁不及,
黄屋草生弃若遗。
瑶池西赴王母宴,
七庙经年不亲荐。
璧台南与盛姬游,
明堂不复朝诸侯。
《白云》《黄竹》歌声动,
一人荒乐万人愁。
周从后稷至文武,
积德累功世勤苦。
岂知才及四代孙,
心轻王业如灰土。
由来尤物不在大,
能荡君心则为害。
文帝却之不肯乘,
千里马去汉道兴。
穆王得之不为戒,
八骏驹来周室坏。
至今此物世称珍,
不知房星之精下为怪。
八骏图,君莫爱。
还有一说,说是徐悲鸿画的
传世名画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八骏图的作者简介

艾启蒙(1708--1780),字醒庵,波希米亚人。一七零八年(清康熙四十七年)生,一七四五年(清乾隆十年)来华,与郎世宁(他也有幅《八骏图》)同为清王朝画院供奉,擅长于绘制动物花鸟,擅长写生、工笔画动物花卉,供职如意馆,赐三品衔。一七八零年十月十六日(清乾隆四十五年)卒,享年七十二岁。 乾隆十年来华,与郎世宁、王致城等人一同供职如意馆,赐三品衔。但最著名的还是画马。《八骏图》即为艾启蒙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所绘八马与真马一样大小。马自从活跃在战场之后,成为中国历代画家描绘的传统题材。艾启蒙所画之马,以西画画法为基础,具有东西方艺术的天才组合,在当时受到皇帝的喜爱。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马方法,时至今日还不乏传人。

八骏图是谁的作品

“八骏图“,这是徐悲鸿早年的作品,描绘了八匹形态各异的骏马。他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即有西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笔墨酣畅,形神俱足,用笔刚健有力,八匹骏马在他的笔下飘逸灵动,倜傥洒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