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徐悲鸿(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愚公移山‘’作于那年什么寓意)_徐悲鸿_愚公移山_油画

本文目录

  •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愚公移山‘’作于那年什么寓意
  • 愚公移山徐悲鸿
  • 《愚公移山》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
  • 愚公移山谁画的
  • 愚公移山画的作者
  • 徐悲鸿愚公移山艺术特色
  • 愚公移山绘画作者
  • 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愚公移山‘’作于那年什么寓意

徐悲鸿 《愚公移山图》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1940年作,画面充满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寓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借用了印度男模特形象,为作品独特之处。

愚公移山徐悲鸿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国画《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画作中的神品,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之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非凡事件,作品问世几十年,至今仍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国宝级的油画作品,在长达65年充满传奇的流传中,海外的炎黄子孙表现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和牺牲精神,终于使这个国宝回到了祖国。我们在此无意赏析这幅画的艺术性,而更多地关注这幅画的思想性。他创作这幅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这幅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
  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万元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先生艺术创作顶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  徐悲鸿先生曾创作两幅油画《愚公移山》,此次被瀚海公司征集到的是徐悲鸿先生完成的第一稿,尺寸稍小(46×107.5cm);现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的《愚公移山》是第二稿,尺寸为400×200cm。第一稿从构思、创作、保护、收藏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据悉,抗战期间,徐悲鸿与印度圣雄甘地会面,他从这位印度灵魂人物身上隐约看见愚公的形象,于是充满激情地创作了《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  1941年底,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在新加坡的徐悲鸿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密藏于枯井,后为感激这些“枯井之宝”守护者,他以《愚公移山》相赠。  据介绍,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愚公移山》在“文革”中卷放于潮湿的房间,颜色脱落。中法油画专家经过5年的艰难修复终于使其重见天日,但彻底恢复原貌尚需时日。因此,此次上拍的《愚公移山》是目前最能体现徐悲鸿抗战期间创作风貌的巨作。

《愚公移山》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

向楼主补充一下:
《愚公移山》绝对是徐悲鸿的作品,这幅大型油画作于他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不久,时间大概是1929——1933年间,其用意在于唤醒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共抗外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田横五百士》等油画,其用意也是基本相同的,我在2004年就在广州购书中心买到一张徐悲鸿作品的微缩选集,就有这幅画,所以请楼主相信我的回答绝对不是瞎碰的。

愚公移山谁画的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是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有油画和国画两种类型,其中以油画最为著名,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一鼓作气,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赶走侵略者。

徐悲鸿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愚公移山》画作赏析。

在《愚公移山》这张画中,里面的人物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愚公移山画的作者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著名作品。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幅《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包括油画第一稿,它的尺寸稍小,在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价格达3300多万元。2011年在沈阳展出的油画《愚公移山》则是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稿。而巨型中国画《愚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愚公移山艺术特色

徐悲鸿是近代比较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那么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到底如何呢?实际上,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以古代的寓言人物故事作为题材,表现出的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激励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愚公移山》这幅画也比较充分的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相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运用了中国特有的白描的手法,也运用了西方传统绘画当中的透视、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等内容,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中西合璧”的特色。

愚公移山绘画作者

徐悲鸿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在焚香献花、歌唱祈祷的欢迎仪式上,泰戈尔向甘地引见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

1941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创作《愚公移山》。此前数月间,徐悲鸿深入喜马拉雅山区,骑马盘旋于万丈悬崖峭壁的山路,作诗咏怀,并作草稿30余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画《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后,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国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

《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叙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

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投入最大热情、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实上,徐悲鸿几乎终其一生都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