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0mm镜头能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吗?大家怎么看三岛由纪夫的《奔马》_奔马_徐悲鸿_作品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奔马 奔马 徐悲鸿 作品

本文目录

  • 24~70mm镜头能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吗
  • 大家怎么看三岛由纪夫的《奔马》
  • 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需要怎样的镜头
  •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于那个城市
  • 画马高手作品
  • 北鸿的龙马图和徐悲鸿的马有什么不同是创新还是背叛
  • 如何评价徐悲鸿的作品
  • 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是一匹怎样的马
  • 天然形成的奔跑马图案的石头,价值大不大有没有收藏价值
  • “鸿雁悲鸣,骏马悲嘶”为何徐悲鸿的“马”受世人追捧

24~70mm镜头能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吗

24-70mm镜头能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吗?本人曾经在坝上草原拍过雪地奔马,根据自己的拍摄体验,这支镜头拍大场景奔马可以,但拍摄奔马特写照片就远远不够了。

摄影/夏雪

众所周知,草原辽阔,地势平坦,奔马的速度又非常快,如果拍摄迎面而来的奔马,距离必须在一、二百米以上,即使垂直角度拍摄,距离也应该在三、五十米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摄影/夏雪

拍摄奔马,一般有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既要用到广角镜头,也要用到长焦镜头。

一是突出环境特点。将奔马和当地环境融为一体,例如草地、野花、小溪、树木、蒙古包等,这时最适合采用24-70mm镜头,以奔马为主体,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又有周边景物作为陪衬,不仅气势磅礴,动感强烈,而且画面内容丰富,环境特点突出。

摄影/夏雪

二是拍摄奔马的特写照片。往往选取一匹或几匹马,甚至马的局部作为主体,着重描绘马匹肆意狂奔时的形态表情,尤其是逆光、侧逆光下鬃毛、马尾、溅雪、哈气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时就应该采用300mm、400mm的镜头才会有更强的表现力,因为长焦镜头既可以将最优美的构图填满画面,又可以压缩空间,虚化背景,使主体更突出。

摄影/夏雪

总之,在坝上草原拍奔马,仅有一支24-70mm镜头是不够的,这样会错失很多精彩的画面。最理想的选择是携带两台相机,一台配24-70mm镜头,另一台配80-400mm镜头,两台相机交替使用,这样的拍摄体验会非常OK!(图文原创/夏雪)

夏雪视觉,欢迎关注,感谢点赞分享!

大家怎么看三岛由纪夫的《奔马》

《奔马》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人生后期所写的。此时他对右翼思想较为突出,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对武士道的迷恋、对天皇的愚忠。战后的大多数日本作家,把创作眼光转移到战争上;或描写人在战争期间所受的伤害;或描写对战争的反思。三岛由纪夫却独树一帜,沉迷于对武士精神的描写,大肆宣扬武士道的忠与勇。《奔马》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书中的主人公饭沼勋是一名激进的右翼青年,他将《神风连史话》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集结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密谋袭击变电站、刺杀商界首脑等活动,铲除罪恶,使维新政府重新树立威严。本多繁邦和崛中尉苦口婆心的劝告并没有改变饭沼勋的此种决心。由于他人的泄密,饭沼勋于事发前被捕,导致密谋活动破产。然而,获释后的饭沼勋依然决心未改,独自去刺杀财界的黑幕藏原武介,铲除罪恶一完成后,他逃到海边,在想象中的日出中切腹自杀。

三岛写的时候毫不避讳自己的偏好与趣味,但又意外地冷酷,仿佛他自己自杀时的狼狈也一并想好了。我就是为幻想而活着的,以幻想为目标而行动,也因为幻想而受到了惩罚……我多么想得到不是幻想的东西啊。

在坝上草原上拍奔马需要怎样的镜头

唯有长焦最实用。拍马群,要居高俯拍才能尽可能地让前后的马与马直接错开不重叠。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于那个城市

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在昏暗的地道中竟然挖到了坚硬的砖墙。之后,人们挖开砖墙,一个黑洞露出来了。当人们爬进去之后,顿时惊呆了,原来他们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墓室里整齐地摆放着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人骨,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

这座古墓全长40米,多室相通,墓门向东,呈东西方向。斜坡土圹墓道两侧的墙壁上有数组朱红的花卉图案笔法简练粗犷。之后,工作人员仔细对文物进行了登记,把它们全部转移到文庙。

不久,甘肃省文化厅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前往武威探查。在墓葬中室的侧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盗洞。可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这个盗洞上竟然有着明显的被修补过的痕迹。

在墓葬甬道右侧,有一口保存完好的古井。它的砌砖方式是独特的“人”字形砌法,在中国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古井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这还是个未解之谜。

墓葬由多个墓室组成,分为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由左右耳室组成,相互对称。那些早期的盗洞就位于墓室中室的左侧壁和后室的顶部。

当然,虽然这座墓葬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230多件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便是著名的铜奔马。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通体由青铜铸造,呈发绿古铜色。它形象矫健俊美,马昂首嘶鸣,腿蹄轻捷,飞驰向前,三足腾空,一足踏龙雀。整个作品惟妙惟肖,真可谓是“龙驹”。雕塑师甚至也不忘为马蹄下的小龙雀刻画几笔:飞鸟展翅回首,注目惊视。

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而产生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口籍”,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甚至汉武帝还作《天马歌》。在汉代,车马冥器随葬的习俗很是盛行,人们将马视为财富的象征。

汉代的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常见题材之一便是“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

如此别致的铜奔马究竟是由谁制作完成的呢?这座墓穴的主人又是谁?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1.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西汉末期。

2.在墓中出土的铜人俑当中,有4件女佣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三字,8件男俑背后都刻有“张氏奴”三字,考古人员还在一只陶碗的底部发现了“张家奴字益宗”的六字铭文。由此推断,墓主人应该姓“张”。而考古人员根据雷台墓出土的其他铭文分析后得知,该墓主人生前曾经四次被册封为“将军”,还兼任过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太守,并多次享有“两千石以上”的体禄。

另外,雷台墓出土的铜马上清楚地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的字样。在汉代,只有诸侯的妻子才能被称为“夫人”。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诸侯。

而在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中,唯一于东汉时期在武威兼任太守的诸侯就只有张江一人。张江是东汉冀州人,后被封为南阳析侯。另据《通志》和铜奔马铭文记载,得知张江当时担任左骑将军兼张掖县长。而凉州是军事要塞,羌人攻打凉州,必须经过张江驻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多次立有战功,遂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古墓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符合。

东汉时,凉州张掖盛产铜,凉州的冶炼技术也比较发达。公元60年张江由武威太守被封侯后,为感谢效忠汉明帝的知遇之恩,又受到当时西汉东门京和东汉马援将军进献“名马式一铜马法”的启发,决定向明帝进献铜马贡品,也就是后来的铜奔马。然而,铜奔马在董卓攻陷京城时被毁。可谁也没有想到,原来张江当初做了两套铜奔马,一套送给明帝,一套自留欣赏,死后也随他入葬。这套生动雄伟的铜车马仪仗队,为我们通真再现了古时“车辚辚,马萧萧”的出行场面。

后来,铜奔马被收藏到甘肃省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

画马高手作品

1、《奔马图》

《奔马图》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为赠给史学家邓蜀生而创作的一幅中国画。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

2、《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初秋时节,牧马人在荒野牧马的情景。画面中有十几匹不同造型的马,体态肥硕健壮、姿态各异,有的在河边饮水,有的相互追赶嬉戏,有的仰头长鸣,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岸边的树木清秀别致,河水平缓无波,展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

3、《瘦马图》

《瘦马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瘦马图》一诗,前两句写这匹神马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此马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

北鸿的龙马图和徐悲鸿的马有什么不同是创新还是背叛

我对画技完全不着北。刚才看了一下北鸿的龙马图,也欣赏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在我看来,徐悲鸿的奔马胜龙马图许多。

请看悲鸿先生的奔马图:

其一笔一画,皆画出马的肌腱的力量。就连马脖上的那一粗坚笔,体现了<脸红脖子粗>的劲道。他的画,是在熟悉马的结构的基础上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纤细可以入马毛,笔笔肌骨皆活了。

再看北鸿的龙马:

·上幅为剪纸法,应以工筆画为基础。下幅是泼墨画,重轮廓而不重细节。可以说,北鸿的画法与悲鸿的画风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悲鸿之画,既有庖丁解牛之功,又有雄浑大气之力,集東西画风之长而造极。难以逾越。

北鸿画马,神梦想象。朦胧而掩细叶。如:

就像看上的云龙雾狗,变化似有。神似是他的主要特征。我以为,他的画赶不上徐先生的画。除非他潜心钻研一下徐先生的画并练习一下马的写生。

不懂画的人评画为童话。童言无忌。谢谢你。

如何评价徐悲鸿的作品

徐悲鸿的作品在国内的声誉一直较好,但国外的文艺理论界却对徐悲鸿的作品任然有着一种不一样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还一度获得了部分人的认可。

美国学者苏利文是这样评价徐悲鸿的作品与成就的:“他可能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一位忘我的教师,但是对一个画家来说,说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绘画自身,他却缺乏刘海粟、林风眠那样的热情和虔诚,因此,他的作品几乎仅仅止于合格而已……合乎规范的正确性所营造的气氛,缺乏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表面看,苏立文说的貌似有些道理,但是,文艺理论的批评如果脱离了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与个人在时代中的使命,其实也是一种耍流氓。

显然,如果脱离徐悲鸿所处的时代,那个危难中的中国,以及新旧思想交替,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就不会理解徐悲鸿对中国文化艺术历史演进的价值。

徐悲鸿的历史使命是新思想的启蒙、民族自信心的寻找与文艺复兴的需要。

而苏立文则以更加前卫的艺术思潮来要求徐悲鸿,显然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的社会使命。

徐悲鸿的作品类型很多,其中他在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国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论是油画或者是国画,他都选择了古典写实主义,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极为必须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他的作品《愚公移山》,创作的时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他通过这一作品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还有他的《田横五百士》,创作于1927年。此时正值国内大革命失败,看到人民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他深感那个时代急需召唤“威武不屈”的“高节”,《田横五百士》就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极具有时代特色。

在对西方油画艺术的引进上,他也极为重视西方古典写实油画的中国化实践,并创作了一批写实油画和素描作品,在他的观念里,艺术启蒙比前卫、新潮的现代艺术更接中国的地气。

在国画领域,徐悲鸿重视写实绘画的研究,他重点研究过中国古代写实画家的作品,其后来创作的《八骏图》、《奔马》也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是一匹怎样的马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我要纠正一下你的提问表达“徐悲鸿的《奔马》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匹马?”是有问题的。

徐悲鸿画马,他的奔马是最受欢迎的。因为马儿只有奔跑起来,才非常精彩。而奔马又很难画。

因为我们人的眼睛是无法准确捕捉到马儿奔跑的丰富姿态的。

世界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打赌,却第一次把奔马奔跑的动态给打赌出来了。从此,我们通过摄影技术,可以准确捕捉到马儿奔跑的姿态。

不妨我们说说这个对于了解奔马的重要故事吧。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铁路大亨斯坦福与他的朋友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他们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斯坦福的赌注是25000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的500万美元。

于是,就请来英国摄影家穆布里奇。穆布里奇经过一番准备,就开始工作了。他第一次拍出来的马,没有拍到奔马四蹄腾空的情况。

这可气坏了斯坦福,要求他重新拍摄。不料,穆布里奇因为一个司法案子,拍摄就停下来了。

一直到1876年,穆布里奇重新设计了拍摄方案,终于拍到了奔马在奔跑瞬间,是会四蹄腾空的照片。

这个消息一下就惊动了美国并传到了欧洲。

穆布里奇拍摄奔马,前后经过了7年的时间,不过,这次意外的经历,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明:电影的诞生。

原因是这样的,穆布里奇在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如果快速一张一张看照片,就会有一种马儿照片动起来的感觉。他反复试验几次,结果都是这样。

这令他异常兴奋,就引起他的一个大胆的想象:能不能做一个工具,让几十张图片转动,然后在一个固定的孔中观看,这样不会动的照片,就会动起来了。穆布里奇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还用这个发明赚钱,观看一次一元钱。

这就是电影的原创了。当然,最后的电影,也不是穆布里奇发明的。

但是,电影史,就是从穆布里奇的奔马拍摄开始的。

徐悲鸿出生的那一年,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他赶上了摄影和电影都可以给绘画更大帮助的好时代。

本来谈徐悲鸿画马,似乎与穆布里奇拍摄奔马没有关系,但是,绝对不是这样。

在徐悲鸿时代,已经很容易见到奔马的图片。

所以,原则上画奔马已经不难了。如果没有摄影技术,我们很难想象画奔马画得很生动。

在穆布里奇拍摄奔马以前,西方绘画大师画的奔马,因为缺乏奔马四条腿在空中的运动变化,所以,很难画出自然有力的奔马。

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徐悲鸿没有对奔马摄影的研究,他也不会画出驰名世界的奔马的。

所以,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很多,你没有贴出具体的一幅图片。我们不好回答你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谈谈徐悲鸿的几幅奔马图。

例如《前进》这幅奔马,是徐悲鸿画马的代表作中最出名的一幅。

《前进》这幅画画于1941年的秋天,当时徐悲鸿为了给抗战募捐,他远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画展义卖,而国内的抗日战争正处于与日寇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

日寇为了达到进攻武汉的目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破长沙。国民政府也对长沙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视,设立第五战区,总司令是薛岳。

从1939年开始,日寇数次大小规模的战斗,都被抵抗,其中1940年的保卫战,被认为是第一次长沙会战。我军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取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徐悲鸿画《前进》这幅画的时候,日寇企图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消息传至槟城,徐悲鸿心急若焚、彻夜难眠,于是趁着月色,饱蘸浓墨,一幅纵长326厘米、横宽112厘米的奔马图一气呵成,并在画面右下角题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

徐悲鸿画上的题字“或者有前次之结果”就是希望二次会战像一次会战击退日寇,保卫祖国。

所以,徐悲鸿在视觉上,采用了他从来没有用过的直面奔马。

这匹奔马奔腾而来的视觉的冲击力更加强烈,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派,好像永远不可战胜的力量迸发出来了。

下面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先生1944年秋,在重庆赠给四川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的一件作品。

画上有两句题诗:“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识”。是什么意思呢?

徐悲鸿画马,除了《九方皋》这幅画上画过拴马的缰绳以外,从来不画缰绳。很多人不理解,就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说:马为知己者用。

徐悲鸿给卢作孚先生的这幅《奔马图》,是说在战乱年代,还没有得到更好的知己,以后一定会有知己。这句诗,与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一诗“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意思是一样的。

徐悲鸿这匹奔马,表现的是像杜甫《房兵曹胡马诗》里写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一种自由境界。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是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为了缅怀与弘扬卢作孚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习他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于1988年8月至1989年4月,由北碚区各界人士发起集资,历时九个月,在北碚公园内建造了“作孚园”。

下面这幅《奔马图》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冬,赠给史学家邓蜀生而创作的一幅奔马图。

徐悲鸿给邓蜀生画的这幅奔马图,非常有名。因为这幅画上,也有一个题诗“水草寻常行处有,相顾效死得长征。”表达了徐悲鸿和邓蜀生互相勉励,不要为个人富贵贪图享受,要为国家最后的和平继续奋斗。

徐悲鸿画这幅画的时候,正处于解放战争阶段。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所以,这幅画有迎接新中国,共同建设新中国的期待。

上世纪40年代,邓蜀生曾经是印缅战区的随军记者;抗战结束后,他成了重庆新闻界的“小钢炮”;解放后,他作为随军记者被派到朝鲜战场;之后又成了美国史研究专家。徐悲鸿的奔马,也给邓蜀生以马不停蹄的“长征”人生。

徐悲鸿画的奔马太多了,每一幅奔马,都是一次再创新。

所以,从来没有重复的,这就是大师的厉害。

例如这幅奔马图,是1945年春画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在非常艰苦卓绝的阶段,徐悲鸿的这幅奔马,表现了画家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马儿四蹄腾空,扬尾立鬣,略带轻松自在的嘶鸣,好像是捷报传来,好像是要奔赴战场。总之,给人不是悲鸣,而是歌唱的鼓舞。

像以上这些奔马,还有很多徐悲鸿画的奔马,都可以叫做奔马图。

简单说,奔马图就是一匹奔驰的画图,但是,徐悲鸿画的奔马很多。如果都简单叫做“奔马图”,我们就不好说指的是哪一福奔马图了。这就有点像一个班的同学,有三个人都叫王小丫,你不说清楚,怎么告诉你你找哪个王小丫呢?

所以,我对徐悲鸿画奔马图的管理很有意见。很多奔马图的意义。本来就在绘画作品之中可以找到,但是,我们偏偏就要笼统叫“奔马图”,这是在对徐悲鸿画马的贡献是很大的伤害。

例如《前进》这幅画,本来就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可是,我们取个《前进》就完全模糊了历史价值。

再比如说徐悲鸿著名的六匹马奔腾的那幅画,徐悲鸿纪念馆官方的标题是《群奔》,荣宝斋出的徐悲鸿画册里叫《六骏图》,我在赞美徐悲鸿这幅画的诗里,取了一个标题叫《六马奔腾图》。

我觉得标题最差的就是徐悲鸿官方的《群奔》,因为,“群”字与“穷”同音,而且,也不太准确。荣宝斋取的《六骏图》算合格,因为古代也有这样的传统。例如《双骏图》、《三骏图》、《五骏图》等等,但是,这样笼统的标题,就无法突出作品的主题。《六骏图》就是有这样一些的缺陷的标题。假如还有一幅《六骏图》,怎么区别两幅画不一样?

本来徐悲鸿的很多奔马图,可以叫做应酬画,都是徐悲鸿与各界社会贤达交往的友谊,就没有想过给作品取标题的问题。但是,后来收集出版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就不是应酬,这么简单的问题了,因此,需要处理,做好徐悲鸿作品的传播。但是,很多也没有认真研究徐悲鸿奔马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就简单的以奔马二字处理,所以,很多徐悲鸿奔马的标题都很蹩脚。例如,我们这次举例的图片中,除了《前进》这个标题,其它三个都叫奔马图,我们评论作品的话,怎么指名道姓地评论?徐悲鸿还有很多奔马图,都没有符合作品内容的标题,这不是也给徐悲鸿奔马作品留下了不应有的误解吗?

天然形成的奔跑马图案的石头,价值大不大有没有收藏价值

不错的奔马石。

如果是原石,奔马是到位的,神态很美,动感很强,马的比例合适,占位适中。

“鸿雁悲鸣,骏马悲嘶”为何徐悲鸿的“马”受世人追捧

徐悲鸿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代宗师。他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最具代表性的且最激动人心的画作是马系列。他的马也最受世人追捧,究其原因如下所述。

一、他将西画技法融合到了传统当中,在表观马之形体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探索与研究,马的每一块骨骼肌肉都符合现实世界中马的真实存在标准。在透视上、颜色深浅上中西合璧,和谐统一。

二、他的马在内在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九方皋》里面的马骨子里面全都是桀骜不驯,《奔马图》之马每一寸肌肤都透露着拼命卖力,《饮马图》之马整体感觉闲适恬静。

三、有人说徐悲鸿的马有君子之风,我以为然。其马既是他自己精神寄托的写照又是自我潜意识的反映。他的马从容自若,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种大气、刚健有为。

四、从历史上的画马名家来看,古人技法上多纯用线条勾勒,只有少量皴擦以表现明暗立体效果。韩干《照夜白图》、《洗马图》韦偃《双骑图》、《牧放人马图》李公鳞《五马图》赵孟頫《滚尘马图》在形象生动上、线条凝练准确上确实是古今画马标杆,然而从透视、笔墨韵味、神态及文化内含看,徐悲鸿的马超过了前人,实在是难得的很。

最后,历代名家画马在马的姿势上雷同之处较多,尤其是后腿的表现,实在是千马一面,缺少变化。郎式宁等西洋画法不在议论探讨行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