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古代三部曲(古时候的“秋决制度“是怎么回事)_王朝_董仲舒_古代

本文目录

  • 古时候的“秋决制度“是怎么回事
  • 古代有哪些音乐
  • 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
  • 如何看待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问题,左右王朝兴衰的到底是什么

古时候的“秋决制度“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秋决制度是指处决刑犯的时间集中在秋冬季节。这种时间规定主要取决于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另有宗教信仰、帝王喜好的因素。与秋决制度匹配的还有秋审制度,这是明清时期对死刑审判案件的一种补充。当年的戊戌六君子都是未等审判直接处死,而百日维新中,康梁之外最核心的人物徐致靖,在李鸿章、荣禄的营救下,通过秋审制度保住一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

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决定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天时为依据。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秋冬季节行刑的规则,秋冬意味着万物凋零,进入一个生死轮回的交替周期,即符合时令,又能够缩短犯人轮回转世的时间。

这种思想在汉朝时进一步发展,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中穷天人之变的精神,和儒家《洪范》的五行思想,都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董仲舒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五行构成了宇宙,五行的相生相胜又完全对应了宇宙万物的关系,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就是五行主导的,五行对应着时节的变化,同样对应着自然规律。

如木代表萌芽出生,对应春天;火代表生长,土代表养生,都对应夏天;金代表收获,对应秋天,水代表隐藏,对应冬天。这就是天时与五行对应的规律。

而天时与人事也是对应的,或者说五行也对应了人事。所以木为春生,适合农事,作为君主要劝课农桑;火为夏长,适合选贤任能,作为君主,要广开仕途之路和赏赐有功之人;土为养成,适合繁衍,君主要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延续继承人的血脉;金为秋收,适合收拢有罪之人,伐无道以安天下;水为冬藏,适合祭祀。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秋繁露·治乱五行》

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让人们遵守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讲,君主就代表着规律,所以遵守规律的重要基础就是绝对支持君主。只要按照这种规律行事,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反之,灾异的产生就是因为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宇宙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中,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

董仲舒的思想最终要归结到君权神授上,所以提出的所有逻辑,都是为帝王服务的,这也就赢得了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君主既然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那么就会按照其逻辑规律施政。

所谓的秋决制度就是在“天人感应”思想下,由统治者默认的,符合五行推演规律的制度。往往有人将斩立决和秋决制度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斩立决也是于汉代形成的处罚手段,但并非是立即处决的字面意思,它与绞立决差不多,都是在判刑当年的秋分过后再执行。与这个手段相对应的是“斩监候”,斩监候的意思就是待来年重新核对案件,进行终审定罪后,再进行秋决,所以有一年的缓冲时间。二者的差别就是案件是否能定论,证据确凿则当年处斩,称为斩立决;证据不足,则斩监候,待取证审理完成后,或宣布无罪,或定罪秋决。

所以秋决并不是制度,而是针对所有处决案件的时间规定,只有斩立决、斩监候才是律法中的量刑制度,二者的处决时间大都在秋天霜降之后、冬至以前,这就叫做秋决。而对于谋反大逆的罪名,则要“决不待时”,所以谋逆没有判为斩立决的,都会判处更高级别的刑罚,而且立即生效,无需等待秋天。

唐宋时期还尊崇道教的十直斋日,这属于道教的戒律。道教规定的斋戒是为了净化心灵、教化世人,以仪式的形式请求天神护佑,这样会有求必应,心神感应。这种思想之所以被唐宋重视,是因为唐宋的开国、兴国之君都信奉道教,其中唐朝太宗、宋朝太祖尤甚。

“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日而违者,加二等”。——《宋刑统·断狱律》

所以唐宋除了规定秋决,还要求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不得处决犯人,这就是大宋律法里说的“禁杀日”。除此之外还包括:

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斋日:正月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

三会斋日: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

佛教也有斋戒日,统治者信仰佛教的也会颁布相应的法律,在不可杀生的斋戒日里,往往是不处决犯人的。

而在行刑的时间上,常有午时三刻之说,这主要是古人认为这是太阳位置最正的时候,即位于天空正中央。与地上的人对应后,照出的人影最短,所以称为阳气最旺的时间。因为古人认处决是“阴事”,所以要以阳气镇之。

在司法程序上,秋决成为一个惯例,与此配套的判决复核制度也到明清形成体系。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要求各省的督抚将所辖省份内的处斩、斩监候案件,会通布政使、按察史进行复审,提出四种处理意见: 一为情实,即罪情属实,奏请执行死刑;二为缓决,即案情虽然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放、充军等;三为可矜,即案情属实,但有情可原,可减为流放;四为可疑,即案情尚未完全明了的,需驳回原省再审;五为留养承祀,即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处罚者为独生子,其家里还有老父亲、老母亲要照顾,则可奏请皇帝申请留养。

由此可见,清朝表现出慎杀态度,不管案件有无争议,都要进行秋审,然后再决定是否来年执行秋决。这与汉朝以后的斩立决、斩监候不同,做到了所有囚犯一视同仁,均以缓刑的方式对待。一般来说,四月之后的判死案件,都要进入秋审环节,所以说戊戌六君子的处理是绕过了司法程序。

当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徐致靖。慈禧认为他是“祸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都是他保举的,举人不明在先,祸乱在后。而且在维新骨干里,徐致靖官拜从二品礼部侍郎,官职最高,上的折子最多,因此成为慈禧眼中的“罪魁祸首”。但因其父亲与李鸿章关系不一般,李鸿章就委托荣禄向慈禧求情,为徐致靖争取到司法程序的机会,被判处斩监候,后来八国联军入京,打算释放所有囚犯,徐致靖不敢擅自出狱,在向刑部尚书贵恒代奏请命后,慈禧在西安发来了赦旨,这才活着走出监狱。

综上,秋决的形成在古代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不管是“天人感应”,还是宗教斋戒日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律法也要从维稳考虑,尤其是处决一事关乎人命,社会影响较大。故而决定了统治者的慎杀态度,秋决如此,秋审也是如此。

古代有哪些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葛天氏之乐所唱的 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至于朱襄氏之乐的“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吕氏春秋》),伊耆氏之乐所唱歌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之无异于咒语,据说一些原始时代的古乐如黄帝的《云门》、帝尧的《咸池》(或说是黄帝时乐)、帝舜时的《韶》,在周代还作为宫廷雅乐的“六代之乐”在演出。这些古乐中最重要的算是《韶》

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32条回答。

在唐宋之前,也就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人吃肉不多。

在商代,中国人吃肉很少,毕竟粮食都不够吃。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其实就是大办宴席、酒肉敞开吃,就是相当高的赏赐了。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才有一定发展,老百姓勉强吃饱肚子,吃肉自然很少。《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连社会贵族阶层,吃肉也不是很多,普通人就别说了。

秦汉时代,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老百姓开始吃肉,但吃的也不多。

古书记载,汉代末期一只鸡需要36钱,而政府小吏每月月俸才360钱,只能买10只鸡,可见吃肉还是不容易。所以刘备去猎户刘安家做客,刘安家里没肉,一急竟然将老婆杀了。

唐宋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大发展,民间吃肉就越来越多。到了明清,吃肉也是寻常事。

但是,这也是分等级的,贵族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吃到油腻的不想再吃“朱门酒肉臭”,平民能吃粮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偶尔吃点肉就当享受了。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是到了江户时代,也就是快到近代的时候,农民才能吃到大米饭的。

而中国南方农民古代也不容易吃到大米饭,这是要高价出售的,自己往往吃一些较差的米和粗粮。

古代中国人吃肉是不多的,原因如下:

第一,牛羊肉吃不到。

古代大部分时期,牛是不能随便杀的。

甚至建国后很多年,各大生产队的牛不允许私自杀掉,即便生病了或者年老了,也要申报国家批准后才允许杀掉。

牛是重要的农业劳动力,对国家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宋代等几个特别繁华的朝代,由于牛的数量太多,政府才允许民间杀牛吃肉。

所以《水浒》中,好汉大块吃牛肉,并不稀奇。

牛毕竟杀得很少,牛肉是很昂贵的,普通老百姓不太能吃得起。

《水浒》中好汉大块吃牛肉,大碗喝酒,对普通农民来说是很享受的事情。

至于羊肉,古代的羊和今天不同,不是关在栏里喂饲料。

真正好吃的羊肉,需要在草场上放养。

在汉唐时期,国内还有大批草场可以放牧,羊肉也比较常见。

后来由于中国人口猛增,关内土地开发殆尽,土地又都是私有制,就没有大规模放养的草场了。

所以,当时国内养羊的人不多,羊肉也比较少见。

真正好吃的羊肉,主要是北方购买甚至从北方金国、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进口。

在宋代以后,羊肉是高级肉,普通老百姓不容易吃到,皇宫和贵族吃的较多。

而且,古代羊肉有一股膻味,而中原汉人饮食较为清淡,多半受不了这种味道,吃的也不多。

第二,猪肉不好吃。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对牲口的阉割技术不发达,猪是不阉割的。

而猪如果不阉割,猪肉就会有一种骚味,很不好吃。

在宋代之前,中国人吃猪肉并不多,因为不太好吃。

另外,中医认为吃猪肉会导致虚胖,对身体不好,所以有身份的人一般不吃猪肉。

为什么当年苏轼提倡猪肉会引起社会轰动?就是当年的人,吃猪肉较少。

直到后期阉割技术发达了,明清时代猪肉才成为主要的食物。

养猪的出肉率高,周期又短,是很合算的养殖生意。

《儒林外史》范进的岳父就是杀猪的屠夫,而杀个猪只能赚一钱多银子,可见当时猪肉已经比较普及了,杀猪也是寻常事。

第三,鱼肉不容易吃到。

古代和今天不同,吃鱼基本都得靠水。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不靠近水边一般吃不到鱼。

古代也没有冰箱,除了极少数咸鱼以外(盐价格昂贵,咸鱼也不便宜),所有鱼虾都是新鲜,都是捕了就吃,难以运输较远。

所以,内陆地区的老百姓,不靠近河流湖泊的,吃鱼很困难。

第四,狗肉吃的不多,马肉不吃。

中国很多地区有吃狗肉的传统,但主要是在唐宋之前,以春秋战国秦汉为主。

当年农业技术太差,农业产量低,饲料也缺乏,吃肉并不容易。

而狗作为家畜的一种,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

只是,到了唐宋时代,吃狗肉就越来越少了,一则是狗不可能长得很肥,狗肉偏瘦,不太好吃,被当做低等肉食。所谓狗肉上不了酒席,就是这个意思;

二则是狗越来越成为农民的重要家庭成员,一般也不会随便吃掉。尤其是少数民族和一些修行的人,多不会吃狗肉。

《水浒》中,鲁智深看到酒店有狗肉,就要花钱买着吃。

酒店老板还颇为惊讶,因为即便是行脚僧人不忌荤腥,一般也不会吃狗肉。

至于马肉也是一样。

且不谈好吃不好吃,古人养马本来就很少,马匹价格本来就极高,哪里还能去吃呢?

第五,鸡鸭才是吃的最多的。

自古以来,农民吃的最多的就是鸡鸭。

鸡鸭的生产周期短,而且在农村不需要精心喂养,平时每天撒一些饲料,让鸡鸭自己找食吃即可。

除了吃肉以外,鸡鸭还可以下蛋。

其实,古代农村也没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只要家里粮食略有剩余的,基本都会养鸡养鸭,不吃肉也要吃蛋呢。

中国古代的农民吃肉虽不多,但并不是不吃肉。

如何看待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问题,左右王朝兴衰的到底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古代封建王朝的周期率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就是历史周期率的描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平均统治大约在两百到三百年时间。

一个王朝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分裂势力的崛起,而在各地分裂割据势力混战一段时间之后,必然有雄才大略之人崛起,再一次统一全国。

古人把这种现象简单的归纳为天命,这也就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历史周期率的来历。

其实学过唯物辩证法的朋友们都知道,透过分分合合的表象,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本质其实在于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

当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建立,必定是伴随着旧贵族的毁灭和新贵族的崛起。

旧有的贵族地主等势力到毁灭,解放出许多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这部分被解放者看到了自己打破阶层进行上升的空间,激发出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

而新王朝建立初期,必定进行过极为残酷的战争和动乱,新的王朝吸取了上一任王朝灭亡的教训,在许多税收、劳役、法律等政策上都会显得宽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也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盛世,都是在一个朝代的初期或中期的原因。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如此。

而一个新建立的朝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新的贵族已经逐渐形成了势力联盟,新的阶层天花板开始固化。普通的农民,手工业者,这样的劳动人民上升通道已经逐渐收窄。

贵族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这一时期如果遇上开明的皇帝进行变革,惩处弊端将会产生所谓的朝代中兴。但是因为封建王朝本身阶级局限性的限制,这样的改革也往往会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就会面临失败的必然命运。

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在进行变革初期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但是随着保守势力的反扑或者主政人的去世,这样的变革也马上就失败了。

又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这些贵族官员的阶层已经完全固化,底层百姓根本没有丝毫出头之地。

而且经过200多年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相对平稳导致人口的大量爆发增长。而封建王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有没有得到大的爆发性增长。这就导致人口增多,而粮食等生活用品的产量跟不上这一增长趋势。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会导致贵族和百姓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兵戎相见。

由此便进入了朝代的末期,整个社会进入战争,歌剧混乱。

在混战几十年到上百年之后,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和旧有的既得利益者。整个社会产生的粮食等又可以养活相对应的人口。

而旧贵族的消亡,则又给新贵族的诞生提供了土壤。这也会导致新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当然一个朝代的消亡和一个朝代的诞生,肯定是非常复杂的,可能会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多重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这条问答只能从最简单的模型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分析思路的建议。

如果您有其他观点,也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以史为鉴,讲述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