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真实情况如何你怎么看?如何评价“汉元帝刘奭”的一生_太子_王朝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刘奭 太子 王朝 皇后

本文目录

  • 班固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真实情况如何你怎么看
  • 如何评价“汉元帝刘奭”的一生
  • 王政君是如何被选为太子妃的,真的是太子刘奭的一句应付之言吗
  • 汉宣帝行“王霸之道”成为中兴之主,元帝刘奭笃信儒学为何败中兴

班固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真实情况如何你怎么看

公元前四十八年,号称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的长子刘奭,承继了汉室大统。

刘奭早年为太子时,眼见父皇袭用法家之术,对朝臣用刑太过,深感不安。于是,就趁着陪父皇用餐之际,劝谏汉宣帝施政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严厉地说道:“我大汉立国,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何以要单纯任用德教,况且儒生迂腐,不达时变,喜欢是古非今,使人眩乱于名实,不知何去何从,岂足委任!”
汉宣帝刘询(剧照)

事后,汉宣帝刘询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因此,他曾萌生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与许皇后的患难真情,只得作罢,就成全了刘奭。

由此可见,刘奭是一个信奉儒学,重用儒士之君。

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也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班固(像)

首先,说说刘奭的“柔”

刘奭的老师萧望之,因担心朝廷会出现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局面,就向刘奭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萧望之(剧照)

汉元帝刘询听了老师的建议后,自己左思右想了许久,又与相关人员讨论了很久,最终也没敢调整“中书”系统的人事结构。

由此可见,刘奭的性格确实“柔”,但也只能是寡断、懦弱的“柔”。

《汉书·元帝纪》记载,刘奭曾在诏书中说“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朕战栗恐惧,不烛变异”、 “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等等。
汉元帝刘奭(剧照) 这些词句昭示出,刘奭不仅缺乏决断能力,而且对自己的统治忧虑重重,没有自信心,也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他“柔”的体现。

其次,聊聊刘奭的“仁”

刘奭的“仁”得看对谁而言。对佞臣、宦官石显之流,刘奭确实是“仁”至义尽。但是,对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就谈不上什么“仁”了。

萧望之针对“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后,导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阉宦与外戚联手,将他逼得饮鸩自尽。

刘奭得知后,既感到震惊,也难过得流眼泪。但事后,他并没有怎么追究,也没有惩治凶手,只是嘴上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

一条人命,而且是自己恩师的命,就这样一“谢”了之了!那么,刘奭的“仁义”、“仁爱”从何谈起?

最后,谈谈刘奭的“好儒”

萧望之被害之后,刘奭的另一位恩师周堪被重用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也被任用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石显(剧照)

但是不久,由于弘恭、石显等阉宦地诋毁、污蔑,刘奭就把周堪贬为魏郡太守,把张猛降为槐里县令。

后来,周堪因不能忍受把控了中枢大权的石显的侮辱,忧愤而逝。周堪去世后,张猛人单势孤,也在石显的迫害下自我了断了。

如果,刘奭真念及恩师的情分,真念及周堪、张猛师徒对大汉王朝的辛劳,他们怎么会如此离世?

一点认识

综上所述可知,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人,都是被刘奭放纵宦官迫害的,都是被刘奭间接杀害的。如此的“徒儿”、“君主”哪有“仁义”可言?有的只是虚情假意、装傻充愣!

应该说,石显等人如此迫害贤臣,都是在刘奭的支持下,或者说默许下进行的,这又怎能说刘奭“好儒”?

说白了,刘奭虽然任用了很多儒臣,诏书中也经常引用儒家经典,也不时采取些振兴和发展儒学的措施。但是,刘奭并不能真正信用这些贤良的儒士、能臣。否则,他怎能听任阉宦们肆意迫害他们呢?

萧望之、周堪均为一代帝师,当世名儒。张猛也是一贤臣能吏,曾出使匈奴,为大汉王朝改善了与汉匈的关系,功在社稷。
西汉与匈奴友好相处(场景)

可是,这些朝廷的柱石,都这样一一悲惨地离去。这样一来,大汉王朝的政权又怎能行稳致远?为此,西汉王朝的谢幕之门开启了……

刘奭虽不能真正识人用人,但据《汉书·元帝纪赞》说,他不仅能吹拉弹唱,而且对拍节的掌握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因此,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薛广德说刘奭“日撞亡秦之钟”。

如何评价“汉元帝刘奭”的一生

引言:

西汉中期,今晚的未央宫格外的热闹,原来,今天是当朝皇帝汉宣帝刘询的生日。此刻,汉宣帝正端坐在未央宫的龙椅上,看着殿前的热闹景象,这位从囚犯到君王的传奇帝王此刻不禁感叹世事难料。这时,他发现坐在台阶下的太子突然起身,端起一杯酒,跪在自己面前说道:“儿臣借此良辰,祝愿父皇福寿绵长,长命百岁!”太子向来沉默寡言,今天突然祝福自己,怎能不让汉宣帝喜不自胜,高兴之余,汉宣帝说道:“我儿孝心可嘉,你可有什么要求,提出来父皇皆满足你!”只见太子微微抬头,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旁边太子的养母王皇后赶忙说道:“太子,父皇问你话呢!想要什么赶紧说呀!”太子见状,鼓起勇气说道:“父皇,儿臣以为,父皇刑罚太重,宜用儒生,盖宽饶,杨浑二人皆当世奇才,却因小过失了性命,此乃大汉之失,望陛下三思!”

“汉元帝刘奭”剧照

汉宣帝刚要举起的酒杯唰的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会说这种话,怒斥道:“胡说,我汉家王朝绵延至今,帝王之道一直是以王,霸道杂之,岂可专用儒生?”说罢,惺惺离席,只留下一大殿的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一会都没反应过来。

走出殿外,汉宣帝气愤难平,暗自的说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这个太子,就是西汉王朝第十一位帝王——汉元帝刘奭,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西汉王朝又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幸运保住太子位

刘奭出生那年,西汉王朝发生了几件非常重大的事故,而这些事故,最终改变了小刘奭的命运。王朝当时的统治者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年仅21岁。由于没有子嗣,以霍光为首的朝臣选择了昌邑王刘博的儿子刘贺做新君,结果刘贺昏聩无能,做了仅仅27天皇帝便被赶了下去,西汉王朝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况。关键时刻,刘询的贵人,当时已经升任大夫的丙吉推荐了刘询做继承人,众臣一拍即合。就这样,当时年仅18岁的刘洵被接到长安成了新一任的君王,而刘奭,也从平民之子变成了太子。

但是,刘奭性格上却一点也不像父亲汉宣帝,刘奭待人恭谦,礼贤下士,柔仁好儒,而父亲汉宣帝则刚毅果敢,外儒内法。因此,父子两人时有争吵,关系也渐渐疏远了些,这其中,最激烈的一次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汉宣帝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乱我汉家者,必太子也!”但是,却一直下不了决心。

“汉宣帝刘询”剧照

想想自己的曾经,只是一个囚犯,甚至不如平民,是许广汉一家收留了自己,还把女儿嫁给了她。想想新婚燕尔时许平君的温柔体贴,却因为自己龙登九五而惨死在宫廷斗争之下。想想小时候的刘奭,是多么的可爱,却那么小就没了亲娘。汉宣帝的泪水也止不住的往下流,怀着对妻子的愧疚,对儿子的期许,汉宣帝最终决定,不再另立储君,他的这一决定,却影响了整个西汉王朝的未来的命运。

二.宽以待人用儒生

顺利的保住太子位,终于,在公元前48年,父亲汉宣帝病逝,刘奭成为新一代的王朝掌舵者,史称“汉元帝”。虽然此前受到了父亲的批评,但是元帝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现在,自己掌权了,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

1.聘用大儒:

元帝一即位,便派遣官员遍访各地,找寻宿儒大家,当时著名的儒学家贡禹薛广德等人都被辟为高官,委以重任。

2.扩大太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有在长安设立太学,但太学的规模当时还较小,只有数十人。元帝为了扩大儒学的影响力,大肆扩张太学范围,太学生和经学博士的数量增加数倍。

“《诗》学泰斗匡衡”画像

同时,元帝对待儒生非常宽厚,如薛广德上任之后,多次劝谏元帝力行节俭,甚至不惜冲撞皇帝,但元帝对他并不责怪,反而多次夸赞他,听从了他的建议。元帝一朝,几乎汉朝当时的儒家名士齐聚朝堂。萧望之,周堪,张猛,贡禹,薛广德,匡衡皆当世儒学界各类典章的泰斗级人物。

三.自断臂膀宠奸佞

虽然汉元帝大肆起用儒生治国,但同时,他也非常宠幸宦官,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中书令石显,在元帝在位期间,石显一直把持朝政,排挤忠良,把汉宣帝留给元帝的三驾马车通通拆掉。

原来,汉宣帝虽然没打算换接班人,但对儿子依然不放心,于是留给他三个顾命大臣辅佐汉元帝。分别是外戚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在石显的排挤下,这三驾马车逐渐倒下。

1.史高:

史高是汉宣帝父亲的娘家人,由于巫蛊之祸父亲和祖父惨死,因此,做了皇帝的汉宣帝对史姓外戚尤为照顾,尤其史高做事干练,深受汉宣帝信任,托孤于他。但元帝即位后,由于元帝信任儒生,史高逐渐被冷落,与儒生出身的萧望之,周堪二人也产生嫌隙。石显趁机拉拢史高结成党羽,第一驾马车裂开了!

2.萧望之:

萧望之是萧何的七世孙,满腹经纶,为人高傲,与石显针锋相对。但由于萧望之是元帝的老师,石显也不好下手,后石显设局诬陷萧望之谋反,元帝将信将疑,下旨遣人询问,石显却将圣旨意思模糊,让萧望之误以为皇帝希望他自裁。不堪受辱的萧望之接到圣旨后不久便饮下了毒酒,第二架马车也没了!

“太子太傅萧望之”剧照

3.周堪:

周堪与萧望之同为元帝的老师,与其一同统领尚书省,萧望之被逼自杀后,周堪被调回京城任职(此前已被石显诬陷贬为庶民),石显害怕周堪抱负,伙同史高等党羽再次诬陷周堪,周堪再度降职河东太守。后元帝因朝中无人再度起用周堪,周堪却发现此时尚书省内全是石显的党羽,气病交加的周堪一怒之下旧疾发作,不久身亡,第三架马车也失去了!

四.立储风波不了了之

元帝年纪大了后,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对于后继之君,元帝也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太子刘骜,元帝并不喜欢。一来是与其母皇后王政君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二来是刘骜从小贪玩好色,名声并不太好

“汉成帝刘骜”剧照

对于新的太子人选,元帝有自己的想法,他最疼爱定陶王刘康其一是其母冯昭仪曾舍身救护自己,深受自己宠爱,其二是刘康与自己有共同爱好,非常像自己。原来,元帝除了爱好儒学,还是个出色的音乐家。据说,宫廷有一项打击乐器,用特质铜丸击打鼓面,因其力度位置不同可以成就一段乐曲,但难度太大宫内无人有此技艺,只有元帝与刘康可以做得到,因此,元帝对刘康更加疼爱。但是,外戚史丹的劝说和宗法制的约束,最终让元帝放弃了另立储君想法,从而不了了之了。

结语:

元帝任用儒生,一改曾经汉朝的统治方式,实际上是中央集权的一种削弱。但由于昭宣中兴的基础,元帝在位期间汉朝实力整体强大,与匈奴关系也达到了最佳的蜜月期,北方边境获得少见的和平。但元帝的这一系列举措却无法挽留大汉王朝由盛转衰的颓势,元帝在位期间连年大赦天下,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社会治安极其混乱,元帝去世后不到半个世纪,西汉王朝在外戚王莽的篡权下,没入历史的海洋中……

王政君是如何被选为太子妃的,真的是太子刘奭的一句应付之言吗

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王莽的姑姑。她从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路走来,颇多不易。她是我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六十一年,享年八十四岁。

王政君当时是如何被选为太子妃的呢,真的是太子刘奭的一句应付之言?

太子刘奭当时并不特别宠爱王政君,她能被立为太子,还真有太子刘奭应付的因素。当然王政君成了太子妃,也为后来她身居后位、尊显天下奠定了基础。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她母亲在怀她的时候,曾梦到月亮入怀。王政君长大后,长的美丽大方。年龄大了,自然要嫁人的。她父亲先后为她许了两家,但还没入门男的就突然死了。

王禁于是就让人给王政君占卜,那术士说“此女贵不可言”。王禁听后,心里乐了,原来女儿是贵不可言,那平常男子又怎能消受的起。于是后来就把王政君送到宫中做了家人子。

当时的太子是刘奭,刘奭是一个痴情种,不过却不是对王政君痴情,而是对自己的司马良娣次痴情。

太子刘奭非常宠爱司马良娣,不过可惜的是司马良娣却突然死了。司马良娣的去世对刘奭打击很大。重要的是司马良娣死的时候还跟太子刘奭说:我之所以死,是因为其他良娣、良人诅咒我的原因。

刘奭因为宠爱司马良娣,所以对她的话深信不疑。再加上他悲痛欲绝,于是就大病了一场。重要的是事,因为司马良娣之言,就让刘奭对他的姬妾们很厌恶、痛恨。

太子刘奭是汉宣帝刘病已和嫡妻许平君之子,汉宣帝和许平君夫妻情深,许皇后去世后,汉宣帝对刘奭更加疼爱有加。

当汉宣帝知道刘奭因为司马良娣之事厌烦自己姬妾时,汉宣帝很心疼儿子,为了让儿子刘奭从痛苦中走出来,他认为只要再给儿子找个喜爱的女子,就能让儿子忘记司马良娣,于是就让当时的王皇后细心挑选了五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去服侍太子刘奭,其中王政君就是其中一个。

王皇后就派人问太子刘奭:这几个女子怎样?

当时太子刘奭还是很思念司马良娣的,并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当时对王政君并无太多的好感。不过王皇后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一则毕竟是皇后,二则对他也不错。所以既然王皇后派人问他,他也不能不答,于是就象征性的应付了一句“其中一个还可以吧”。

说来也巧,当时王政君离的最近,同时她那天穿的衣服也最特别。王皇后派去的人听了太子的回答后,就以为太子说的是王政君。

王皇后知道后,于是就把王政君送进太子宫中,成了太子妃。本来太子刘骜有不少姬妾,不过多年来一直没有孩子。但王政君成太子妃后,竟然很快怀上了皇子,这让汉宣帝非常高兴。后来就生下儿子刘骜,刘骜登基为帝后,母以子贵,王政君则开始了她尊贵的生涯

王政君能成为太子妃,虽然是太子刘奭的应付之言,不可王政君则确实和太子妃、皇后之位有缘。她许嫁两次未过门男方就死了。太子姬妾不少,但却一直没有孩子。而王政君却很快怀上的皇子。看来就如常说的那句话“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汉宣帝行“王霸之道”成为中兴之主,元帝刘奭笃信儒学为何败中兴

汉宣帝刘病巳后改称刘询,为汉武大帝之玄孙,身世之谜万般凄惨,被其父爷死于巫蛊之乱,被奸恶毒臣江充,苏文陷害而亲人尽丧,自小被收囚于召狱,信有丙吉万般敞护才得以苟活,也多凭于许广汉家真诚相待得以享得人间真情厚意,自昭帝壮丧,海昏侯刘贺惨廷了27天的帝位,仅干出11OO多件无耻下流之事,被霍光请白太后下旨废除。霍光愰恐,思立何人为帝,丙吉入侍告于霍光今有前太子据之孙尚在世,霍光及众大臣具喜,终盼的有德圣君继位。初刘询继位一切国事多委于顾命大臣霍光上官杰桑宏扬诸臣,自他心知肚明积畜贤才良臣,为而后亲政积累了力量。自霍光逝,其宁心聚力,斩草除根,拨除了霍氏一党的巨大势力,延用了自昭帝定立的予民休息强国富民之本,轻税收,兴水利工商重教育为本,对外蕃匈奴西域诸国入侵叛乱大举进攻,文武并举,终大败匈奴于德化,匈奴完全臣服于大汉帝国,圆了汉武大帝之宿命。有平定西北羌敌之乱,抚平乌孙西域三十六国之首鼠。可言功德圆满,大国雄风,鼎盛以极。但其子刘奭崇尚的儒家思想治国理政之策,实在是中庸无为,弱化中兴之势的败笔,他亦同样延用了其父的大德万方以仁孝治天下的国策,但纵观其人贤明有余,治国理政之才能输于其父何止百倍,凭心而论儒家思想是种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其理论听似中和万方,实为弱化民族生存环境的软架子,儒家思想教书育人粉施太平尚可,治国理政唯有向汉武大帝和其父,法家,儒家综合应用,益法则法,益儒用儒,文武之道一张一驰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