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_秦国_秦王_太子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关于荆轲刺杀秦王到底是不是一场正义的行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对于不同阵营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自然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也不一样。

关于荆轲要刺杀秦王的原因,就要先从秦国灭掉赵国说起。秦军当时兵强马壮,在灭掉赵国之后直接派兵直指燕国南界,这时候的秦军气势如虹,根本难以抵挡。太子丹担心燕国难以抵挡秦军的攻击,决定派人去刺杀秦王。这时候就想到了喜好读书击剑的荆轲,拜托他去完成行刺秦王解救六国的重任。

或许是因为荆轲在游历到燕国时,一直受到太子丹的恩惠,他最终还是决定去行刺秦王。他为了这次行动做了充分准备,通过进献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和燕督亢地图,成功进入到秦王所在的咸阳宫。并在献出督亢地图的时候,将藏在地图里的匕首拿出来,直接对着秦王一顿猛刺,可惜并没有刺中,反而被秦王拔出的剑刺成重伤。最后被侍卫杀死在咸阳宫大殿之上。

对于荆轲跟其他六国之人来说,刺杀秦王的行为是一场非常正义的事情。一旦秦王被刺成重伤或者直接杀死的话,很容易造成秦国的动荡和混乱。这样的话,秦国的各个王子必然会为了秦国的王位打得不可开交,一定会将派遣攻打其他国家的军队调回到秦国,以防止更大的动乱发生。这样的话,已经快要驻扎在燕国南界的秦军,必然会掉头返回秦国,这样的话,各国就能有很长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到时候不一定再害怕秦国了。

对于秦国来说,荆轲刺杀秦王的行为就是一种暴行,必须要受到制裁。毕竟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的秦国兵强马壮,正是平定天下解决乱世的大好时机。一旦天下一统,必然会有一番盛世景象。在他们看来。但凡阻挠这件事情的人,都是居心叵测之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秦:

荆轲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历史背景:

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自公元前359年起,秦孝公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逐步向东扩展。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推行商鞅变法,军事实力大增。经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世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远胜于其他六国。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其年13岁的太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同时也开始周密部署战斗,准备统一六国。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出井陉,杨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

燕国在七国当中,较为弱小,但也有其辉煌的时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攻克临淄。之后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使齐国几乎亡国。燕昭王死后,对乐毅不满的燕惠王继位,齐臣田单乘机使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换了乐毅,派骑劫代替乐毅。田单用火牛阵一仗击溃燕军主力。并一举将燕军逐出国境,收复沦陷的七十余城,使齐国复国。自此,燕国便一蹶不振,国势日衰。至燕王喜时期,国力更加衰落,由他的儿子太子丹(?-前226)主持朝政。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待太子丹不友善。后太子丹逃归燕国。大臣们劝他跟齐、楚、魏再组合纵对抗联盟,太子丹认为那已不切实际,缓不济急。他决心采取左道旁门的手段,派遣刺客去胁迫嬴政,命他承诺退还侵略的土地,并保证不再继续侵略。如果他拒绝,就把他刺死,以此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

燕太子丹首先找到田光,经过田光先生的引见而结识了著名的侠士荆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