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苏尔哈里发(吉思汗三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_帝国_阿拉伯_王朝

本文目录

  • 吉思汗三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 曼苏尔的介绍
  • 《智慧宫》:展现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
  • 数字从哪来
  • 哈里发帝国的阿拔斯帝国
  • 聚焦丝绸之路501: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 您能告诉我回族满姓的来源吗

吉思汗三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你这个可真难倒我了
第1位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皇帝)
第2位 秦始皇嬴政(中国秦朝皇帝)
第3位 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第4位 成吉思汗(蒙古大汗)
第5位 欧麦尔一世(阿拉伯哈里发)
第6位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第7位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第8位 大流士一世(波斯皇帝)
第9位 彼得一世(俄国沙皇)
第10位 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皇帝)
第11位 屋大维(罗马元首)
第12位 查理曼(法兰克国王)
第13位 汉武帝刘彻(中国西汉皇帝)
第14位 汉谟拉比(古巴比伦国王)
第15位 恺撒大帝(罗马终身独裁官)
第16位 美尼斯(古埃及法老)
第17位 明治天皇(日本天皇)
第18位 居鲁士大帝(波斯皇帝)
第19位 萨尔贡(阿卡德国王)
第20位 伊莎贝尔一世(西班牙女王)
第21位 奥托一世(德意志国王)
第22位 伊丽莎白一世(英格兰都铎王朝女王)
第23位 阿克巴大帝(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
第24位 路易十四(法国波旁王朝国王)
第25位 威廉一世(英格兰诺曼王朝国王)
第26位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法老)
第27位 乌尔班二世(罗马教皇)
第28位 威廉一世(普鲁士国王、德国皇帝)
第29位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唐朝皇帝)
第30位 奥斯曼一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
第31位 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
第32位 帖木儿(帖木儿帝国君主)
第33位 穆阿维叶(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哈里发)
第34拉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法老)
第35位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皇帝)
第36位 康熙(中国清朝皇帝)
第37位 威廉一世(荷兰执政)
第38位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国王)
第39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沙皇)
第40位 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
第41位 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
第42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国王)
第43位 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君主)
第44位 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撒丁国王、意大利国王)
第45位 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全罗斯君主)
第46位 曼苏尔(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第47位 威廉三世(荷兰执政、英国国王)
第48位 爱德华一世(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
第49位 若昂一世(葡萄牙国王)
第50位 隋文帝杨坚(中国隋朝皇帝)
第51位 沙普尔二世(波斯萨珊王朝国王)

曼苏尔的介绍

(707—775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754—775年在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麦蒙为中兴者,以穆耳台迪德为结束者——-史学家阿里比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评价曼苏尔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曼苏尔是他功成名就之后获得的“胜利者”的美称。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因为营建了巴格达这座“神赐予的城市”而名垂千古。实际上,神赐给他的不仅仅只有巴格达这座都会,还有高贵的出身和绝好的历史机遇,使他比较顺利地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荣誉。

《智慧宫》:展现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

公元762年,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定都巴格达。从此阿拉伯传统的部落组织被新的伊斯兰文化取代,帝国辽阔版图中的各民族,尤其是波斯人、犹太人开始在帝国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哈里发的军队从拜占庭夺取的领土,甚至为一神论派、聂斯托利派等基督教正统所不容的异端派教徒提供了庇护所。穆斯林对不同文化、宗教的态度宽容得出奇。而庞大帝国的建立,让那些因政治分歧而彼此隔绝数百年之久的智力传统,包括古希腊人、苏美尔人、波斯人、印度人的智慧,得以再次交融。在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指导下,大量希腊文、梵文和波斯文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哈里发建立皇家图书馆,为学者们提供工作场所,给予行政和财力支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智慧宫的由来。哈里发对学术和知识的热爱持续了几代人。在150年时间里,阿拉伯人将所有能获得的希腊科学和哲学书籍全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语也取代希腊语,成为科学探索的通用语言。而在安达卢斯,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等各种宗教的智力传统扎下了根。穆斯林的西班牙造就了伊斯兰世界里最伟大的一批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这个地区在公元十世纪成为思想和技术的重要集结地。从公元十世纪开始,安达卢斯对西欧的影响和渗透是西方在漫长的黑暗年代之后重新恢复文明的重要契机。相形之下,同时代的西方基督徒甚至还不能准确计时。当埃及法蒂玛王朝苏丹个人就拥有18000多卷藏书的时候,西方修道院里学者们一生所能看到的图书也不过数十册。东西方文明在那个时代的差距犹如天壤。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从启蒙主义时期到当代,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不承认穆斯林的贡献,宣称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西方人对穆斯林的扭曲印象,甚至在欧洲无限受惠于伊斯兰的年代仍旧不减。当十字军战士被蒙昧驱赶到东方时,少数西方人怀着对知识和思想的渴求来到伊斯兰世界。他们当中最杰出者是来自英格兰巴斯的阿德拉。在伊斯兰世界长期游学后,阿德拉成为西方最早的思想启蒙者。在他和几代后继者的努力下,西方大量引进伊斯兰的哲学、天文、数学、医学、航海等知识。新知识从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最终冲垮了教会的蒙昧统治。可悲的是,近代西方从阿拉伯人获得了文明的启蒙,却一再否认施恩者的慷慨。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从启蒙主义时期到当代,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不承认穆斯林的贡献,宣称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西方人对穆斯林的扭曲印象,甚至在欧洲无限受惠于伊斯兰的年代仍旧不减。十三世纪哲学家罗杰·培根是欧洲最早支持科学方法的人。

数字从哪来

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古代印度在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

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是当时比较常用的 。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时期才出现,“0”由小圆点演化而来 。

相关信息: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

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哈里发帝国的阿拔斯帝国

阿拔斯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波斯帝国的重建,出现了严格的官僚等级制度,哈里发的一喜一怒可使人顷刻之间升天入地。萨法(749∼754)很快就肃清了可能成为他政敌的开国功臣。伍麦叶家族遭到残酷屠杀。曼苏尔(al-Mansur,754∼775)为了巩固新王朝的政权,处死了天才的政治组织家阿布·穆斯林(755),并把首都从骚乱的库法迁往巴格达。哈龙·拉希德(Harunar-Rashid,786∼809)的统治曾造成某种假象,彷佛这时达到了哈里发国家繁荣的顶点,其实帝国受到骚乱和暴动的频繁冲击。哈龙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阿敏〔al-Amin〕和马蒙〔al-Mamun〕)进行夺权斗争,马蒙的波斯军队包围了巴格达,阿敏被杀。只有马蒙统治时期(813∼833)堪称阿拉伯文明的黄金时代。他远征拜占庭,平定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呼罗珊(Khorasan)等地的叛乱。他加强了行政制度波斯化的趋势,提倡各派信徒之间的辩论,奖励科学研究,还试图弥合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裂痕。
穆塔西姆(al-Mutasim,833∼842)把马蒙时期使用突厥奴隶兵的经验变成政策,他雇了大量突厥人以及柏柏尔人和斯拉夫人守卫宫殿。这些军队在巴格达横行霸道,不得人心,迫使他迁往新都萨迈拉(Samarra)。在穆塔瓦吉勒(al-Mutawakkil,847∼861)的统治下,政策大变。要他力图削弱突厥人卫队的势力,取消马蒙支持的穆尔太齐赖派(Mutazilah,主张通过同异端、异教进行辩论以维护伊斯兰教)和安抚什叶派的措施。他的儿子蒙塔西尔(al-Muntasir)和突厥人卫队合谋,刺杀了他,结果国家陷于混乱之中,突厥人将军左右朝政,诸侯割据。伊拉克南部爆发了辛吉(Zanj)起义(869∼883)。
在11世纪后期哈里发政权中兴之前,穆阿台迪德(al-Mutadid,892∼902)和穆克台菲(al-Muktafi,902∼908)是掌握实权的最后两个哈里发。其后宫廷成了派系斗争、政治倾轧和军事阴谋的中心。穆克塔迪尔(al-Muqtadir,908∼932)曾两度失位。另外3名被废的哈里发还被弄成瞎子。945年,阿赫默德·艾本·白益(DaylamiAhmadebnBuyeh)进入巴格达,他采用了「埃米尔的埃米尔」(amirofamirs,最高统帅)的称号,掌握军政大权,阿拔斯哈里发差不多变成傀儡了。白益家族系来自波斯西比部代兰(Daylam)地区的佣兵,改信伊斯兰教不久,属于什叶派。但他们不打算废除阿拔斯朝,以免引起占多数的逊尼派的反抗。他们甚至还利用哈里发的精神权威来对付埃及的哈里发——法蒂玛朝(Fatimids,909∼1171)。白益家族掌权时代(945∼1055)以阿杜德·道拉统治时期(Adudad-Dawlah,949∼983)臻于鼎盛。他把该家族在波斯和伊拉克的全部领地统一起来。他死后,该家族内讧不已,对阿拔斯哈里发的控制渐松。
同时,东面的萨曼(Samanid)王朝及其后的伽色尼(Ghaznavid)帝国仍对哈里发表示尊敬,使其最高世俗权威得以维持。1055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图格里勒贝格(ToghrilBeg)进入巴格达,由哈里发授予苏丹(「世俗统治者」)的称号,从而使阿拔斯朝摆脱白益家族的监护。其后,塞尔柱帝国开始分裂,阿拔斯朝的实权逐渐增加。精力充沛的穆克台菲(1136∼1160)建立了一支职业军队,他把自己对伊拉克中、南部的政治影响扩大到10世纪初以后未曾达到的范围,他还进而干预塞尔柱家族的内部纠纷。哈里发纳绥尔(an-Nasir,1180∼1225)是他那个时期外交和政治的中心人物。他想把逊尼派和什叶派中的温和人物撮合在一起,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非正式联盟。纳绥尔幸运地经受住了第一次蒙古入侵浪潮的风暴,但穆斯台绥木(al-Mustasim,1242∼1258)未能挡住旭烈兀汗指挥的第二次蒙古进攻的浪潮。1258年,蒙古人洗劫巴格达并杀死哈里发,从而消灭了那里的阿拔斯朝。
伊斯兰世界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农民生活极苦。缺乏大规模工业生产。商人受社会尊敬,对外贸易活跃,在萨迈拉遗址曾发现大量唐朝瓷器。城市的繁华富庶远胜黑暗时代的欧洲。各种族和社会集团的生活地位和职业通常是世袭的;但比起封建欧洲来,这里的阶级意识较少而社会灵活性较多。
在阿拔斯朝流治下,伊斯兰文化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发展深受希腊和伊朗的影响。希腊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和科学方面,波斯影响则在文学和历史领域占优势。金迪(YaqubibnIshaqas-Sabahal-Kindi,约死于870年)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拉齐(ar-Razi,死于10世纪20/30年代)和阿维森纳(Avicenna,死于1037年)同样学识渊博,后者的《医典》(Qanunfial-tibb)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标准教科书。10世纪的穆太奈比(al-Mutanabbi)大概是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贾希兹(al-Jahiz)的作品是阿拉伯散文的典范。

聚焦丝绸之路501: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阿拉伯帝国亦称伊斯兰帝国,或阿拉伯-伊斯兰帝国。

公元632-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属于正统四大哈里发时期。

公元661年,逊尼派的倭马亚家族在伊斯兰教分裂中获胜,建立倭马亚王朝,我国历史上称之为“白衣大食”。

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王朝的视线投向西方,帝国的最西端是西班牙。

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的边界——西起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东岸,东至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北起中亚的绿色山谷,南至撒哈拉沙漠,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

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标志着阿拉伯帝国的堀起。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联合波斯人艾布·穆斯林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拨斯王朝,属于阿拉伯帝国第三阶段,我国历史上称之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目光是在东方,公元751年,阿拨斯王朝与大唐王朝在怛罗斯大战。
622年,在阿拉伯半岛边陲的麦地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国度——阿拉伯神权共和国,即阿拉伯帝国的第一阶段。

在先知穆罕穆德以及第一、二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一世的先后统治下,阿拉伯帝国不仅从麦地那开始逐步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更是同时向西的两大传统强国——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发起了挑战。

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前,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已经进行了数百年的战争,都已经打得精疲力尽,其中波斯帝国的情况更糟。

当波斯人还没从罗马人的袭击中喘口气,衣衫褴褛的阿拉伯大军在漫天黄沙的掩护下攻了过来。

波斯人的倒霉日子来临了。
阿拉伯人在入侵波斯帝国的首都之前,先征服了富庶的叙利亚。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战略要地卡迪西亚相遇,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但仍然不能看出谁胜谁负。但是一场沙漠飓风突然横扫了整个战场,将波斯人吹得真不开眼。看到这场飓风,阿拉伯人纷纷跪在地上感谢上苍,对于他们来说,沙尘暴简直就像家常便饭,而波斯人可不像他们那样适应。

随即,阿拉伯人在狂风的支援下,爆发出十倍的战斗力,波斯军队大败,主将鲁斯塔姆宝座上的华盖被风掀起,鲁斯塔姆本人则被吹落河中。

阿拉伯人乘胜追击,将波斯首都泰西封团团围困,也终于被攻破,波斯人所有的宝藏全都装进了阿拉伯人的荷包。

公元642年,波斯帝国最后的5万大军在尼哈温之战中全军覆没,公元651年,曾经强大的萨珊波斯帝国终于迎来了800年的亡国时期。

此后,阿拉伯帝国开始进攻拜占庭帝国,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黎凡特、小亚美尼亚和埃及等东部和南部领地。随着地中海第一大港亚历山大以及塞浦路斯岛和克里特岛的先后沦陷,拜占庭帝国的地中海霸权已开始岌岌可危。

公元655年,在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统治下,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一世与埃及总督阿穆尔联合派出了200艘舰船,并由穆阿威叶一世的海军大将布斯尔率领。与此同时,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也派出了500艘舰船,并由皇帝亲自率领。不久之后,阿拉伯舰队在菲尼克斯附近的列西亚海岸凭借钩爪战术几乎全歼了数量明显占优的拜占庭舰队,君士坦斯二世仅以身免。这场被阿拉伯人称之为“船桅海战”的海上决战标志着阿拉伯帝国就此瓦解和取代了拜占庭帝国的地中海霸权。

公元656-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一世再次联合埃及总督阿穆尔与阿拉伯帝国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爆发了历时六年的第一次伊斯兰内战。最终,随着阿里的遇刺和其长子哈桑的妥协,倭马亚家族的穆阿威叶一世正式继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帝国,即 阿拉伯帝国的第二阶段 。

公元669年,阿拉伯舰队兵分两路发动西征和北伐:阿拉伯西征舰队攻占了地中海的核心——西西里岛,而阿拉伯北伐舰队则第一次围攻拜占庭帝国的心脏——君士坦丁堡,可惜未能成功。

公元674年,在阿拉伯帝国第五任哈里发和倭马亚帝国第一任哈里发穆阿威叶一世的统治下,阿拉伯舰队再次兵分两路发动西征和北伐:阿拉伯西征舰队攻占了马格里布的凯鲁万直逼北部的迦太基城,而阿拉伯北伐舰队先是攻占了爱琴海和黎凡特海之间的十二群岛,并进一步北进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了第二次围攻。也就是在这时,控制西地中海蒂勒尼安海以及东地中海西西里海、利比亚海、爱奥尼亚海、黎凡特海、奇里乞亚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的阿拉伯帝国达到了其地中海霸权的巅峰。

然而,阿拉伯舰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围攻并不顺利,在经历了四年的围攻之后依然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在经历了西哥特人、匈人、阿瓦尔人和波斯人等“蛮族”的围攻失败之后再次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叹息之墙”。

公元678年,也就是阿拉伯舰队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第五年,阿拉伯帝国和倭马亚帝国哈里发穆阿威叶一世决定孤注一掷,命海军大将法达拉斯集中所有舰队发动最后的总攻。

面对敌军最后的疯狂,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希腊火。在装备有希腊火的拜占庭舰队面前,阿拉伯舰队根本难以招架,在君士坦丁堡面前被焚毁了2/3数量的舰船,剩下的1/3残余舰船又在溃逃途中被乘胜进军的拜占庭舰队几乎全灭。第二次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最终失败标志着阿拉伯帝国的地中海霸权就此被拜占庭帝国瓦解和取代。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主宰,由此也开创了阿拉伯帝国最为辉煌的一章。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者是阿拔斯家族的阿布·阿拔斯。他联合什叶派,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树立了阿拔斯家族的统治地位。

阿拔斯王朝建立在波斯帝国的基础上,波斯治理幅员辽阔的帝国非常有经验,政治体制完善,波斯人成了阿拔斯王朝官僚体系的主体。

阿布·阿拔斯之后继位的是被称为阿拔斯王朝真正奠基者的阿布·贾法尔。阿布·贾法尔自称“曼苏尔”,意为常胜者。他出身于显赫世家,来自于古莱氏族的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五世孙。他以后的35位哈里发,都是其直系后裔。

曼苏尔果断地剪灭了众多异教派,使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再兴风作浪。坐稳大位之后,曼苏尔竭力培植哈里发本人的绝对权威。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已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全国必须在星期五的聚礼日为哈里发本人祈福。还有众多的御用神学者到处宣传阿拔斯王朝万世长存,不可更易。

阿拔斯王朝,从第三任哈里发马赫迪起,到第9任哈里发瓦西格止,达到了全盛时代。其中,又以哈伦赖世德和马蒙时期最为兴旺。从第10位哈里发穆台瓦基勒开始,阿拔斯王朝江河日下,日趋没落。

曾有人这样说过:“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马蒙为中兴者,以穆台瓦基勒为结束者。”

阿拉伯帝国首都东迁巴格达之后,西疆的防备松弛,拜占庭乘机攻占小亚细亚。阿拉伯人开始进攻拜占庭。公元783年,阿拉伯军一度包围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纳贡。

公元786年,哈伦·赖世德继位哈里发。九世纪是以两位皇帝的姓名开端的,他们在世界事务中占优越的地位,一位是西方的查理曼,另一位是东方的哈伦·赖世德。这两人当中,哈伦无疑的是更有势力,而且代表着更高的文化。哈伦与查理曼处于同一时代,但他们各自的首都,巴格达和艾克斯拉沙佩勒简直无法相比,如同今天的巴格达无法同巴黎相比。

哈伦执政期间,只进行过一场战争,即对拜占庭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拜占庭皇帝无理地废除了两国之间签订的合约,并且还派人给哈伦送去了一封极其无礼的信,要求哈伦把女皇进纳的贡赋退还拜占庭国库。哈伦接信后当即怒不可遏,迅速做出了回应。那封回应的信写得那样的霸气与毫不留情,充分显示了阿拔斯王朝当时的统治权威。

哈伦随即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远征。他坐镇在幼发拉底河畔的赖盖城指挥。远征军穿过小亚细亚,于公元806年攻占拜占庭的两座重镇赫拉克里亚和泰那。位于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和罗德岛,也分别于公元805年和公元807年,遭到穆斯林舰队的侵袭和劫掠,小亚细亚的两座重镇伊科纽斯和以弗所,也为穆斯林攻占。那个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尼斯普鲁斯,终于从这一系列惨败中得到了教训,被迫重新议和,接受更为苛刻的条约,同意向阿拔斯王朝缴纳更多的贡赋,同时皇帝本人及其家室成员还要交纳一种侮辱性的个人贡赋。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阿拔斯王朝的势力这时达到了高峰。

公元809年,哈伦·赖世德去世。他的儿子们展开了残酷的争夺王位的争斗,最终,马蒙战胜其他兄弟,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阿拉伯帝国的又一段辉煌亦就此开始。

即位之后,马蒙派大将法德勒征讨中亚地区,势如破竹,再度确立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马蒙时代,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国,地中海也成了穆斯林的内湖,衰落中的拜占庭和中国唐朝均难以与之相比。

在这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势力日衰,再也没有发动过什么重要的对外征战。9世纪后半期之后的阿拉伯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哈里发大权逐渐旁落,哈里发的王位渐渐形同虚设。庞大的帝国内部,各个独立的王国和王朝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阿拉伯帝国这只从沙漠中怒吼着腾跃而出的雄狮逐渐步入了暮年,再也回不到壮年时期的雄姿英发。
公元820年,波斯人独立,建立了塔希尔王朝;公元874年,建立了萨曼王朝。

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利,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

公元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就此灭亡。

末代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绥木的叔叔逃至开罗,被拥立为穆斯坦绥尔二世,直至1517年奥斯曼帝国灭亡马穆鲁克王朝,马穆鲁克苏丹控制下的末代开罗哈里发穆塔瓦基勒三世被俘,其哈里发称号亦被赛利姆一世夺取。

您能告诉我回族满姓的来源吗

回族中的满姓,取自回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回族多取此名问回族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