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二世(西班牙的历代国王)_君士坦丁堡_奥斯曼_帝国

本文目录

  • 西班牙的历代国王
  • 求《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介绍
  • 如果1453年奥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 伊斯坦布尔为何被称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峡,见证帝国千年兴衰
  • 默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时用的那门巨炮有没有历史记载
  • 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为何不愿留在伊斯坦布尔
  • 新朝雅政,旱地行舟什么梗

西班牙的历代国王

1、费尔南多五世(Fernando II;即费尔南多二世)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 与妻子伊莎贝尔一世共治。

2、伊莎贝尔一世(Isabella 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 与丈夫费尔南多五世共治。

3、胡安娜(Juana)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 1504年到1506年与丈夫腓力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与儿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4、腓力一世(Philip 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 1504年到1506年与妻子胡安娜共治。

5、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 1516年到1555年与母亲胡安娜共治。

6、腓力二世(Felipe 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7、腓力三世(Felipe 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8、腓力四世(Felipe 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9、卡洛斯二世(Carlos 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10、卡洛斯大公(Archiduque Carlos;即查理六世)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有争议觊觎者)。

11、腓力五世(Felipe 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12、路易一世(Luis 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13、腓力五世(Felipe 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14、费尔南多六世(Fernando 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15、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16、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17、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18、约瑟夫·波拿巴(José 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19、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20、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 1846年到1868年与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21、阿玛迪奥一世(Amadeo 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22、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23、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24、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25、费利佩六世(Felipe VI)2014年6月19日—今。

扩展资料

西班牙王室的血统起源于5世纪的西哥特王国,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西班牙王室只计算王室父系血统的情况下,其王室父系祖先Robert of Hesbaye (770-807),他的后代为“欧洲第一家族”法国王室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家族。

现今国王费利佩六世一世即波旁家族成员,是Robert of Hesbaye父系血统的直系后代,在只计算父系血统王室中,世界上现存最长父系王室中排在第二位在日本菊花王朝之后。

西班牙阿拉贡地区出生的“天主教国王” 费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看中了哥伦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们也想借助哥伦布,让他为西班牙在海外寻找一个新世界。

于是,他们于1492年资助哥伦布探险。哥伦布不负重托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几乎无穷无尽的金银使西班牙暴富起来。拥有了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等巨额财富,西班牙也几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求《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介绍

1、巴尔沃亚

巴尔沃亚是西班牙殖民探险者,第一个横穿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东岸的欧洲人。为逃债由西班牙到达海地。1500年前往美洲探险,在海地垦荒。1510年移往巴拿马地峡海岸的达连,在那里建立殖民据点,后被西班牙国王任命为达连临时行政长官。

2、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语:Fatih Sultan Mehmet),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

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意为征服者)相称(Mehmed the Conqueror)。他21岁的时候已能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完成了几代苏丹的夙愿。

3、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国作曲家。

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Halle, S),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迁居汉堡,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4、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5、列宁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如果1453年奥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1453年奥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世界会,陆地上奥斯曼再也没有了敌人。

或许年轻气盛的穆罕默德会犹入无人之境扫平巴尔干半岛,失去希望的罗马人纷纷逃到意大利半岛,给意大利带去先进的东方理念。而奥斯曼不会止步多瑙河,还会进一步消灭匈牙利,兵临维也纳。同时水陆并进进军意大利。起点便是圣约翰骑士团的所在地马耳他。教皇可能会向世俗君主求援。

战争从不是什么好事,没有任何理由为屠杀洗地,不过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不承认各种屠杀的政府就是了。我想说的是记住历史上的惨剧不是为了记住对其他民族的仇恨,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不再让惨剧发生。但大部分人都只记住了仇恨,让这种纪念起了反作用。

主条目:君士坦丁堡战役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围攻。尽管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在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授意下英勇作战,但由于没有援军,他们的顽抗最终失败。经历大炮狂轰两个月,坚不可摧的城墙终被击破。

伊斯坦布尔为何被称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峡,见证帝国千年兴衰

1936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推动《蒙特勒海峡公约》(《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的制定,让土耳其掌握了土耳其海峡控制权,允许土耳其将海峡再度军事化,同时对没有和土耳其交战的国家保证商业货轮无限通行海峡的权利。这项公约,持续约束着土耳其海峡这条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道。

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是隔开欧亚两地、地中海与黑海的两座狭窄海峡,中间有马尔马拉海相连。

几个世纪以来,土耳其海峡这几处地方,在全球一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这座大城市建于博斯普鲁斯之后。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作伊斯坦布尔。

特洛伊战争据说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两部古典希腊文学中最伟大作品荷马史诗《奥德赛》及《伊里亚德》的部分主题。战争的焦点是特洛伊城,可能坐落在亚洲端的达达尼尔一带。如此看来,特洛伊战争算得上是土耳其海峡发生的诸多战争之首。

公元前7世纪,希腊殖民者在博斯普鲁斯建立2处聚落,位于欧洲这一边叫拜占庭,位于亚洲那一边叫迦克敦。公元前5世纪希腊与波斯对战中,控制拜占庭对希腊人来说极其重要,拜占庭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贸易城市。

落入罗马统治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选择拜占庭作为新的帝国首都及王室所在地。新的帝都在330年时以新罗马之名君士坦丁堡正式启用,不过人们比较熟悉的名称是伊斯坦堡。

随着罗马帝国权力中心东移,西侧帝国领土被入侵的部族攻占,君士坦丁堡逐渐壮大,规模、富裕程度及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罗马。君士坦丁堡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东侧行省的延续,6世纪初达到巅峰时期,也曾统治意大利多数地区、北非和西班牙南部。

君士坦丁堡东面有博斯普鲁斯海峡作为屏障,西面容易遭遇来自陆地的侵略,直到5世纪初期才逐步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尽管如此,君士坦丁堡仍旧面临外国势力的不断侵扰。625年时,多瑙河以北的游牧族群阿瓦尔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后裔)从西边陆地进军,波斯帝国(伊朗)自海路入侵,两边联合夹击,均被君士坦丁堡击退。677年和717-718年,阿拉伯帝国两次尝试进攻,也被君士坦丁堡以希腊火(烧夷弹的先驱)击退。

941年,发源自现在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一带的罗斯人从黑海入侵时,同样也遭君士坦丁堡以希腊火驱离。最后,1204年一支天主教十字军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导致拜占庭帝国的分裂。

到了此时,塞尔柱帝国已占据拜占庭帝国在中东和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地区的大半领土,拜占庭帝国在这样的压力下势力早已萎缩。1261年,拜占庭诸王重新攻下君士坦丁堡,不过势力已经世风日下,命运逐渐被另一个新势力掌控,这个新帝国就是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人是伊斯兰土耳其民族,名字来源于其王朝创始者、统治安纳托利亚一个小王国的奥斯曼一世。统一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后,奥斯曼人势力扩张越过土耳其海峡,打算从希腊和巴尔干地区获得领土。

尽管他们从1390年到1402年封锁君士坦丁堡,又在1411年和1422年两次围城,却一直无法攻破。

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在位时,奥斯曼人带着16万大军4次来袭,君士坦丁堡仅能召集7000人赶鸭子上架。穆罕默德切断君士坦丁堡的援军和后勤补给,再用火药武器炸毁城墙,让奥斯曼士兵得以顺利进城。拜占庭最后一位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1405-1453)在交战中殒命。

穆罕默德将君士坦丁堡重新命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新政权的象征,首先是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转变成为一座清真寺。其后200年,奥斯曼帝国领土进一步四处扩张,势力远至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

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国力衰退,规模及影响力大幅削弱,敌人与帝国各省的分离运动,迫使帝国势力更加捉急。1908年,一群改革派官员青年土耳其党人在一次行动中夺得奥斯曼帝国控制权,强迫苏丹建立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青年土耳其党人无法阻挡意土战争(1911-1912)或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带来的失败,使奥斯曼帝国更多的领土被瓜分。

1832年希腊从奥斯曼人手上获得完全独立的地位,为了抵抗希腊的海军势力,并巩固奥斯曼帝国在土耳其海峡一带的地位,奥斯曼向英国购买2艘现代战舰。特别是2艘战舰的部分价款是由奥斯曼帝国各地人民认购,却从未成为奥斯曼舰队的一份子。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日,2艘战舰被英国政府征用,导致奥斯曼帝国人民群起激愤,迫使奥斯曼向德国靠拢。8月2日,德国与奥斯曼签署协议,德军提供军事协助,换取他们在奥斯曼境内行动的权利。8月10日,2艘德国战舰抵达达达尼尔海峡,获准穿越土耳其海峡,之后加入奥斯曼海军行列。

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2艘德舰在黑海攻击俄国港口。俄国、英国及法国因此在次月向奥斯曼宣战。奥斯曼从德国获得了极大的援助,包括金援、物资补给和军事能力。德籍工程师在达达尼尔海峡布署新炮台、强力探照灯、拦截潜水艇的海底捕网,以及协调防御用的无线电报系统。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周围地区军力增强,布下了更多地雷。

1915年2-3月,一批英法舰队攻击土耳其海峡,打算打通前往黑海的路权,这样能更容易补给俄国。同盟国这次的行动失败了,因为他们遇到了奥斯曼的大炮和地雷。随着海军作战一塌糊涂,同盟国在达达尼尔海峡发动两栖登陆,集结一批7.5万名兵力的跨国部队,士兵分别来自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法国以及非洲的法属殖民地。

第一次登陆发生在4月25日,同盟国在加里波利半岛(位于达达尼尔海峡欧洲一侧)筑起2座滩头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缅怀两国军人的牺牲奉献。崎岖的地形给来者带来艰苦的壕沟战。到了年末,同盟国开始从加里波利撤退,奇迹的是在撤军中无人伤亡,最后一批同盟国军人在1916年1月9日离开。这次行动总共有14.25万名士兵丧生,其中半数以上是土耳其人。

奥斯曼军队持续在巴尔干、高加索和中东地区奋战,同时继续种族清理运动,将面对国家暴力的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叙利亚人杀害并驱逐出境。奥斯曼终于在1918年10月30日签署停战协定,同意同盟国军队通过土耳其海峡。11月13日,42艘同盟国军舰驶进达达尼尔海峡来到伊斯坦布尔,随后将其占领。

1920年,奥斯曼帝国签署《色佛尔条约》,让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领土得以独立。同盟国军队留在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海峡由一国际委员会管辖,奥斯曼帝国唯有得到国际联盟首肯才能加入委员会。军官凯末尔(1881-1938)率领武装起义作为回应,拒绝《色佛尔条约》的条款。

这场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奥斯曼帝国覆灭,并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依据《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的疆界受到同盟各国承认。《洛桑条约》宣告土耳其海峡为国际地域,由土耳其人担任主席的委员会掌管。土耳其海峡也是非军事区,除了伊斯坦布尔有一小型军队驻防。

凯末尔成为总统后,直到1938年逝世为止。他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改革,获得阿塔图尔克这个姓氏,意思是“土耳其人之父”。

奥斯曼帝国虽然在19世纪衰退,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土耳其海峡却保有控制权。然而,奥斯曼却在1833年与俄国签订《互助条约》,同意只要俄国要求就禁止外国战舰通过海峡。俄国可能支配从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线,这让其他强权国家感到不安,导致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签订。

此举恢复了奥斯曼的势力,和平时期,所有外国军队均不得进入海峡,战时仅允许奥斯曼的同盟国使用。

默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时用的那门巨炮有没有历史记载

有。
那门炮叫乌尔班巨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

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为何不愿留在伊斯坦布尔

在世界历史上,公元145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5月29日,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则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

从十三世纪末期开始,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土耳其人便不断蚕食拜占庭帝国的土地。直到公元1453年,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土耳其人终于彻底征服了已经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士兵按照惯例对这座城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洗劫,当士兵们正在狂欢的时候,他们的苏丹却在废墟前吟唱了一段凄凉的波斯诗歌。

蜘蛛在帝国的宫殿里织下了它的丝网,猫头鹰却已在阿弗拉希阿卜的塔上唱完了夜歌。当为期三天的洗劫结束后,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制止士兵继续掠夺,并且命令士兵返回自己的兵营。这位当时只有二十一岁的苏丹决定对君士坦丁堡进行重修,他想要将这座罗马贵族修建的古城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国都。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许多土耳其贵族和西帕希骑兵的反对。而这些贵族和骑兵们认为,穆罕默德二世不应该留在君士坦丁堡修建宫殿,而是应该带着他们返回埃迪尔内。

在这些人眼里,埃迪尔内才是奥斯曼帝国的国都,因为自从1369年土耳其人占领埃迪尔内之后,在长达八十四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便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国都。西帕希骑兵们希望穆罕默德二世能够带着他们返回埃迪尔内,然后继续向西方进军。现在的埃迪尔内城,只是土耳其境内的一座小城市,人口大约只有十六万,和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完全没有可比性。当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埃迪尔内城也要比君士坦丁堡小得多。

而西帕希骑士和一些土耳其贵族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君士坦丁堡,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愿意在大城市中定居,并且认为苏丹如果继续留在君士坦丁堡,不但会让帝国的扩张速度停滞,而且还会疏远他们和苏丹的关系。在耶尼切里军团未崛起之前,西帕希骑兵一直是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他们大部分都是游牧民,平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就会跨上战马为苏丹而战。

当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西帕希骑兵也参加了这场大战,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西帕希骑兵们也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了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态度,却和自己的苏丹完全不一样。西帕希骑兵们认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不吉祥的城市,因为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是一座反复被“征服者”们所践踏的城市,如果这座城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国都,那么不久后也会被新的征服者攻陷。

除此之外,这些西帕希骑兵不愿留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目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非常自由,只有发生战争的时候他们才会离开家乡为苏丹效力,但是如果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国都,那么他们就会被安置在城市的兵营中。而穆罕默德二世的小儿子杰姆王子,也是这些西帕希骑兵的支持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萨尔托克之书》中,曾反复强调帝国的国都应该是埃迪尔内,并且通过一些故事来暗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被诅咒的城市。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并不在乎西帕希骑兵和土耳其贵族的反对,在力排众议之后,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国都,并且在城中修建了托普卡帕王宫。托普卡帕王宫的建立,也确实导致西帕希骑兵开始和苏丹疏远,在此之前,他们可以和历代苏丹生活在一起,几乎每天都能和苏丹见面。但是托普卡帕王宫被高大的围墙包围,只有很小一块区域对外开放,西帕希骑兵们开始难以看到苏丹的尊容。

新朝雅政,旱地行舟什么梗

1、新朝雅政

明末年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其中一条是: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意思是:金钱鼠尾(清朝的发型,就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面积和一枚铜钱差不多;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状就像老鼠尾巴一样)是新建立的清朝文雅的政策;

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实际上是造成亡国的不合理规定。

表达的意思是掌握话语权的说啥干啥都是雅,胜利者说啥就是啥。

2、旱地行舟

穆罕默德二世在军队久攻君士坦丁堡而不下的情况下,他命令部下将滚木铺到沙地,以便船只在滚木上向前推进。

船上带有火炮,在火炮的轰击和士兵的冲击下,君士坦丁堡彻底沦陷。

表达的是一方国力衰微,败局不可避免,强国可以有无数种「旱地行舟」的方式将其征服。

后来有些人就把“新朝雅政”用在穆罕默德二世上。在君士坦丁堡战役胜利后,穆罕默德二世一改东罗马的传统风俗,东罗马人最后的文化根基也要被连根拔起。

历史事件:

1、清朝剃发令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

2、穆罕默德二世灭亡拜占庭

1453年4月初,穆罕默德亲自率领15万大军,团团围住君士坦丁堡,从陆上和海上连连发起猛攻。当时城内的守军,连同3000威尼斯、热那亚士兵在内还不足万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但君士坦丁堡具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只有沿金角湾一线较弱。金角湾入口处用粗铁链和沉船堵死,舰队根本无法开进。穆罕默德研究了守军的阵势,认为必须把金角湾方面作为攻城的突破口。

他决定利用金角湾北岸热那亚商人居住的侨民区加拉塔,设法从陆路把兵船拖进金角湾去。穆罕默德答应保持热那亚商人的商业特权,在其帮助下,用涂油的木板滑道,终于沿加拉塔东界,把70艘兵船送进了金角湾。

土舰在金角湾的突然出现,使守城士兵大为惊恐。他们不得不从其它阵地抽调兵力,以加强金角湾一线的防御,城内形势因而大为恶化。但君士坦丁堡军民奋不顾身,英勇善战,一次次击退土军进攻,使其遭受重大损失。

土军久攻不下,加之风闻西方援军将至,内部曾发生动摇和骚动,军事会议两次讨论是否撤军的问题。一部分大臣力主撤退。但穆罕默德深知基督教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短期内不可能组成强大的联盟,对危在旦夕的君士坦丁堡作实质性的援助,因而主张继续围攻。

5月29日,奥斯曼军队再次发动猛攻。为了鼓舞士气,穆罕默德向士兵作了战前鼓动,宣布除了城市本身以外,他不寻求任何其他东西;破城之后,准许士兵尽情抢劫烧杀三天,金银财宝和俘虏、奴婢通通归胜利者所有。

同日,土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