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能在九年之内官升十级?慈禧为了一包袜子,几个窝窝头,一碗绿豆粥给他官升五级,这是为什么_慈禧_李广_不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官升 慈禧 李广 不识

本文目录

  • 曾国藩为何能在九年之内官升十级
  • 慈禧为了一包袜子,几个窝窝头,一碗绿豆粥给他官升五级,这是为什么
  • 为什么卫青、霍去病官升的特别快,而李广却得不到提拔

曾国藩为何能在九年之内官升十级

他投错胎了!明明是汉人,却偏偏给满清当狗!如果不是他,满清早就消失了!他的军队和太平天国的军队都是一样的货色!都应当把它钉在绞刑架上!曾死后应当受到慈禧一样暴尸荒野,死无全尸!可惜天道不公!

慈禧为了一包袜子,几个窝窝头,一碗绿豆粥给他官升五级,这是为什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不知道是吃错了药还是怎么的,突然心血来潮,要向英、法、日、意等西方列强宣战。然而战争一开始,八国联军几乎费吹灰之力,就很快打到了北京。

看到敌人打上门来,慈禧直接给吓蒙了,一扫以前的威风霸气,在8月15日凌晨,带上光绪皇帝、格格、亲王以及一些服务人员共一千来人一溜烟地逃出了紫禁城,开启了自己的逃亡之旅。

在离开皇宫前,慈禧还干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她下令把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珍妃推入井中活活淹死。后来这口井被称为珍妃井。也许老天爷是为了惩罚慈禧,在逃亡的过程当中,慈禧吃尽了苦头。

慈禧在宫中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锦衣玉食,一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次逃亡,因为走得匆忙,慈禧并没有带上多少人,也没有准备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一路上颠沛流离,吃不饱,穿不暖。何况在这期间,全国兵荒马乱,有些地方就算有钱也买不到食物的。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由贯市赶到岔道,都宿在破店中,要求一碗粗米饭,一杯绿豆汤,总不得找处。比较逃荒的老百姓,更为苦恼。”也就说慈禧想吃一碗粗米饭都找不到,比逃荒的百姓更惨,谈不上美味佳肴了。

慈禧和光绪皇帝住的条件也非常的差,睡的都是土炕 ,没有舒服暖和的被子,也没有换洗的衣服。一路上也没有见到接应的官员,连个影子都见不着。

屋漏偏逢连阴雨,等他们来到河北怀来县时,天空也不作美,又下起了大雨。山洪下泻,河水暴涨。慈禧一行也没有带任何的雨具,全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全没有了太后皇帝的威严。

在过河的时候,更苦了那些抬轿的人,他们得抬着慈禧趟水过河。水流湍急,激流差一点把轿子冲走。在他们饥寒交迫的时候,遇到了来迎接他们的怀来县令吴永。吴知县一看见慈禧便跪拜下去,慈禧感动的差点哭了,永远记住了这个雪中送炭的县令。

怀来县在当时是贫困县,但吴知县还是竭尽所能给慈禧准备了食物,吃的是棒子面窝头,喝的绿豆粥。如果是在紫禁城,这些粗茶淡饭,慈禧连看都不看的。

但在逃荒的路上已经好几天没吃过食物了,慈禧早就饥不择食了,窝窝头绿豆粥她也当成美味狼吞虎咽起来。吴知县还把自己妻妾用的衣服洗干净拿来献给慈禧 ,其中一包是十几双做工精细的布袜子,慈禧尤其喜欢。就这样,慈禧换上干衣服,把湿袜子也脱了,换上了干袜子,浑身舒服多了。

吃饱了喝足了,慈禧就和吴永聊起了家常。 在聊天过程中,慈禧发现吴永说话从容应对,语言简练不啰嗦,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吴永还是曾国藩的孙女婿,这下慈禧是感觉见到亲人了。她见吴永是个人才,随即传谕旨提拔吴永为粮台,在后来的逃亡路上把吴永留在身边,让他一路上负责传驿、征调粮食。

吴永确实有两下子,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几天后慈禧又降旨,吴永以知府留原省候补,并且先换了顶戴花翎。第二年慈禧回京,又提拔了吴永,让他做广东道台,吴永的官帽顶子也有原来的墨绿玉石变作了宝蓝玛瑙。

从正七品的县令连升五级成为从四品的道台,等于现在从县级跃入了省级,按照当时正常的情况,至少得奋斗10年,而吴永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可谓是行了大运。

慈禧吃了吴永的窝窝头,喝了人家的绿豆粥,穿了人家的衣袜,吴永的仕途就一路飙升了,吴永可以说是清朝最幸运的官员之一,在当时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啊!

校书郎工作室,玖月秋

为什么卫青、霍去病官升的特别快,而李广却得不到提拔

这一点真怪不到别人身上吧,虽然很多文学作品都时常会提到“李广难封”,但是他的战绩确实和霍去病卫青差远了。

李广在对匈奴作战中战绩不好,也不能全怪他运气不好。李广确实对士卒很好,士卒也愿意为他效命。在早期的时候,李广和程不识齐名,当时的士兵都喜欢跟着李广打仗,不喜欢跟着程不识,因为士兵觉得跟着程不识打仗太幸苦。

但是程不识自己也说了:“李广对士兵的管理太宽松,但是在胡虏进犯的时候很难抵挡他们。但是士兵们因为跟着他打仗轻松,所以都喜欢跟着他,也愿意为他效命。但是我的军队军纪严明,虽然比较繁重,但是从来没有受到过侵犯。”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程不识打仗的时候,军队非常严整。对于章法一丝不苟,他的军队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护军,安营扎寨极有章法。但是李广打仗就比较松散了,虽然李广本人作战非常勇猛,士兵也愿意效命,但是行军打仗毕竟是团队合作。程不识虽没有特别显赫的战功,但是程不识也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

李广就不一样了,李广打仗比较随意,他的军队要么大败,要么大胜。在文帝和景帝的时代,程不识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将军,因为文景时代,汉军本身就处于防御状态。程不识的防御则是无懈可击的。李广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而到了武帝时代,同李广一样不拘兵法作战的霍去病为什么战绩那么好,而李广还是不怎么样呢?霍去病虽然不拘泥兵法,但是他打仗注重方略,擅长奇袭和穿插,而且治军也很严整,和李广爱兵如子不同,霍去病施行的是赏罚分明。而李广则是那种硬拼类型,虽然作战很勇猛,但是一个将军拯救不了整个军队。

对于这段历史后人,甚至直到我们还深受史记的影响。实际上在对卫青,霍去病的评价上相对于李广,司马迁绝对是不够公正的。

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就曾对这段历史有过评价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尤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也许是司马迁自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于出身低贱的卫,霍二人靠着外戚身份一步登天表示不满,或许是出于对李广的同情,司马迁过于偏袒李广。别忘了司马迁还是因为李陵案被执行宫刑的,可见司马迁对李广是有很深的好感的。

但是如果看李广的传记,再对比卫青,和霍去病的传记,你会有一种“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0比5”的感觉。这一点都不夸张。

卫青每次出征都能很好做到预期的策划,霍去病则更是善于出其不意,打的匈奴防不胜防。说明卫青准备充分,霍去病战略得当。但是到了李广这里不是迷路,就是和匈奴打了一场猛烈的遭遇战,说遭遇战是好听的,不如说是跳进了匈奴的包围圈比较恰当点。反观卫青总是能包围匈奴,而霍去病则是神出鬼没,这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