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贵为皇帝,后宫佳丽无数,为何却偏爱民间的花街柳巷?同治皇帝真的是因为“花街柳巷”逛多了,才患“梅毒”而死吗_同治_慈禧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花街柳巷 同治 慈禧 皇后

本文目录

  • 同治贵为皇帝,后宫佳丽无数,为何却偏爱民间的花街柳巷
  • 同治皇帝真的是因为“花街柳巷”逛多了,才患“梅毒”而死吗

同治贵为皇帝,后宫佳丽无数,为何却偏爱民间的花街柳巷

并不是同治帝偏爱民间花街柳巷,而是他拿自己为赌注和亲妈赌气,自己作死,专门把自己弄到不堪的境地去的。另外,他也没有后宫佳丽无数,他只有一后四妃。

同治帝的一后四妃

同治十一年【1872】,两宫太后为皇帝载淳选妃,当时入选五位秀女,分别是蒙古正蓝旗阿鲁特氏的姑侄俩、满洲镶黄旗富察氏的凤秀之女、满洲正蓝旗赫舍里氏的崇龄之女、满洲镶蓝旗西林觉罗氏的罗霖之女。

五女中年龄最小的沙济富察氏深得慈禧欢心,一心想让沙济富察氏登上后位,而慈安太后却中意年龄最大的雍容端庄的阿鲁特氏,两宫产生了分歧,就把决定权交给同治帝,慈禧觉得儿子是自己亲生的,怎么也不会违逆自己的心意。

结果,偏偏就是事与愿违,同治帝和生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反而和嫡母慈安的关心亲密,年轻的同治帝就指阿鲁特氏为皇后,把慈禧气的倒仰又没有办法。

眼看着孝哲封后,慈禧就竭力捧富察氏,特意封慧妃,享受贵妃待遇,其他三位只给了珣嫔、瑜嫔和瑨贵人。

慈禧还安排皇后册封礼和慧妃册封礼放在一天,其他三位推迟一个月。同治十三年【1874】直接越级封皇贵妃,其他三位只晋升一级,分别是珣妃、瑜妃、瑨嫔。

晋封的一个月后,同治帝就驾崩了,随后孝哲皇后也死殉,慈禧也失去斗气的对手和意义。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6】,阿鲁特氏是户部尚书崇绮的嫡女,祖父是大学士赛尚阿。

阿鲁特氏和慈安太后还有点拐弯亲戚,她的母亲,也就是崇绮的夫人是郑亲王端华的次女,大概是庶女;而端华的嫡福晋钮钴禄氏则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妈。

也就是说,慈安的姑妈是阿鲁特氏母亲的嫡母,在封建时代,庶女都要称呼嫡母为母亲的,那她和慈安的关系就是姑表姐妹,慈安也算是阿鲁特氏的表姨妈。

慈安力主立阿鲁特氏为后,大概也有亲戚的情面。而慈禧因为儿子的违逆,自然对儿媳妇不满。他们夫妻越恩爱,慈禧就越生气,就没少做棒打鸳鸯的事,逼着同治帝雨露均匀。

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1857-1921】,这个小阿鲁特氏是孝哲皇后的亲姑妈,是崇绮的庶妹,大学士赛尚阿的庶女,生母位分很低,她比侄女孝哲还小三岁。在三宫眼中是个小透明,谁也不看重。

淑慎皇贵妃沙济富察氏【1859-1904】,沙济富察氏出身名门,她是米思翰的后裔,始祖是米思翰的儿子马齐,她的家族出了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乾隆的孝贤皇后和晋妃。

她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最漂亮的,深得慈禧欢心,慈禧一心想让她做皇后,而同治帝和亲妈赌气,迁怒富察氏,并不得同治宠幸。

在同治死后,慈禧倒是一如既往的偏爱富察氏,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岁大寿时,晋封富察氏为敦宜荣庆皇贵妃,清国唯一一个四字封号的皇贵妃。光绪三十年,富察氏死去终年45岁,可以说是守寡了一辈子。

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1856-1932】,赫舍里是位才女,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才女在同治帝面前也是行不通的,因为慈禧和同治帝的矛盾,这些妃子都吃挂落,不被同治帝所喜。

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1858-1933】,这位西林觉罗更没有存在感了,都是年轻轻开始守寡,她也是五人中寿命最长久的。

同治帝鬼混的原因

同治帝的一生也是蛮悲剧的,自幼丧父,缺少父爱,生母吧又对他控制颇多,没有正常的母爱,可以说,这娃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缺温暖啊,最亲近的人就是宦官,宦官们为了讨小皇帝欢心,自然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等同治帝大婚后,和皇后蜜里调油一般,夫妻恩爱感情深厚,但是好景不长,就遭到生母的无理干涉,慈禧认为儿子太偏心皇后,慧妃真是太委屈了,就说同治帝应该雨露均匀,多去慧妃宫中去。还指责皇后不规矩,霸占丈夫,影响丈夫的身体耽误丈夫学习,应该学习一下慧妃的规矩。

同治帝再去皇后那里,皇后未免战战兢兢的,怕慈禧发怒,同治帝也很无奈,去慧妃那里,自己不愿意,去皇后那里,会给皇后带来责难,怎么办,赌气了,谁那都不去,我自己独宿,同治帝就搬到乾清宫西暖阁去。

从娇妻在怀性福和美到孤枕难眠的寂寞难捱,同治帝重新开始寻找乐趣,这不,就找到宫外去了,找到花街柳巷去,终于把自己毁掉。

同治帝属于典型的缺乏教养的富贵孩子被小人引诱毁掉的例子,在这一点上,慈禧的确要承担多半责任,一个半大孩子,缺乏教养,还在叛逆期里,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温暖,大概到死,同治帝也搞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到那个地步去。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同治皇帝真的是因为“花街柳巷”逛多了,才患“梅毒”而死吗

清朝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而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说法不一。有说同治帝死于天花,就是患了天花之后,没治好,从而驾崩;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就是同治帝是患了“花柳病”,而最终崩逝。

那么同治帝是不是因为患了“花柳病”而死的呢?这个说法有很大的可能。

在《清史稿》中关于同治帝的驾崩,描述的很简短,并没有详细说同治帝是因为什么而死。

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

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同治帝患上了“花柳病”,就是染上了梅毒,最终病情严重而死亡。关于这个说法,还要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澄,也是同治帝兄弟辈分的皇室。

这个载澄跟他爹一点都不像,恭亲王奕訢是辛酉政变的关键人物,也是当时的朝堂重臣,但作为他儿子的载澄,属于是纯粹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当时京城的窑子被这位公子哥逛了一个遍。

而同治帝也是被载澄给带入“沟”里了,二人年纪差不多,而且载澄又是皇家子弟,所以就与同治帝成了玩伴,而同治帝自小就生活在皇宫,而且朝堂上是“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所以同治帝这个无实权的皇帝,在皇宫中活的很压抑。

而载澄呢,就跟同治帝说一些宫外的“花花世界”,就这样,同治帝被宫外的事物所吸引,再加上有载澄这个“兄弟”做向导,就出宫去“微服私访”了,所谓微服私访就是寻花问柳,而同治帝对此也是沉迷其中,在外面,有酒有美女,不用顾虑太多的规矩,关键是,没有皇宫中的压抑。

而同治帝确实在宫外享受到了宫中没有的欢乐,但是也因此染上了梅毒。而同治帝染上了这病之后,他不敢声张,他是很怕慈禧太后这个母亲的。再者当时的医疗水平本身就不太高,特别是在这种病上,同治帝染上病不敢声张,没有及时去治疗,一拖再拖,最后,病情严重,回天乏术,同治帝也因此而驾崩。

而且,关于同治帝是因为天花而驾崩这一说法,有一种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掩盖,毕竟皇帝因为性病而驾崩,这个事传出去,有损皇家威严,所以用天花一说来掩盖这个“丑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