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墓地在哪?慈禧太后遗体出土了吗_东陵_慈禧_遗体

慈禧太后的墓地在哪

慈禧太后的墓地在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东距裕陵妃园寝500米,西与普祥峪定东陵(慈安太后陵寝)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1908年在仪鸾殿去世。

菩陀峪定东陵,为清文宗咸丰帝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的陵寝,因为位于咸丰帝定陵之东,所以统称为定东陵。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的墓葬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清明节,由同治皇帝亲自勘察风水,于十五日将平顶山改为普祥峪定为慈安母后皇太后的墓葬,普陀山改名普陀峪,定为慈禧太后的墓葬所在.两陵由第七世样式雷雷廷昌主持设计修建,于当年八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1880年)六月同时完工,耗时六年,耗银五百多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陵又重修一次,工程历时十三年于一九零八年十月十八日完工。

孙殿英盗东陵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成功。其时,孙殿英率部驻防在蓟县的马伸桥,此地离清东陵仅一山之隔。当时有个惯匪马福田,探知东陵地区无人看守,就伙同其他匪徒窜到东陵盗宝。孙殿英闻讯,抓住这个时机,调动一团兵力,开到马兰峪,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马兰峪东陵,打垮了马匪后,把东陵三十里内戒严,顺势掘东陵。

7月上旬,孙殿英部以军事演习施放地雷为名,驱走全部守陵人员,封锁关隘,实行戒严,大肆洗劫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由于封锁严密,所以外界虽有传闻,却不明真相。在动手盗陵的第三天,谭温江前往北平晋谒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打探风头,一见风平浪静,次日马上返回东陵,放手盗掘。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不忍就地筹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骡马车30多辆,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就这样,孙殿英便为转运盗墓财宝铺好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遗体出土了吗

开启慈禧内棺,日期定在1983年12月6日下午下班后没有游人之时。为清理慈禧内棺,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由所长宁玉福带头的13人清理小组。慈禧内棺通体朱漆,顶部四面收起,呈坡状。棺长225厘米,前高98厘米、后高91厘米,前宽128.5厘米、后宽123厘米。四壁内外均阴刻藏文佛经,填以金漆。棺盖上有9尊团佛像和凤戏牡丹图案。整个内棺基本完好。开启棺盖后,只见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一件黄缎袍,袍上又盖一件坎肩……显而易见,这是1928年溥仪派人重殓后的原状!宁玉福当即决定:不准接触棺内之物,立即盖上棺盖,恢复原状。几位领导连夜开会,做出两项决定:将开启慈禧内棺一事迅速上报省和国家文物局;暂时关闭慈禧陵地宫。12月8日,副所长于善浦带着材料进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副所长谢久增则前往石家庄,向河北省文物处汇报。遗体第三次进棺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5人来到清东陵。第二天早饭后,清理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进入慈禧陵地宫。我们每个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手套,一切行动都在摄像机的镜头下进行。开启棺盖后,看到的仍是上次开棺时的情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依次揭取了蓝缎坎肩和黄缎袍。每次揭取前,都要拍照片,量尺寸。揭开黄缎袍后,在黄缎被的上面发现一个黄绸子小包。我左手托着小包,用右手慢慢打开,里面是慈禧生前掉的一颗牙齿、剪下的二节指甲。这个小包是1928年溥仪派大臣重殓慈禧时所包。黄缎袍的下面是一条黄缎团龙大被,被的中间有一条凸起,下面当是慈禧的遗体。我在王民的协助下,用一个长纸筒将黄缎被慢慢卷起。慈禧遗体保存得比较完整。她头朝北,脚朝南,仰身直卧。脸和遗体的上身被黄绸子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上面绣满楷体“寿”字,每个字长7厘米,宽6厘米。两只脚上也裹着黄绸。揭开黄绸,只见两脚被一条紫红色捆着,右脚穿着白绫袜子,左脚赤裸,袜子放在左裤腿上。揭开脸及上身的黄绸子,遗体的真面目展现了出来。她的头微向左偏,两眼深陷成洞。有些花白的头发一部分披散于胸前,一部分顺垂于右侧。右手搭放在腹部,左手自然垂于左胯外侧,腰间扎着一条丝带,胸部袒露。虽然肌肉无存,遗体上还有许多裂口,但全身仍然皮骨相连。我用钢卷尺量遗体,全长153厘米。以此推断,慈禧生前身高当不低于160厘米。遗体下面铺着一件黄绸里蟒缎褥。褥子下面是一块长条木板——如意板。这是当年抬遗体用的。我们就是用这块木板又将慈禧遗体抬出棺外。国家文物局的一名专家往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然后将慈禧的遗体又抬进了棺内,我将取出之物按原样依次放回棺内,恢复了原状。再次往棺内喷洒药液后,盖上了棺盖。这时木工已将残破的外椁维修好,随即将椁盖盖上。清理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