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为何1300年未被盗?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_棺材_慈禧_梁山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七星板 棺材 慈禧 梁山

本文目录

  •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为何1300年未被盗
  • 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
  • 慈禧为什么能死后几十年不腐
  • 许多人将“棺材菌”说的很吓人,“棺材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为何1300年未被盗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因墓葬埋得太深,未曾被盗;而千古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则因修得太牢,虽被小盗12次,大盗3次,最大一次出动40万大军也未能撼动乾陵分毫,就算后世军阀曾动用大炮炸药也未能如愿。

那么,乾陵的修建为何如此坚固,为何会引发大规模盗掘?

陵墓依梁山而建,修建时已将整个梁山与陵墓融为一体,造成盗墓者无从下手,除非将整个梁山掀翻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病逝后,遗体第二年才从洛阳运至乾陵下葬,当时并未封盖密封。705年,武则天病逝后,遗体同样也是第二年从洛阳运至乾陵下葬,才加盖全部封闭。

据说,当初乾陵修建时,雇用工匠20余万,用时长达23年(有说22年)才完工。修建中,工匠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也就是整个梁山都当成了乾陵的一部分,而且陵墓周围铺筑的都是精心挑选的异常坚硬的大青石,地宫更是用铸铁浇筑。这一点,在《旧唐书·严善思传》也有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据史料记载,乾陵陵区仿原京师长安的格局营建,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即:南朱雀门,北玄武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同时,还建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

后来,周围又先后增添了17座小型陪葬墓,多为皇室成员与功臣,人称“唐十八陵”。但是,在唐十八陵中唯有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

据说,乾陵的选址是由当时唐朝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和九九八十一天,选中的陵址。后来,也是二人共同督建的。

但是,武则天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才人的时候,袁天罡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穿越活过来为乾陵选址呢,更不可能参与督建。

或许,李淳风多有参与其事。毕竟,在乾陵完工10年前,李淳风还是唐高宗时期的官员。

不过,修建乾陵的梁山,确有风水宝地之称。梁山共有三峰,北有主峰,高耸入云,直插天际;南有二峰,东西相对,地势较低,顶端各建有一座上阑,远远望云,犹如妇女胸前的双乳,故称“双乳峰”。

陵墓建成后,再次远远望云,乾陵则犹如刚刚出浴的少妇披着长发。因此,乾陵也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

后来,乾县电视台还曾报道,一天电闪雷鸣,从乾陵中跑出一只超10米的巨蟒,花纹呈黑色,头上隐约有两个肉疙瘩,好似蟒蛇化龙的前兆。因此,乾陵的神奇之处多在民间流传。

试想一下,整座陵墓已于梁山融为一体,周围又全是坚硬的大青石,还真不惧刀砍炮轰,除非将整个梁山翻个底朝天,可那得多大工程呀。

找不到墓道入口,是无法成功盗墓的关键

面对这样一座乌龟壳式的陵墓,在找不到墓道入口的情况下,还真是无从下手。但是,乾陵中存放的大批宝藏却又很是诱人。据《五代史》记载有温韫盗取昭陵(李世民墓)的一段话:“宫室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朝书画,钟(繇)王(羲之)笔迹,纸墨如新。”

因此,有人推测,作为李世民儿子的乾陵,下葬时的陪葬应该也差不多。但是,乾陵中又增添了“则天大圣皇帝”,陪葬品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据说,乾陵中有5件绝世珍宝,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二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两副棺椁;三是1.5米长的一根金柱,上面刻有盛唐时期的历史;四是武则天亲笔写下的《垂拱集》。同时,还有琴棋书画、玉玺古籍、生活器皿、日常服饰等各种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约500吨。

正所谓“钱财动人心!”于是,吸引了一些胆大的盗墓者,向乾陵伸出了黑手。据资料显示,乾陵遭小盗12次、大盗3次,有名有姓的盗墓者有17人。

例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为了筹措军响,调动40万大军挖掘乾陵,几乎将梁山挖了大半,结果依旧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曾将李世民的昭陵等十七座唐陵盗窃一空,却依旧在盗掘乾陵时,碰了一个大钉子,无功而返;民国时期,国民将领孙连仲调动一个整编师,动用大炮炸药,也未能将陵墓炸开。

虽然,有传说他们在盗掘乾陵时,曾出现飞沙走石的龙卷风、电闪雷鸣引发的暴风雨,士兵突然怪异死亡等灵异事件。但是,毕竟这些太过玄乎,不一定可信。至于,墓前的61尊无头石像,更是吓不到那些胆大妄为的盗墓贼。

显然,面对修筑坚固的乾陵,找不到墓葬通道应该是盗墓者失败的关键,也才使诸多的盗墓贼只能望着“宝山”兴叹了。所以,这些应该就是武则天陵墓1300多年来末被盗的主要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

在传统社会礼俗中,丧葬礼俗受到高度重视。丧葬程序十分烦琐,并且较少变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期望简化丧葬仪节。朱熹《家礼》对此已有节略,明代丘浚在朱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仪礼简易,“窃取文公家礼本注,约为仪节,而易以浅近之言,使人易晓而可行,将以均诸穷乡浅学之士。”明清地方社会士绅所遵《家礼》大概是这样的通俗本。清代影响最大的礼书要算成履中的《家礼帖式》,以及后来陈鸣盛的《家礼帖式集成》,是清代民间礼仪的真正参考书。当然,礼书对民间丧礼的影响是在一定层面之上的,人们大多沿袭着言传身教的俗规。根据地方志书与笔记小说,我们对明清的丧葬习俗惯制作一描述:

第一,初终与报丧。初终,又称初丧、始死。在人疾病加重,行将不治时,家人将其迁居正寝(正屋),戒内外人等,不得惊扰。如果有遗言就录于纸上。临终前,给他买水沐浴。一般擦洗由同一性别的人来做,所谓“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女子不死于男子之手。”沐浴完毕就换上新衣。气将绝,将其抬到停尸的木板上,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称为“属纩”。棉花如不动,说明已咽气,这时家人才能大哭。给死者含饭(放几粒米在死者口中),富人含珠,盖上衾单。北方死者要带打狗棒,打狗棒用秫秸做成,明朝北京在灵前的供饭盂中插七根这样的打狗棒,清代遵化是纳入死者之手,接着用麻线将双脚绊住,俗称“绊脚丝”。上述这些生人初终的措施都属于“小殓”。

在人刚死时,点随身灯,这种灯又称“引魂灯”,帮助亡者魂灵往生转世。《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把李瓶儿用门板抬出,停于正寝,下铺锦褥,上覆纸被,安放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来。”丧主身穿孝服到庙中哭奠,城居赴城隍庙,乡居去五道庙。在门口挂纸钱,男左女右,根据死者年岁定挂纸钱的多少,一岁一张,明朝北京称为“挑钱”。清朝遵化称为“命纸”。同时讣告亲友,称为“报丧”。

第二,写殃榜与大殓。延请阴阳先生定殓葬诸事。先是“山人批书”,即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时,选择入殓的时辰,以避煞神冲犯。这一习俗明朝流行,“阴阳家以死者年月,推煞神所在之日,则举家避之他所,曰躲煞。”有关批书的细节《金瓶梅》中有生动的描述,李瓶儿刚死,就请来阴阳徐先生批书,“徐先生向灯下,问了姓氏,并生辰八字,批将下来:‘一故锦衣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祐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政和丁酉年九月十七日丑时。今日丙子,月令戊戌,犯天地往亡,煞高一丈,本家忌哭声,成服后无妨。入殓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亲人不避。’”接着写殃榜,殃榜是死者的凭据,也是灵柩运出城门的时间证明。

大殓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是将死者从灵床转殓入棺,入棺时间一般是亡故后的第三日。大殓时亲友毕集,仪式庄重。棺木一般人家早已备好,棺木的材料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明朝浙江新昌富室宦家用沙木,中家棺用杉木、松木,下家勉强有一个棺材就行,不论材质。清代河北遵化的棺木选材有自己的标准,—般来说,南方民间棺材杉木为多,北方主要用柳。在尸体入棺时有诸多民俗措施,一是实用的防腐措施,在棺材底部铺上石灰、炭屑,以吸水防止尸体的腐烂。二是信仰物品,在棺材底部铺垫物上放一块七星板,以超度亡魂。在合上棺材盖的同时,鼓吹鸣炮,亲友排列而送,名为大殓。大殓之后,棺木停在正厅,接受亲邻的凭吊。

第三,接煞与哭吊。三朝接煞,又称“送三”,说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人们在这天设灵位,布置孝堂,写魂幡,请僧道在灵前念经,超度亡灵,防止煞神的危害。清代杭州有道士念度人经一卷,焚纸钱,然后拆去死者临终床前的灵位,道士打扫送出街心。再以生鸡蛋一个,加上铁屑、赤豆丢在门口,这样煞神见了就会离去。人们虽然名为接煞,实际上是担心煞神的到来明朝人躲煞,清朝人接煞,“接三”的丧俗是清朝的新俗。有的地方干脆叫“送三“送三之夕,妇女步行送灵牌至五道庙”,在街上设位行礼。

哭吊,亡人的亲友得到凶讯后,即时前来吊丧。古礼吊丧者应变服前往,不得穿着常服,明朝时发生变化,南京人除同宗成员外,由丧家给吊者送布,吊者“始制而服之”,如果不送,就是应该服丧的人也穿着日常衣服前往,还有一种是送孝帛,这也是明朝新起的民俗,陆容《菽园杂记》称“今人有丧,翦帛以授吊客,谓之发孝。”大约京师人家发孝是为了多获助丧的赙金,江南人家发孝是为了招引送丧的人数。有一些士大夫家也行这一发孝仪式。在万历年间南京亦有“破孝送帛”之事,前来吊唁者,无论何人,“即赠以布或绢”,有的甚至生平未见过一次面,却为了得到一块孝帛,闻讯前来吊丧。

明朝祭奠的习俗也发生变化,过去吊客前来输送财物助丧,主家自己主持祭祀,现在是送点钱物的人有,但没有帮助丧葬的大笔馈赠,吊客“屠割羊豕,崇饰果菰”在庭中代丧家致祭。清朝吊丧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北京“有丧事家,先来唁问,开吊之日,奠分赙仪无论多寡,从未有扰酒食者,主人亦不预备。”天津宝坻林亭风俗却大不同,吊客走后,临到吃饭时,要派人分头去请,鼓乐迎接。湖北咸宁“初丧,讣闻亲友,群往吊之。临葬,赙仪相助,必盛馔宴客,否则讪笑。”明清吊唁分两个阶段,先是得到凶讯后,前来“唁问”,接着是葬前的先期“开吊”。唁问时,只备办香烛纸供,前来叩拜;开吊有古代助丧的含义,要送赙仪,“亲友醵钱为奠”。

慈禧为什么能死后几十年不腐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逝世,享年74岁(1835年出生)。慈禧太后,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她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慈禧好像在她去世之前得了很严重的痢疾,腹泻的时候把肚子里食物都排掉了,也就是胃肠里边空空如也,而尸体腐败就是因为肠胃的食物而滋生细菌导致腐败的,貌似也正因为这个把她的元气都卸没了,另外她的棺椁密封的也特别好,与空气隔绝,好像也有玉器等这些东西帮助吧,这些都会有助于保存尸体。

那么慈禧太后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史书中虽然说她患病,但是并没有说她到底患的什么病,翻阅《清宫医案》我们发现慈禧在很早之前就有腹泻的症状,只不过慈禧一直没当回事, 医案上记载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有专家说慈禧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病,在初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兆头,慈禧也照常处理政务,甚至在临死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其中清宫的《内起居注》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死前几天一个最大的症状就是经常腹泻,之后便是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此时的慈禧仍然对权力恋恋不舍,每天发出的奏折非常多: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

然而到了十九日这一天慈禧突然病重,便吃不进饭去了,到了二十一日这一天已经病入膏肓,两天之后慈禧去世,享年74岁,一代女皇,最终却因腹泻而死,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慈禧为何死后一年才出殡,又被人说臭气熏天?

因为一般皇帝都是要陪葬金银财宝,而那时候因为慈禧的“造作”导致国库洗劫一空,所以不得不拖时间来凑齐金银财宝。当然放置一年的尸体当然臭气熏天。

在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就开始垂帘听政,说好听点是垂帘听政,不好听了就是想捏着权利为所欲为。也不想想,她那时候本来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贵妇,根本也听不懂朝政,只是想把权力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纸醉金迷花天酒地。

朝廷极度腐败不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慈禧太后。

而那时候的西方列强都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她还整天挥霍无度,仿佛列强的到来和自己毫无关系一样。据记载,当年的慈禧一天的花费就有四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库亏空,而各地引起战争,他们在打仗的时候就连军费都不想给,摆明了就是想自己贪了。

而那时候的帝王可能是因为好面子等等的因素,他们都喜欢厚葬。就在下葬的时候,都会准备大量的珍贵宝贝放入墓葬中,难不成是想死后也抱着金银财宝?

而慈禧当时在清朝的地位其实就相当于皇帝,所以在慈禧死后,清政府也是张罗着为慈禧办理豪华的葬礼,当然慈禧生前也是特别挥霍无度的,死后国库亏空也很难搜罗到金银财宝,所以慈禧的尸体所以也就一直都停放着。

等到一切都安排好之后,慈禧的尸体已经停放了一年了…但是一般的君王都会做防腐处理的,所以基本上应该不是尸体上所染发的味道。

她死后下葬的时候,她的陪葬品都是由马匹拉着,可想而知那是有多么多的陪葬物品。而当时慈禧的墓葬距离又比较的远,一路上就留下了很多马粪,时间久了就会有很重的味道,可能恶臭味就是由此而来。

慈禧为什么能死后几十年不腐?

原因有三:

其一,慈禧太后尸体不腐还要从她的死因说起。

据记载,慈禧太后是得病身亡,死于痢疾,就是咱们现在通常说的肠胃炎,不能吃饭,一吃就拉肚子,据说她最后死的时候,身体严重失水,基本肠胃里也没有什么食物了。大家都知道尸体腐烂是从肠胃开始的,她肠胃里都没有东西,所以尸体腐烂的速度就会的慢了。在清朝,医疗设备并不发达,得了肠胃炎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想想执掌大清朝四十多年的太后竟是因此而亡,疾病饶过谁。

其二,尸体不腐还与当时的气候有关。

据说慈禧太后死于冬天,慈禧死后要葬入清东陵,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清朝的交通并不发达,从北京至清东陵少说也要走上半个月,由于天气寒冷,慈禧太后的尸体并没有腐烂,独特的天气使她的尸体一直处于低温状态,这也是一个原因。

其三,慈禧太后尸体不腐与修建的地宫有关。

一般的地宫阴冷潮湿,去过清东陵旅游的朋友们知道,外面天气哪怕酷暑难耐,慈禧太后的地宫依旧阴暗寒冷,这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尸体的低温度,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尸身不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合了自身身体状况和天时地利,这就不难想象为何清朝没有采取防腐措施,而慈禧太后依旧能够尸身不腐了。

最后,终究是逃不过盗墓贼的法眼啊,在清朝灭亡后,立马就有盗墓贼将慈禧太后地宫里面值钱的东西都偷走了。

孙殿英怎么盗慈禧墓的?

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在军长孙殿英率领下,驻扎在蓟县的马伸桥一带。那里距清东陵只有二三十里。皇陵里埋藏的大量宝藏让孙殿英垂涎三尺。

前清护林大臣苏必脱林被孙殿英部下绑架,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旁的琉璃照壁下挥镐抡锹,一批累了,另一批替换上来。快到黎明时,挖到了一堵坚固巨大的青石砖墙,这就是封闭地宫的金刚墙,镐、锹挖下去根本无济于事。无奈,师长谭温江只好请来了工兵团将墙体炸开,慈禧地宫的入口才算找到。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谭温江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

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椁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椁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椁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

地宫中,匪兵们四处搜寻散碎的宝物,你争我夺,争吵叫骂,拳打脚踢。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临走前,又派人下地宫搜查,拖出了火并而死的两位士兵尸体和3位受伤或吓傻的士兵,将遗弃的镐头、利斧等物一一捡拾干净,用碎石乱碴胡乱地把地宫入口填塞一下,才放心离去。

7月9日、10日,孙殿英从马伸桥来到马兰峪亲自坐镇。11日,谭温江、韩大宝从马伸桥司令部调来20辆车,将盗得的珍宝全部拉走。谭、韩率军开拔,不知去向。

东陵守护大臣毓彭闻知东陵被盗,吓破了胆,不敢再驻守东陵,偷偷溜回了北京。既不敢上报溥仪,也没有声扬于世,闭门谢客,躲在了家中。后来溥仪将他开除出宗室,以示惩罚。

东陵被盗一个多月后,经新闻界披露才被世人所知,引发了极大的震惊。

结语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最有权的人物之一。她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影响之深远,后人对她的评价,自然是极具争议、毁誉参半。

客观上说,她的过远远要大于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远远抵不上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的莫大灾难和悲剧,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莫大阻挠和破坏。

许多人将“棺材菌”说的很吓人,“棺材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棺材菌在以前一直都是蒙上一层很神秘的面纱,很多人都把这种菌类说得多么高深莫测,有人说是人死后,放入棺材之后,吐出的最后一口气所到的棺材位置,那么这个地方就能长出棺材菌。还有些人说,有些人在死后,可能之前都是假死,人们以为是真的死去,但是可能再次醒来已经被埋入地下,最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终吐血而死。

见过棺材菌的人都知道,棺材菌一般都是呈现鲜红的颜色,就和血的颜色相似。因此民间传说棺材菌之所以能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的底下生活,就是因为靠这一摊血的养分供给才能生长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棺材菌的颜色比较鲜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古代这种说法大多数人都认同,毕竟当时很多人都是没有文化,哪个人一说,大家都人云亦云了。

但是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棺材菌和灵芝这些菌类都比较类似,很多菌类之所以在一些完全没有阳光的阴暗潮湿地带能够存活,就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阳光,可能只要有一小点点的空气以及有养分来源就能够生长。棺材菌在地下能够存活,完全是没有光照,甚至空气都是非常稀少的,但是如果地下比较潮湿,有养分的供给,那么条件达到就能够生长。

人的尸体在棺材里面腐烂,棺材木材其实也是一种养分来源,这些都给了棺材菌生长所需的养分。不过可能棺材菌的生长是偶然的事情,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比较稀少。加上很多菌类确实是具有一定要用药用价值,所以导致棺材菌的价格比较高。据了解市面上的棺材菌,价格都是按照一千多块钱一克来卖的,价格非常贵。

所以棺材菌的生长,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玄乎,只是在自然界当中,条件成熟自然就能够生长,没有什么稀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